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陈丰运  肖骅 《重庆医学》2015,(31):4338-4342
目的:探讨血浆NT‐proBNP、hs‐CRP水平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早期缺血坏死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因胸痛入住该院的患者,采集病史,所有患者入院24 h内测定血浆NT‐proBNP、hs‐CRP和cTnT水平,记录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和右室舒张末内径(LVEDd)值,且住院期间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根据病史、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cTnT 结果分为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及对照组。冠状动脉病病变严重程度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和阴性对照组。分析血浆NT‐proBNP、hs‐CRP水平及LVEF值在各组间的差异,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判断其是否为血浆NT‐proBNP的独立性危险因素。结果入组ACS患者共102例。对照组(n=40)、UA组(n=40)分别与NSTEMI组(n=30)、STEMI组(n=32)比较,患者血浆NT‐proBNP、hs‐CRP水平及LVEF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对照组(n=40)和三支病变组(n=41)分别与单支病变组(n=30)、双支病变组(n=31)比较,血浆NT‐proBNP水平差有统计学意义异(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示:血浆hs‐CRP水平(P=0.007)、冠状动脉病变支数(P=0.001)、糖尿病病史(P=0.006)均为血NT‐proBNP水平的独立正相关因素,LVEF值(P=0.036)则为血NT‐proBNP水平的独立负相关因素。结论血浆NT‐proBNP、hs‐CRP水平、LVEF值与ACS关系密切,可作为判断其早期缺血坏死程度和临床分型的重要参考指标。血浆NT‐proBNP水平有可能作为一种判断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 N 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小儿川崎病(KD)中的变化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该院KD患儿91例(KD组),以同期住院的80例呼吸道感染伴发热并排除心肌受累的患儿为对照组,分别测定KD急性期血浆NT‐proBNP水平,并分析其与不同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的关系。结果 KD组NT‐proBNP水平为(1042.38±528.7) pg/mL ,明显高于对照组(458.6±412.3)pg/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KD患儿急性期血浆NT‐proBNP水平与CRP水平呈正相关( r=0.442,P<0.05 ),与血细胞比容、血钠及血清蛋白呈负相关(分别为 r=-0.216,P=0.045;r=-0.204,P=0.041;r=-0.315,P=0.0003)。NT‐proBNP诊断KD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1,诊断界值530 pg/mL ,特异性和灵敏度分别为70.1%、84.0%。结论 KD急性期NT‐proBNP明显升高,可作为诊断KD的一个可靠指标,并且高水平的NT‐proBNP与系统性炎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21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按照不同病变血管数分为单支病变组(n=49)、双支病变组(n=84)、三支病变组(n=81)。选择32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入院时血浆 Hcy及NT‐proBNP水平。结果冠心病组 Hcy及NT‐proBNP水平高于对照组,三支病变组Hcy及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双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P<0.05),双支病变组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随着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的增加,血浆 Hcy及NT‐proBNP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 Hcy、NT‐proBNP水平对老年冠心病的诊断及病变程度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AF)对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用于诊断急性心力衰竭(AHF)的影响。方法收集因急性呼吸困难住院疑诊 AHF 并于入院24 h 内行 NT‐proBNP 检测和心电图检查的患者457例,根据是否确诊 AHF 及入院心电图是否合并 AF 分组,AHF 合并 AF(AHF + AF)组65例;AHF 不合并 AF(AHF + non AF)组50例;非 AHF 合并 AF(non AHF + AF)组63例;非 AHF 不合并 AF(non AHF + non AF)组10例。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曲线)评估 NT‐proBNP 诊断 AHF 的价值。结果457患者中,确诊 AHF 者194例(42.5%),AF 者140例(30.6%)。 AF 组 NT‐proBNP 水平显著高于non AF 组(4482.0 pg/mL vs .1302.0 pg/mL ,P<0.01),AHF + AF 组与 AHF + non AF 组 NT‐proBNP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580.0 pg/mL vs .6769.0 pg/mL ,P >0.05),non AHF + AF 组 NT‐proBNP 水平较 non AHF + non AF 组显著升高(2892.0 pg/mL vs .403.3 pg/mL ,P<0.01)。 AF 组与 Non AF 组 NT‐proBNP 诊断 AHF 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9(95% CI :0.677~0.841,P<0.01),0.931(95% CI :0.903~0.985,P<0.01)。结论 NT‐proBNP 水平在非急性心力衰竭的房颤者中显著升高,可能影响其在 AHF 中的诊断价值,临床应用时,为更好地解读 NT‐proBNP 结果,需注意患者是否为房颤心律。  相似文献   

5.
王玲玲  李辉煜  肖晓文 《重庆医学》2015,(31):4364-4366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重症肺炎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肌钙蛋白I(cTnI)水平及其与C‐反应蛋白(CRP)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深入探讨ARDS ,尤其是ARDS后继发心肌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及临床意义。方法将确诊为重症肺炎致ARDS的患者33例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组,收集患者入院时血气分析、CRP、NT‐proBNP、cTnI等相关指标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重度组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轻、中度组(P<0.01),中度组NT‐proBNP水平也较轻度组升高(P<0.05);重度组cTnI水平与轻、中度组比较明显增高(P<0.01),而轻、中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CRP水平也有随着病情加重而逐渐升高,重度组CRP水平显著高于轻度组(P<0.05);ARDS患者血NT‐proBNP水平与CR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且与cTnI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ARDS病程中过度活化的炎性反应很可能直接参与并介导心肌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联合NT‐proBNP、cTnI检测对ARDS病程早期评价,及早期实施器官功能保护有着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早期快速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N端脑钠肽原(NT—proBNP)水平和Tei指数,探讨其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及心功能动态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所有ACS急症患者来该院后立即检测NT—proBNP和心肌肌钙蛋白(cTnI)水平,同时行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应用TDI技术测定所有患者Tei指数,并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心脏功能Killip分级。ACS患者共126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38例,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NSTEMI)组30例,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STEMI)组58例,选择正常对照组30例。比较各组血浆NT—proBNP水平及cTnI的相关性,分析80例AMI患者NT—proBNP水平与LVEF、心功能Killip分级和Tei指数的相关性。结果NP—proBNT水平uA组高于正常对照组,sTEMI和NsTEMI组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UA组(P值均〈O.01);各组NT—proBNP水平与cTni呈正相关(r=0.428,P〈O.01);AMI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与心功能危险分层呈正相关(r=0.389,P〈0.05),与Tei指数呈正相关(r=0.366,P〈0.05),与LVEF呈负相关(r=-0.471,P〈0.01)。结论NT—proBNP与cTnI、心功能危险分层和Tei指数呈正相关,早期快速检测NT—proBNP可以作为ACS早期诊断和动态评价心功能受损程度进行危险分层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浆N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水平对老年患者急性呼吸困难鉴别诊断意义。方法对焦作市人民医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老年急性呼吸困难患者,检测血浆NT—proBNP含量,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心源性和肺源性呼吸困难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的差异。结果心源性呼吸困难组和肺源性呼吸困难组血浆NT—proBNP分别为(473±189)pg/ml和(88±32)pg/ml(P〈0.01);心源性呼吸困难组血浆NT—proBNP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0.82,P〈0.01)。结论血浆NT—proBNP对老年急性心源性呼吸困难和肺源性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秦练  王忠  王丽  陈少泽  唐辉  段军仓  任宏强 《重庆医学》2015,(15):2072-2075
目的:探讨血浆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 A )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哈萨克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n=93)及汉族患者(n=112),以哈萨克族(n=81)及汉族(n=100)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潽法(RP‐HPLC)法分别检测两个民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健康对照组人群血浆中 ADMA水平,同时检测肝、肾功能,血脂、血糖、果糖胺等生化指标。结果两个民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ADM A水平较健康人群显著升高( P<0.01),血浆ADM A水平与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呈正相关(哈萨克族 r=0.715,P<0.01;汉族 r=0.645,P<0.01)。结论新疆哈萨克及汉族血浆ADMA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之间均具有相关性,提示ADM A可能参与了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9.
122例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测量心电图(ECG)平均房颤波振幅,了解其与病因诊断和超声心动图(UCG)测量左房内径(LAD)大小之间的相关性。发现慢性房颤和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房颤的平均房颤波振相及左房大小比阵发性房颤及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房颤大得多(P<0.01),平均房颤波振幅与UCG测量的左房内径大小呈正相关(r=0.482,P<0.01)。且风心病以粗房颤波为主,多数呈慢性房颤伴左房大;冠心病及其他疾患以细房颤波及阵发性房颤居多,并且左房大小正常。  相似文献   

10.
王静  郭其凤  汤进 《重庆医学》2015,(31):4413-4415
目的:探讨心电图QRS波群时限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QRS波群时限大于或等于110ms62例,列为观察组,QRS波群时限小于110ms48例,列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血浆N‐pro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析观察组QRS波群时限与血浆N‐proBNP水平、LVEF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NYHA心功能Ⅱ级构成比为27.4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00%,Ⅳ级构成比为43.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2.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Ⅱ级=12.366,χ2Ⅳ级=15.332,P<0.05);观察组血浆N‐proBNP水平、LVE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N‐proBNP=18.771,tLVEF=16.318,P<0.05);观察组患者QRS波群时限与血浆N‐proBNP水平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r1=0.62,r2=-0.65,P<0.05);观察组死亡、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急性肺水肿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s死亡=18.315,Fisher′s心源性休克=10.773,Fisher′s恶性心律失常=9.185,Fisher′s急性肺水肿=12.317,均P<0.05),且QRS波群时限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呈正相关(r=0.56,P<0.05)。结论在心电图QRS时限大于或等于110ms时,AMI患者心电图QRS波群时限越长,心功能越差,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房纤颤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缺血性心肌病患者120例,按是否存在心房纤颤分为心房纤颤组(n=56)和非心房纤颤组(n=64)。分别检测两组血浆NT—proBNP水平,并作心脏超声检测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内径(LV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缺血性心肌病心房纤颤组血浆NT—proBNP水平、LAD和LVD高于缺血性心肌病非心房纤颤组,而LVEF值低于缺血性心肌病非心房纤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心肌病心房纤颤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与患者年龄、心房纤颤持续时间、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呈正相关,与射血分数呈负相关。结论缺血性心肌病合并心房纤颤患者较之缺血性心肌病非心房纤颤患者NT—proBNP水平明显升高,且NT—proBNP水平与年龄、心房纤颤持续时间、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导管射频消融术( RFCA )对心肌病阵发性心房颤动( PAF)患者心脏结构逆重构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62例PAF患者[左室舒张末径( LVEDD)男≥55 mm,女≥50 mm]均行环肺静脉隔离术为RFCA组。同期住院的相匹配的33例患者进行药物频率控制治疗(静息时心室率控制在60~80次/min,活动时<100次/min)为药物治疗组。入院72 h及心率达标时,术后6个月或频率控制6个月后分别行SF-36量表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分,窦性心律下行经胸心脏彩超检查,测量患者的左房内径( LAD )、LVEDD、左室射血分数( LVEF)。结果 RFCA组患者术后第6个月LVEDD、LAD均较术前减小, LVEF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治疗组患者LVEDD、LAD均较术前增加(P<0.05),LVEF变化不大。心理健康、躯体疼痛和总健康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RFCA组和药物治疗组于社会功能、躯体功能、情感角色、躯体角色和精力有明显改善( P<0.05), RFCA组改善更明显( P<0.05)。结论心肌病PAF患者行RFCA术后维持窦性心律可以逆转患者的心脏重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步行运动训练对左心室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FPEF)患者心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142例HFPEF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分为两组;对照组70例,只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但无运动处方;运动组72例,按设定的运动处方进行康复训练。经过24周的随访,比较两组6 min步行试验距离、血浆N末端前脑钠肽(NT‐proBNP)和左心室舒张功能等指标变化。结果运动组与运动训练前及对照组比较6 min步行试验距离、静息心率显著增加、NT‐proBNP显著降低(P<0.01)。结论按运动处方进行步行训练能显著改善HFPEF患者的运动耐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房颤之间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深入探讨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患者的NT-proBNP水平有无不同.方法 选择150例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伴有房颤的患者75例(房颤组),无房颤患者75例(对照组),以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评价心功能.结果 房颤组NT-proBNP浓度高于对照组.阵发性房颤组患者和持续性房颤组患者NT-proBNP浓度无明显差别.结论 在相同心功能情况下,房颤组NT-proBNP浓度高于对照组;阵发性房颤组患者和持续性房颤组患者NT-proBNP浓度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5.
王玲玲  陈伟 《重庆医学》2015,(33):4651-4654
目的:探讨血浆儿茶酚抑素(CST )对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09~2013年住院治疗的352例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资料,根据 CST 浓度四分位数间距分为,≤60.24、60.25~76.57、76.58~86.33、≥86.34 ng/L 共4个亚组(各88例),比较各亚组的血压、心功能、血生化及肾功能指标,并采用Spearman 分析 CST 与以上指标的相关性。根据患者随访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 Cox 生存分析评价 CST 预测总体预后价值及不同 CST 水平的死亡风险。结果 CST 不同亚组的年龄、性别、BMI 、红细胞计数、红细胞体积、血红蛋白、清蛋白、总胆红素、血肌酐、血尿素氮、尿酸及病因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YHA 分级、收缩压、舒张压、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N 端前脑钠肽(NT‐proBNP)、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右室舒张末期内径(RVEDD)随 CST 浓度升高而明显增加,左室射血分数(LVEF)随 CST 浓度升高而降低(P<0.05);hs‐CRP 、NT‐proBNP 、LVEDD 及 RVEDD 与 CST 浓度呈正相关,LVEF 与 CST 浓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 r=0.452、0.571、0.536、0.473、-0.357;以 CST ≤60.24 ng/L 为参照,60.25~76.57、76.58~86.33、≥86.34 ng/L 亚组的总死亡风险分别升高1.471、1.767和7.822倍;Cox 生存分析显示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预后的因素有 NYHA 分级、LVEF 、心律失常、房室扩大、心力衰竭病史及 CST 。结论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总病死率与血浆 CST 有关,CST 升高增加总死亡风险,为影响此类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但评价 CST 预后价值需考虑病因因素。  相似文献   

16.
段芹  覃数  葛平  陆凯  贾俊  常广磊  张冬颖 《重庆医学》2016,(36):5085-5087
目的:分析年龄对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诊断急性心力衰竭(AHF)的影响,探讨AHF诊断中不同年龄段NT‐proBNP最佳截断值。方法收集临床疑诊AHF并于入院24h内行NT‐proBNP检测的患者457例,其中确诊AHF者194例。将AHF和非AHF患者按年龄分为3个组(<50岁、>50~70岁、>70岁),分析NT‐ProBNP与AHF的相关性,评价NT‐ProBNP在各组中诊断AHF的价值并进行最佳截断值的比较。结果各年龄组中AHF患者的NT‐proBNP中位数水平均较非AHF患者明显升高(P<0.01)。应用NT‐proBNP诊断≤50岁、>50~70岁和>70岁3个组中AHF患者的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5、0.91、0.88,最佳诊断截点分别为1100pg/mL、1800pg/mL和3000pg/mL,诊断特异性分别为88%、76%和73%。总体而言,按年龄分组的NT‐proBNP截断值诊断的特异性较不按年龄分组的高。结论NT‐proBNP在不同年龄患者中均具有较好的诊断AHF的价值。根据年龄分组,不同年龄段选用不同NT‐proBNP截断值,可提高诊断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