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6篇
  2021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重复胃1例     
重复胃是国内外罕见的先天畸形,现就我院所见的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22岁,于1993年8月7日前来我院就诊。其症状为:上腹部不适,饱胀,嗳气,反酸,疼痛,时有恶心,呕吐,多发生于下午2时左右,服用抗溃疡的药物,明显好转。体检:心肺隔未见异常。腹部平软,未触及肿块。上消化道钡透:食管未见异常改变。钡剂经食道后进入胃腔,主胃显影,呈“无力型”,粘膜显示规则,胃壁柔软.蠕动缓慢,排空延迟。钡剂排出主胃后进入副胃,副胃显影,开始呈管状(似十二指肠扩张时的形态),渐渐充盈扩张呈囊袋状,张力低于主胃,蠕动异常缓慢,…  相似文献   
2.
以轴索病变为主的慢性复发性周围神经病首先由Pollard在1983年进行了描述,因临床表现为慢性缓解复发病程,曾被认为是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神经病(CIDP)的一个亚型。1995年Chroni提出了慢性复发性轴索性周围神经病(CRAN)的概念,进一步的电生理和神经病理研究提示此病为一种不同于CIDP的轴索性周围神经病。我们报道1例与维生素B12缺乏相关的慢性复发性轴索性神经病,对其发病机理进行探讨。   一、临床资料   患者,男,50岁。以反复出现发作性四肢无力、麻木3年入院。3年前在劳累受凉后出现四肢无力,以双下肢为重,2~3天内发展至不能行走,伴手足麻木和足底踏棉花感,同时出现阵发心慌、胸闷、气短、怕冷、多汗、纳差、腹部不适和轻度腹泻。给予青霉素、维生素输液治疗,2周后症状缓解。此后反复3次出现腹泻后发作性四肢无力,伴随症状同前,持续2~3周,经对症治疗减轻。病情逐渐加重。缓解期精神不振,双下肢行走时发沉,手足对寒冷敏感,工作能力下降。入院前6周病情再度反复,症状持续4周后缓解,缓解后仍感手足麻木。既往:6年前患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治疗后遗留右侧轻面瘫。5年前被诊为慢性胃炎。无长期饮酒史和毒物接触史。家族史无异常。查体:右侧轻面瘫,其他颅神经无异常。双膝关节以下音叉振动觉消失,关节位置觉存在,双小腿以下痛、温觉减退。双足皮肤干燥、无汗和脱屑。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无肌萎缩,步态正常,Romberg征阳性。四肢腱反射正常,病理反射阴性。辅助检查:外周血及骨髓象显示轻度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血清维生素B12 64pg/ml(正常为200~950pg/ml),血沉、血糖、电解质、心肌酶、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免疫球蛋白均正常,尿本周蛋白阴性,脑脊液常规、生化及免疫球蛋白无异常。24小时动态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超声心动图、腹部B超、胸部X线均未见异常。头颅及脊髓MRI正常。神经电生理检查: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双耳Ⅲ~Ⅴ间期大于Ⅰ~Ⅲ间期。视觉诱发电位:双眼P100潜伏期延长。体感诱发电位:正中神经刺激,双侧N9、P14潜伏期长,余各波分化不良;胫神经刺激,周围及中枢各波均分化不良。肌电图:下肢远端肌呈神经源性损害;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减慢,运动传导速度肘至腕减慢19%,腋至肘正常;腓肠神经感觉传导诱发电位未引出;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腓骨小头下至中踝减慢20%,腓骨小头上下减慢33%,远端潜伏期延长;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分析无传导阻滞或一过性离散;正中神经F波潜伏期正常,胫神经H反射潜伏期延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神经病的电生理改变特征。方法:在6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中,有神经病学症状或体征的29例为A组,无神经病学症状或体征的31例为B组。C组为正常对照。在三组中测定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远端潜伏期(DPL),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的波幅、时限,检测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A组与B、C组分别对比,A组MCV减慢(72%),DPL延长(55%),CMAP波幅降低(34%)、时限延长(52%),有显著差异(P<0.01)。B组与C组对比,B组CMAP波幅降低,有显著差异(P<0.05),B组16%DPL延长,对7%CMAP时限延长。各组内远端与近端刺激引出的CMAP波幅、时限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A组电生理异常率为100%,B组为23%。A组病程长但血糖水平同B组相近。结论:了解腓总神经的电生理改变有助于评价糖尿病性远端神经病与临床病程、进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直立调节障碍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直立调节障碍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状况 ,评价交感神经皮肤反应 (SSR)在晕厥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32例直立调节试验阳性的晕厥患者 (病例组 )进行电刺激SSR检测 ,并以 32例健康志愿者作对照。结果 :病例组SSR潜伏期延长 (1 5 4± 0 2 8s) ,波幅降低 (1 16± 0 33mV) ,与对照组SSR潜伏期 (1 36± 0 2 1s)和波幅 (1 87± 0 5 9mV)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结论 :直立调节障碍患者存在交感神经功能障碍 ,在晕厥的鉴别诊断中 ,SSR是一种有实用价值的神经电生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53岁,于1993年10月7日来我院就诊。自诉于1993年3月起进食干质食物时胸骨后有轻度的梗塞感,但能正常进食。6月份以后症状逐渐加重,至9月份时只能进流质食物,并伴随胸骨后疼痛向背部放散等症状。食管钡餐检查:食管主动脉结压迹上方右侧有一息室向右方突出。食管主动脉结压迹下方可见一长约5cm的不规则狭窄段,钡剂通过受阻。局部管壁较僵硬,粘膜破坏、中断,并可见一充盈缺损,充盈缺损内有一大小约2.5×0.8cm的椭圆形龛影,龛影左侧见一囊袋状充钡憩室影,憩空口部无钡剂充盈,也无粘膜可见。X线诊断:食管多发性憩室;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微钙化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微钙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8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420例临床资料。以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评估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微钙化的诊断效能。根据预后情况,将420例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346例)和预后不良组(74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探究乳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超声微钙化影像学特点主要表现为肿块内部及其周边存在点状强回声,以及乳腺腺体内可见沿导管走形方向分布的点状强回声;伴钙化的肿块表现为边缘不光整,形态不规则,边缘毛刺,部分纵横比> 1。其中部分微钙化患者腺体内沿导管走形方向分布的强回声光点,该类钙化提示可能有导管内癌或原位癌,患者预后较好;超声诊断乳腺癌微钙化的准确率为71.4%(95% CI:0.672,0.845),敏感性为74.2%(95% CI:0.703,0.871),特异性为62.8%(95% CI:0.575,0.726),阳性预测值为86.1%(95% CI:0.744,0.943),阴性预测值为43.8%(95% CI:0.363,0.57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 2 cm[O^R=2.401(95% CI:1.105,5.216)]、有淋巴结转移[O^R=2.583(95% CI:1.494,4.466)]、微钙化[O^R=5.376(95% CI:2.105,13.729)]是乳腺癌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 <0.05);TNM分期为Ⅰ、Ⅱ期[O^R=0.269(95% CI:0.160,0.452)]、术后放疗[O^R=0.345(95% CI:0.202,0.590)]、术后化疗[O^R=0.310(95% CI:0.179,0.537)]是乳腺癌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P <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微钙化具有一定诊断价值。乳腺癌手术患者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微钙化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