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1篇
医药卫生   16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1.
关节内及关节周围韧带损伤是膝关节常见的运动创伤,是导致关节不稳和软骨退变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广泛开展,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和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重建具备了创伤小、定位准确和稳定性强的优势。但自体、异体移植物存在供区并发症多、免疫反应等缺点。而人工韧带具有供给方便、手术简单、康复时间短的优势,特别是新型的人工韧带具备了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诱导长入的机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随着新材料的应用、组织工程学的发展,人工韧带具有更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2.
由于当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新的知识,新的技术可以说呈现“爆炸式”发展,关节镜外科领域更不例外。自2000年以来我国关节镜外科事业正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呈现于世人面前,国内多家医院甚至是县级医院、区级医院也纷纷购置关节镜设备。一大批关节镜外科医师从事了这一先进的技术领域,完成了大量的关节镜下重建前、后交叉韧带的手术,  相似文献   
13.
膝后十字韧带与后外侧角韧带结构损伤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后十字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损伤是临床常见的膝关节韧带损伤。PCL损伤,特别是合并后外侧角韧带结构(posterolateral complex,PLC)损伤时,常造成明显的膝后向不稳定和外旋不稳定。PCL损伤保守治疗的远期效果并不理想,多会并发关节软骨和半月板损伤,骨关节炎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随着对PCL和PLC的解剖结构、生物学特性、伤后自然转归及对膝关节功能继发影响的深入研究,以及关节镜技术、重建方法及器械的不断改进,对PCL和PLC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有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作者从1985~1995年收治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11例,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本组患者,男5例,女6例。年龄8~55岁,平均年龄28.3岁。病程最短者3个月,最长者5年。左膝4例,右膝7例。8例膝部有外伤史。患者均表现膝关节肿胀,关节活动障碍。膝关节周围可扪及大小不等的结节或包块,股四头肌不同程度萎缩;4例行关节穿刺,抽出棕黄色、黄色或血性关节液。所有患者血常规均正常,仅1例血沉加快高达65mm/h。X线检查:11例均显示不同程度的关节囊肿胀,侧位片部分病例可显示出单个或多个密度增高的圆形、椭圆形阴影,2例表现膝关节轻度增生、退变。7例术前行关节镜检查,镜下可直视到滑膜组织肥厚、增生呈结节状,滑膜血管充血,颜色呈黄褐或深褐色,以髌上囊处最为典型,关节腔可有陈旧积血或褐色积液。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胫骨高位外翻截骨并截骨远端前置内移术后的胫骨扭转角和足前进角的变化,探讨胫骨内旋对膝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膝内翻骨性关节炎并髌股关节炎患者24例(30膝)行胫骨高位外翻截骨并截骨远端前置内移术,男5例7膝,女19例23膝;年龄49~55岁,平均53岁。分别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2年以足印迹法测量患侧足前进角,同时于术前和术后行CT扫描,测量患侧胫骨扭转角。采用t检验对术前、术后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测量数据显示术前患侧足前进角为8.95°±2.99°,术后6个月时为-2.23°±4.11°;术前胫骨扭转角为33.77°±8.12°,术后为21.27°±8.48°。统计学分析显示足前进角和胫骨扭转角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胫骨扭转角比术前减小12.50°±2.60°,术后足前进角比术前减小11.08°±2.5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高位外翻截骨并截骨远端前置内移术使胫骨内旋和足前进角减小,影响手术的效果及骨性关节炎病情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帕瑞昔布钠切皮前后应用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镇痛效果、炎性因子影响的比较。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对40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行关节镜下膝自体腘绳肌腱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分为两组,其中A组为在切皮前30 min静脉注射40 mg帕瑞昔布钠,B组为在切皮后30 min静脉注射40 mg 帕瑞昔布钠,术后两组均给予自控静脉镇痛(PCIA)泵镇痛并辅助盐酸曲马多镇痛。通过比较两组术后各时间点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术后辅助应用盐酸曲马多用量比较两组的临床镇痛效果。分别于切皮前30 min(T1)、术后8 h(T2)抽取静脉血样,测定血浆IL‐6和IL‐8的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A组与B组术后2 h 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8、12、24 h VAS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48 h内辅助应用盐酸曲马多的量A组显著少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1时A组和B组血浆IL‐6和IL‐8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A组血浆IL‐6和IL‐8水平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皮前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较术后应用对关节镜下膝自体腘绳肌腱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产生良好的镇痛效应,提高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减少了炎性因子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前十字韧带重建术后康复中开链运动与闭链运动的效果,为前十字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2009年2月至2010年 6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接受异体肌腱单束解剖重建前十字韧带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开链运动康复方案(30例)和闭链运动康复方案(30例) 。两组术前Lysholm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KT-1000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比 较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两组患者的主动、被动关节活动度差值、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单足跳测试及KT-1000值。结果 术后3个月两组被动关节活动度 差值、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主动关节活动度差值、单足跳测试、KT-1000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闭链运动组优于开链运动组 。术后6个月两组主动关节活动度差值、被动关节活动度差值、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单足跳测试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KT-1000值的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闭链运动组优于开链运动组。结论 闭链运动较开链运动能更好地保护重建韧带,更有利于本体感觉及肌肉力量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与突出类型及纤维环完整性的关系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与突出类型及纤维环完整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的2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病例选择条件:均为下腰椎单节段突出,侧突型(单侧坐骨神经症状),不伴有椎管狭窄。随访6~14年,平均8.5年。根据术中所见椎间盘突出的髓核形态及纤维环破损大小,将椎间盘突出症分为四种类型,并对不同类型的术后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椎间盘髓核突出较大、纤维环破损较小者,术后疗效佳,复发率低;反之,髓核突出较小或纤维环破损大者,术后疗效差,复发率高。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效果与椎间盘突出类型及纤维环的完整性有密切的联系。对临床症状较轻、间盘突出较小且突出物基底较宽的患者应尽量避免开放式手术。椎间盘突出摘除术中除应注意保持脊柱骨性结构的稳定性,还应尽量避免过多地破坏椎间盘纤维环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9.
双束股骨双隧道法重建后十字韧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研究双束股骨双隧道法重建后十字韧带(PCL)限制胫骨后移、恢复膝关节后向稳定性的能力,并与单束重建法进行比较。方法用双束股骨双隧道、单束前位点和单束后位点三种方法对膝关节标本进行后十字韧带重建。术后分别于膝关节屈曲0°、30°、60°、90°及120°时,对胫骨施行200N的后向作用力,测量胫骨相对于股骨后移的距离。结果在屈膝角度较小(0°~30°)的情况下,单束后位点重建法术后胫骨后移的距离与完整标本接近(P>0.05);但屈曲超过30°,特别是超过60°后,单束后位点重建法术后胫骨后移的距离明显大于完整标本(P<0.01)。在膝关节的整个屈曲范围(0°~120°)内,双束股骨双隧道和单束前位点重建法术后胫骨后移的距离与完整标本接近(P>0.05),在某些角度有轻微的过度限制胫骨后移的现象。结论双束股骨双隧道重建法,在膝关节的整个屈伸范围(0°~120°)内,可以有效地限制胫骨后移,恢复膝关节的后向稳定性;单束前位点重建法维持膝关节后向稳定性的能力也较强;而单束后位点重建法限制胫骨后移、恢复膝关节后向稳定性的能力最不确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膝关节屈曲状态下切取胭绳肌肌腱的安全区和安全角度。方法选择膝关节标本15例,分离出隐神经及分支。以髌韧带内缘在髌骨下极水平处定为点B,以髌韧带内缘在胫骨结节的止点处定为点A,以A、B点的中点定为点C。分别测量点A和点C至隐神经、髌下神经的距离,通过计算得出手术安全区范围和切口角度。结果切取胴绳肌肌腱时,在点A(胫骨结节)水平上为同时避免损伤隐神经和髌下神经切口位置必须在点A内侧3.4—5.9cm,切口安全角度为50&#176;。结论在切取半腱肌股薄肌时膝关节屈曲90&#176;、切口在胫骨结节内侧3.4—5.9cm、切口角度50&#176;可避免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