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9篇
医药卫生   24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比较头孢哌酮 /舒巴坦 (海舒必 )与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 (泰能 )对COPD继发严重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88例COPD继发严重下呼吸道感染患者 ,随机分为 2组 ,4 5例用头孢哌酮 /舒巴坦 2 .0 g加 5 %葡萄糖10 0ml静滴 ,每 12小时 1次 ;4 3例用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 0 .5 g加 5 %葡萄糖 10 0ml静滴 ,每 8小时 1次 ;均 7~ 10天为一疗程。结果头孢哌酮 /舒巴坦组临床有效率 91.1% ,痊愈率 71.1% ;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组临床有效率 93.0 % ,痊愈率 74 .4 % ,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果头孢哌酮 /舒巴坦与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治疗COPD继发严重下呼吸道感染疗效相同。  相似文献   
82.
目的:比较急诊脓毒症病死率评分( MEDS)和血清降钙素原( PCT)对急诊重症监护病房中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和预后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病例观察及诊断试验研究。入选病例分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组、非严重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非SIRS对照组。测定24 h内的炎症指标、MEDS评分及PCT浓度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98例患者入选,其中对照组59例,SIRS组57例,非严重脓毒症组52例,严重脓毒症组30例。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诊断脓毒症中PCT 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36±0.02。根据重症脓毒症组和非重症脓毒症组的 PCT、APACHE Ⅱ评分和 MEDS 评分数值绘制ROC曲线,由ROC曲线计算上述各指标的曲线下面积(AUC),PCT的AUC面积为0.586±0.065,显著低于APACHE Ⅱ评分0.941±0.023和MEDS评分0.791±0.049。结论 PCT是早期诊断脓毒症并能与SIRS鉴别的特异性较高的炎症指标;但PCT 不能将脓毒症进行危险分层,结合 MEDS评分和PC T可以预测脓毒症的发病概率及客观判断脓毒症病情的严重性。  相似文献   
83.
<正>原发性气道肿瘤以恶性多见,只有10%为良性,肺错构瘤是最常见的肺部良性肿瘤,而支气管内型错构瘤(Endobronchial hamartoma,EH)罕见,文献报道仅占1.4%~10%[1-2]。因其临床症状不典型以及成分多样性,极易导致本病的误诊及漏诊。随着介入技术的快速发展,支气管镜下行腔内肿瘤诊断及治疗已广泛应用,然而我们在使用这些先进技术时不可忽视其取材有限的缺点。现就我院2017年1例临床误诊为肺癌、支气管镜下误诊为脂肪瘤,  相似文献   
84.
[摘要]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及其配体在博莱霉素诱导大鼠肺纤维化中的作用及参与机制。 方法 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罗格列酮对照组、博莱霉素组、罗格列酮干预组。经气管内注射博莱霉素建立肺纤维化模型。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肺组织形态学变化;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乳酸脱氢酶(LDH)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浓度;应用荧光定量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中TGF-β1和PPARγ表达。 结果 博莱霉素气管内注入后肺Ashcroft评分,胶原沉积、TGF-β1表达、PPARγ表达及BALF中LDH、TGF-β1水平增加;给予罗格列酮干预后,除PPARγ表达进一步增加外,上述指标均下降。博莱霉素组PPARγ蛋白水平与TGF-β1mRNA表达、BALF中LDH含量呈负相关。 结论 PPARγ参与了肺纤维化的发生;PPARγ及其配体罗格列酮可能通过调节炎症反应,抑制TGFβ1转录,从而减少胶原沉积,对肺纤维化进行负性调控。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贵州苗族人群β2肾上腺素受体(β2-AR)基因l6、27位点多态性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31例支气管哮喘者、37名健康对照者进行β2-AR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β2-AR基因16位点多态性分布频率在支气管哮喘组为:精氨酸/精氨酸占16.1%、精氨酸/甘氨酸占61.3%,甘氨酸/甘氨酸占22.6%;对照组为精氨酸/精氨酸占13.5%、精氨酸/甘氨酸占70.3%、甘氨酸/甘氨酸占16.2%。27位点多态性分布频率在支气管哮喘组为:谷氨酰胺/谷氨酰胺占32.3%、谷氨酰胺/谷氨酸占54.8%、谷氨酸/谷氨酸占12.9%;对照组中谷氨酰胺/谷氨酰胺占37.8%、谷氨酰胺/谷氨酸占51.4%、谷氨酸/谷氨酸占10.8%,两组在β2-AR基因16、27两位点多态性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贵州苗族支气管哮喘与β2-AR基因16、27位点多态性无关联。  相似文献   
86.
关于医学人文关怀,古今中外的医学大家们都十分重视。我国古代医家认为“医乃仁术”“德不近佛者不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以为医”,强调从医者既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仁爱、善良之心。西方的希波克抛底誓言、胡佛兰德的医德十二箴言,也凸显了对患者和生命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87.
目的通过检测良、恶性胸腔积液脱落细胞端粒酶hTERT基因的表达水平 ,探讨其在良、恶性胸腔积液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相对定量RT PCR法检测 2 6例恶性胸腔积液 ,16例结核性胸腔积液中端粒酶hTERT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恶性胸腔积液中端粒酶hTERT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良性胸腔积液 (P <0 0 5 )。结论端粒酶hTERT基因参与了恶性胸腔积液的病理生理过程。采用RT PCR法检测胸腔积液中端粒酶hTERT基因表达水平有助于临床上良、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8.
支气管哮喘分型与β2-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端兴  张湘燕  叶贤伟  余红  刁晓源 《贵州医药》2004,28(12):1063-1065
目的 探讨β2-肾上腺素能受体(β2-AR)16、27位点基因多态性与支气管哮喘分型的关系。方法 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S-PCR)方法,分析40例外源性、34例内源性哮喘患者的β2-AR基因多态性。结果 内、外源性哮喘组β2-AR基因16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别为:Arg/Arg 17.7%、17.5%,Arg/Gly 52.9%、42.5%,Gly/Gly 29.4%、40.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27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别为:Gin/Gln 11.7%、52.5%,Gln/Glu 70.6%、37.5%,Glu/Glu 17.7%、1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β2-AR基因27位点多态性与支气管哮喘分型相关联,16位点多态性与支气管哮喘分型无关联。  相似文献   
89.
支气管哮喘为呼吸系统的一种常见病。据调查其发病率为0.11%~32.00%,我国的发病率为0.11%~2.03%。因其发病率高,危害性大,已引起全世界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尽管目前认为其是一种气道非特异性变应性炎症性疾病,但对其确切的发病机制仍未明了。近年来,支气管哮喘已被公认为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疾病,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已在基因水平上对其进行研究,发现数个基因与之相关。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预防性使用英夫利西单抗对肺气肿模型大鼠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取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干预组(英夫利西单抗5mg·kg-1),每组13只,后2组建立肺气肿模型。当烟雾暴露1个月时,各组皮下注射相应药物,每隔10d注射1次;烟雾暴露74d后,下腔静脉抽血,处死大鼠,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检测各组大鼠BALF中中性粒细胞数和巨噬细胞数各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血清及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8、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浓度,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检测肺平均内衬间隔(MLI)、平均肺泡数(MAN)。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干预组MLI、中性粒细胞数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明显减少,巨噬细胞数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MAN明显增加,血清和BALF中TNF-α、MMP-9浓度均明显降低,仅BALF中IL-8浓度明显降低(P均<0.05)。正常对照组少数大鼠肺组织可见轻度炎症变化,模型组出现较多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干预组较模型组症状相对减轻。结论:预防性使用英夫利西单抗干预可减轻肺气肿模型大鼠的气道炎症,其可能通过拮抗细胞因子和抑制局部炎症细胞浸润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