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1篇
农业科学   23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由西瓜嗜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引起的瓜类果斑病,是危害西瓜和甜瓜等葫芦科作物的一种典型的种传细菌性病害。已有文章报道西瓜嗜酸菌在铜离子诱导下可进入“有活力但不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状态,并在适当条件下复苏,成为生产中潜在的病害初侵染来源。本文结合实际生产中的种子温汤浸种和低温储藏等条件,分别设定了50℃、55℃高温和4℃低温对西瓜嗜酸菌AAC00-1进行处理,通过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和平板培养法分别检测菌体活性和可培养性。结果显示,不适宜的温度条件能够诱导西瓜嗜酸菌AAC00-1进入VBNC状态,其中55℃高温20和30 min的两个处理,所有活菌均进入VBNC状态。将处理后的AAC00-1接种西瓜子叶,接种植株未表现出果斑病症状,且不能从接种部位分离得到可培养菌体。表明本诱导条件下的VBNC状态A. citrulli菌体不能通过短时间活体接种复苏。本研究分析了西瓜嗜酸菌在不适宜温度条件下进入VBNC状态的能力,为解析病害可能的初侵染来源提供了理论依据,对葫芦科作物果斑病防控具有重要的生产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猪放线杆菌溶血性毒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37℃条件下,将猪放线杆菌在胰胨酵母浸出物培养基(含10mmol/LCaCl2)上培养不同时间,离心、过滤后获得不同时间无菌滤液,检验滤液对猪、牛、山羊、绵羊、驴红细胞的溶血性,结果表明这种溶血性毒素对绵羊、牛的红细胞溶血性最强,猪次之,山羊、驴最差。同时对溶血性毒素理化特性做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滤液经2.5g/L胰酶处理后溶血活性几乎丧失,不同温度处理后溶血活性下降,经不同pH值溶液处理后也表现出溶血活性降低和失活现象。  相似文献   
3.
1946年人类首次在牛上发现了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BVDV)。事实上 ,自牛第一次出现咀嚼反刍时起 ,这种病毒及其亲缘关系相近病毒就存在于牛的体内。BVDV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可引起繁殖疾病的病原 ,虽然从这一角度出发 BVDV对养牛业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但是它几乎从未导致过宿主的大面积发病或死亡。这种共生关系是一种典型的适应性寄生关系 ,进一步的证据也表明病毒和牛之间可长期共存。 2 0世纪 80年代 ,由于引起急性发病且具有毒力的 BVDV的发现 ,不仅引起人们对 BVDV的关注 ,而且也为更好地评价BVDV疫苗的免疫效果提供了机会。1 BVD…  相似文献   
4.
 检测了黑龙江水稻主产区4个当地主栽品种的种子内部镰刀菌寄藏情况,测定了20%克福甲和20%克多甲种衣剂对种子带菌消毒处理效果及对水稻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的抑菌作用和联合毒力,并借助扫描电镜观察了上述2种混配种衣剂对串珠镰刀菌的形态毒理影响。结果表明,种子内部镰刀菌的分离频率高达56.7%~96.0%,其中串珠镰刀菌的分离频率为32.6%~48.2%,2种种衣剂对带菌种子具有显著的消毒处理效果。20%克福甲和20%克多甲种衣剂对镰刀菌F.moniliforme的毒力指数分别为457.11和802.04,增效倍数分别为6.53和0.13。20%克多甲种衣剂(多菌灵:甲基立枯磷为5:5,W/W)对串珠镰刀菌的抑菌作用优于20%克福甲种衣剂(福美双:甲基立枯磷为8:6,W/W),增效作用低于20%克福甲种衣剂。电镜观察表明,种衣剂低浓度至高浓度处理下均可引起串珠镰刀菌菌丝不同程度的异常生长,表现为主菌丝局部膨大或形成菌丝束,菌丝顶端异常膨大、缢缩或形成穗状和花絮状分枝。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西瓜连作死苗死秧问题,根据我国西瓜主要病虫种类,通过室内毒力测定、田间小区和大面积示范试验,研制出药肥复合型种衣剂9号和10号。经测定,包衣西瓜种子的安全有效用量为每100克种子需有效物0.3-0.5克。两种制剂均可防治连作田主要病害(西瓜苗期猝倒病、立枯病、炭疽病和苗期枯萎病等)。防病保苗效果为61-90%。种衣剂10号还能兼治苗期地下害虫(蝼蛄、地老虎)防效在69-81%,特别是防治传毒蚜虫,使病毒病发病株率降到0.56%以下,相对防效在94%以上。对解决夏播西瓜病毒病发生重的问题作用显著。此外,西瓜种子包衣可促进植株生育,大瓜率增加,增产13—14%。  相似文献   
6.
杀菌剂银泰防治小麦纹枯病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室内离体平皿法和田间小区试验测定了植物源农用杀菌剂银泰 (有效成分 :4 -丁酰基苯酚 )对小麦纹枯病菌 Rhizoctonia cerealis生长的抑制作用和对该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 ,20%银泰乳油在 0~ 100μg/mL范围内随着浓度提高对小麦纹枯病菌的抑制作用增强 ,其 EC50 和 EC95分别为 36.11和 97.66μg/L;EC95明显小于对照药剂井冈霉素的检测数值 (327.6 4μg/L )。20%银泰乳油 200、400和 800mg/L防治小麦纹枯病的效果分别为 85.8%、89.3%和 92.3% ,与对照药剂甲基硫菌灵 400mg/L的防效 (87.0% )相当。  相似文献   
7.
 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分析方法从超微结构和元素水平观测了三唑酮种衣剂包衣处理和空白对照的小麦幼苗上白粉病菌侵染及非侵染位点硅等元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接种后20~36 h内三唑酮种衣剂处理的麦苗侵染位点细胞内元素硅含量由5.204%上升为42.064%,非侵染位点由5.821%上升为12.342%;空白对照中侵染位点元素硅含量由低于检测水平上升为17.388%,非侵染位点接种后36 h时为19.460%。在处理和空白对照的麦苗上侵染和非侵染位点均检测到了含量不等的磷、硫、氯等元素存在。  相似文献   
8.
石榴枯萎病发生危害与防治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4-2005年对蒙自县石榴枯萎病的症状、病原和影响病害发生的因素进行了田间调查。研究了病害的分级标准,设计和实施了以多种药剂树体茎干输液和刮皮涂抹包茎两种施药方式的防治试验,同时结合该病害系统相关因素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和后续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9.
尖角突脐孢菌在温室环境下侵染稗草的致病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稗属(Echinochloa)杂草是全世界水稻等作物生产中的一类恶性杂草。人工除稗安全但费时费力,化学除稗高效但伴随农产品安全和环境相融友好方面的潜在风险。因此,寻求安全高效的除稗活性成分和施药技术成为国际上除稗剂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在研究和开发生物除稗剂的技术体系中,满足高通量筛选安全、高效的除稗生防因子的温室检测体系是极为重要的支持平台,同样,生物除稗剂的田间科学施药技术亦应依据生防因子在稗草上致病和致害所需的最佳条件来制定。基于此,亟需探明生防因子侵染稗草致病的相关条件并建立快速有效的生防因子除稗效果温室检测体系和田间施药技术。本文系统研究了影响尖角突脐孢菌侵染稗草的相关因子,建立了稳定的温室环境下尖角突脐孢菌侵染稗草的致病体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提纯的IBDV细胞毒为抗原,抗鸡Ig单抗1B7HRP酶结合物为第二抗体建立了检测IBDV抗体的间接ELISA。在此基础上研制出IBDV抗体检测诊断试剂盒。经对1200份血清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本试剂盒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快速稳定,易于操作,为雏鸡IBDV母原抗体和疫苗注射后特异性抗体检测提供了可靠的诊断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