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17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HBV基因型与HBV传播方式、临床疾病谱、疾病进展、病情预后、以及抗病毒疗效均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拟进一步探讨HBV感染者基因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我院162例HBV感染者进行HBV基因型分析,并对其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包括前-S1抗原)、HBVDNA定量和T细胞亚群等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 HBV基因型存在地域分布,北方人基因型以C型为主,南方人基因型以B型为主.在无症状携带者或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进展顺序中,基因型B的比例逐渐减少,而基因型C的比例则逐渐增多.基因型C和BC混合型的前白蛋白水平(前-A)、白蛋白水平(ALB)以及白蛋白/球蛋白比例(A/G)较基因型B显著降低(分别为P=0.03、P=0.03、P=0.01和P=0.005、P=0.001、P<0.001),基因型C的胆碱酯酶(CHE)水平较基因型B降显著低,基因型C和BC混合型的球蛋白水平(GLO)较基因型B显著增加(分别为P<0.001和P=0.013);而在ALT、AST、TBil、GGT、ALP和TBA水平则差异不显著(P>0.05).基因型C和BC混合型的HBV感染者中,前-S1抗原阳性率较高(分别为71.3%和66.7%),而基因型B的则低(阳性率30%);相反,基因型B的HBV感染者前-S1抗原阴性率高(66.7%),而基因型C和BC混合型的前-S1抗原阴性率低(分别为26.6%和25.9%).结论 HBV感染者的HBV基因型存在地域分布,基因型C较基因型B的肝功能损害严重,进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比例高.基因型C的前-S1抗原阳性率较高,基因型B的前-S1抗原阴性率高,它们的相关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愈肝汤对慢性乙肝患者的脂质过氧化作用。方法  43例慢性乙肝患者服愈肝汤治疗 3mo ,观察其治疗前后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活力和过氧化脂质(LPO)水平的变化 ,并与 38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慢性乙肝患者SOD、GSH -Px活力降低 (P <0 .0 5 ) ,LPO水平升高 (P <0 .0 5 ) ;愈肝汤可升高SOD和GSH -Px酶活性 (P <0 .0 1) ,降低LPO水平 (P <0 .0 5 )。结论 愈肝汤对慢性乙肝患者有明显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这是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减轻肝细胞损伤的重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3.
肿瘤相关性贫血(cancer-related anemia,CRA)是肿瘤患者常见的伴随疾病。CRA的治疗目前主要以西医治疗为主,包括输血及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治疗。西医治疗虽有疗效,但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比如多次输血易引起过敏反应并存在病毒感染的风险,EPO治疗可能导致血栓等问题。笔者认为CRA的基本中医病因病机是脾肝肾亏虚、气血两亏,根据其基本病因病机,围绕"气虚则补、血虚则补、气病治血、血病治气"的治则,笔者认为其治疗当从健脾益气、滋养肝肾之阴及解毒化瘀3个角度入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再生过程中NF-κB、RBP-JK的作用及苦参碱对其调节机制,揭示苦参碱参与肝再生启动的分子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30只.肝大部分切除组:建立2/3肝切除模型;苦参碱/肝大部分切除组:建立2/3肝切除模型,同时以苦参碱灌胃.观察点为术后1、3、7、14、21 d,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  相似文献   
5.
肠道微生物是人体中最大的共生微生物集合,而肝脏由于其解剖位置及独特的血管系统易暴露于肠道的微生物之中并受其代谢产物的影响。正常状态下由于肠上皮屏障功能和肝脏的清洁解毒功能,可防止微生物或微生物产物转移到肝脏和体循环中。然而,当肠屏障功能被破坏时,大量细菌产物可进入肝脏和全身循环,并刺激机体的免疫防御及炎症反应,而这些扰动在肝硬化中尤为突出,增加了临床上显著门静脉高压的发展。整合并总结了肠道菌群在门静脉高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病证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将69例患者分为病证结合组48例,西药治疗组21例。两组患者均予阿德福韦酯,病证结合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在治疗24周时观察患者中医症状、肝功能、HBV DNA水平、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PC-Ⅲ、Ⅳ-C、LN)的变化情况。结果:病证结合组患者的乏力、纳差症状改善明显优于西药治疗组(P<0.05);病证结合组在降低AST及升高Alb方面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病证结合组较西药治疗组更好地降低HBVDNA水平(P<0.05),且HBV DNA阴转率提高了20%;病证结合组患者在降低LN水平方面与西药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证结合组总体效率较西药治疗组提高了23.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病证结合治疗能够较好缓解CHB患者临床症状,有效改善肝脏功能,提高抗病毒疗效,明显降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提高抗肝纤维化总体效率。  相似文献   
7.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是晚期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一种常见且严重的感染并发症,SBP发生后1年的病死率高达65%~93%[1],是导致肝硬化腹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肠道细菌移位是晚期肝硬化患者发生感染的关键环节[2],是指肠道活菌或其毒性产物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多肽等穿过肠上皮细胞层到达固有层,并进一步到达肠系膜淋巴结或其他肠外组织或器官的过程[3]。肝硬化患者血液及腹水中肠源性细菌DNA的检出更加印证了细菌移位这一学说,并为SBP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依据[4]。肠道细菌移位与多种因素有关,肝硬化时肠壁淤血水肿局部缺血缺氧,肠黏膜受损;肠道细菌过度繁殖,致病菌过度生长,优势菌比例下降;肠局部免疫功能降低;氧化应激、炎性细胞因子进一步损伤肠黏膜等造成肠道机械屏障、生物屏障、免疫屏障和化学屏障共同受损,导致肠黏膜通透性增加,肠道细菌移位,移位细菌首先到达肠系膜淋巴结,进一步进入血循环造成菌血症或直接通过腹膜到达腹水,在腹腔局部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下即可造成SBP的发生。本综述将对肠壁通透性在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一个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中西医结合传染病专业研究生教学的现状,从举办研究生论坛的筹备、实施、注意事项、体会等方面论述了实践经验和体会。实践证明,以研究生论坛为平台可显著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科研兴趣,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糖肾Ⅱ号胶囊合并西药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伴微白蛋白尿的临床观察王宪波,桑雁,孔祥梅,乔立新,单春光,韩清Mogensen认为微白蛋白尿[即尿白蛋白排泄率(AER)20~200μg/min」有预测糖尿病患者出现临床蛋白尿的作用(1)。此阶段称早期糖...  相似文献   
10.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由各种诱因引起的以黄疸急性加深、凝血功能障碍等肝衰竭表现的临床症候群,短期内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及高病死率是其主要特征。慢加急性肝衰竭中医学属于“急黄”“瘟黄”“肝瘟”等范畴,目前临床上尚缺乏特效的内科治疗手段。本指南以解决“中西医临床关键问题”为导向,工作组参考PICO(Participants、Interventions、Comparisons、Outcomes)原则构建ACLF相关临床问题,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在对近10年ACLF中西医结合疗效临床证据进行系统梳理和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参考最新发表的国际、国内相关诊疗指南、专家共识等,并广泛征求多学科专家的意见,最终形成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师诊断和治疗ACLF提供指导和参考意见,进一步提高我国ACLF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