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9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HIV 1中病毒编码的酶有三种 ,即逆转录酶、蛋白酶和整合酶。目前 ,FDA已批准上市了 9个逆转录酶抑制剂和 6个蛋白酶抑制剂 ,虽然对整合酶有抑制作用的化合物很多 ,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上市。  抗逆转录病毒组合疗法 (有效的逆转录酶抑制剂和蛋白酶抑制剂的联合用药 )可以抑制HIV 1的复制 ,在被感染者血浆中两年多都检测不出病毒来。但病毒仍存在于某些细胞中 ,例如周边血液的单核细胞和休眠的T 淋巴细胞 ,处于早期复制阶段后的潜伏状态。从组合疗法 1 995年应用于临床以来 ,事实证明用这种疗法能控制HIV 1感染但不能根除。此外 ,…  相似文献   
2.
碳青霉烯类 (Carbapenems)抗生素是 70年代发展起来的结构全新的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 ,它对G 和G+菌、需氧菌和厌氧菌等均具有超广谱强效抗菌作用 ,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未知病原体引起的重症感染。比阿培南 (biapenem ,L 62 7)是日本Lederle公司开发的新型 1 β 甲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化学名称为 (1R ,5S ,6S) 2 [(6,7 二氢 5H 吡唑 [1 ,2 a][1 ,2 ,4]三唑离子 6 基 ) ] 硫 6 [(R) 1 羟乙基 ] 1 甲基碳青霉 2 烯 3 羧酸。与已上市的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imipenem/cilastatin)相比较 ,1 β 甲基的引入使比阿培南对DHP I(…  相似文献   
3.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因其安全有效,多年来在抗感染治疗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但同时细菌对常用药物也在不断产生耐药性,细菌对β-内酰胺类的耐药机制研究表明,质粒介导或染色体突变使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破坏β-内酰胺环,使抗生素失活,是最常见和最重要的机制。解决细菌耐药性的一种策略,是使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抗生素合用,如克拉维酸(Clavulanic acid)、舒巴坦(Sulbactam)、他唑巴坦(Tazobactam)、CP71126,已在临床应用获得成功。 青霉烯(BRL-42715(Beecham)是近几年发展的一种新型,强力、广谱β-内酰胺酶抑制剂,于10~(-7)mol低浓度下即可抑制青霉素酶和头孢菌素酶99%以上,而克拉维酸和舒巴坦在此浓度只对青霉素酶有效,他唑巴坦则在此浓度下仅抑制青霉素酶20%,头孢菌素酶15%~16%。我们从6-氨基青霉烷酸出发,经溴化、酯化、甲酰化、臭氧化等,合成了BRL-42715(Ⅰ)及6位为取代  相似文献   
4.
比阿培南关键中间体的合成工艺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改进比阿培南的关键中间体6,7-二氢-6-巯基-5H-吡唑[1,2-α][1,2,4]三唑内鎓氯化物合成工艺.方法以水合肼为起始原料经缩合,再经烯丙基化、脱保护、溴化、环合、硫代乙酰化、醇解、氧化、去甲酰化、环合、还原得到目标化合物,对原工艺中10步反应进行了改进.结果目标化合物经核磁共振氢谱、质谱确证其化学结构.结论总收率为12.1%.本方法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5.
盐酸头孢吡肟的合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7-ACA为起始原料,经六甲基二硅胺烷保护羧基和氨基、三甲基碘硅烷进行取代后与N-甲基吡咯烷反应以及脱保护制得(6R,7R)-7-氨基-3-[(1-甲基-1-吡咯烷)甲基]头孢-3-烯-4-羧酸盐酸盐,再以丙酮为溶剂与苯并噻唑硫醇活性酯(MAEM)缩合制得盐酸头孢吡肟,总收率59.4%.  相似文献   
6.
目的 设计并合成青霉烯类苯甲酰基哌嗪型新化合物并测定其抗菌活性。方法 根据已报道的相关活性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研究,设计出一系列2-取代苯甲酰基哌嗪甲基取代的新青霉烯类化合物,以2-羟甲基青霉烯双环母核为起始原料,经两次取代、两次脱保护基关环4步反应合成了目标化合物。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了其中8个化合物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和甲氧西林敏感表皮葡萄球菌(MSSE) 4组革兰阳性菌的抑菌活性。结果与结论 合成了11个新青霉烯类化合物,其结构经MS、1H-NMR谱确证。抑菌实验结果表明,所测试的8个新化合物对MRSA 、MRSE、MSSA、MSSE均有较好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7.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类全新结构的β-内酰胺,其化学结构特点是青霉烯母核1位的硫被碳取代,在2位具双键,这种结构类型复合了青霉素五元环和头孢菌素共轭双键活化β-内酰胺的作用,使碳青霉烯具有极强的抗菌活性,很广的抗菌谱,并对β-内酰胺酶稳定,因而十分引人瞩目。 第一个天然碳青霉烯-硫霉素(Thienamycin),其衍生物亚胺培南(Imipenem)、帕尼培南(Pa-nipenem),都已应用于临床,是当前治疗重症感染包括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但其缺点是在体内易被肾脱氢肽酶Ⅰ(DHP-Ⅰ)降解失活,都必须与肾肽酶抑制剂(Cilastatin)或阴离子转运抑制剂(Betaminpron)合用才有效。当在碳青霉烯的1-β位引入甲基时,既增强了化学稳定性及对DHP-Ⅰ酶的稳定性,同时又保留了高的抗菌活性。美洛培南(Meropenem)是第一个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8.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类全新结构的β-内酰胺。因其抗菌谱广,抗菌活 性强,并对β-内酰胺酶稳定,因而十分引人瞩目。特别是,1-β甲基取代的碳青霉烯,如美洛培南、百阿培南,不仅增强了其化学稳定性、抗菌活性,并对人体的肾脱氢肽酶I(DHP-I)稳定,从而引起了对1-β甲基碳青霉烯广泛深入地研究。 Merck实验室于1984年首次合成了1-β甲基碳青霉烯L-646491,以C-1位成功地引入了β-甲基,从此,有关1-β甲基碳青霉烯全合成的报道不断涌现。  相似文献   
9.
多种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是引起β-内酰胺抗生素失活的主要原因。克服这种作用的手段有两个:(1)使用对β-内酰胺酶氢解作用稳定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2)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具有使β-内酰胺酶失活的酶抑制剂联合用药。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舒巴坦和他唑巴坦已成功应用于临床。自从Woodward报道了青霉烯核的化学和生物特性以来,  相似文献   
10.
在非典型β-内酰胺抗生素中,青霉烯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包括对β-内酰胺酶产生菌。青霉烯类抗生素首次由哈佛大学名化学家R.B.Woodward基于青霉素与头孢菌素融合的概念,向青霉素骨架中引入双键,以增大β-内酰胺反应性,从而提高抗菌活性的设想而设计合成的。与现在广泛研究的碳青霉烯抗生素比。青霉烯化合物也具有广泛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