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2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研究不同退火温度下高强IF钢的组织性能及织构的变化规律,采用温箱式电阻炉加热模拟罩式退火工艺,研究了不同退火温度下高强IF钢210P1冷轧板力学性能;对不同退火温度钢板的r90进行了统计并对其进行显微组织观察;采用X射线衍射仪及热场发射扫描电镜对不同退火温度的罩式退火成品板进行了织构分析。结果表明,在高强IF钢210P1冷轧板的罩式退火过程中,提高退火温度将使晶粒明显长大。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屈服强度及抗拉强度下降,伸长率升高,n值略有上升,板材横向r值增加较明显,有利织构{111}取向密度增加,不利织构{100}取向密度降低。  相似文献   
2.
摘要:采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和金相法测试了不同应变速率下建筑用钢Q460连铸坯的高温力学性能,获得了600~1200℃范围内Q460连铸坯的高温强度、热塑性和最终室温组织随拉伸温度和应变速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Q460连铸坯在较高的应变速率(10s-1)下进行高温拉伸时,试样的断面收缩率随着拉伸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没有出现高温脆性区;在较低的应变速率(10-3s-1)下进行高温拉伸时,试样的断面收缩率出现了2个脆性区,第1个在1100℃至熔点温度,第2个脆性区间在700℃附近。总体来说,实验钢种的高温断面收缩率均大于65%,表明建筑用钢Q460连铸坯具有较好的高温热塑性。此外,同一应变速率下,Q460连铸坯的抗拉强度随着拉伸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而伸长率随着拉伸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考虑凝固过程δ/γ相变化以及MnS夹杂析出的钢连铸两相区溶质再分配数学模型.分析了钢种成分和MnS夹杂物析出对钢凝固过程高温力学性能的影响,模型计算固相率分别为0.75和1.0处温度与文献报道的实测零强度温度(ZST)和零塑性温度(ZDT)吻合良好.计算结果表明,钢种C,P,S成分增加,脆性温度区间增加,裂纹几率增加.  相似文献   
4.
通过统计回归分析,找出了钢中碳、氮、全氧、过剩钛、磷、硫、酸溶铝、残余元素等化学成分与柳钢Ti-IF钢伸长率的方程式,提出优化柳钢DC05级Ti-IF钢化学成分的目标及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5.
首先从理论上描述了轻压下过程铸坯的三维变形行为,并采用有限元法定量分析了轻压下工艺对铸坯变形行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铸坯宽展变形和延展变形达到平衡后,随着压下量增加,铸坯延展率随压下量呈直线关系变化.在相同轻压下条件下,随铸坯长宽比和中心未凝固率的增加,铸坯宽展效率和延展效率下降,压下效率增加.  相似文献   
6.
在实验室对比模拟研究了Nb-Ti微合金化低合金高强钢的罩式退火和连续退火工艺。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拉伸试验机等设备,分析了不同退火工艺条件下试验钢的组织演变规律及性能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种退火方式下试验钢组织中均存在纳米级Nb-Ti复合析出物,罩式退火工艺下试验钢的主要组织为铁素体+球状渗碳体,在640℃退火获得了较好的力学性能,抗拉强度为539 MPa、屈服强度为498 MPa、伸长率达到23.1%;连续退火工艺下试验钢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M-A岛,组织更加细小,细晶强化效果更好,在820℃退火时产生的链状组织提升了试验钢的力学性能,此时抗拉强度为644 MPa、屈服强度为536 MPa、伸长率达到22.7%,也可通过选取更高的退火温度实现对强度和伸长率的调节。  相似文献   
7.
在工业试验的基础上,对高碳钢大方坯实施轻压下后铸坯中心区域产生严重的负偏析与微弱的正偏析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与分析,研究发现:铸坯实施轻压下后,优先生长的上下两层的树枝晶会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碰撞、折断破碎,折断破碎的细小晶粒在钢液的强迫流动作用下随机漂流到铸坯中心区域成为新的晶核,从而使其周围钢液先凝固,形成负偏析;此后富集元素钢液凝固形成微弱的正偏析。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控轧控冷后的管线钢板进行正火和亚温正火试验,采用空冷和水雾冷却,研究正火冷却工艺对管线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830℃亚温正火后采用适当水雾冷却是较为合理的工艺方案,试验钢的强度下降最小,同时具有较高的塑韧性和较低的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9.
杨跃标  邓深  周汉全  梁日成 《炼钢》2012,28(1):57-61
建立了连铸方坯的凝固传热模型,并采用红外测温法对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通过模型计算分析了40Cr合金结构钢现行二冷制度存在的问题,发现足辊段冷却强度过大,二冷段一区存在较大的温度回升;二冷比水量偏高,铸坯在矫直点的表面温度偏低。将不同的水量调整参数(K值)组合代人模型计算,优化得到了较为合理的K值组合K0=0.3,K1=1.0,K2=0.9,K3=0.7。优化K值后,降低了足辊段水量,二冷段一区的温度回升幅度变小;同时降低了二冷比水量,提高了铸坯的矫直温度,避开了脆性温度区,降低了铸坯裂纹的发生率,为现场连铸工艺的优化提供了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取向硅钢生产中抑制剂促进Goss织构形成的作用机制,介绍了2种类型的抑制剂在取向硅钢中的特征、作用和形成条件,指出了高品质取向硅钢生产抑制剂选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