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9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3篇
  1961年   3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免疫营养基础与临床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危重患者处在高分解代谢状况下,易造成机体营养不良并产生非特异性免疫缺陷,使得传统临床营养支持难以发挥作用。近十年来随着临床营养学的发展和对机体代谢的深入认识,有学者提出了免疫营养(immunonutrition)或营养药理学的概念[1,2]。它根据脏器组织不同的代谢特征进行代谢调理,并强调特殊营养素的营养效应,利用其药理作用达到调节机体代谢和提高免疫功能的目的。免疫营养的基础研究开展于20世纪80年代。从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水平认识到,机体对外来侵害产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进一步发展为神经、内分泌系统以及多器官功能出现障…  相似文献   
72.
精氨酸在烧伤免疫营养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精氨酸是一种含有两个碱性基团及氨基和胍基的氨基酸。正常成人体内有足够的精氨酸,可满足机体需要,但在人体发育不成熟和严重应激状态下,虽然体内能合成精氨酸,但其量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机体不能维持正氮平衡和正常的生理功能,需要从体外获得精氨酸。由此可见,精氨酸是人体的一  相似文献   
73.
烧伤感染的细菌学特点及抗菌药物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了解引起烧伤感染的细菌学特点及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利用VITEKAMS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共检出2005株细菌包括19个菌属中的63个菌种。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为各种细菌之首,分离率达36.86%,每年分离率有所下降。金黄色葡萄球菌位居第二,分离率为14.92%,且有上升的趋势。结论烧伤感染中以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醋酸钙不动杆菌、粪肠球菌、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及肺炎克雷白菌8种细菌为主。对G-杆菌引起的烧伤严重全身性感染第三代头孢菌素及亚胺培南应作为首选药物。而第一、二代头孢菌素、青霉素类抗生素及复合制剂药物应在明确病原菌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后指导性应用。万古霉素应作为治疗烧伤严重全身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74.
园丝氨酸(Cyclosrin)是1955年新发现的抗菌素,抗菌谱较广,对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细菌及结核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955年 Epstein 氏首先报告对肺结法病的治疗。国內1960年徐昌文等报告5例,有一定疗效。从1959年来.我院对11例慢性重症肺结核患者以园丝氨酸与异芋肼等药并用,发现9例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反应。一例女性患者,经常有高热、盗汗、失眠症状,服用园丝氨酸(法国“Roche”药厂出产)250毫克每日四次,并服用异芋肼100毫克,每日三次。第二天双手振颤、思睡,至第八天高热消退,  相似文献   
75.
目的:通过近年来烧伤病区革兰阳性(G+)球菌构成比的增加,说明抗G+球菌感染的重要性,探讨头孢硫脒(仙立素)在抗G+球菌感染的作用.方法:调查1995年至2001年三0四医院烧伤病区病原菌流行病学变化,观察G+球菌的变化趋势.汇总七家医院198例烧伤病人对头孢硫脒的临床验证结果,以头孢呋辛钠作为对照组,并进行了体外敏感试验,评估头孢硫脒对G+球菌的抗感染作用.结果:三0四医院烧伤病区共检测出病原菌2584株,1999年开始G+球菌构成比明显增加,高达51.48%,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总检出菌的31.30%,MRSA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73.74%,从而证明了G+球菌已成为烧伤病区病原微生物的优势菌群.临床观察的头孢硫脒组比头孢呋辛组疗效好,表现在:①病人体温转为正常的时间短(4.68d对照组为5.17d);②临床感染症状控制或减轻总显效率高达88.46%(对照组为76.47%);③创面细菌清除率为77.24%(对照组为56.92%);④G+球菌体外药敏试验显示头孢硫脒的敏感率达到89.89%,仅次于万古霉素(99.36%).结论:近年来G+球菌已成为许多单位烧伤病区细菌构成比的优势菌群,头孢硫脒对G+球菌的抗感染作用仅次于万古霉素,可作为临床抗G+球菌感染的第一线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76.
目的 通过近年来烧伤病区革兰氏阳性球菌构成比的增加,说明抗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的重要性,探讨头孢硫脒在抗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的作用。方法 调查1995年至2001年304医院烧伤病区病原菌流行病学变化,观察革兰氏阳性球菌的变化趋势。汇总七家医院198例烧伤病人对头孢硫脒的临床验证结果,以头抱映辛作为对照组,并进行了体外敏感试验,评估头孢硫脒对革兰氏阳性球菌的抗感染作用。结果 解放军304医院烧伤病区共检测出病原菌2584株,1999年开始革兰氏阳性球菌构成比明显增加,高达51.48%,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总检出菌的3l.30%,MRSA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73.74%,从而证明了革兰氏阳性球菌已成为烧伤病原微生物的优势菌群。临床观察的头孢硫脒组比头抱映辛组疗效好,表现为:①病人体温转为正常的时间短(4.68d,对照组为5.17d);②临床感染症状控制或减轻总显效率高达88.46%(对照组为76.47%);③创面细菌清除率为77.24%(对照组为56.92%);④革兰氏阳性球菌体外药敏试验显示头孢硫脒的敏感率达到89.89%,仅次于万古霉素(99.36%)。结论 近年来革兰氏阳性球菌已成为许多单位烧伤病区细菌构成比的优势菌群,头孢硫脒对革兰氏阳性球菌的抗感染作用仅次于万古霉素,可作为临床抗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77.
重组人生长激素促进烧伤病人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目的观察严重烧伤病人接受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治疗后血清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l(1GF-1)、创面DNA合成、细胞增殖活性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的变化,探讨生长激素促进烧伤创面愈合的机制方法33例严重烧伤病人随机分成rhGH组(18例)和对照组(15例)。rhGH组每晚10点接受rhGH皮下注射(0.1mg·kg-1),疗程14d。ELISA检测血清GH和IGF-l浓度;流式细胞计检测细胞DNA增殖指数(PI)和合成期细胞百分数(SPF);免疫组化学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EGFR、细胞角蛋白(CK)的表达。结果rhGH组血清GH、IGF-l浓度较高,创面Pl、SPF明显高于用药前和对照组。免疫组化显示PCNA、EGFR、CK的表达明显增加结论rhGH可以提高严重烧伤病人血清GH、IGF-1水平,促进烧伤创面细胞DNA合成和上皮细胞增殖,增加EGFR表达,加速创面上皮化,促进烧伤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78.
贾享成  刘群  邓诗琳 《天津医药》2001,29(11):695-696
手烧伤常伴有深部组织的广泛破坏,处理不当易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甚至截肢。由于双手独特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单纯游离植皮的方法效果较差或很难修复。我们根据不同的伤情对108例严重手烧伤采用多种皮瓣移植的方法联合应用,既修复了深度烧伤创面,又保留了手功能,效果满意。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 本组从1989年1月至1999年12月共108例,男86例、女22例,年龄2~56岁,平均(24.18±12.19)岁。受伤原因及部位:电击伤62例(57.4%),热压伤36例(33.3%),热烧伤10例(9.3%)。单纯左手烧伤37例,单纯右手烧伤54例,双手烧伤17例。 1.2 方法 (1)手术时机:手部电击伤以伤后3~5天为主,不宜急诊手术。手部热压伤则尽可能早期手术,甚至急诊手术;单纯热烧伤则在伤后1周内手术即可。(2)皮瓣选择:根  相似文献   
79.
1960例老年人烧伤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老年烧烫伤流行病学特征,以防止或减少老年烧烫伤的发生。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了自1991年1月至1999年12月,9年期间,本院收治1960例60岁以上患者的烧烫伤发病趋势,好发季节,致伤因素,受伤时身体健康状况及病情特点。结果:老年发生率烧烫伤有逐年递增趋势,1991年老年烧伤发生率占总烧伤患者的2.4%,而1999年则上升至9.18%。老年的烧烫伤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其中冬夏二季为偏高。发生烧烫伤的原因以生活意外为主,占93.88%。71.69%的老年人体身存在的各种疾患引起肢体活动不便和感觉缺失,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烧烫伤的发生。老年烧烫伤的病情特点是:创面多为深度、反应重、病程长,容易引发其它疾病或加重原有疾病。结论:随着老年人群逐步增加,烧烫伤发生率也增高,应采取有效防范措施,防止和减少老年性烧烫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80.
目的:应用柱前衍生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测定重症烧伤病人血清中氨基酸的含量。方法:以2、4-二硝基氟苯(DNFB)为衍生剂,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在360nm处测定血清中17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并以外标法进行计算。结果:在27分内分出17种氨基酸,分离完全。DNFB省生的氨基酸其回收率在97.32%-104.26%之间,变异系数为1.5%-4.8%。在重症务病人组,血清中多种氨基酸含量发生显著改变。结论:本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重复性好,适用于临床检测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