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不少题目经过编者的精心"化妆",把一些常见的、经典的好题穿上神秘的"外衣",以此来考查同学们运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仅举两例予以分析,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一题多题     
<正>~~  相似文献   

3.
<正>一、一道几何题如图1,⊙O与⊙O′外离,半径分别为r与R,一条直线交两圆于A、C与D、B,且AC=DB,过A、B分别作两圆的切线交于P,求证:PA/PB= r/R.本文不讨论该题的证明,关注的是题设"一条直线交两圆于A、C与D、B,且AC=DB",思考一个问题——在两圆确定的前提下,如何作出一条与两圆相交且所截得的两条弦相等的直线,于是引发如下作图题.  相似文献   

4.
文[1]利用整体置换解决了下面的题目:原题若实数a,b,c满足a相似文献   

5.
<正>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把铁锁打不开了,铁杆来了,用力去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撬开;钥匙来了,它轻轻地晃动着瘦小的身躯,往里一钻,铁锁居然开了.铁杆莫名其妙,还是钥匙道出了其中的奥秘:"其实你不懂它的心".一语点破学生数学解题思路受阻或出错的重要原因,其实很多题目的解法是因题目的特点而产生,因题得法就是这个道理.学会解题,就要善于捕捉题目的特点,并能将其特  相似文献   

6.
推广陈题生成新题430014武汉市江岸区教委朱华伟作者简介:朱华伟,男,1962年10月24日生于河南省汝南县,教育学硕士,数学特级教师,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1992年曾参加第33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中国集训队的圳练工作,1993年被聘为全国中师...  相似文献   

7.
由一道题及一类题226100江苏省海门中学张林森问题提出m是什么实数时,方程x2+(m-3)x+m=0的两根都是正数?(高中课本《代数》下册,第33页14题)这是一道看似平淡无奇,实质上是回味无穷的一道好题.其常规解法是利用判别式、韦达定理和求根公式...  相似文献   

8.
卢荣亮 《数学通讯》2023,(16):51-57
本文应用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方法,探索研一道题的基本思路与具体路径:探究其一般情况,把条件和结论重新组合继续探究,换角度或背景再探究;从而用老方法发现新规律,解决新问题,进而命一类新题.  相似文献   

9.
10.
探求"陕西省第五次大学生高等数学竞赛"几道题的解法.  相似文献   

11.
12.
线性规划问题在各地考试中要求并不高,纵观近几年的模拟卷和高考卷,其中问题的落脚点无外乎求最值或面积等,可谓题题问相似.但有些类似问题却往往成为考生得分的绊脚石,为何?因为问题的难点并不在最值和面积的求解上,而是命题者在线性规划约束条件,即几组变量的关系得到上设置了障碍,可谓处处境不同.  相似文献   

13.
趣题,伪题与引伸方学荣(新疆师范大学)富有内涵的趣味题,对于培养数学兴趣有着极其巨大的诱发作用;伪题(即假命题)则不仅可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和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更能培养对数学的钻研精神和科研能力;而钻研能力与洞察力又可以说是科学发现与创...  相似文献   

14.
训练题     
训练题1在一张9行9列的方格纸上(如图),把每个方格所在的行数和列数加起来,填在这个方格中,例如a=5+3=8。问:方格中所填的81个数的和是多少?2将(1+2+3+…+n)+21表示为n(n>1)个连续自然数的和,共有三种不同的表示形式:当n=3时...  相似文献   

15.
题138     
《数学通讯》2005,(3):39-39
  相似文献   

16.
线性规划问题在各地考试中要求并不高,纵观近几年的模拟卷和高考卷,其中问题的落脚点无外乎求最值或面积等,可谓题题问相似.但有些类似问题却往往成为考生得分的绊脚石,为何?因为问题的难点并不在最值和面积的求解上,而是命题者在线性规划约束条件,即几组变量的关系得到上设置了障碍,可谓处处境不同.  相似文献   

17.
解趣题     
1.解趣题 某些数学题,偶尔有意或无意给出多余的条件,如果你缺乏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致的分析,惟恐漏用了某个条件的话,就常常会讨没趣.对这类题不必一概扣上病题或无聊把戏的  相似文献   

18.
<正>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数学题千变万化,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有用条件,运用类比、联想,采取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以提高学生兴趣,也可避免"题海战术",达到做一个通一类的目的.下面有一道形如字母"M"的几何题解法多样,变化也较多.原题已知:如图1,AB∥CD,探讨∠AEC与∠A、∠C之间满足什么关系,并说明理由.  相似文献   

19.
我们在解答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数学课本《几何》第一册第200页7题(本文改称1题)时,引导学生观察、联想、猜测、判断,把《几何》第一册和第二册两书中的九道习题联系起来,并由此又引出另七道习题,共一十六道题,汇成一组,同学们兴致勃勃,既解了一批习题,又掌握了解同类问题的规律,收到由例及类、触类旁通的效果,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题137     
《数学通讯》2005,(3):38-3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