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0篇
农业科学   28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栗黄枯叶蛾(Trabala vishnou Lef-ebure)是一种园林树木害虫,为害大叶紫薇、枫香、栎及相思等。1984年10月初,在本所标本园的大叶紫薇树上采到该幼虫。在室内置于养虫盅(10×15厘米)饲养,幼虫全部死亡。死虫以尾足勾住枝叶倒吊,体内组织液化下垂,稍触即破烂,流出浓液。浓液无臭,镜检发现大量的多角体。伊红染色多角体呈粉红色。扫描电镜观察,多角体有些呈不规则形,大部分呈六角形的十四面体(由两个六边形和十二个梯形的面组成),大小为0.6~3.0微米(见封三图1)。超薄切片透镜观察,多角体内包埋许多长杆状的病毒束,病毒束两端钝圆,内有单粒、双粒及叁粒病毒  相似文献   
12.
Ha-DpCPV对4~5龄马尾松毛虫有一定毒力,浓度与感染死亡率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致死中浓度LC50为1.15×104CPB/ml.Ha-DpCPV与DpCPV比较,其毒力没有下降。  相似文献   
13.
我们于1987年6—7月间,在雷州林业局廉江林场利用日本赤松毛虫 CPV 进行防治幼龄马尾松毛虫的试验,面积500亩,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每5行(约12.5m)作带状均匀喷洒10"PIB/ml的病毒液,每亩用量约50亿多角体。  相似文献   
14.
细皮夜蛾Selepa celtes Moore、黛袋蛾Dappula tertia Templeton的自然死亡幼虫,经捣碎离心粗提,用扫描电镜观察多角体的形态特征,超薄切片透镜观察病毒粒子的结构。细皮夜蛾幼虫为质型多角体病毒病,黛袋蛾幼虫为核型多角体病毒病。这两种病毒为国内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5.
五、应用昆虫病毒防治害虫及其效果应用病毒防治害虫,是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病毒防治害虫具有专一性强,杀虫效果好,不杀伤天敌,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等优点,因而国内外越来越重视应用病毒防治害虫.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细胞水平及亚细胞水平观察研究了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endrolim-us punctatus cytoplasmic polyhedrosisviruses,缩写为 DPCPV,下同)对人体及两种哺乳动物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对人体及哺乳动物细胞不发生影响。为安全应用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防治马尾松毛虫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日本赤松毛虫(Dendrolimus Specta-bilis)CPV 对广东的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的毒力如何?是关系到日本赤松毛虫 CPV 能否引进利用的关键问题。为此,我们从1982—1984年连续3年,在室内用日本赤松毛虫 CPV 对广东的马尾  相似文献   
18.
二、昆虫病毒的诊断与识别据有关专家的估计,我国昆虫有15万种,已经定名的有2.5万种,可见我国的昆虫资源是相当丰富的。在这些昆虫中,有些  相似文献   
19.
利用替代寄主生产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DpCPV对8种鳞翅目昆虫感染试验结果表明,棉铃虫最敏感,感染率达97.0%。DpCPV对棉铃虫的毒力LC50=7.65×104CPB/ml,浓度与感染死亡率相关性及回归方程均达到显著性。HaDpCPV与原毒种DpCPV的形态特征相同;棉铃虫可用人工半合成饲料配方2在小塑料盒内单虫饲养,幼虫成活率达98%以上、羽化率达90%,平均蛹重0.4006g,平均产卵量797.7粒,卵孵化率达98.2%;HaDpCPV对第一代4~5龄马尾松毛虫的毒力较强,LC50=1.14×104CPB/ml,与原毒种相比,毒力没有下降。用棉铃虫来生产DpCPV,采用23~26℃、3龄虫、使用浓度105CPB/ml以上,是比较理想的组合。将病毒喷在人工饲料表面喂虫,可获得较高的病毒产量,平均每条虫可产8.13亿CPB,与用原宿主生产的产量相接近。用HaDpCPV防治第一、二代4~5龄马尾松毛虫,防治效果达60.2%~84.0%。  相似文献   
20.
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替代寄主筛选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DpCPV感染8种鳞翅目昆虫的试验结果表明,棉铃虫最敏感,感染率达97%。DpCPV对棉铃虫的毒力LC50为7.65×104CPB/ml,浓度与感染死亡率相关性及回归方程均达到显著性。用该虫生产的Ha-DpCPV的产量平均为8.125亿CPB/条,与用原寄主马尾松毛虫生产的平均为7.94亿CPB/条基本相等。Ha-DpoPV对马尾松毛虫的毒力LC50为1.5×104CPB/ml,而DpCPV对马尾松毛虫的毒力LC50为3.86×105CPB/ml,两者相比,毒力没有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