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1篇
医药卫生   21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6 毫秒
31.
咪唑安定静脉诱导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2.
脉冲磁刺激治疗在疼痛领域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电和磁刺激缓解疼痛在临床上已经应用多年[1]。特别是直接的电刺激如经皮电刺激等的临床应用已经非常广泛。相比而言,磁刺激在疼痛领域的应用相对较少,且主要局限在经颅磁刺激[2]。磁场无痛的穿透深层次神经结构的能力相对容易获得,使其在治疗疼痛性疾病具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33.
摘要 目的:探讨经硬膜外前、侧间隙置管持续注药联合注射臭氧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57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n=29例;B组,n=28例), 均采用相应部位颈部硬膜外前、侧间隙置管,持续泵入消炎镇痛药物,每隔48h,注射1次,持续药物输注3—4周,共治疗10—11次。A组注射臭氧,B组注射纯氧,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72h、1个月、6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疼痛评价及疗效随访。 结果:治疗前,治疗后72h、1个月、6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A组7.4±1.2、0.9±0.4、1.4±0.9和 3.1±1.1;B组7.3±1.3、2.5±0.8、3.5±1.0和4.7±2.1。治疗后72h、1个月、6个月的优良率分别为:A组96.6%、86.2%和79.3%;B组:85.7%、67.8%和60.7%,治疗后72h、1个月、6个月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72h、1个月、6个月的平均VAS评分都明显低于治疗前;A组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结论:连续硬膜外前、侧间隙置管持续注药联合注射臭氧或纯氧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显著(P<0.05),前者疗效优于后者(P<0.05)。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患者的腰痛加重情况与其步态中脊柱和骨盆运动的相关性。方法对29例LSS患者开展6 min步态负荷试验,通过三维运动分析系统记录其脊柱、骨盆运动参数,分别于试验前后进行下肢和腰痛的疼痛VAS评分。根据测试后下肢痛和腰痛的加重程度,将患者分为A组(下肢和腰痛明显加重) 8例、B组(仅下肢痛明显加重) 12例和C组(下肢和腰痛未加重) 9例。对三组步态前后的脊柱、骨盆倾斜度进行比较,并将之与腰痛加重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试验前相比,A组试验后的腰椎前倾度和骨盆前倾度均显著增大(P0.05),而B和C组仅腰椎前倾度显著大于试验前(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腰椎前倾度与腰痛加重呈负相关关系,骨盆前倾度增加与腰痛加重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LSS患者在步态负荷时,腰椎前倾度减小和骨盆前倾增加,均可能会引起腰痛加剧,腰椎前凸增加可能是导致其腰背痛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颈源性头痛(CEH)患者瞬目反射(BR)特点,为CEH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评估提供客观指标。方法 选取2014年3-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诊疗中心确诊的单侧CEH患者30例作为CEH组,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29例作为对照组。记录CEH组患者健侧及患侧R1、R2、R2'波的潜伏期和波幅,并与对照组双侧各成分进行比较。结果 CEH组患侧较健侧、对照组双侧瞬目反射R1、R2、R2'潜伏期均延长,R1波幅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2、R2'波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H患者患侧瞬目反射各成分潜伏期均延长,提示可能存在三叉神经传入通路功能障碍。将瞬目反射应用于CEH的诊断及病情评估,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6.
三叉神经痛为面部爆发性、短暂性、刺激性、周期性的疼痛,疼痛分布在三叉神经单支或多支分布区,发生率3—5/10万人年,并且随着年龄上升。另有报道,三叉神经痛的国内及国外发病率分别为47.8/10万人口和62.6/10万人口。该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研究显示,三叉神经痛患者伴随高发的抑郁和焦虑异常[1]。其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PRT)治疗其他术式术后复发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2-2013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科收治的采用CT引导下PRT治疗其他术式术后复发三叉神经痛的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NI)分级评定标准评定患者临床疗效(疼痛缓解、疼痛未缓解)。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面部麻木、咀嚼力下降、角膜炎、复视、脑脊液漏、死亡等。采用生存分析中的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术后1、2、5、10年疼痛缓解率。结果 本组88例患者均成功行CT引导下PRT。83例(94.3%)患者术后疼痛缓解,5例(5.7%)患者术后疼痛未缓解。88例患者术后1年疼痛缓解率为83.0%,术后2年疼痛缓解率为75.0%,术后5年疼痛缓解率为59.0%,术后10年疼痛缓解率为49.0%。76例(93.8%)患者在随访期间存在持续麻木;咀嚼肌力下降8例(9.1%);角膜炎4例(4.5%),其中三叉神经第一支受累1例、三叉神经三支均受累3例,采用人工泪液滴眼后症状缓解;无复视、脑脊液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无因CT引导下PRT死亡患者。结论 CT引导下PRT治疗其他术式术后复发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38.
目的 分析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TN)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3年11月-2014年11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科并确诊为ITN的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加巴喷丁组和rTMS组,各20例。记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病变侧别、病变分支〕,治疗前、治疗第2周末(T1)、治疗第5周末(T2)、治疗结束后1个月(T3)、治疗结束后3个月(T4)、治疗结束后6个月(T5)时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VSA评分<4分的例数,T1、T2、T3、T4、T5时服用加巴喷丁情况及疼痛缓解率评定情况,T5时嗜睡、眩晕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侧别及病变分支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巴喷丁组1例患者因服用加巴喷丁无效终止治疗而剔除本研究。治疗方法与治疗时间在VAS评分中无交互作用(P>0.05);治疗方法在VAS评分中主效应不显著(P>0.05);治疗时间在VAS评分中主效应显著(P<0.05)。 两组间在各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均无VAS评分<4分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点加巴喷丁组与rTMS组VAS评分<4分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点服用加巴喷丁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疼痛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TMS组治疗后眩晕发生率和嗜睡发生率均低于加巴喷丁组(P<0.05)。结论 rTMS可有效缓解ITN患者的疼痛,减少加巴喷丁的用量及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无创性物理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节射频后半月神经节内神经元胞体乙酰胆碱酯酶( AChE)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微创的方法,对家兔半月神经节行60,70和80℃3个温度连续射频和脉冲射频,分别于手术后1 d、7 d、14 d 和28 d 分批处理家兔取射频侧半月神经节。Leica 振荡切片机连续切片,KarnovskyRoot 直接显示 AChE 的方法使细胞呈色,采用 Im-age - Pro Plus 6.0图像分析系统对 AChE 阳性细胞数和平均灰度值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各温度射频组实验侧半月神经节内神经元胞体 AChE 平均灰度值显著高于对照侧,试验组AChE 阳性细胞数与对照组比较稍有减少。温度越高变化越明显。结论射频兔半月神经节后可导致相关神经元胞体 AChE 含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40.
颈源性头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正>1983年Sjaastad等介绍了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 syndrome,CeH),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颈源性头痛越来越被临床所接受,到1990年,术语"颈源性头痛"已被国际头痛研究会所承认并认定颈源性头痛为继发性头痛。颈源性头痛是一种非遗传性、单侧性或双侧性头痛。疼痛可分布于患侧颈、枕、顶、颞和额部,间歇性或连续性发作。可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