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简丹  郑淑月  翟瑄  梁平 《中国免疫学杂志》2023,(12):2465-2469+2476
目的:探讨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Drp1)在小鼠脑出血(ICH)后继发性炎症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脑出血后Drp1和磷酸化Drp1(p-Drp1)的表达时间窗,并筛选出选择性Drp1抑制剂(Mdivi-1)在小鼠ICH模型中的最适药物浓度。将小鼠随机分为sham组、ICH组、ICH+溶剂对照组(ICH+Vehicle组)、ICH+Mdivi-1组。采用mNSS评估小鼠神经功能,干湿重法检测脑组织含水量,HE、Nissl染色观察小鼠脑组织形态学改变,MPO染色观察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炎症因子IL-6、TNF-α以及线粒体膜标志蛋白TOM20、COX4Ⅰ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sham组相比,p-Drp1表达在ICH后12 h显著升高(P<0.01)。与ICH+Vehicle组相比,ICH+Mdivi-1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升高(P<0.01),脑组织含水量增多(P<0.05),脑组织损伤程度加重,血肿周围炎症因子IL-6、TNF-α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MPO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加,线粒体膜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对咀嚼肌功能的影响。方法:27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CT引导下经皮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于术前和术后3d、3个月、12个月,运用T-ScanⅢ咬合检测仪和Bio-pak肌电图仪检测患者双侧颞肌前束、咬肌在下颌姿势位、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时的咬合及肌电活动,评价CT引导下经皮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对咀嚼肌功能的影响。结果:与术前相比,患者双侧咬合平衡性、术侧颞肌前束、咬肌肌电峰值及双侧同名肌电对称率在术后3d、3个月显著减小(P0.05),但术后12个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3d、3个月和12个月疼痛VAS评分与术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与术后3d、3个月相比,12个月麻木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但高于术前(P0.05)。无一例患者出现咀嚼肌瘫痪。结论:CT引导下经皮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可有效缓解疼痛,术后3d、3个月患者咀嚼肌功能降低,但术后12个月均可恢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引导下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percutaneous ganglion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PGRT)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术后疼痛缓解迅速、创伤小、有效性高,尤其适用于年老体弱的患者,目前应用的比较广泛[1]。但对于术后疗效的判断,主要依靠疼痛视  相似文献   
4.
郑淑月  李琦 《国际眼科杂志》2021,21(10):1669-1674

目的:探究激光辅助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和激光上皮角膜磨镶术(LASEK)术后配合0.1%玻璃酸钠(HA)治疗对干眼症状及泪膜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将2017-02/2017-12纳入的230例460眼近视患者分为LASIK组和LASEK组,然后将每个治疗组随机分为0.1% HA治疗亚组和无HA亚组,两个亚组均在角膜屈光手术后应用0.3%加替沙星和0.5%氯替泼诺。观察各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干眼症状评分、角膜知觉反应、角膜荧光染色(FL)、基本泪液分泌试验(SⅠt)和泪膜破裂时间(BUT)的变化。

结果:LASIK和LASEK患者术后1wk, 1、3、6mo, 0.1% HA治疗组与无HA组的FL、干眼症状评分和角膜知觉反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各组术后1wk BUT均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后其他观察时间点BUT及各时间点术后SⅠt水平虽低于术前水平,但仍在正常范围内。LASEK术后患者的干眼主观症状、泪膜稳定性和角膜表面知觉优于LASIK患者,尤其是在术后1wk, 1、3mo。

结论:两种屈光手术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干眼症状,LASEK组干眼症状在术后早期较LASIK组轻。早期足量使用不含防腐剂的0.1% HA可有效促进角膜修复,对术后干眼症状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在治疗急性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中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胸背部急性带状疱疹伴肋间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A组(对照组)予常规抗病毒及按需口服镇痛药物治疗,B组(试验组)同时接受在B超引导下选择性胸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观察治疗后7、14及30天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辅助镇痛药用量、不良反应及后遗神经痛(PHN)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09),组间比较差异显著,B组明显低于A组(P0.05)。辅助镇痛药物用量、PHN发生率B组亦显著低于A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B超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抗毒治疗急性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安全有效,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并可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硬膜外规律间断注药方式复合不同穿刺点在分娩镇痛中对爆发痛抑制的临床效果.方法 90例ASA Ⅰ~Ⅱ级、单胎、足月、有分娩镇痛要求的初产妇,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n=30):L2-3组(A组)、L3-4组(B组)和L4-5组(C组),分别在分娩镇痛前选择L2-3、L3-4、L4-5行硬膜外穿刺并向头端置管3~4cm.成功置管后,顺序注射试验剂量5 mL+负荷剂量10 mL,连接镇痛泵.3组镇痛泵参数设定相同:(冲击剂量8 mL+锁定时间15 min+背景剂量0)+冲击剂量8 mL/h,规律间断注射时间自注射试验剂量1 h后开始.镇痛期间持续监测产妇血压(blood pressure,BP)、心率(heart rate,HR)、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血氧饱和度(SpO2)、胎儿心率(fetal heart rate,FHR),记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改良Bromage评分、麻醉药物用量、最高阻滞平面、爆发痛、产程、分娩方式、缩宫素使用量、产后出血量、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 与镇痛前相比,3组产妇在实施分娩镇痛后VAS均明显降低(P〈0.05),但3组间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期间,C组与A组、B组相比,最高阻滞平面明显降低(P〈0.05),但3组爆发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2-3、L3-4、L4-5分别复合规律间断硬膜外药物注射方式,分娩镇痛效果确切,均可有效抑制爆发痛,可选择解剖结构定位清楚且穿刺较易的椎间隙行硬膜外分娩镇痛.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腰椎旁注射臭氧联合类固醇激素治疗慢性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慢性腰椎间盘源性疼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60例,注射类固醇激素混合液10 ml联合纯氧20 ml.B组60例,注射类固醇激素混合液10 ml联合注射30%浓度的医用臭氧20 ml.两组患者均给予腰椎椎旁阻滞,每隔1周注射1次,共治疗3次.观察两组患者治前,治疗后1周(短期)、3个月(中期)以及6个月(长期)疼痛VAS评分及Macnab疗效评价,评估各时间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VAS评分在治疗后1周、3个月、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1周Macnab疗效评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优于A组.结论 腰椎旁注射臭氧联合类固醇激素治疗慢性腰椎间盘源性疼痛临床疗效显著,可作为慢性腰椎盘源性疼痛非手术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9.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