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30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7 毫秒
91.
目的探讨肌酐清除率(Ccr)以及联合应用Ccr与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后1年内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将166例非ST段抬高ACS患者进行分组,比较Ccr正常组(Ccr≥70ml/min)88例和降低组(Ccr<70ml/min)78例;Ccr和cTnI均正常组(Ccr≥70 ml/min且cTnI<0.04μg/L)46例,一项异常组(Ccr<70 ml/min或cTnI≥0.04μg/L)71例和两项均异常组(Ccr<70ml/min且cTnI≥0.04 μg/L)49例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后1年内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难治性心肌缺血和心脏性死亡的发生率.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Ccr降低组住院期间和出院后1年内心力衰竭和复合心脏事件的发生率较Ccr正常组显著增高(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校正心电图改变、Braunwald分级、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后,Ccr降低是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和复合心脏事件的独立预告因子,也是出院后1年内发生心力衰竭和心脏性死亡的独立预告因子.在Ccr降低组,Ccr<50 mL/min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和出院后1年内年心脏性死亡的发生率较70 ml/min>Ccr≥50 ml/min患者显著增高(P<0.05).多因素分析校正性别、年龄、心电图改变、Braunwald分级、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后发现Ccr和cTnI均异常是住院期间和出院后1年内发生复合心脏事件的预告因子.结论Ccr能够作为评估非ST段抬高ACS近期和远期预后的指标之一;Ccr与cTnI联合应用对住院期间和出院后1年内发生心力衰竭和复合心脏事件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2.
病历摘要患者女性,65岁。既往无明确糖尿病史。有高血压、脑梗死10余年,痴呆伴生活不能自理5年。4天前发热,体温最高达41℃,轻微咳嗽,无咳痰,小便量多。在外院查血象高,给“葡萄糖、阿奇霉素”等输液治疗,下午1时出现昏迷,伴抽搐,共两次,每次持续数十分钟。其姐姐有糖尿病、脑梗死病史。  相似文献   
93.
目的 比较研究不同镇静、镇痛方法用于呼吸重症监护室( RICU) 抢救性气管插管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110 例需抢救性气管插管的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5 组: ①对照组: 插管前不给予任何镇静、镇痛药物; ②芬太尼组: 插管前给予芬太尼2 μg/kg, 继以芬太尼2 μg·kg- 1·h- 1维持; ③盐酸右美托咪定+ 芬太尼组: 插管前给予盐酸右美托咪定1 μg/kg + 芬太尼2 μg/kg, 继以盐酸右美托咪定0. 5 μg·kg- 1·h- 1 +芬太尼2 μg·kg- 1·h- 1维持; ④咪唑安定+ 芬太尼组: 插管前给予咪唑安定0. 05 mg/kg + 芬太尼2 μg/kg, 继以咪唑安定0. 05 mg·kg- 1·h- 1 + 芬太尼2 μg·kg- 1 ·h- 1维持; ⑤ 丙泊酚+ 芬太尼组: 插管前给予丙泊酚1 mg/kg + 芬太尼2 μg/kg, 继以丙泊酚0. 4 mg·kg- 1·h- 1 + 芬太尼2 μg·kg- 1·h- 1维持。根据以上分组处理后行气管插管, 观察并记录5组患者插管前后平均动脉压( MAP) 、心率( HR) 和呼吸频率( RR) , 氧合指数( PaO2 /FiO2 ) 指标, 以及一次性插管成功率, Riker 镇静和躁动评分, 严重心率失常( 窦性心动过缓、频发室性早搏、心室纤颤、心跳骤停) 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丙泊酚+ 芬太尼组及咪唑安定+ 芬太尼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分别为95. 4% 和90. 9% , 高于盐酸右美托咪定+ 芬太尼组( 86. 4% , P 〈0. 05) , 但前3 组均高于芬太尼组( 45. 4% ) 和对照组( 31. 8% , P 〈0. 05) 。插管5 min 后5 组患者的PaO2 /FiO2 指标均高于插管前, 丙泊酚+ 芬太尼组、咪唑安定+ 芬太尼组及盐酸右美托咪定+ 芬太尼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 05) ,但3 组均高于对照组及芬太尼组( P 〈0. 05) 。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 盐酸右美托咪定+ 芬太尼组( 0% ) 、咪唑安定+ 芬太尼组( 9. 0% ) 和丙泊酚+ 芬太尼组( 9. 0% ) 低于对照组( 13. 6% ) 及芬太尼组( 18. 2% , P 〈0. 05) 。插管时及插管后2 min 的MAP, 丙泊酚+ 芬太尼组、咪唑安定+ 芬太尼组低于盐酸右美托咪定+ 芬太尼组、芬太尼组及对照组( P 〈0. 05) 。插管时患者的Riker 镇静和躁动评分≤4 分者所占比例别为丙泊酚+ 芬太尼组90. 9% , 咪唑安定+ 芬太尼组86. 4% , 高于盐酸右美托咪定+芬太尼组( 68. 2% , P 〈 0. 05) , 但均高于对照组( 18. 2%) 及芬太尼组( 22. 7% , P 〈 0. 05) 。结论 小剂量的丙泊酚+ 芬太尼和咪唑安定+ 芬太尼及盐酸右美托咪定+ 芬太尼均可用于ICU抢救性气管插管, 可减轻患者痛苦, 提高一次性插管成功率。盐酸右美托咪定+ 芬太尼在产生镇静作用的同时对患者心血管系统影响更小, 减少心肌耗氧, 是抢救性气管插管时理想的镇静镇痛药物。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索抗抑郁剂治疗对老年抑郁症(SD组)的P300和非匹配负波(MMN)的影响。方法对33例SD组于治疗基线和治疗18周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病情严重程度,采用美国ERP仪进行事件相关电位P300和MMN检测,并与35例健康人(NC组)进行P300和MMN对照研究。结果 (1)治疗前SD组的P300潜伏期和MMN潜伏期〔(306±30)ms和(208±25)ms〕均比NC组〔(289±24)ms和(180±23)ms〕延迟(P0.01),P300波幅和MMN波幅〔(6±3)μv和(3±2)μv〕均低于NC组,分别是〔(12±3)μv和(6±3)μv〕(P0.01)。(2)帕罗西汀治疗后SD组P300潜伏期和MMN潜伏期均显著缩短(P0.05),P300波幅和MMN波幅均明显提高(P0.05)。结论老年抑郁症患者存在P300和MMN异常,抗抑郁药物治疗可使其改善。  相似文献   
95.
目的通过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术前左心房功能的超声心动图评价,寻找可以预测房颤复发的左心房应变指标。方法入选2014年11月到2017年12月共203例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接受射频消融的非瓣膜病阵发性房颤患者。术前在窦性心律下进行超声左心房大小、容积和应变的评价;之后接受双肺静脉隔离。观察患者术后6个月复发的情况。结果接受射频消融术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共203例,失访患者21例(10.3%),随访患者182例(89.7%)。其中复发患者66例(36.3%),无复发患者116例(63.7%)。筛选出可用于回归分析的自变量包括左心房收缩前容积(四腔心切面)、左心房收缩前期容积(二腔心切面)、左心房舒张末期容积(二腔心切面)、左心房总应变(四腔心切面)。建立阵发性房颤术后复发预测评分模型,并与传统因素模型进行对比,二者ROC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57比0.732,P=0.707)。结论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患者左心房容积增大,应变下降。左心房应变参数可用于预测阵发性房颤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96.
目的比较艾滋病群体内在歧视和普通人群外在歧视的异同,为消除艾滋病歧视提供对策和建议。方法分别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和随机抽样方法,对艾滋病群体和普通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处理。结果调查124名艾滋病病人和450名普通人群。艾滋病群体内在歧视程度较高,总因子均分为3.01(最高分为4),不同感染时间的内在歧视有差异性;普通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80.24%,外在歧视态度和行为因子均分分别为1.97和2.41。艾滋病群体内在歧视显著高于普通人群给予的外在歧视(t=3.411,P<0.01)。结论艾滋病群体需要认识到自身在歧视产生过程中的主体性,减少对歧视的夸大和偏差,同时引导普通人群在态度和行为两方面消除对艾滋病群体的歧视。  相似文献   
97.
绛红色小单孢菌丝和孢子诱变效应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道庆大霉素产生菌绛红色小单孢菌丝和孢子诱变效应比较。初筛用试管发酵代替摇瓶发酵,发酵液纸层折生物显影法测定庆大霉素产量和组份的变化。结果说明用菌丝诱变效果比用孢子诱变效果好,初筛到产生庆大霉素C_1为主的突变型和产生小诺霉素和C_1a的突变型。上述诱变型。上述诱变和初筛方法用于提高小诺霉素的产量也有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98.
周菁 《临床医学》1996,16(3):11-13
本院新生儿病房自1993年4月~1994年4月收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64例,其中男41例,女23例;轻度27例,中度11例,重度26例;死亡8例,其中6例死于合并症。统计显示宫内窘迫占51.56%,其中孕母因素占9.38%,胎儿因素10.94%,生后疾病占18.75%,说明宫内窘迫是引起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最重要的原因,故有必要做好预防措施,如孕母保健,产前定期检查、胎儿监护等,并根据情况酌情处理,必要时终止妊娠。本病患儿有70.31%由基层医院转来,故有必要做好基层围产保健网的专业培训工作,提高保健人员识别高危妊娠的能力,并将“宫内”胎儿转到有条件的医院治疗。本 文资料显示由吸引产与产钳助产引起的分别为3.13%和9.38%,而死亡率均为37.3%,故有必要提倡尽可能不采用或尽量少采用产钳术和吸引产术,而选用剖宫产术。  相似文献   
99.
对427例非痴呆健康老人(平均年龄65.5±0.6岁)进行MMSE测定,平均量表分29.1±1.65。年龄组越高,文化程度低者MMSE的量表等级分越低,与性别和职业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00.
长沙市社会福利院老人存活规律20年纵向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福利院老人存活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50例60岁以上老人在综合调查体检基础上,建立病历,通过每年一次复查等方式,观察若干指标随增龄演变及与存活关系。结果:累计存活率呈梯度下降,致经20年仅存活4例,平均年龄85.5岁,死亡146例,平均终年77.2年,其中45.2%≥80岁,高血压患病率及血压、血脂等生理值均随生活条件改善及增龄下降。血压、血胆固醇及血清白蛋白值偏正常值上限,似有利于寿命。结论:就这一弱势群体高寿及高血压者平均终年反而高于正常高血压者等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福利院老人寿命的增长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