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城市竞争力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总体发展水平。采用《2014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各省市统计年鉴以及相关数据,对长江经济带35个地级以上主要城市分别选取19个评价指标,并通过因子分析法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了各自竞争力的评价排名结果及其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内部存在显著的城市之间发展不协调现象,有必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其协调发展,提升整体经济水平。为此,必须构建统一开放的全流域现代化市场体系;多维度发挥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的空间协同效应;建设立体交通走廊,打造长江黄金水道;提高文化软实力等。  相似文献   

2.
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人口、耕地和粮食三者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1)长江经济带的整体耦合协调度不高。2003年耦合协调度最低,之后快速上升,2013年达到勉强协调类型;(2)长江经济带各地区三者的协调性存在显著的时间差异。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人口-耕地-粮食的协调性随着时间而逐步演变;(3)长江经济带各地区三者的协调性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各省市当年的协调类型呈现着显著的空间分布特征,长江经济带较高协调性的地区呈现西移的趋势。基于研究结论,为促进长江经济带人口、耕地和粮食三者的协调发展,提出加强耕地保护、推动农业集约化以及加强长江经济带的区域合作等政策建议。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3.
以国家和有关部委的资助项目库为数据来源,检索2014-2016年“一带一路”的相关基金立项,运用文献计量和空间分析的方法从项目的负责人、科研单位、所属地域、学科、研究内容等多个角度进行解析,旨在揭示 “一带一路”研究的格局与态势.结果表明:(1)“一带一路”相关基金立项数目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增速平缓,国家社科基金主体地位明显.(2)项目所属单位、省份在空间上呈现集中分布趋势,体现了一定的区位优势、空间关联与地理邻近效应.(3)单个负责人的立项数目差异不大,分布较为平均.(4)“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目前学者主要的研究对象和议题.(5)各类基金高频词汇基本保持同步,五类基金研究的热门领域大体趋于一致,包括经济学、国际问题研究、民族问题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等.最后,从研究数据、时间、空间及学科与合作前景上,对未来的研究趋势做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4.
利用实测资料和MM5的数值模拟结果,对长江中下游中-β尺度云雨团进行分析.认为云团和雨团关系密切,云团和雨团的源头都集中在江汉平原、鄱阳湖地区和九岭山-幕阜山一带,雨带位于TBB北侧等值线较密集区.云团移动路径向顺时针方向偏转,发展阶段的云团路径和低层的气流方向一致;消亡阶段的云团移动路径逐渐偏向高层气流的方向.无论有无降水,云团内都接近中性层结.中低层西南气流促使了云团的发展,在有充沛水汽的条件下可形成大降水.  相似文献   

5.
服务贸易正在成为全球自由贸易的重点和焦点, 受疫情影响, 传统服务贸易更面临着转型与重构. 以2020年疫情初期发展阶段为参照, 采用区位熵值法测算浙江省与京、沪、广、深四大城市在三大产业上的发展差异, 以服务业区位熵值对浙江省内10个地级市进行产业空间结构分析. 结果表明: (1)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发达地区仍存在一定差距, 产业数字化为服务贸易转型升级提供新的机遇与挑战. (2)浙北地区数字贸易创新、浙南地区传统服务贸易数字化转型、浙东自由贸易区升级均表现出明显的新兴服务贸易空间集聚态势. (3)疫情后以贸易链衍生策略优化浙江省服务贸易空间结构, 能够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提供持续健康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6.
2015年10月人民日报公布"十三五"规划的十个任务目标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首度写入五年规划.在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规划中,生态文明建设也获得高度重视.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新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生态文明建设同样位于突出的战略位置.准确认识新疆农村环境问题的表现特征,对新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基于生态文明的概念及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在实地调研、文献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与归纳,认为新疆农村环境问题主要表现特征是生态人居状态需要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有恶化趋势、生态文化发展滞后.在分析了新疆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根据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十四五”期间国家提出要着重提升发展质量效益, 道路货运行业应基本实现高质量发展. 基于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道路货运行业2015—2019年的面板数据, 利用传统的DEA模型与Malmquist指数法对道路货运业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分析. 通过建立评价模型进行横纵向比较, 发现我国不同区域道路货运发展较不平衡, 东部地区综合效率与增速均较高, 中部地区综合效率高但增速慢, 西部地区综合效率与增速均较低; 从整体来看, 规模效率是影响中国道路货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要因. 基于此, 提出道路货运行业需合理扩建市场规模, 实施差异化政策与加强区域协作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贸易开放和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科技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贸易开放和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是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显著因素,其中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更大。异质性分析的结果表明,贸易开放和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科技创新的影响会因地理区域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我国应该采用更加积极主动的贸易开放政策和人才培养战略,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以提升整体科技创新能力水平,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9.
闪电事件时空变化研究对于防灾减灾和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2 481个站点的闪电日数数据诊断1961—2016年我国闪电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时间上,1961—2016年我国年均单站闪电日数整体呈减少趋势,西北西部和西藏地区年均单站闪电日数呈分段变化特征。全国、东北、北方、西北东部和东南地区年均单站闪电日数大致呈2~4 a的周期变化。西北西部、西藏和西南地区分别呈2,4和6 a,3和8 a与2~6 a的显著周期变化。年均单站闪电日数突变集中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后期,但均未通过0.05显著性水平检验。在空间上,1961—2016年我国年均闪电日数呈明显的“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格局。1961—1980年,胡焕庸线以东地区闪电日数主要以正距平为主,1980年以后,正距平范围逐渐减少。在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上,我国闪电日数年际变化趋势整体上以减少为主,尤其是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减少明显;在波动特征的空间分布上,青藏高原、华北平原、沿长江两岸附近地区均为闪电日数年际波动较大的地区,而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和新疆中部及北部地区年际波动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0.
将网络文本应用于旅游体验要素结构特征分析的研究还较少.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携程网的游客点评为文本资料来源,利用内容分析法对点评文本进行旅游体验要素编码及要素评价等级评定,整理出西溪湿地公园的旅游体验要素结构和旅游体验质量评价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SNA、IPA等手段深入分析了其结构特征.SNA分析结果显示:该旅游体验结构的整体协调性程度较高;湿地自然景观风貌是结构中最核心的要素;整体结构分化为2个有统计学意义和2个无统计学意义的子群结构等.IPA分析结果显示,各旅游体验要素的表现性得分普遍较高,体现游客的旅游体验评价较高.重要性得分差异较大,表明游客对于旅游体验各要素的感知重要程度存在差异.据此,对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区域网络结构研究是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基于铁路客运视角开展研究是区域网络结构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ArcGIS空间分析方法,依据2015—2019年长三角区域城际铁路客运班次数据,从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度、核心-边缘结构和凝聚子群4个方面对长三角区域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演变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区域城市间铁路流数量呈不断增长趋势,铁路客运联系的空间分布不平衡,主轴与次轴相互交织共同构成整体网络;(2)城市网络密度显著上升,网络结构复杂,但处于弱连接状态,江浙沪省际联系紧密,安徽省有待进一步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3)度数中心度两极分化显著、高低值区地域集聚特征明显、核心城市控制力强势;(4)由上海市、南京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等组成的宁沪主轴沿线城市群在长三角区域内关系最为紧密、一体化程度最高;(5)凝聚子群分布形态的组织性逐步增强,以区域内的中心城市为枢纽,形成了具有地理邻近性的铁路客运联系网络;(6)长三角区域总体网络结构特征为空间分布不平衡、城市首位度突出、形成各级凝聚子群,总体演变趋势为网络联系趋于紧密、网络结构趋于复杂、分布形态趋于优化。  相似文献   

12.
运用社会网络与位序-规模法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16市上市类文化创意企业的母-子公司数据信息, 揭示文化创意企业集聚视角长三角城市网络结构及其演变特征. 研究发现: (1) 2005~2015年, 长三角地区文化创意企业上市公司总部数量逐年增加, 公司总部多设立于上海、杭州、苏州以及南京4地; (2)传媒类和软件及计算机类企业多分布于传统区域, 设计咨询类企业生产网络中, 存在传统非核心城市跃升为区域核心城市的现象; (3)上市公司生产网络结构逐渐复杂, 多中心及新核心相继出现, 且生产网络中城市位序有变动趋势, 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动态正形塑城市体系结构. 为此, 建议长三角文化创意企业发展中应加强企业母子间的联系强度, 促进城市创意流动网络化, 有望推进长三角创意源-流形塑创意城市群新体系.  相似文献   

13.
关中地区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主要部分,生态环境面临来自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压力,研究关中地区的生态弹性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通过GIS和RS技术,运用生态弹性度计算模型,测算了2000-2015年15 a间陕西省关中地区的生态弹性度,分析了市区间生态弹性度和生态弹性动态度的时空特征;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对生态弹性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关中地区生态弹性度总体在4~8,从2000年的4.17~7.67升至2015年的5.94~7.52,总体呈上升趋势,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区域生态弹性受土地利用方式和NPP的影响,其中林地对区域生态弹性的提高影响最大,草地、耕地次之.通过植树造林增加建成区植被覆盖面积,有益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高区域生态弹性度.  相似文献   

14.
减小区际基本公共服务差异是消除区域发展鸿沟、实现中国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前提, 分析城际公共服务差异,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提升中国东部地区城市群发展水平面临的重要难题. 以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3个基本公共服务一级指标构建了城际基本公共服务测度体系, 运用泰尔指数和熵值法测量1985年、1995年、2010年、2015年中国东部沿海地区88个城市间总体水平差异及不同指标差异. 结果表明: (1)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总体不高, 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明显, 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公共服务总体水平高于珠三角地区; (2)东部沿海地区城际文化体育、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服务水平区域差异程度相当; (3)东部沿海地区城际基本公共服务各指标差异程度整体呈下降趋势, 且高水平城市与低水平城市差距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的演化及生态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尺度、长时间的视角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的演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指出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是在特定的地质地貌条件和气候变化背景下形成演变的,它与长江的演变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的演化及环境变迁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地质历史时期构造运动、气候变化对其影响巨大,而近现代人类活动的影响占主导地位.长江中下游湖泊特有的自然演变模式使得该地区湖泊营养本底普遍较高;密切的江湖关系使洪水成为影响湖泊生态系统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认为目前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严峻的富营养化情势是长期自然演化和近代人类干扰活动不断加剧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6.
应用一手数据研究了上海入境外国旅游流的分布和扩散规律及网络结构特征,发现:(1)上海口岸入境外国旅游流集中分布在胡焕庸线东南部,北京、桂林、西安、成都和昆明等城市以及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构成的主体骨架,并在全国范围内呈由长三角地区向西北方向、西南方向扩散的态势;(2)上海口岸入境的韩国旅游流空间分布呈“倒皇冠”型,主要由“上海-杭州-苏州”、“上海-杭州-西安”和“上海-杭州-广州”3个三角形构成;美国旅游流空间分布呈“Z”型,由“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北京”连接而成;美国游客比韩国游客活动范围更广,游览目的地更多,对上海口岸的依赖程度较低;(3)网络中的节点可划分为枢纽节点、中转节点、重要节点和一般节点,其中,上海、北京、桂林、西安、杭州和苏州等11个节点属于枢纽节点;(4)上海口岸入境外国旅游流网络规模较大,整体结构较松散,围绕核心节点集聚或扩散的趋势较强,具有小世界网络特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上海113年(1873-1985)气温资料,分析了长江下游冬季冷暖长期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冬季冷暖长期演变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一百余年冷暖交替出现,经历了三段冷期和两段暖期.冬季冷暖长期演变的显著周期有2-3年、40年左右、70-80年等.本文讨论了大火山爆发对长江下游冬季冷暖变化的可能影响.在统计上,火山活动70年左右的周期振荡与上海冬季温度70-80年演变周期相吻合.  相似文献   

18.
客观地评价山东半岛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的现状, 对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运用ANP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方法从综合经济实力、居民生活质量、交通运输与通讯、科技创新力4方面构建城市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城市群竞争力多指标非线性综合评价决策模型, 对山东半岛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进行实证比较研究. 揭示山东半岛城市群在经济增长速度、医疗卫生与环境保护、教育资源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 但在经济总体实力、科技研发投入与产出比、交通与通讯建设等方面明显滞后.  相似文献   

19.
通过检索古籍文献,整理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长江流域人口大量死亡事件(mass death events,MDE)10 a尺度的频次与县次序列,利用自然断点分级法、空间分析法等分析了MDE的时空特征及发生原因。结果表明:276 a间,长江流域有158 a发生MDE,明代后期发生频次和影响规模最大;季节上,表现为夏季多发(44.3%),春、秋季次之;空间上,集中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且呈从各省交界处向各省中心扩散的趋势。“未记录原因的饥荒”和“旱灾+其他灾害-饥荒”是造成明代长江流域MDE的主要原因。气候冷干期发生频次多,影响范围广,暖湿期相反,与温度和湿度呈显著负相关;人口规模和社会脆弱程度是主要的社会影响因素。在人口规模大和社会脆弱的明代后期,MDE发生频次高,波及范围广,是气候变化与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