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_3]水平与动态血压相关参数及晨峰血压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月~6月于秦皇岛市骨科医院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7例,依据25(OH)D_3水平将患者分为正常组(n=33)和缺乏组(n=64)。采用动态血压仪监测24 h血压,记录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24 h平均舒张压(24hDBP)、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日间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夜间血压下降率,并判断患者有无血压晨峰(MBPS);采集患者静脉血检测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25(OH)D_3。结果缺乏组患者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晨峰血压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均0.05),夜间血压下降率小于正常组(P0.05);高血压患者血清25(OH)D_3水平与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晨峰血压发生率呈负相关(P均0.05),与夜间血压下降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25(OH)D_3缺乏与血压升高、晨峰血压发生率增加密切相关,25(OH)D_3参与了血压昼夜节律调节,同时为晨峰血压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王清  周聊生  孙洁  林芹 《山东医药》2001,41(10):5-7
对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6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32例及对照组5 6例,分别动态测量血压24h,计算血压变异性,并分别进行对照研究。结果:①高血压组与对照组比较:24hSBP、24hSBP、dSBP、dDBP、nSBP、nDBP及SPBp、DPBd、DBPp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24hSBP、24hSBP、dSBPv有明显差异(P<0.05);②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与对照组比较:24hSBP、24hSBP、dSBP、nSBP、nDBP、SBPp、DBPp存在显著差异(P<0.01),dSBPv、dDBP、DBPd存在明显差异(P<0.05);③高血压组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比较:24hSBPv、24hDBPv、dDBP、DBPd减低,显示动态血压的变异性减低,但统计学无明显差异。认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压变异性降低,可能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相关,使正常的血压节律消失。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心率(24hAHR)与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1月于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心内科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41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收集24hAHR、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24 h平均舒张压(24hDBP)、日间平均心率(dHR)、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日间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心率(nHR)、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数据。根据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UACR)将患者分为非早期肾损害组及早期肾损害组。比较两组各指标差异。分析UACR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用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早期肾损害组高血压病史、血肌酐、尿素氮、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24hAHR、dHR、nHR均高于非早期肾损害组(均P0.05)。非早期肾损害组的慢心率患者比例(80.1%)大于早期肾损害组(66.3%),而早期肾损害组的快心率患者比例(33.7%)大于非早期肾损害组(19.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UACR与高血压病史、24hAHR、24hSBP、24hDBP、dSBP、dDBP、dHR、nSBP、nDBP、nHR、血肌酐均呈正相关(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4hAHR(OR 1.053,95%CI 1.018~1.089,P=0.003)、24hSBP(OR 1.037,95%CI 1.021~1.053,P=0.000)及高血压病史(OR 1.039,95%CI 1.015~1.064,P=0.001)与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显著相关,为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结论 24hAHR与高血压早期肾损害存在相关性,快心率是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长期使用对氨氯地平降血压效果的影响。方法将98例经氨氯地平降血压治疗后达到轻度高血压标准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作两组对照组48例,予低脂、低盐饮食,按原剂量使用氨氯地平;辛伐他汀组5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20mg,1次/d,连用24周;比较2组治疗前与治疗24周的动态血压变化。结果治疗前比较,辛伐他汀组治疗24周其24小时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24hSBP、24hDBP)、白昼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dSBP、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nSBP、nDBP)均降低、24小时平均脉压(24hPP)缩小(P<0.01),且dSBP负荷、dDBP负荷、nSBP负荷(P<0.01)与nDBP负荷(P<0.05)均减少。24周作组间比较,辛伐他汀组的上述各值降低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辛伐他汀长期使用可显著的增强氨氯地平降血压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病人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γ-GGT)与动态血压的关系。方法选取符合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者100例,根据γ-GGT水平四分位法将入选者分为4组:A组(γ-GGT≤11mmol/L)、B组(11mmol/Lγ-GGT≤17mmol/L)、C组(17mmol/Lγ-GGT≤25mmol/L)、D组(γ-GGT25mmol/L)。行动态血压检测24h平均收缩压(24hSBP)及平均舒张压(24hD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及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及平均舒张压(nDBP)。结果4组24hSBP、24hDBP、dDBP、nSBP、nD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γ-谷氨酰转移酶水平增高,病人24hSBP、24hDBP、dDBP、nSBP、nDBP均增高。4组间非杓型血压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γ-GGT增高MS病人不仅平均血压增高,且夜间血压尤其是夜间平均舒张压增高更明显,呈非杓型血压者比例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加载活血潜阳祛痰方对肥胖高血压病人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性(BPV)、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5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杨浦中医院心内科、脑病科,普陀中心医院中医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肥胖高血压病人12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3例)与对照组(64例),对照组维持原西药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原西药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活血潜阳祛痰方治疗,共治疗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动态血压、BPV、昼夜节律。结果治疗后,治疗组24 h收缩压(24 hSBP)、24 h舒张压(24 hDBP)、白昼收缩压(dSBP)、白昼舒张压(dDBP)、夜间收缩压(nSBP)、夜间舒张压(nDBP)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24 hSBP、dSBP、nSBP、nDBP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收缩压昼夜节律分布优于对照组(Z=-2.394,P=0.017)。结论西药治疗方案加载活血潜阳祛痰方可有效降低肥胖高血压病人动态血压及收缩压昼夜节律分布,且其改善24 hSBP、dSBP、nSBP、nDBP及SBP昼夜节律分布的效果明显优于西药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联合非那雄胺治疗非杓型高血压合并前列腺增生患者临床效果。方法 190例非杓型高血压合并前列腺增生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82例,观察组108例。对照组口服40 mg/d替米沙坦,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加服5mg/d非那雄胺治疗,比较两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SBP)、平均舒张压(24 hDBP)、平均脉压差(24 hPP);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平均舒张压(dDBP)、平均脉压差(dP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平均舒张压(nDBP)、平均脉压差(nPP)及治疗前后前列腺体积、夜尿次数。结果治疗后3、6个月观察组24 hSBP、24 hDBP、24 hPP、dSBP、dDBP、dPP、nSBP、nDBP及nP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夜尿次数及前列腺体积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非杓型高血压合并前列腺增生患者给予非那雄胺联合替米沙坦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缩小患者前列腺体积,减少夜尿次数,改善血压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24h动态血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参数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3年6月~2014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老年EH患者119例,其中男性68例,女性51例,年龄60~80(68.18±5.88)岁。根据BMI不同水平,分为体质量正常组(正常组)31例:18.5kg/m2≤BMI24.0kg/m2;超重组52例:24.0kg/m2≤BMI28.0kg/m2;肥胖组36例:BMI≥28.0kg/m2。分析BMI对ABPM参数间的影响,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超重组和肥胖组24h收缩压(24hSBP)、24h舒张压(24hDBP)、日间收缩压(dSBP)、日间舒张压(dDBP)、夜间收缩压(nSBP)、夜间舒张压(nDBP)、nSBP负荷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肥胖组日间舒张压变化标准差(dDBPSD)、夜间收缩压变化标准差(nSBPSD)和夜间舒张压变化标准差(nDBPSD)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nSBPSD[(12.01±4.24)mm Hg(1 mm Hg=0.133kPa)vs(10.99±4.02)mm Hg,P0.05]、nDBPSD[(9.07±3.49)mm Hg vs(8.09±3.21)mm Hg,P0.05]均明显高于超重组。BMI与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nSBP负荷和nDBP负荷为老年EH患者BM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EH患者BMI与ABPM参数之间有显著的关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住院患者衰弱程度对血压与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6年3月住院患者319例,依据衰弱指数(FI)分为衰弱组43例,衰弱前期组173例和非衰弱组103例。每3个月电话随访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随访12个月。结果 3组24h平均收缩压(24hSBP)及昼间平均收缩压(dSBP)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衰弱组24hSBP、dSBP及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水平最低,其24h平均舒张压(24hDBP)及昼间平均舒张压(dDBP)水平明显低于非衰弱组,且衰弱前期组24hSBP、24hDBP、dSBP及dDBP明显低于非衰弱组(P0.05)。FI每增加0.1,患者的全因死亡、总再住院、经急诊再住院及经门诊再住院的风险均明显增加(P0.01)。24hSBP每升高10mm Hg(1mm Hg=0.133kPa),衰弱前期组和衰弱组全因死亡风险均明显下降,dSBP每升高10mm Hg,衰弱组总再住院风险和经门诊再住院风险均明显降低,nDBP每升高10mm Hg,衰弱前期组经急诊再住院风险明显下降(P0.05)。结论不应忽略老年住院患者的衰弱程度,用单一降压目标值的方式管理血压。对于衰弱和衰弱前期的老年住院患者,不用或少用降压药物以维持较高水平的血压值可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应用动态血压监测仪来观察肾性高血压的动态血压变化,以及血压的变化与肾功能变化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对76例肾性高血压患者及46例健康志愿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同时检测高血压患者的肾功能.结果:肾性高血压组的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对于max-minSBP、max-minDBP、d-nSBP、d-nDBP值,在肾性高血压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并且与血肌酐值呈负相关关系.结论:肾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是随着患者肾功能的恶化而逐渐消失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压变异性与脑白质疏松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86例上海友谊社区2010年1月~2011年3月就诊患者,根据颅脑磁共振的结果分为脑白质疏松组43例及非脑白质疏松组43例,收集患者动态血压检查结果:(1)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hSBP)、24小时平均舒张压(24hDBP)及相应标准差;(2)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及相应标准差;(3)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及相应标准差.血压变异性计算:以相应时段的动态血压标准差除以动态血压的平均值所得的变异分数表示.结果 脑白质疏松组血压变异性均显著高于非脑白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压变异性与脑白质疏松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对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在我科就医且疑似OSAHS的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120例(其中男性71例,女性49例),均行多导睡眠监测、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检查,依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分为4组:非OSAHS组(对照组,28例)和轻度OSAHS组(轻度组,36例)、中度OSAHS组(中度组,30例)、重度OSAHS组(重度组,26例),比较4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化指标、睡眠监测指标、心率变异性,分析OSASH对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结果 ① 4组患者的dSDNN、nSDNN、drMSSD、nrMSSD随睡眠呼吸紊乱的加重而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 轻、中、重度组患者的dLF、nLF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组的dLF、nLF较轻度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重度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的dHF、nHF随睡眠呼吸紊乱的加重而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的dLF/HF、nLF/HF随睡眠呼吸紊乱的加重而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SASH可能是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降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24 h动态血压及其变异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53例高血压患者,根据有无左心室肥厚分为左心室肥厚组(LVH组)和非左心室肥厚组(非LVH组),分析两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血压变异系数。结果 LVH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日间收缩压(dSBP)、夜间收缩压(nSBP)与非LV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VH组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日间舒张压(dDBP)、夜间舒张压(nDBP);与非LV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VH组dSBP、nSBP、24 h DBP、dDBP、nDBP标准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24 h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变化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方法 7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均行24h动态血压检测、颈动脉超声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24 h动态血压检测结果分为2组:勺形组40例及非勺形组30例,并对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左室肥厚(LVH)及动态血压各参数进行比较. 结果 CAS及LVH检出率非勺形组均高于勺形组(P<0.01);2组间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及舒张压(24hDBP)、24 h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值(24hSBPL、24hDBP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勺形组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及舒张压(dDBP)、白天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值(dSBPL、dDBPL)高于非勺形组(P<0.05).勺形组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及舒张压(nDBP)、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值(nSBPL、nDBPL)明显低于非勺形组(P<0.01). 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变化的消失与靶器官损害关系密切,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同时还需纠正紊乱的血压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血压变异性特点。方法纳入疑似OSAHS的高血压患者217例,根据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分为4组:非OSAHS组(33例),轻度OSAHS组(57例),中度OSAHS组(68例),重度OSAHS组(59例),比较各组患者血生化指标、血压及血压变异性,分析AHI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结果 4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和血压变异性明显不同,随睡眠呼吸暂停的严重程度增加而增大(P<0.05)。以BMI进行分层后,超重及肥胖高血压患者的夜间血压变异性随睡眠呼吸暂停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大(P<0.05)。偏相关分析显示控制年龄、BMI、血压后,AHI与24h收缩压变异性、24h舒张压变异性、白昼收缩压变异性、白昼舒张压变异性、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及夜间舒张压变异性呈正相关(分别r=0.346,0.414,0.263,0.324,0.445,0.570,均P<0.05)。结论 AHI与血压变异性相关,睡眠呼吸暂停对夜间血压变异性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女性高血压患者中联用缬沙坦与苯磺酸氨氯地平对于控制血压谷峰比值及平滑指数的作用。方法对我院63例女性高血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将单用苯磺酸氨氯地平、单用缬沙坦和联用两者治疗者各纳入A组、B组和C组,分析并评估3组病例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三组患者的24hSBP、24hDBP、dSBP、dDBP、nSBP和nDBP水平均显著下降(均为P〈0.05)。且除24hDBP之外,C组治疗后其余指标均要较A组和B组改善更明显(P〈0.05)。C组治疗后的血压谷峰比值与平滑指数均要较A组和B组高(P〈0.05)。结论为女性高血压患者提供缬沙坦与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有确切效果,对于控制患者血压谷峰比值、平滑指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入选就诊我院高血压患者145例,根据睡眠呼吸监测结果,分为高血压合并轻度OSAHS组、高血压合并中度OSAHS组和高血压合并重度OSAHS组,比较组间超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三组比较,超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IMT差别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严重程度增加,超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IMT增加。结论高血压病合并OSAHS,颈动脉硬化、超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水平与睡眠呼吸暂停严重程度相关,超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可评估OSASH病情严重程度,在动脉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夜间睡前给药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方法80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晨起服药组与睡前服药组,两组患者均给与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2.5mg和厄贝沙坦片150mg ,用药1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血压水平和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前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与同组服药前比较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间nSBP、nDBP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杓型血压恢复率晨起服药组为22.5%,睡前服药组为4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采取睡前服用左旋氨氯地平片和厄贝沙坦片可以有效降低血压,改善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更好地保护靶器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影响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的相关因素及其与OSAHS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腺样体、扁桃体肥大住院患儿303例,其中临床确诊为OSAHS 235例,非OSAHS 68例(对照组),OS-AHS又分为轻度组72例、中度组117例、重度组46例。比较OSASH三组及对照组BMI、血压指数、临床症状及并发鼻部疾病等情况。结果 OSASH三组与对照组血压、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常见临床症状则与OSAHS无相关性;BMI、鼻窦炎与OSAHS严重程度密切相关(r分别为0.312、0.288,P均<0.01)。结论高血压、肥胖及鼻窦炎是影响OSAHS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变化的影响。方法人选老年高血压患者106例,根据多导睡眠仪监测分为单纯高血压组54例、高血压合并轻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组(高血压加轻度OSAS组)25例和高血压合并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组27例。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比较睡眠呼吸参数对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结果老年高血压合并轻度和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组昼夜血压曲线呈非杓型的分别占52.0%和74.1%。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重视对老年非杓型血压患者睡眠障碍的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