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四、异常的免疫反应和免疫病(一)异常的免疫反应在病理状态下可以出现异常的免疫反应。有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正常免疫反应的消失(无反应)或降低(低反应);另一种是免疫反应异常增高,叫做超敏反应,习惯上把它称为变态反应。无反应或低反应机体对抗原刺激不发生反应或反应性降低的现象,多半是非特异性的。这就是说,机体对  相似文献   

2.
实施国家免疲规划是控制针对传染病的主要预防手段,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又是客观存在的,在实际工作中难以预测和避免.随着扩大免疫规划的进一步开展,疫苗种类增加、接种率提高,异常反应病例也相应增加,适应"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相应异常反应鉴定、补偿办法迟迟未能出台,对基层处理出现的异常反应病例增加了难度.作者针对当地近几年出现的异常反应处理情况认为,继续执行1980年卫生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的处理试行办法>已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形势和"条例"相关规定,补偿机制的不完善对基层和受害人均不公正.建议国家要尽快出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明确异常反应鉴定原则、方式方法;完善异常反应补偿机制,是否建立异常反应救济机制值得探讨;同时要提高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工作责任心,提高风险意识,依法行使预防接种.  相似文献   

3.
孙岩海 《当代医学》2016,(23):163-164
目的:分析2015年吉林市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情况。方法以2015年1月~2015年6月间吉林市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工作情况进行分析,全市范围内所有接种单位均积极开展异常反应监测,一但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情况,全部按照统一个案调查表完成,调查资料录入计算机,采用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专报系统实行网络报告。结果全市中共涉及接种点33个,2015年1月~2015年6月共19个接种点进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情况上报,报告单位的覆盖率为57.6%;2015年报告的100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中,64例为一般反应,31例异常反应,偶合症5例,分别占总数的64%、31%、5%。结论加强建设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系统,并不断更新和完善,对于保证疫苗接种监测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红古区2010年麻疹减毒活疫苗(MV)强化免疫活动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特征,探讨MV强化免疫活动的安全性及减少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措施.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相关指标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红古区2010年MV强化免疫活动共报告13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率2.29‰;男性多于女性,1岁及以下年龄组疑似异常反应发生率低;接种后1天内出现反应的占92.31%;临床诊断以一般反应为主;预后良好.结论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率低.应加强监测,提高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预防和处理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v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发生的规律,评价疫苗的安全性,一方面为厂家提供异常反应依据,不断提高疫苗质量,一方面改善预防接种服务质量,从而增强公众对预防接种的信心及可信度。方法:对2005年—2013年共和县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系统报告的72例接种疫苗后发生的AEFI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2例AEFI反应中一般反应60例,异常反应10例,偶合症2例,无疫苗接种事故及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2岁组报告最多为61例,占报告反应的84.7%;就医后痊愈者72例,治愈率100%。结论:共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2005年开始建立县乡村三级监测网络,特别是自2010年使用AEFI监测系统以来,AEFI检测的敏感性不断提高,由于异常反应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还应从加强疫苗质量的监管、提高接种人员的培训等方面入手,进一步降低异常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生物制品对机体是一种异物 ,接种后刺激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生理、病理和免疫反应 ,在这些反应过程中所表现的临床症状 ,称为预防接种反应。根据个体差异和性质不同分为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一般反应包括接种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 ;异常反应包括过敏反应、活疫苗造成的感染扩散 ,以及心源性和神经系统的并发症等。临床严重的异常反应虽然少见 ,但其危害严重 ,因此掌握免疫接种反应与处理方法 ,做好接种后的医学观察和随访是十分必要的 ,现阐述如下。1 免疫接种反应与处理1 1 发热接种疫苗后 2 4~ 4 8h内出现体温上升 ,体温37 1~ 37 5℃为弱反…  相似文献   

7.
预防接种是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有效措施,是提高人群免疫水平的主要手段,但是任何一种疫苗都不是绝对安全、有效的,为了开展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接种门诊从2005年来对接种人群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实行监测和追踪观察,为尽量减少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采取有效的防患措施,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8.
李桂峰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3):104-105
为减少和避免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的发生,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分类;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后的调查和处理控制原则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的报告、处理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概述。旨在使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能够得到及时妥善处理,提高应急能力,促进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的开展,避免对预防接种工作的影响,提高预防接种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门诊输液患者异常反应现象发生状况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对9956例门诊输液患者应用的药物及异常反应记录统计,并对9510例患者进行了效果观察。结果实施预防措施前,各种异常反应总发生率为4.91%,实施预防措施后异常反应现象总发生率为0.89%;其发生原因构成比也有明显改变(P<0.05)。结论门诊输液患者异常反应现象可分为控制性,相对控制性和不可控制性3种类型,采取适当的措施,对减少异常反应现象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学珍 《吉林医学》2012,33(11):2291-2292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C-反应蛋白异常持续时间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关系。方法:分析44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观察C-反应蛋白异常持续时间及其冠状动脉异常发生情况。结果:C-反应蛋白异常(>10 mg/L)持续时间<3 d患儿共有25例,均未发生冠状动脉病变;3~10 d患儿17例,其中4例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结论:C-反应蛋白异常持续时间和冠状动脉病变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预防接种是预防人们出现传染性疾病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对人们进行预防接种时由于各种因素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为了防止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必须要做好预检工作,通过分析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分类和发生原因,制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全面做好预检工作,以有效减少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进而促进预防接种工作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徐红帅 《当代医学》2016,(4):155-156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方法调出全国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中存储时间在2013年3月~2015年6月的50例乙型肝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案例信息,对重要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以评价此类异常反应的特点和规律。结果50例案例中,男女比例为28︰22,年龄不超过1岁的占72%;异常反应主要为过敏性休克(13例)、过敏性紫癜(11例)、过敏性皮疹(10例)、局部过敏反应(6例);异常反应主要发生在接种24hr内,占78.0%(39例);异常反应主要集中在第1剂接种后,占62.0%(31例)。结论乙型肝炎疫苗引发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概率较低,但一旦出现,威胁较高,基于此,需进一步加强监测,同时还应提升相关医生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3.
海南文昌市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确保扩大免疫规划工作的顺利实施。方法按照海南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工作方案在全市所有接种单位开展异常反应监测,凡发现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均按统一的个案调查表完成调查,调查资料全部录入计算机通过AEFI专报系统实行网络报告。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文昌市2008年全年共监测报告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42例,其中,一般反应27例,占报告总例数的64.28%;异常反应13例,占30.95%;偶合症2例,占4.76%。一般反应中以全身反应发热为主,占70.39%(19/27),其次为局部硬结,占48.15%(13/27);异常反应中以卡介苗淋巴结炎病例为多,占38.5%(5/13)。各疫苗报告发生率最高为流脑疫苗,为16.24/万剂次,其次为百白破疫苗,为11.34/万剂次,麻风、麻腮无病例报告。结论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接种是安全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系统的建立,为监测我国疫苗接种的安全性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特点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某院接受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的40例接种对象作为此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对这40例接种对象的临床信息及疫苗接种异常反应的特征和发生规律进行分析。结果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高发群体为1岁以下的接种对象,高发疫苗种类为重组HepB(酵母)疫苗;异常反应的症状表现主要包括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紫癜、过敏性皮疹及局部过敏反应;异常反应的高发时间段为疫苗接种后的24 h内。结论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率较低,但通过对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特征及发生规律进行有效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异常反应的发生几率,进而可为日后的疫苗接种工作提供相关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小儿预防接种(以下简称接种)中,少数患儿可发生一种比较严重的异常反应。按反应性质不同,异常反应包括超过敏反应、活苗造成的感染扩散以及预防接种脑病等。同样,在接种中,也会遇到一些偶合其他疾病的情况,即不接种亦会发生此病,或接种仅仅是诱发或加重原有疾病,故列为接种的偶合症。在儿科临床中,如何正确地鉴别接种异常反应与偶合症,并进行及时合理的防治,是基层儿科医生常遇到的较复杂问题。现复习有关文献谈谈以下几点体会。一、几种异常反应与偶合病的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下肢肌电图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48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双下肢肌电图数据,包括胫神经、腓总神经运动神经波幅及传导速度(MCV),腓浅神经感觉神经波幅及传导速度,胫神经F-波潜伏期,双足皮肤交感反应(SSR)波幅及潜伏期。结果:胫神经运动传导速度的异常率高于其波幅的异常率,皮肤交感反应波幅的异常率高于其潜伏期的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腓总神经、F-波、皮肤交感反应的异常率高于胫神经和腓浅神经的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诊断异常率与肌电图诊断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双下肢肌电图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早期诊断的一种颇有价值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7.
胡泽萍 《中外医疗》2011,30(14):41-42
目的评价2009年甘孜州甲流疫苗接种的异常反应情况,提出了相关处理措施建议。方法对甘孜州2009年甲流疫苗接种免疫活动出现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开展监测与处理。结果全州共接种56.256万人,报告接种率达到97.8%,报告异常反应病例36例,报告异常反应发生率为6.4/10万,性别与年龄间报告异常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在36例异常反应中,发热、红肿、硬结9例;过敏性皮疹20例,其他7例。结论甲流疫苗的安全性较高,接种后异常反应发生率较低,症状比较轻微。但是为减少异常反应的发生,应从提高疫苗的质量、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范、加强接种人员的业务培训等多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如何正确处理卡介苗接种后的异常反应 ,是卡介苗接种后经常遇到的问题。现分析我所近 3年来婴幼儿卡介苗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情况。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  1998~ 2 0 0 0年来本所就诊卡介苗接种异常反应 4 7例。男 2 9例 ,女 18例 ,年龄 1~ 17个月 ,平均 5个月。来自农村 2 8例 ,城区 19例。二、异常反应情况 局部溃疡 5例 ,淋巴结肿大 32例(2 1例为腋中 ,11例为腋前淋巴结 )。脓疡 5例 ,破溃 5例。三、处理与结果 根据不同的异常反应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其中接种局部溃疡 5例 ,仅涂抹龙胆紫治愈 ;淋巴结肿大的 32例用热敷、口服异烟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情况,减少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方法 依据门诊预防接种登记资料、辖区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常规接种情况报表、第二类疫苗常规接种情况报表,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调查表、报告卡、月报表,疫苗种类清单等,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54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中,一般反应42例(80.2%);偶合反应3例(5.6%);异常反应6例(11.1%).年龄主要集中在1岁以下的儿童,占38.8%,1~2岁发病占33.3%,2~6岁发病占18.5%,≥6岁发病占9.3%,女性略低于男性,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为了减少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预防接种前必须做好健康检查,详细询问病史、过敏史、家族史及当前健康状况等,预防接种必须正确掌握禁忌证,避免异常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20.
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59年Vogel提出了“药物遗传学(pharmacogenetics)”这一术语,主要是研究不同个体遗传因素对药物代谢和药物反应的影响,特别是遗传因素引起的异常药物反应。药物代谢过程涉及各种酶、转运蛋白、受体和药物靶蛋白等,它们都是在基因控制下合成的蛋白质。如果基因突变产生了异常的蛋白质,使酶、转运蛋白或受体异常或缺乏,将会引起异常的药物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