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69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61.
目的分析Gilbert综合征(GS)的临床特征、组织病理、超微病理及基因变化特点,探讨GS的综合精准诊断要点。方法收集2015-01—2017-03间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2270例肝穿刺活检病理资料,其中29例诊断为GS。采用HE染色、铁染色、铜染色、网染、Masson染色等组织化学染色及超微病理观察,并结合临床表现、诱发因素、基因检查等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29例GS约占总肝穿病例的1.3%,男女之比为2.6∶1,年龄5~62岁,多在20~50岁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生的眼黄、尿黄、皮肤黄染(100%),其次为乏力、纳差、上腹部不适(17.2%),脾大(13.7%),肝大(6.8%)。实验室检查常有胆红素升高(75%),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22例(91.7%)ALT、AST、GGT正常,9例(29.2%)ALP轻度升高,2例叠加药物性肝损伤者以上4项均明显升高。组织病理:肝小叶结构基本完整,肝细胞正常或轻微水肿,胞质内仅见少量棕黄色细小脂褐素样色素颗粒,以中央静脉周围肝细胞为明显,偶见脂肪变性,Kupffer细胞内无吞噬色素颗粒现象;汇管区无炎症反应或仅见少量淋巴细胞散在分布,无界面炎及纤维化,仅1例见小叶间短的纤维间隔。超微病理:肝细胞内淤胆性色素颗粒沿毛细胆管周围分布,颗粒中透亮区大于电子致密区,毛细胆管轻度扩张,管腔空虚。基因检测:6例GS均显示UGT1A1基因突变。结论 GS在青中年多发,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有一定特点,但缺乏特异性,肝穿刺病理病变轻微,常无慢性肝病表现,而超微病理具有特征性改变。因此,肝穿刺组织病理、超微病理并结合基因检测是诊断GS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62.
63.
突触可塑性在肠道感染大鼠模型内脏高敏感形成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旋毛虫感染SD大鼠后内脏敏感性变化和突触可塑性在内脏高敏感中的作用.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均分为正常对照组、急性感染组(旋毛虫感染2周)和慢性感染组(旋毛虫感染8周).用不同结直肠压力[20、40、60和80 mmHg(1 mmHg=0.133 kPa)]扩张10 S内诱发的腹壁肌电活动形成的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内脏敏感性.观察感染后不同时期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结肠突触超微结构,RT-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回盲部、近端结肠和远端结肠突触素和突触后致密物质(PSD)-95 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结果 ①在40和60 mmHg的扩张压力下,慢性感染组AUC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值分别=0.012和0.005);而急性感染组AUC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值分别=0.018和0.012).②组织病理学评分结果 显示,急性感染组的炎症积分为23.45±4.10,较正常对照组(9.10±2.42,P=0.027)显著升高;而慢性感染组为13.95±7.96,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③急性感染组可见突触前膜线粒体嵴消失,线粒体肿胀或空泡化,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囊泡数量显著减少,PSD长度显著减少.慢性感染组中,囊泡性质无明显变化,但数量较正常对照组大鼠明显增加,突触后膜电子致密物增厚,颜色加深,长度延长.三组间突触间隙无明显变化.④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慢性感染组大鼠回盲部、近端结肠和远端结肠突触素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显著升高(P值均<0.05);而急性感染组突触素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慢性感染组大鼠回盲部、近端结肠和远端结肠PSD-95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显著升高(P值均<0.05);而急性感染组各部位PSD-95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P值均<0.05).结论 肠道感染大鼠模型内脏高敏感性的形成与突触可塑性有关.  相似文献   
64.
现将经手术治疗的20例小型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并发脑内血肿者作一分析,供参考。临床资料性别、年龄:20例中男13例,女7例;年龄:10—16岁者2例,17~20岁者3例,21~30岁者4例,31~40岁者7例,41~50岁者3例,56岁者1例。发病形式:本组20例中突然发病者16例,其中突然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  相似文献   
65.
HGF、IL-6在实验性早期肝癌中的表达及其诊断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白细胞介素-6(IL-6)在实验性早期肝癌中的诊断意义。方法:用ELISA、免疫组化、免疫电镜方法分别检测HGF及IL-6在实验组及正常对照组的血清水平和在肝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HGF在人肝细胞系中的表达。结果:HGF、IL-6在肝癌旁组织肝细胞质中表达阳性。肝癌组织中表达均下降,人肝癌细胞系中HGF强阳性表达,实验组HGF、IL-6血清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化学致癌剂诱发实验性早期肝癌过程中、IL-6可能是激活HGF的细胞因子,HGF以自分泌机制发挥促肝细胞增殖的效用。HGF、IL-6有望成为早期肝癌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66.
贞芪扶正胶囊对大鼠实验性肝癌发生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贞芪扶正胶囊在化学致癌剂二乙基亚硝胺 (diethylnitrosamine ,DENA)诱发大鼠肝癌过程中 ,对肝癌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为 4组 ,除单纯致癌组 (D组 )外 ,其余各组大鼠均在给予致癌剂前 (A组 )、同时 (B组 )或后 (C组 )加给贞芪扶正胶囊。在给予致癌剂 2 0周后取肝脏作肉眼、光镜和电镜检查。结果 :单纯致癌组大鼠均形成肝癌。服用贞芪扶正胶囊的各组情况则有较大差异 ,A组大鼠显示致癌剂对肝脏毒性损伤明显低于其他各组 ,并且当其他各组动物均已形成肝癌甚至已有转移时 ,此组中仅有少数大鼠形成肿瘤 ,多数大鼠则仅出现DENA毒性刺激而形成的细胞增生结节。结论 :贞芪扶正胶囊有预防或延缓肝癌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67.
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是一种具有多向潜能的间质细胞,其激活和增殖是肝纤维化相关研究的热点,但其与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国内外少见报道。我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观察人HCC中HSC的活化情况,并分析其与肝癌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68.
AFP,asasensitiveandspecificbiochemicalmarkerintheprimaryhepatocellularcarcinoma,playsanimportantroleingeneralsurvey,earlierdiagnosisanddeterminationofthetreatingeffectof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SerumAFPlevelofmostHCCincreased,bywhichthediagnosisrateof…  相似文献   
69.
目的 研究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NMDA-R1)在SD大鼠—过性肠道感染旋毛虫后形成的内脏高敏感中的作用.方法 40只SD大鼠均分为健康对照组、内脏高敏感组、0.9%氯化钠溶液组、MK-801组,其中内脏高敏感组、0.9%氯化钠溶液组和MK 801组分别予旋毛虫感染造模.8周后,0.9%氯化钠溶液组和MK-801组分别予0.9%氯化钠溶液和NMDA-R1拮抗剂MK-801.观察各组在20、40、60和80 mm Hg(1 mm Hg=0.133 kPa)结直肠扩张压力下腹壁肌电活动反应.测定腹壁肌电活动后,取大鼠结肠标本,采用Western印迹检测NMDA-R1蛋白水平的表达.统计学处理采用Bivariate相关分析和LSD检验.结果 健康对照组、内脏高敏感组、0.9%氯化钠溶液组和MK-801组腹壁肌电图曲线下面积(AUC)与扩张压力之间均有相关性(r=0.823、0.618、0.913、0.889,均P<0.01).在20、40、60和80 mm Hg扩张压力下,MK-801组与内脏高敏感组AUC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SD检验,P值均<0.05),MK-801组AUC均小于健康对照组,但只在80 mm Hg扩张压力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SD检验,P=0.029).MK-801组NMDA-R1蛋白积分吸光度相对值为1.238±0.210,较内脏高敏感组(2.231±0.450)和0.9%氯化钠溶液组(2.104±0.220)均显著降低(LSD检验,P=0.025和0.046),内脏高敏感组NMDA-R1蛋白积分吸光度相对值和0.9%氯化钠溶液组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1SD检验,P=0.007和0.014).结论 内脏高敏感的形成与突触后NMDA-R1的高表达密切相关,抑制肠道神经系统中NMDA-R1的表达可调节内脏高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