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1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目的 对健康妇女生殖道内分离得到的菌株LGV03进行鉴定及安全性评价。方法 通过稀释平板涂布法和划线分离法在MRS固体培养基上对女性生殖道分泌物中的菌株进行分离纯化和菌落形态观察;采用革兰氏染色鉴别分离菌株的形态与革兰氏阴阳性;采用VITEK ANC鉴定卡对菌株LGV03进行生理生化性质的鉴定;采用DNA提取、PCR扩增、16S rDNA和pheS产物测序和数据分析对菌株LGV03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鉴定;采用血琼脂平板检测菌株LGV03的溶血性;采用E-test法检测菌株LGV03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美罗培南、万古霉素、红霉素、利奈唑胺、克林霉素的敏感性;菌株LGV03以体积分数5%接种于MRS培养基中,于37 ℃发酵后,运用生化分析仪检测其发酵液中的乳酸浓度;最后,通过小鼠急性毒性试评价菌株LGV03的安全性。结果 菌株LGV03经鉴定,其培养特性为:在MRS固体培养基上,37 ℃厌氧生长良好,菌落呈圆形、白色、表面湿润、不透明、边缘整齐。菌株LGV03革兰氏染色呈阳性,细胞呈杆状,菌体大小为0.4~0.5 μm×0.9~6.3 μm。结合生理生化试验结果可初步鉴定分离菌株LGV03为乳杆菌属。同时,经分子生物学鉴定和系统发育树显示,菌株LGV03被鉴定为格氏乳杆菌。溶血性试验结果显示格氏乳杆菌LGV03在血平板上未产生溶血环。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格氏乳杆菌LGV03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美罗培南、万古霉素、红霉素、利奈唑胺敏感,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0.048、0.19、0.38、0.75、0.064、0.75 μg/mL,而对克林霉素耐药最小抑菌浓度为6 μg/mL。菌株LGV03在MRS培养基中可产生乳酸,约18 h后达到饱和浓度,最终乳酸浓度达到1.72 mg/mL。小鼠毒性实验结果显示,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格氏乳杆菌LGV03组小鼠的体质量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 0.05)。格氏乳杆菌LGV03组小鼠的器官质量和脏器指数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从女性生殖道中分离的菌株LGV03被鉴定为格氏乳杆菌,其具有潜在的益生效应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2.
医科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医科类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方法在某大学医科类学生中以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0个小班(每班40人左右)38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wchwarzer编制的一般自我效能量表对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进行调查,查阅学生成绩档案获得学生的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成绩及大学英语四级的通过情况。结果医科大学生内、外、妇、儿、传5门专业课成绩的平均分与一般自我效能得分呈正相关(r=0.52,P<0.01);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随着大学学习期间课程不及格门数的增加而降低(F=2.85,P<0.05);大学英语通过六级者、仅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者、未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者三组学生一般自我效能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F=4.81,P<0.01),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的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较大学英语四级未通过者高。结论一般自我效能是大学生学业成绩的一个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63.
宫颈癌在女性生殖器官肿瘤中发病率最高,淋巴结转移是其最主要的转移方式,前哨淋巴结是在原发肿瘤淋巴引流区域内,淋巴结发生转移必经的首站淋巴结,前哨淋巴检测术具有操作简单、检出率高、阴性预测值高等特点,其方法、病理学检查、影像因素对指导早期宫颈癌的根治性切除术,减少手术创伤、淋巴结微转移和制定合理的放疗计划等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4.
目的筛选可用来指示宫颈癌从癌前病变到癌变的血浆蛋白标志物,并分析其潜在机制与功能。方法收集健康人 (Control 组),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宫颈癌(CC)和治疗后患者血浆样本富集低丰度蛋 白。LC-MS/MS检测样本的全多肽类型与序列,检测结果用Proteome Discoverer 2.2进行数据库检索,筛选差异蛋白类型与种 类(要求Coverage≥20%,且Unique Peptides≥2蛋白质),LSIL、HSIL、CC组分别与Control组进行T检验比较,P≤0.05视为表达 有显著差异的蛋白。通过观察差异蛋白在各组中的色谱图筛选出能提示宫颈病变及宫颈癌的潜在标志物及预后效能评估标记 物,并通过靶向蛋白组学技术,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样本量对潜在蛋白标记物在各组的含量进行验证实验。进一步通过蛋白功 能、功能富集及共表达分析明确差异蛋白的功能探讨其作为标志物的意义与病理机制。结果基于LC-MS/MS和蛋白组学分析 发现LSIL、HSIL组相较于Control组分别存在9个异常表达蛋白,CC组相较于Control组存在5个差异蛋白。其中ORM2、HPR 在LSIL组相对于Control组的表达存在一定差异,可能是指示宫颈癌癌前病变的潜在标志物;F9在LSIL、HSIL、CC组中相对于 Control组,随着疾病的发展呈上升趋势,是一种潜在的指示宫颈病变程度的蛋白标记物;CFI、AFM蛋白在预后组和CC组差异 明显,是一类潜在的评价疗效和预后的蛋白指标。各组中的差异蛋白在功能富集分析中发现与补体和凝血级联反应通路有 关。结论F9、CFI、AFM、HPR、ORM2五种新型蛋白可能是指示宫颈病变程度、疗效和预后的潜在标志物,联合分子标志物来 评估宫颈病变的发生发展可以增强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5.
头颅双能CTA及其虚拟平扫诊断颅内出血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双能量头颅CTA虚拟平扫(VNCT)诊断颅内出血的可行性作初步探讨。方法选择临床怀疑颅内出血患者60例经过DE-CTA扫描及头颅平扫CNCT,将DE-CTA虚拟平扫与常规头颅平扫资料进行比较,评价两者结果的一致性,用kappa检验比较两评价者对图像的评价差异,并以常规平扫为标准计算VNCT诊断颅内出血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选择60例经常规头颅CTA病例作对照组,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种方法头颅CTA病人接受的辐射剂量。结果 VNCT图像与CNCT对于颅内出血的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的一致性较强(kappa=0.721,P〈0.01),VNCT诊断颅内出血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6%、73.3%、91.5%和84.6%;头颅DE-CTA病人接受的辐射剂量(2.36±0.28)mSv明显低于常规头颅CTA(4.20±0.53)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5,P〈0.01)。结论双能量头颅CTA虚拟平扫可以用于诊断颅内出血,而且可有效的减少病人接受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66.
目的研究丹红注射液经穴位注射防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8年10月—2011年2月153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组93例,尼莫地平静脉注射组60例。分析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及其脑血管痉挛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 153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为12.42%,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组11例,尼莫地平组8例,两组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6,P>0.05)。GOS评分,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组良好(4分~5分)69例,差(2分~3分)18例,死亡(1分)6例。尼莫地平组良好45例,差12例,死亡3例,两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颅多普勒(TCD)测大脑中动脉流速,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组用药前(164±47)cm/s,治疗后降至(106±30)cm/s。尼莫地平组用药前(159±43)cm/s,治疗后降至(95±23)cm/s。两组用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压,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组治疗前(253.4±13.5)mmH2O,治疗后(157.3±6.4)mmH2O;尼莫地平组治疗前(261.2±12.8)mmH2O,治疗后(165.3±5.7)mmH2O,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可减少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经穴位注射丹红注射液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7.
<正>1病例报告患者女,25岁。主因"四肢无力20余天"于2015-7-22就诊作者医院风湿科。2015-6-30夜间无明显诱因出现嘴唇闭合不全,渐出现左侧肢体乏力,左上肢抬举困难,左下肢行走困难,遂于当地医院就诊,2015-6-30行头部CT检查显示右额叶可疑稍低密度影,给予对症治疗(具体用药不详)后症状进行性加重。2015-7-1出现双侧肢体功能完全丧失,抬头困难,反应迟钝,并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症状,舌强不能言语,大小便失禁,偶有四肢抽搐,查体示四肢腱反射消失,左侧病理征(+),遂于2015-7-5  相似文献   
68.
69.
目的:探讨加蜡模后对乳腺癌胸壁皮肤剂量的影响.方法:1999年至2000年20例乳腺癌术后病理证实腋窝淋病结转移率高的患者,使用10MV X线对患者进行切线照射时加用不同厚度的蜡模.结果:经治疗计划计算和实际测量数据进行比较,对皮肤剂量的结果两者相符,作为组织补偿用的蜡块对皮肤剂量的增加是由于百分深度剂量(PDD)增高而引起的.结论:患者表面的皮肤反应可能是由于皮肤剂量因PDD增高的原因所致.  相似文献   
70.
通过对21例静脉滴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的患者进行了疗效和护理的观察.强调在护理上应注意控制药物静滴的速度,密切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尤其是静滴过程中.注意病情发展和治疗效果等情况.结果治愈8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86%.为难治重症的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