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3 毫秒
1.
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临床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IH)患者的临床、MRI影像表现及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SIH住院病例,观察其临床表现,脑脊液压力、常规生化及MRI影像学特点。结果:所有SIH病例均有直立性头痛,多数患者伴恶心等症状,可出现脑神经受累及脑膜刺激症状,腰穿脑脊液均有不同程度的细胞数和蛋白增高、头颅MRI增强扫描有广泛的脑膜强化。结论:了解SIH临床、脑脊液及MRI加强特点对SIH诊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IH)的MRI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8例经临床证实的SIH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结果 头颅MRI示硬膜下积液、硬脑膜增厚8例,静脉窦和脑静脉扩张7例,脑下垂2例,垂体增大1例.增强扫描6例均见硬膜均匀性增厚强化.2例脊髓MRI示蛛网膜下腔均匀变窄,硬脊膜外积液.腰穿结果提示8例患者脑脊液压力均<60 mm H2O.结论 MRI能显示SIH的特征性表现,有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3.
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MRI表现.材料和方法:5例SIH患者均行腰穿和MRI检查.结果:5例患者均有特征性体位性头痛症状,腰穿脑脊液压力为98~490Pa(10~50mm H2O),MRI平扫示4例出现脑膜增厚,增强扫描显示双侧额、顶、颞、枕颅板下方及小脑幕脑膜对称性条状增强,1例出现硬膜下出血,2例出现脑下垂,保守治疗后出血吸收,脑下垂表现缓解.结论:综合分析临床表现、腰穿结果和MRI表现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SIH)是一种以头痛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其典型的临床特征表现为直立性体位性头痛,即头痛症状与体位有关,站立位或坐位时出现或加重,卧位时减轻或消失,好发于中、青年.既往由于对该病缺少认识,容易漏诊或误诊,甚至认为是一种少见病,随着对该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特点认识的逐步加深,尤其是MRI的广泛应用,对该病的报道越来越多.本文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12例SIH的临床及MRI影像资料,探讨该病的临床特征与MRI表现,以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SIH)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SIH患者的临床、头部影像学资料.全部患者行头颅CT检查,22例行头颅MRI检查,其中6例行增强检查.结果 所有患者均有体位性头痛,常伴有恶心、呕吐、头晕,偶有颈肩疼痛、脑膜刺 激征阳性,脑脊液(CSF)压力均<70 mmH2O,其中蛋白升高12例,氯化物升高11例,白细胞(WBC)增多5例,红细胞(RBC)增多12例.2例CT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MRI检查常见脑下坠(14例)、静脉窦扩张(11例)、硬膜下积液(6例)、硬脑膜强化(5例).结论 体位性头痛是SIH的重要的特征性症状,头部影像学特别是MRI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颅压综合征的MRI典型征象。方法:分析4例经临床治疗证实的低颅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与MRI检查资料。结果:4例均可见硬脑膜增厚强化、脑室及桥前池变小、硬膜下积液(其中2例硬膜下积液中蛋白含量增高,2例继发硬膜下血肿)、幕上脑实质内陷;3例见脑下垂及小脑扁桃体下移。结论:低颅压综合征患者的头颅MRI表现具有典型征象,分析这些征象有助于MRI对低颅压综合征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低颅压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与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14例低颅压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其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低颅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有特征性体位性头痛;特征性MRI表现为7(7/8)例显示硬脑膜增厚,8(8/8)例显示窦汇扩张(后下缘后凸呈弧形),7(7/8)例显示双侧硬脑膜弥漫性对称性均匀性强化,10(10/14)例MRM示脊膜憩室、囊肿、脑脊液漏。结论:低颅压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多样,体位性头痛是其特征性症状;头颅MRI增强扫描具有特征性表现,MRM可较为明确的显示脑脊液漏的部位;MRI检查在低颅压综合征的诊断中具有较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颅压综合症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6年6月间25例临床诊断颅内低压患者的CT、MRI等影像检查,发现有阳性表现的患者7例,结合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现为弥漫性硬脑膜强化5例,硬膜下积液(或积血)2例,垂体增大,小脑扁桃体下移2例。结论影像学检查特别是磁共振检查对诊断低颅压综合症具有特征性表现,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IH)患者放射性核素脑脊液间隙显像(RNC)的影像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7年1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19例SIH患者,均经腰椎穿刺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99Tcm-DTPA,行多时相脑脊液间隙显像,对99Tcm-DTPA异常分布处加做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及MRI扫描。综合分析RNC的影像学特点。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 χ 2 检验。 结果 RNC可通过显示脊髓或鼻部脑脊液漏点等直接征象诊断SIH;也可通过观察脑脊液循环过程异常,如:显像剂上升缓慢,难以抵达脑池、大脑凸面、上矢状窦等及膀胱、肾脏早期显像等间接征象诊断SIH。RNC检出脑脊液漏17例。直接脑脊液漏患者12例,其中颈、胸段9例,脑脊液鼻漏2例,大流量脑脊液漏(腰段)患者1例。RNC正常者2例。MRI[阳性率为58.8%(10/17)]与RNC[阳性率为88.2%(15/17)]对SIH低颅压诊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1,P>0.05);12例RNC检出漏口的相应部位MRI仅检出1例。 结论 RNC可通过直接或间接征象协助SIH的病因诊断,在脑脊液漏口检出上明显优于MRI,并可反映脑脊液漏的流量,便于个体化治疗,在SIH的诊疗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15例经临床证实的低颅压综合征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均行头部CT平扫及头部MRI平扫+增强扫描。结果 15例患者头部CT平扫中8例未见明显异常,4例可见硬膜下积液,2例硬膜下少量血肿,1例脑膜增厚;头部MRI均可见脑下垂征象;3例垂体饱满,1例垂体增大,4例硬膜下积液,4例均呈脑膜弥漫性线样强化,1例上矢状窦迂曲扩张,2例颈椎MRI平扫均可见椎管硬膜外积液,增强均可见硬脊膜弥漫性线样强化。结论 MRI诊断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具有特异性,CT诊断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敏感性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R I大脑脚脚间角测量在诊断低颅压综合征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搜集经临床诊断的43例低颅压综合征患者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43例健康志愿者的临床和MR I资料.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主要MR I表现(包括有无硬脑膜增厚及/或强化、脑下垂、静脉窦扩张、硬膜下积液等)及大脑脚脚间角(在经乳头体层面的横轴面T2 WI上由...  相似文献   

12.
低颅压综合征的MRI表现(附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低颅压综合征的MRI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低颅压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其中1例行头颅CT平扫、头颅和脊柱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头颅MRV扫描,3例行头颅MRI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行脊柱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例头颅CT扫描未见异常.4例头颅MRI扫描均显示硬脑膜弥漫性增厚并明显强化,1例出现脑下垂.1例头颅MRV显示上矢状窦、直窦、横窦扩张.2例脊柱MRI扫描显示硬脊膜广泛增厚并明显强化.结论 硬脑(脊)膜弥漫性增厚强化是低颅压综合征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MRI增强扫描是诊断低颅压综合征的敏感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低颅压综合征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低颅压综合征的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资料与方法 搜集经临床证实的低颅压综合征10例,治疗前均行MRI检查,其中3例仅行平扫,7例同时平扫和增强,3例加MRA,1例加MRV. 结果 10例均有硬脑膜增厚、静脉窦和脑静脉扩张;6例可见脑下垂和脑室缩小表现;4例可见侧枝静脉窦显影(基底丛和岩下窦);5例可见垂体增大;4例出现硬膜下积液;增强7例均见硬脑膜均匀性增厚强化,软脑膜无强化,2例见脊膜强化. 结论 低颅压综合征具有特征性的MRI表现,结合脑脊液压力检测,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自发性低颅压是指原因不明、侧卧位腰椎穿剌颅内压低于 0 .6 86kpa(1kpa =10 2mmH2 O)、以体位性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少见综合征 ,临床以发病突然、原因不明、直立时剧烈头痛、呕吐及颈强直、平卧时缓解、预后良好为特征。由于自发性低颅压有部分患者可呈现血性脑脊液 ,故易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现将我院 1989— 2 0 0 2年初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 3例青年人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报告如下。1 病例情况例 1,男 ,16岁 ,平素身体健康 ,发病前 5d受凉后鼻塞、流涕、咽痛、咳嗽 ,咳少量白痰 ,后出现头痛、恶心、非喷射性呕吐胃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MRI表现特征.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CT、MRI表现特点.11例均为女性.1例仅行MRI平扫,10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1例同时行CT平扫.结果:CT表现正常1例.MRI显示额、颞、顶、枕部对称性硬脑膜均匀性增厚9例,伴明显增强11例,合并硬膜下积液6例,硬膜下亚急性期积血3例,"脑下垂"3例.结论:广泛而对称的硬脑膜均匀性增厚、增强是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MRI有助于诊断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  相似文献   

16.
低颅压综合征是以体位性头痛、腰穿脑脊液压力减低为典型表现的一组疾病,影像学,特别是MRI在其诊断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低颅压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治疗进行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自发性低颅压的MRI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腰穿测压证实的10例自发性低颅压患者的临床和MRI表现. 结果本组10例自发性低颅压患者中8例有特征性的体位性头痛.MRI表现包括弥漫性硬脑膜强化9例;脑下垂6例次;硬膜下积液5例次;垂体增大5例次;硬膜下出血3例次.结论 自发性低颅压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尤其是增强后硬脑膜弥漫强化征象对本病的诊断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摘要目的提出一种改进的动态CT脊髓造影技术,以发现自发性低颅压(SIH)脑脊液漏病人在先前其他影像检查中未能显示的硬脊膜瘘口(即隐匿性脑脊液漏)。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低颅压综合征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邓小毅  王洪松  刘凯  赵承勇   《放射学实践》2010,25(12):1334-1337
目的:分析低颅压综合征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低颅压综合征的影像表现,2例行头颅CT平扫、头颅MRI平扫、增强扫描及脊柱增强扫描,4例行头颅MRI平扫,4例行头颅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2例头颅CT平扫显示脑室缩小。10例头颅MRI扫描均匀硬脑膜增厚,4例出现脑室缩小和脑下垂,4例出现垂体增大,5例出现硬膜下积液,6例增强扫描均显示硬脑膜弥漫性增厚并明显强化。1例脊柱MRI扫描显示硬脊膜弥漫增厚并明显强化。结论:低颅压综合征具有特征性的MRI表现,结合临床表现及脑脊液压力测定,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灶综合征的头磁共振影像(MRI)、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伴有胼胝体压部可逆性病灶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磁共振特点.结果 13例患者中,男11例,女2例,年龄13~58岁,伴发疾病分别为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1例,流行性出血热1例,癫痫撤药1例,垂体危象合并干燥综合征1例,Still病1例,病毒性脑(膜)炎8例.首次MRI检查距发病时间2~39d.病灶均位于胼胝体压部的中央,胼胝体其他部分不受累及,信号特点为FLAIR和T2呈高信号,T1信号轻度减低,DWI高信号,ADC值减低.其中3例行增强扫描,显示病灶无强化.形态上呈卵圆形或回旋镖形.13例患者在首次MRI检查后6~ 30d复查,显示病灶消失或信号明显减弱,且经对症治疗均达临床痊愈或明显好转.结论 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灶综合征以头颅MRI发现胼胝体压部中央可逆性病灶为特点,临床症状多样,预后相对良好,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