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2篇
工业技术   40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从成分设计、生产工艺流程、力学性能、金相、用户使用等方面介绍柳钢开发生产的40Mn2圆钢。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分析铌微合金化HRB400E高强钢筋不同冷速下转变组织,达到现场精细化的生产管理的目的,利用LINSEIS L78热膨胀仪及AutoCCT软件,结合组织和硬度测定并绘制了CCT曲线。分析结果为,过冷奥氏体在冷速小于3.5 ℃/s时发生F+P转变;在冷速为3.5 ℃/s时析出B;在冷速约为20 ℃/s时无P析出,组织为B+少量F;在冷速约为32 ℃/s时发生M相变,此时无F析出;在冷速约为80 ℃/s时全部转变为M。随着冷速的增大,F晶粒逐渐变小,而硬度逐渐增大且约到80 ℃/s时趋于平缓。根据测得的CCT曲线制定现场轧制工艺为开轧温度为(1 040±30) ℃,上冷床温度为规格小于25 mm时(950±30) ℃,规格不小于25 mm时(990±30) ℃,轧后冷速为2.2~3.0 ℃/s,可得到F+P组织且性能良好的高强钢筋。  相似文献   
13.
以国内某厂所用双流中间包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模拟的手段对不同控流装置下中间包内的流场进行模拟研究,水模型实验采取1:3的比例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双流浇注时原型中间包死区比例为30. 9%、滞止时间为25. 8s、平均停留时间为358. 3s,单流浇注时原型中间包死区比例为38. 6%、滞止时间为19. 7s、平均停留时间为354. 6s,钢液流动性差;双流浇注时,增加挡坝结构可以明显地减少死区比例,延长滞止时间,死区比例降低为20. 8%、平均停留时间增加为410. 6s;单流浇注时,内弯型和外弯型弯曲水口加挡坝的组合将死区比例分别减少至20. 1%和23. 1%,平均停留时间延长至442. 5s和425. 6s,采用挡墙将未开浇一侧隔开,组合挡坝结构,也能明显减少死区比例,其中效果最好时,死区比例降低为25. 1%。  相似文献   
14.
杨跃标  邓深  周汉全  梁日成 《炼钢》2012,28(1):57-61
建立了连铸方坯的凝固传热模型,并采用红外测温法对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通过模型计算分析了40Cr合金结构钢现行二冷制度存在的问题,发现足辊段冷却强度过大,二冷段一区存在较大的温度回升;二冷比水量偏高,铸坯在矫直点的表面温度偏低。将不同的水量调整参数(K值)组合代人模型计算,优化得到了较为合理的K值组合K0=0.3,K1=1.0,K2=0.9,K3=0.7。优化K值后,降低了足辊段水量,二冷段一区的温度回升幅度变小;同时降低了二冷比水量,提高了铸坯的矫直温度,避开了脆性温度区,降低了铸坯裂纹的发生率,为现场连铸工艺的优化提供了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5.
介绍柳钢针对BOF-CC工艺生产SPHC需满足较高脱硫率、洁净度等而实施的优化顶渣成分、顶渣量等措施及其效果。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取向硅钢生产中抑制剂促进Goss织构形成的作用机制,介绍了2种类型的抑制剂在取向硅钢中的特征、作用和形成条件,指出了高品质取向硅钢生产抑制剂选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SWRH82B硬线钢通过控制精炼渣的组成实现夹杂物塑性化的可行性,通过对炼钢过程中各工序的精炼渣和钢液进行取样,并对精炼渣成分、钢液总氧含量以及夹杂物的形貌、尺寸、成分等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无铝化脱氧,并将精炼渣的碱度控制在0.8~1.2,Al2O3质量分数控制在10%以下时,能使CaO- Al2O3- SiO2系夹杂物成为塑性夹杂物;钢水经过RH真空精炼后夹杂物尺寸变大,并且夹杂物的Al2O3质量分数降低,SiO2质量分数升高,通过相关检测分析了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8.
杨跃标  邓深  樊雷  余轶峰 《轧钢》2018,35(1):31-34
通过统计回归分析,得到了钢中碳、氮、全氧、过剩钛、磷、硫、酸溶铝、残余元素等化学成分与柳钢Ti-IF钢伸长率的关系式,提出了优化柳钢DC05级Ti-IF钢化学成分的目标及控制措施,满足了特殊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相似文献   
19.
采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以及能谱分析等对转炉CSP流程600 MPa级钛微合金化高强钢的组织及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钢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其典型组织为多边形铁素体加粒状贝氏体;位错和位错胞的强化作用成为钛微合金钢的主要强化机制之一;钢中M/A岛在增加试验钢强度的同时并未明显降低其韧性和塑性;试验钢中存在TiN、TiC和TiS等析出物,为钢的细晶强化和析出强化提供了保证;试验钢中存在大量纳米级铁碳析出物,其沉淀强化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0.
利用热处理炉进行不同温度区间Q590 低碳贝氏体钢回火试验.结果表明:试验钢在300~350℃回火温度区间产生回火脆性,造成冲击性能偏差;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冲击性能又明显得到改善.分析认为:M-A 岛分解在250~550℃回火温度区间发生,即从250℃左右开始,在300~350℃之间数量多、尺寸大,且沿晶界分布,是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