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5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感染性休克病人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休克是以组织血流灌注不足和细胞代谢异常为特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1991年美国胸科学会和危重医学学会联合讨论提出以下概念:(1)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包括以下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表现,体温>38℃或<36℃,心率(HR)>90bpm,呼吸>20bpm或PaCO2<32mmHg(1kPa=7.5mmHg)WBC>12×109/L、<4×109/L或幼稚细胞>10%。炎性反应可因感染或非感染性疾病引起;(2)脓毒血症:由感染引起的SIRS;(3)感染性休克:指脓毒血症伴有低血压,即在充分补液及排除其它原因后,收缩压<90mmHg,或较基础值降低≥40mmHg,并伴有组织灌注不足的表现,如乳酸酸中毒、少尿…  相似文献   
72.
孙颖  冯艺  杨拔贤 《中国医刊》2004,39(6):25-27
目的通过观察在全麻开胸单肺通气(OLV)2小时后,给予胸段硬膜外0.5%罗哌卡因阻滞时肺内分流率、动脉氧合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了解硬膜外麻醉对单肺通气过程中肺内分流和氧合的影响.方法 20例ASAI~II择期需单肺通气开胸行食管癌根治手术的病人,均以静脉异丙酚维持麻醉,单肺通气120分钟后随机分为:静脉丙泊酚(异丙酚)组和静脉异丙酚加硬膜外组.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平均肺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输出量、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等.调整异丙酚输注速度使脑电双频指数维持在44~55.两组分别于清醒状态(Base)、OLV60、120分钟,OLV135、150、180分钟(即硬膜外给药后15、30、60分钟)及恢复双肺通气30分钟(Da30分钟)时测定动脉及混合静脉血血气,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结果 GPE组硬膜外给药后与给药前相比肺内分流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GPE组动脉氧分压(PaO2)在硬膜外给药后30分钟(239±60mmHg)及60分钟(275±45mmHg)高于给药前OLV120分钟(170±75mmHg)(P<0.05).两组间各时间点分流率、PaO2及循环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单肺通气过程中给予硬膜外阻滞不会增加肺内分流率和降低PaO2.  相似文献   
73.
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体外循环后肺损伤的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心肺转流术(CPB)后肺损伤的机制。方法 选择8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病人,其中男4例,女4例,全身麻醉后经颈内静脉置入Swan-Ganz导管。分别在CPB前即刻(T0)、腔静脉开放后5 min(T1)、停机时(T2)和术毕(T3)时采集桡动脉(肺静脉)血和混合静脉(肺动脉)血,测定中性粒细胞(PMN)计数、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脂质过氧化物(LPO)浓度,并计算肺动、静脉血各项指标的差值,反映肺内PMN滞留、TNF-α净生成、SOD消耗和LPO净生成;分别测定T0、T2和T3时肺动脉血液动力学指标和肺顺应性,行肺动、静脉血气分析计算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DO2)、肺分流量(QS/QT)和肺氧合指数(paO2/FiO2)。结果 所有病人上、下腔静脉阻断时间及转机时间分别为97±21、(124±27)min。与T0比较,在T3时MPAP升高、肺顺应性显著性降低,T2、T3时PVRI、PA-aDO2和QS/QT显著性升高(P<0.05或0.01),在T1、T2和T3时PMNv、PMNa、TNF-αa、LPOa显著性升高(P<0.05或0.01),在T1、T2时TNF-α和LPOa显著性升高(P<0.01),在T1、T2和T3时SODv、SODa显著性降低(P<0.01)。结论 CPB后肺功能损害与肺外组织生成的氧自由基及炎性反应激活的PMN和TNF-α有关。  相似文献   
74.
全身麻醉时机械通气对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动物实验[1]提示,机械通气可能导致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的改变。本文通过测定全麻机械通气前、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中不同活性PS所含磷脂酰胆碱(PC)的量,并比较非活性PC与总PC的比值,以探讨全麻机械通气对PS的影响。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 ASA~级,心肺功能正常,无吸烟史,需全麻下行腹部及胸壁手术的患者8例,其中男2例,女6例,年龄24~52岁,体重55~70kg。2.麻醉方法 选择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以异丙酚2mg/kg、维库溴铵0.15mg/kg、芬太尼3μg/kg行全麻诱导,硬膜外间断注入2%利多卡因,静脉泵入咪唑安定150μg·kg-1·h-1,间断静…  相似文献   
75.
前列腺素E1与多巴胺对肝移植术患者术中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比较体外静脉-静脉转流下原位肝移植术(OLT)中持续输注前列腺素E1(PGE1)和多巴胺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拟行OLT的患者18例,ASAⅢ-Ⅳ级,随机分为二组:前列腺素E1组(P组)和多巴胺组(D组),每组9例。P组和D组于麻醉诱导后分别静脉输注前列腺素E1(0.4-0.8μg·kg-1·h-1)和多巴胺(1-3μg·kg-1·min-1)至术毕。无肝期使用体外静脉-静脉转流。放置Swan-Ganz导管连续监测心输出量(CO)及平均动脉压(MAP)。分别于麻醉前(T1)、无肝前期120min(T2)、无肝期40min(T3)、新肝期60min(T4)及术毕(T5)记录MAP,抽取静脉血并留取尿液,测定血清和尿液β2-微球蛋白(β2-MG)以及血清肌酐(Cr),记录术中总尿量、无肝期尿量及呋塞米用量,计算肌酐清除率(CCr)。结果 与T1相比,P组术中各时点MAP、C-Cr和Cr差异无显著性(P>0.05),T5时血清β2-MG降低,T3-5时尿液β2-MG升高(P<0.05);D组术中各时点CCr和MAP差异无显著性(P>0.05),T2-3时Cr降低,T2-5时血清β2-MG显著性降低,尿液β2-MG升高(P<0.01或0.05)。两组MAP、Cr、CCr、血清β2-MG及尿液β2-MG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与P组比较,D组术中总尿量及无肝期尿量增多,术中呋塞米用量减少(P<0.05)。结论 肝移植患者术中持续输注PGE1和多巴胺可在一定程度上扩张肾血管、提高肾小球滤过  相似文献   
76.
目的研究以保证氧供为指标的血流动力学麻醉管理模式对肝移植术中肺功能的影响.方法以目标氧供600~1000ml/min为指标对40例肝移植患者实施术中管理.分别于全麻诱导后(T0)、无肝期前5 min(T1)、门静脉阻断时(T2)、阻断后30 min(T3)、60 min(T4)、新肝期10 min(T5)、30 min(T6)、60 min(T7)、120 min(T8)、术毕(T9)记录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肺毛细血管嵌压(PCWP)、肺动脉压(PAP)、肺血管阻力指数(PVRI)及氧合指数(PaO2/FiO2),并计算各时点的肺内分流(Qs/Qt)量.结果Qs/Qt在术中稳定维持于26%~31%,PaO2/FiO2维持稳定状态.PaCO2在T5时点有所升高,后逐渐下降.PCWP在T2、T3、T4时点轻度下降,T5、T6时点有较快升高,后逐渐下降,至T9时点恢复至T0水平.PVRI于无肝期后逐渐升高、新肝期逐渐降低,至T7时点达T0水平.PAP的变化同PCWP相似,呈无肝期逐渐下降、新肝期逐渐上升的趋势,但T3、T4与T6时点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以氧供为导向的血流动力学管理模式对肝移植患者术中的肺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7.
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50年代,北欧发生脊髓灰白质炎大流行,以负压呼吸器、麻醉机及简易呼吸器成功地救活了许多急性呼吸衰竭病人,开创了现代机械通气的时代。50年后的今天,人们对呼吸生理及呼吸疾病有了更深的认识,电子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呼吸器的发展,从而使机械通气策略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78.
硬膜外麻醉可有效降低术后血液的高凝状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ASA I、II级择期全子宫切除术病人,随机分为3组:连续硬膜外麻醉组(E组,n =10)、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组(G+E组,n =10)和单纯全麻组(G组,n =10)。E组与G+E组术后采用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G组术后采用经静脉病人自控镇痛(PCA),维持VAS评分小于3分。分别于麻醉前(T0)、术毕即刻(T1)、术后24 h(T2)和72 h(T3)采集静脉血测定应激激素[去甲肾上腺素(NE)与肾上腺素(E)]和凝血参数[血小板(Plt)、凝血活酶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TAT(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结果G组病人围术期NE,E水平均明显高于基础值及其它两组(P <0.05,P <0.01),G+E组与E组的NE水平围术期无明显变化且无组间差异。3组病人围术期Plt,PT和APTT均在正常范围波动;三组病人FIB水平术毕(T1)均明显降低(P <0.05),术后期则显著升高(P <0.05),且在T3达到高峰,G+E组和G组病人在T3的FIB水平均明显高于E组(P <0.05)。G+E组与G组病人的TAT水平在T1明显高于T0(P <0.01);而E组则无变化,但在术后期E组病人的TAT水平明显降低(P <0.05);E组及G+E组病人在T1,T2的TAT含量明显低于G组(P<0.01);E组病人围术期的TAT含量较G+E组明显降低(P <0.05)。结论连续硬膜外麻醉及  相似文献   
79.
目的在保障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减轻妇科盆腔手术麻醉造成的不良反应,比较减轻伤害性刺激的临床麻醉方法。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48例妇科ASAⅠ~Ⅱ级拟行盆腔手术随机分为4组,每组12例。A组,椎管内麻醉复合靶控输注咪达唑仑镇静;B组,椎管内麻醉复合静脉推注咪达唑仑镇静;C组,椎管内麻醉;D组,椎管内麻醉复合全身麻醉。比较4组围术期循环、SpO2、BIS值、麻醉前及术毕血皮质醇、IL-6水平,及临床麻醉情况。结果A组患者镇静程度适宜(OAA/S3~4级,BIS值75~85),无一过性呼吸抑制。术前各组皮质醇水平无统计学差异,(术毕-术前)/术前A组为0.43±0.18,显著低于C组0.65±0.14(q=4.061,P<0.05),A组1例术中发生牵拉不适显著低于C组7例(P=0.027)。B组患者镇静较深,可达OAA/S2级,9例发生一过性呼吸抑制,皮质醇(术毕-术前)/术前为0.62±0.23,显著高于A组0.43±0.18(q=3.508,P<0.05)。C组中患者发生牵拉不适7例显著多于A、D组(P值分别是0.027,0.005),且皮质醇(术毕-术前)/术前为0.65±0.14,变化最明显。D组患者术毕皮质醇(术毕-术前)/术前与A、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1.056,P>0.05;q=2.816,P>0.05)。结论椎管内麻醉复合靶控咪达唑仑镇静组手术、麻醉创伤造成的皮质醇变化较小、不良反应较轻,适合妇科手术使用。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患者腹腔镜手术罗库溴铵靶控输注的靶浓度和药效学特点。方法31例择期腹腔镜下行普外科和妇科手术患者,根据病人年龄分为2组:老年组(年龄65~81岁,n=17)和青壮年组(年龄18~55岁,n=14)。全麻后靶控输注罗库溴铵,未给药侧上肢用TOF行肌松监测。初始靶浓度设定在1.0μg/ml,并根据肌松监测逐渐递增靶浓度,最终靶浓度选择以维持T1最大阻滞在90%~95%。记录每一个靶浓度对应的T1值和停止靶控输注后T1恢复至25%的时间,恢复指数和TOFR(四个成串刺激比率)恢复至0.7的时间作为药效学监测指标,并记录罗库溴铵的总平均输注速度。结果各靶浓度所至的T1值,老年组明显低于青壮年组(P<0.05),维持T1阻滞在90%~95%所需的靶浓度,老年组为2.2μg/ml,青壮年组为2.8μg/ml。老年组靶控输注罗库溴铵的平均速度和给药量为(7.9±1.7)μg/(kg.min)和(0.55±0.10)mg/min,明显小于青壮年组(9.8±1.2)μg/(kg.min)和(0.64±0.12)mg/min(t=-3.518和-2.279,P=0.001和0.030)。2组肌松恢复时间除恢复指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