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5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防治作用的临床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患者除良好地控制血糖外 ,还必须控制血脂和血压。西药降糖、降脂、降压药的效果 ,虽起效快 ,但持续时间短 (即使某些缓释药的效力也仅可维持 2 4 h) ,致使血糖、血压等指标波动幅度较大。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 ,许多中药有降糖作用 ,如黄芪、山药、生地黄、知母、苍术、黄  相似文献   
2.
疏血通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也是导致糖尿病肢端坏疽的重要原因。笔者用疏血通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 36例 ,疗效显著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2 0 0 1年 8月— 2 0 0 2年 1 0月我院内分泌科住院患者共 36例 ,男 2 0例 ,女 1 6例 ;年龄 45~ 70岁 ;糖尿病病史 5~ 2 0年 ,有家族史 1 8例。其中并发脑血管病 6例 ,心血管病 1 2例 ,高血压 1 5例 ,视网膜病变 7例 ,肾病 9例。1 2 诊断标准 有糖尿病病史 (糖尿病诊断标准按WHO诊断标准 ) ;患者有四肢末端麻木、针刺样或刀割样疼痛、发凉…  相似文献   
3.
益气养阴化痰活血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机制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其病机特点为:气阴两虚为本,痰浊瘀血阻络为标。因此,治疗本病应益气养阴治其本,化痰活血治其标。以此为组方原则,组成糖周宁方。经临床研究证实,益气养阴、化痰活血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本院程益春教授从事中医治疗糖尿病临床工作30余年,有丰富的临证经验,是全国第二、三、四批名老中医师承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笔者有幸跟随程师学习多年,获益匪浅。现总结程师常用对药治疗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经验,供同道分享名老中医的学术精华。  相似文献   
5.
程益春教授治疗糖尿病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益春教授认为,脾虚是消渴病重要的病理基础,对于消渴病的治疗,当以益气健脾为主,并辅以滋阴清热、化痰除湿、活血化瘀;并应用对药治疗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常用对药有:生黄芪、天花粉、黄连、丹参、葛根、瓜蒌,肉桂、熟大黄、芡实,生黄芪、白芷、全蝎等;擅用虫类活血化瘀药,如全蝎、蜈蚣、水蛭、地龙、穿山甲等。  相似文献   
6.
作者参阅古今文献,总结多年临床经验,提出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机特点为"肝郁脾虚、湿热内阻,痰瘀互结",其中脾气亏虚是其病理基础,肝气郁滞是其重要环节,湿热、痰瘀互结是其致病因素并贯彻始终。治疗当以健脾疏肝、清热祛湿、化痰活血为主,健脾益气治其本,调达肝气保证气机通畅,清热祛湿、化痰活血治其标。通过标本兼治可使脏腑得养,肢体得充,病情缓解,诸症转愈。  相似文献   
7.
痤疮是一种颜面、胸背等处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特点是皮损丘疹如刺,可挤出白色碎米样粉汁.相当于中医的粉刺[1].早在《诸病源侯论》中就有本病症状的描述:“面疱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疱,头如米大,赤如谷大,白色者是.”西医认为痤疮的病因为青春期雄性激素分泌过多,皮脂腺功能旺盛、毛囊口角质栓阻塞而使皮脂排出不畅、继发感染等,治疗上主要以减少皮脂腺分泌,消除炎症性病变,防止囊肿生成.常用激素、抗生素、粉刺溶解剂等药物进行治疗,但其治疗效果较差且复发率高.中医治疗痤疮多从肺、脾、胃辨证论治,但对部分患者疗效并不满意[2],尤其是对女性患者[3].徐灵胎《医学源流论》:“主治妇人…必先明冲任之脉…此皆血之所从生,而胎之所由系,明于冲任之故,则本源洞悉,而后所生之病,则千条万绪,以可知其所从起[4].”调和冲任法治疗女性痤疮是本着中医整体观念,以人体的阴阳转化为特征,胞宫气血藏泻为特点,谨守病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泌汗异常属于中医“消渴”“汗证”的范畴,是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之一,临床表现为上半身汗液分泌增多,以头面部及胸部为甚,而下半身皮肤汗液分泌减少,局部皮肤出现干燥、发凉等症状。医家多以“阴虚燥热”为其主要病机,以“虚阳上浮”立论者较少。笔者结合糖尿病泌汗异常症状及临床经验,认为糖尿病随着病程进展,机体湿热内蕴日久,脏腑功能持续亢进,易耗气伤阴,阴精不足,阳气无根,命门之火渐衰,虚阳上浮,则会出现上热下寒之证。故糖尿病泌汗异常症见上半身汗液分泌增多,兼有面红目赤、心烦易怒等上焦虚热症状,而下焦则表现为汗液分泌减少、腰膝冷痛、下肢发凉等虚寒症状。“引火归元”理论为张机(字仲景)首次提出,属于中医“反治法”范畴,其本义为引相火下行归于肾水,使阴阳调和。在糖尿病泌汗异常中,虚损之阳气浮越于上,阴精不足无法潜藏真阳,故应用“引火归元”理论论治,可使阴阳调和,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文章借典型医案阐释“引火归元”理论在糖尿病泌汗异常中的临床疗效,以期为其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治未病思想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云竹 《陕西中医》2010,31(9):1189-1191
目的:为说明"治未病"的意义体现在糖尿病病程的各个阶段,并且中医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应贯彻糖尿病病程的始终。方法:解读古代文献,总结现代研究。结论:在糖尿病治疗中,"治未病"具体表现在:糖尿病的预防;防止糖尿病病情加重,以及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复发及范围扩大。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给其生理和心理带来极大痛苦。崔云竹教授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时,注重把握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擅长运用中药灌肠法配合内服方剂来降低患者的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同时改善患者其他临床症状,从而改善其肾功能,延缓病情的进一步发展。笔者有幸师从于崔云竹教授,跟师过程中,通过观察崔教授对气阴两虚型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诊治,对其治疗经验作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