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4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采用氟硫微泡声学造影剂SonoVue及间歇二次谐波技术,探讨经静脉心肌声学造影(MCE)评价急性缺血及心梗心肌微循环灌注的价值。方法建立猪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分别于左冠前降支(LAD)结扎前、结扎后3h经静脉注射SonoVue进行MCE。于左室短轴乳头肌水平测定LAD结扎后正常灌注区与缺血灌注区心肌视频密度峰值强度(PI)、曲线下面积(AUC)及无灌注区心肌范围。实验结束对心肌行组织学染色,比较MCE及组织染色两方法所测得的左室梗死心肌面积占左室心肌总面积百分比。结果正常灌注区与缺血灌注区PI、AUC差异有显著性(88.27±8.57vs48.26±4.36;1392.80±198.01vs646.68±55.86,P<0.001)。MCE与组织染色两方法所测得的左室梗死心肌面积占左室心肌总面积百分比呈明显正相关(r=0.85,P<0.05)结论经静脉注射SonoVue,运用间歇二次谐波MCE可定量心肌微循环血流灌注,诊断心肌缺血,准确确定心肌梗死范围。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诱导与移植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无菌条件下采集兔MSCs,一部分不诱导,一部分经5-氮胞苷诱导使其向类心肌细胞分化;将干细胞移植于兔心肌梗死区.实验动物随机分两组:MSCs组(n=20)心梗后1 h在心梗区域注入MSCs;经诱导组(n=20)心梗后1 h在心梗区域注入经诱导的MSCs.2周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移值细胞是否存活,利用TUNEL法检测植入细胞的凋亡率.结果 MSCs经5-氮胞苷诱导,传代培养2~4周,细胞表达肌钙蛋白T(trponin T),证明MSCs向心肌细胞转化.移植2周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在梗死区组织标本中可见DAPI标记带蓝色荧光的供体细胞核,形态呈椭圆形类似心肌细胞核,并与心肌纤维排列方向一致,证明移植细胞已存活.利用TUNEL法检测,两组移植细胞均出现细胞凋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SCs移植入心肌组织后的凋亡与5-氮胞苷诱导无关.  相似文献   
3.
对于夹层破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附近的StanfordBS型主动脉夹层,传统治疗方式是采用介入方法连带左锁骨下动脉一起封闭,术前需要行头臂血管重建,术后并发症多。2009年5月,我们采用直视下支架象鼻植入术治疗此类患者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血运重建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凋亡之间的关系.方法 无菌条件下采集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荧光标记.直接结扎法建立兔心肌梗死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两组:①1 h后开放阻断的冠脉,将干细胞移植于兔心肌梗死区(20只).②不开放冠脉,1 h后将干细胞移植于兔心肌梗死区(20只).心梗后1 h在心梗区域注人MSCs.2周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移值细胞是否存活,利用TUNEL法检测植入细胞的凋亡率.结果 移植2周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梗死区组织,可见DAPI标记带蓝色荧光的供体细胞核,形态呈椭圆形类似心肌细胞核,并与心肌纤维排列方向一致,证明移植细胞已存活.利用TUNEL法检测,两组移植细胞均出现细胞凋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干细胞移植入心肌组织后的凋亡与植入区血运重建有关.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合并左心室壁瘤(LVA)患者12例,均行室壁瘤成形术,其中Batista手术9例、Jatene手术3例,同期行室间隔修补术2例。无手术死亡者。术后平均随访21个月,心绞痛症状缓解1例,其余消失,心功能Ⅰ~Ⅱ级,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左心室缩小。认为对LVA积极进行手术治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用杂种犬10只,麻醉后左侧开胸,结扎左前降支(LAD)及其第二对角支,5周后行心脏二维超声检查以明确室壁瘤形成效果。结果为10只犬均完成冠状动脉结扎手术,1只房室收缩分离术中死亡,1只心室纤颤术中死亡。存活的8只均成功建立了左室急性心肌梗死后室壁瘤的动物模型。心脏二维超声检查示左室前壁、心尖部室壁瘤形成。认为应用开胸法结扎冠状动脉可以成功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壁瘤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冠脉搭桥术(CABG)联合经冠状动脉桥血管及心外膜下注入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 32例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6例。观察组术前5 d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进行外周血干细胞(PBSC)的动员及扩增。CABG术前24 h进行PBSC的采集和浓缩。两组均在非体外循环下行CABG,观察组在完成血管桥吻合后,经桥血管及心外膜下注入PBSC。术前1周及术后3、6个月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和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检测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心肌灌注情况。结果术后3、6个月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两组患者LVEF、LVEDD均较术前改善,组间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程度更大(P均〈0.05)。术后6个月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显示两组患者充盈缺损区域均较术前缩小,观察组较对照组充盈缺损区域缩小程度更明显(P均〈0.05)。结论 CABG联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安全可行,患者术后心肌灌注和心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钙腔蛋白(CALU)rs339097基因型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及其基因多态性与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稳定剂量的关系。方法:采用Snapshot技术检测226例研究对象CALU rs339097位点基因型,计算其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对其中176例瓣膜置换术患者,分析CALU rs339097基因多态性与华法林稳定剂量的相关性。结果:226例研究对象中,基因型TT、CT、CC分别为221例(97.8%)、4例(1.8%)和1例(0.4%),T和C等位基因分别为446次(98.7%)和6次(1.3%)。176例瓣膜置换术患者中,CC基因型未检出,TT基因型检出172例,CT基因型检出4例;在达到稳定抗凝状态时,TT基因型和CT基因型华法林日维持剂量[(3.19±0.86)mg/d∶(4.50±0.61)mg/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中国汉族人群CALUrs339097基因多态性是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个体剂量差异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自体外周血干细胞(PBSCs)在冠脉搭桥手术时,同期经心外膜下及冠状动脉桥血管注入对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6例冠心病伴心肌梗死患者,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经心外膜下注射及冠状动脉通过冠脉转运将PBSCs植入心肌梗死区,术前和术后2周及3个月分别行99mTc MIBI心肌灌注显像、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6例患者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平均增加15.6%(12.1%~20.6%),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较术前平均减少5.5 mm(-2~9 mm),99mTc MIBI显示梗死部位心肌灌注明显改善.术中及术后随访3~6月均无恶性心律失常和其它合并症发生.结论自体PBSCs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经心外膜下注射及经冠脉移植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可以抑制左心室重构,改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 探讨钙腔蛋白(CALU,rs2290228)基因型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及其基因多态性与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稳定剂量的关系。方法 采用Snapshot技术检测226例研究对象CALU(rs2290228)位点基因型,研究其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其中176例行瓣膜置换术后抗凝稳态患者基因多态性与华法林稳定剂量的关系。结果 226例中CALU(rs2290228)位点基因型TT、CT 和CC分别为2例(0.9%)、88例(38.9%)和136例(60.2%), T和C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20.4%和79.6%;176例服用华法林达稳定状态患者,华法林日维持剂量为TT型(2.75±0.35)mg/ d,CT型(3.37±0.81)mg/d,CC型(3.14±0.89)mg/d;3种基因型华法林日维持剂量、凝血酶原时间和抗凝强度预设国际标准化比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中国汉族人群CALU(rs2290228)基因多态性可能不是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个体剂量差异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