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DSS)对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及管理效果。方法: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从吉林长春市电子医疗数据库提取62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高血压患者就诊的临床资料,使用CDSS管理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有9家,共计3 296例高血压患者,将其作为观察组;未使用CDSS管理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有53家,按照1∶5的匹配原则选取16 48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基线就诊时实验室检查指标及管理后就诊次数、血脂异常检出率、降压达标率等指标;并对观察组基线就诊与末次就诊时的心血管病风险评估、生活质量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基线就诊时性别、年龄、BMI、合并症、血糖、血压和血脂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接受心血管病管理后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比较,每月每千人就诊次数[680(375,960) vs. 242(29,516)]、血脂检测异常率(57. 8%vs. 30. 0%)、高血压规范治疗率(81. 3%vs. 65. 1%)、降压达标率(69. 2%vs.55. 0%)等指标均有显著提高(均P<0. 05)。观察组基线就诊时与末次就诊时比较,心血管病评估系数下降(5. 76±5. 28) vs.(4. 9±4. 7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将CDSS系统应用于社区高血压病管理中,有助于促进降压治疗效果,提升患者预防意识,控制与改善其他心血管疾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在使用他汀类药物后对斑块破裂及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62例冠心病患者的血脂异常率、他汀类药物治疗率以及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率;比较各组冠心病他汀类药物治疗患者的UAP发生率;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测量、分析责任血管狭窄病变处、近端参考血管、远端参考血管外弹力膜截面积、斑块破裂、钙化斑块比例及冠状动脉重构情况。结果非他汀组患者LDL-C未达标率为96.4%(27/28),应获得而未得到他汀类药物治疗率为46.4%(13/28);他汀组患者LDL-C达标率为26.5%(9/34)。他汀组UAP发生率显著低于非他汀组(χ~2=34.491,P=0.001),他汀组LDL-C达标者与未达标者UA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2,P=0.968)。他汀组LDL-C显著低于非他汀组(2.457±0.802 vs 3.218±1.130,Z=-9.760,P=0.001);他汀组未达标患者LDL-C水平显著低于非他汀组未达标患者(2.816±0.640 vs 3.370±0.963,F=-3.613,P=0.001)。他汀组斑块破裂的发生率低于非他汀组(38.2%vs 60.7%,χ~2=3.107,P=0.1500.05),正性重构率亦明显低于非他汀组(29.4%vs 46.4%,χ~2=1.905,P=0.090.05)。结论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患者UAP发生率显著降低。使用他汀治疗可使斑块破裂减少,其独立于冠脉重构之外。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最主要效果在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他汀类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影响他汀类药物使用的因素。方法从2014年1~12月连续收住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4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选择360例复发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应用他汀类药物分为治疗组131例,未治疗组229例。按LDL-C2.6mmol/L的标准为治疗达标,调查340例患者入院时他汀类药物应用情况,并对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60例患者中,服用他汀类药物131例,药物治疗率36.4%,未用他汀类药物229例,占63.6%。治疗组与未治疗组年龄≥65岁(58.8%vs47.2%)、高脂血症(30.5%vs 19.2%)、冠心病(32.1%vs 8.3%)和2型糖尿病(55.7%vs 3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未服用他汀类药物的原因中,患者自行停药及病情好转停药63.3%,医师未建议服用22.7%,存在药物不良反应5.2%。LDL-C达标患者104例,达标率为28.9%。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冠心病、高脂血症、抗血小板药物、降糖药物是影响患者他汀药物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他汀类药物治疗率低,LDL-C达标率更低,应加强患者教育及临床医师培训,提高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我国2001年12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制订的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和治疗指南(简称2001年指南)公布对AMI患者住院早期治疗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1998-01-2000-12、2003-01-2005-12两个不同时期住院的所有AMI病例,依据我国指南公布时间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1998-01-2000-12:指南公布前组)、B组(2003-01-2005-12:指南公布后组).结果共有780例患者入选,A组347例,B组433例.指南公布前后两组AMI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指南公布后患者早期再灌注治疗率(66.42%vs48.43%,P<0.001)和住院期间β受体阻滞剂(BB)(40.92%vs75.29%,P<0.001)、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ARB)类药物(40.34%vs72.98%,P<0.001)、他汀类药物(26.22%vs67.90%,P<0.001)和肝素(59.94%vs88.91%,P<0.05)等药物的使用率均较指南发布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硝酸酯类和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率与指南发布前比较也有所增加,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P均>0.05);指南公布后住院期间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室颤动发生率和病死率较发布前明显降低(分别为27.71%vs41.50%,P<0.001;17.55%vs31.12%,P<0.001;6.00%vs11.82%,P<0.05;6.47%vs11.82%,P<0.05);心源性休克、梗死延展或再梗死也有所降低,但未达显著统计学差异(6.24%vs8.65%,P>0.05;1.39%vs2.88%,P>0.05).结论我国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对我院AMI患者住院早期治疗影响显著,治疗较前趋于规范化,并显著降低了住院期间一些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控制及降血压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影响降压药物使用的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1~12月连续收住我院神经内科病房的住院且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总计740例,将360例复发性脑卒中纳入分析,高血压314例(87.2%),糖尿病142例,对入选患者血压控制及降血压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314例高血压患者中,血压达标率为28.3%;142例糖尿病患者中,血压达标率为9.2%。314例高血压患者,服用任1种抗高血压药物248例,药物治疗率79.0%,有21.0%未服用任何降压药物。2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饮酒、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与降压药物治疗有关(P0.05)。冠心病(OR=0.275,95%CI:0.094~0.804,P=0.018)及服用抗血小板药物(OR=0.547,95%CI:0.310~0.966,P=0.038)是影响患者降压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控制达标率与指南要求存在差距,伴糖尿病患者血压控制达标率更不理想,应加强脑卒中患者血压控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不同医疗保健条件下,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的治疗及达标情况,为代谢综合征的治疗现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选择干部健康体检筛查出的代谢综合征患者(老干部组)339例及社区老年人健康体检筛查出的代谢综合征患者(社区组)341例。分析2组患者的治疗及达标情况。结果老干部组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的治疗率高于社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干部组血糖、血压、血脂的总达标率高于社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人代谢综合征的治疗率及达标率有待进一步提高。需加强该人群各项代谢异常的干预,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与自我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7.
单中心老年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控制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老年患者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控制现状。方法选择我院老年内科住院治疗的疑诊冠心病的老年患者256例,测定血糖、血脂水平,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相关指南推荐的血压、血糖及血脂达标值判断达标情况。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入选者分为冠心病组208例与非冠心病组48例,比较2组上述危险因素控制情况。结果 256例患者中,209例(81.6%)合并高血压,24h、昼间及夜间平均血压达标率分别为75.1%、82.8%和59.3%;99例(38.7%)合并糖尿病,血糖达标率70.7%;154例(60.2%)合并血脂异常,LDL-C达标率41.4%。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血压、血糖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LDL-C达标率低于非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8.5%vs 54.2%,P<0.05)。结论老年心血管病高危患者中,血压、血糖达标率高,LDL-C达标率较低,尤其心血管病极高危的冠心病患者LDL-C达标率更低,应重视老年患者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并进一步加强对血脂的干预力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健康教育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二级预防中他汀类药物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2年4月,于北京安贞医院普内科住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4例,应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分为干预组(60例)和对照组(64例),对干预组进行规范的健康教育,对照组仅给予一般的科普宣教,观察两组患者随访3个月、6个月及1年时的他汀类药物使用情况。结果:完成随访117例,干预组57例,对照组60例,健康教育组患者他汀类药物使用率在3个月、6个月及1年时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6.3%vs.49.2%,P=0.004;70.7%vs.43.5%,P=0.003;64.9%vs.33.3%,P=0.001)。健康教育能明显提高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病史,非医保患者血管共病个数较少者他汀类药物的使用率。结论:健康教育能明显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他汀类药物的依从性,且对无血管性危险因素,血管共病个数较少的患者影响显著。健康教育对非医保患者长期坚持他汀类药物的使用起到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文化程度与北京社区T2DM患者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达标率和微血管并发症患病率的关系。方法纳入北京27个社区2213例T2DM患者,分为初中及以下组1312例和高中及以上组901例。比较两组HbA_1c、LDL-C、BP达标率和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患病率。结果与初中及以下组比较,高中及以上组HbA_1c(51.9%vs 46.5%)、BP达标率(39.1%vs 28.3%)更高(P0.05或P0.01),HbA_1c+LDL-C+BP综合达标率也高于初中及以下组(9.8%vs 6.0%,P0.01),DPN(10.2%vs 18.8%)、DR(21.6%vs 27.7%)和DN(26.6%vs 32.5%)患病率均较初中及以下组低(P0.01)。校正年龄、性别、吸烟、教育、医保、LDL-C等因素后,SBP不达标者DPN、DR、DN患病率高于SBP达标者[OR(95%CI):1.017(1.007~1.027)、1.011(1.002~1.019)、1.019(1.01~1.027)];HbA_1c不达标者DR、DN患病率高于HbA_1c达标者[OR(95%CI):1.141(1.074 1.213)、1.195(1.127~1.268)]。结论北京社区T2DM患者中,高中及以上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控制效果更好,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患病率更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无症状颈动脉狭窄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选取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80例为狭窄组,另选择同期门诊体检者80例为对照组。采用中文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2组进行认知功能评价并比较。结果 2组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狭窄组MoCA总分明显降低[(24.23±1.47)分vs(27.88±1.51)分,P=0.001],高血压(21.3%vs65.0%)、糖尿病(17.5%vs 40.0%)、吸烟(11.3%vs 41.3%)、血脂异常(13.8%vs 62.5%)比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存在认知障碍。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和高脂血症可能促进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认知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专科医师-社区医师医联体续惯管理模式对高血压患者管理的有效性。方法连续入选2016年全科医师推荐的2级高血压、且血压控制未达标者共320例,其中经社区医生介绍给专科医生进行治疗者为实验组共170例,自行就诊治疗者为对照组共150例。比较1个月后、2个月后两组患者血压达标率、满意度、诊疗费用。结果 1个月后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血压达标率(54%vs.70%),满意度(79.33%vs.97.65%)和诊疗费用[(518±58.9)元vs.(455.4±61.14)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月后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血压达标率(80%vs.92%),满意度(91.33%vs.98.24%)和诊疗费用[(410.9±82.69)元vs.(297.7±33.91)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专科医师-社区医师医联体续惯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患者血压达标率和就医满意度,降低诊疗费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合并快静息心率的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常见临床合并症情况。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00年山东青岛港研究和2005年河南信阳研究纳入的静息心电图资料完整的18岁以上社区人群,包括高血压与非高血压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合并症(包括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脑卒中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心电图静息心率(RHR)、体重指数(BMI)、腰臀比以及诊室血压。结果:纳入受试者18 183例,61.6%为男性,平均年龄(45.2±12.7)岁,高血压患者6 763例。高血压患者的静息心率明显高于正常血压人群[(73.5±11.6)次/min vs(70.6±9.6)次/min,P0.001],合并快静息心率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非高血压者(14.5%vs 6.4%,P0.001)。在高血压患者中,与正常静息心率的患者相比,合并快静息心率的患者年龄更大[(51.8±11.2)岁vs(53.9±12.2)岁,P0.001),体重指数更低([26.4±3.4)kg/m~2 vs(25.8±3.6)kg/m~2,P0.001],3级高血压患者比例更高(59.0%vs 68.2%,P0.001),空腹血糖[(5.6±1.5)mmol/L vs(6.0±2.4)mmol/L,P0.001]、甘油三酯([1.7±1.3)mmol/L vs(2.0±1.8)mmol/L,P0.001]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更高([3.1±0.8)mmol/L vs(3.2±0.9)mmol/L,P=0.001)],合并糖尿病(3.9%vs 6.6%,P=0.007)和脑卒中(8.3%vs 11.1%,P=0.005)的比例高。多因素回归分析校正传统危险因素后发现,快静息心率与高血压患者的脑卒中风险呈正相关(OR=1.306,95%CI:1.021~1.671)。结论:高血压人群中快静息心率比例显著高于正常血压人群。合并快静息心率的高血压患者年龄更大,体重指数更低,多为3级高血压患者,且多合并糖尿病、脑卒中。快静息心率增加高血压患者的脑卒中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缺血性脑卒中登记患者正规降压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和调脂治疗对其短期与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0年5月在卒中单元病房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479例,男1638例,女841例,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高血压1784例,分为联合降压组361例和联合降压调脂组1423例;不合并高血压695例,分为单纯抗血小板组85例和联合调脂组610例,各组分别予抗血小板和(或)调脂和(或)降压药物治疗,均随访3年。比较3个月、1年和3年后,不同治疗方案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率、复发率和病死率的差异。结果随访1年时,联合降压调脂组患者病死率和预后不良率均低于联合降压组(11.95%vs 24.93%,45.89%vs58.17%,P0.01);随访1年和3年时,复发率亦低于联合降压组(12.23%vs 27.98%,14.97%vs 27.15%,P0.01)。随访3个月时,联合调脂组患者病死率低于单纯抗血小板组(7.87%vs 15.29%,P0.05);随访1年和3年时,联合调脂组患者病死率、复发率和预后不良率均低于单纯抗血小板组(P0.05,P0.01)结论联合强化调脂,长期平稳有效降压和坚持抗血小板治疗可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率,病死率和预后不良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医联体对社区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的分级诊疗和规范化管理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35~75岁北京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血压患者1 000例;对其建立电子健康管理档案并随访观察半年;给予相应的规范化管理。观察对比管理前后每组高血压知晓率、服药率、控制率、血压达标率情况;血糖、血脂、吸烟、体质量指数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变、运动康复情况。结果通过医院与社区联合规范化管理高血压患者,其高血压知晓率(67.3%vs. 89.6%)、治疗率(79.8%vs. 90.6%)、控制率(69.4%vs. 81.2%),达标率(58.6%vs. 75.1%)均明显提高,与管理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01)。收缩压[(152.42±13.531)mmHg vs.(129.47±12.38)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98.32±12.121)mmHg vs.(77.47±14.38)mmHg]、血糖[(8.89±1.76)mmol/L vs.(6.48±1.81)mmol/L]、总胆固醇[(6.42±0.52)mmol/L vs.(4.58±0.6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28±0.39)mmol/L vs.(3.06±1.24)mmol/L]等较管理前控制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同时患者在按时服药(70.1%vs. 86.4%)、低盐低脂饮食(59.1%vs. 75.3%)及合理运动(68.6%vs. 84.1%)生活方式方面优于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管理后新诊断的高血压并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15.2%vs. 26.9%)、并发糖尿病(17.6%vs. 21.5%)、并发颈动脉狭窄(0.9%vs. 1.6%)患者比例较管理前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通过医联体分级诊疗对高血压患者规范化管理,能够提高患者高血压的知晓率、达标率、控制率、服药依从性,并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指标;同时积极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能早期及时诊治高血压并发冠心病、并发糖尿病、并发心力衰竭、并发颈动脉狭窄等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院内病死率的性别差异及其原因。方法:入选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共1 189例,其中男性869例,女性320例。先比较女性与男性之间年龄,合并症等基线资料和典型症状,院内病死率等临床资料的差异,再分析STEMI患者院内病死率的性别差异。结果:与男性比较,女性STEMI患者年龄大(68.51岁vs.60.76岁,P0.001),2型糖尿病、高血压患病率高(24.4%vs.14.6%,P0.001;61.3%vs.42.2%,P0.001),脑力劳动者少(3.4%vs.23.7%,P0.001),吸烟和饮酒者少(27.2%vs.68.1%,P0.001;2.2%vs.27.0%,P0.001);女性患者中有明显诱因和出现典型胸痛者少(27.5%vs.35.9%,P=0.008;50.9%vs.68.2%,P0.001),出现并发症者多(41.9%vs.32.2%,P=0.002),接受急诊再灌注治疗比例低(67.2%vs.77.7%,P0.001),院内病死率高(17.5%vs.7.9%,P0.001)。女性对STEMI患者院内病死率的影响很明显(OR 2.459,95%CI 1.684~3.593,P0.001);校正年龄,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因素的影响后,STEMI患者院内病死率的性别差异消失(P=0.109),而年龄,高血压和低急诊再灌注治疗率为STEMI患者院内病死率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P=0.022,P0.001)。结论:女性STEMI患者的院内病死率高于男性。这是由于女性STEMI患者年龄大,合并高血压者多,接受急诊再灌注治疗的比率低所致。女性不是造成STEM2患者院内病死率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北京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北京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对北京地区5005例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调查分析,根据是否发生脑卒中将其分为卒中组(1076例)和非卒中组(3929例)。记录已往危险因素和靶器官损害情况,包括血压、血糖、血脂、家族史、颈动脉病变和左心室肥厚等指标。结果卒中组患者血压、血脂治疗达标率明显低于非卒中组患者(40.6%vs51.5%,P=0.007;44.7%vs59.9%,P=0.001);卒中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治疗达标率低于非卒中组患者,但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42.4%vs48.8%,P=0.124)。卒中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高于非卒中组患者[(1.18±0.36)mmvs(1.10±0.31)mm,P=0.036],左心室肥厚的患者也明显高于后者(21.3%vs25.8%,P=0.001)。患者血压控制是否达标、糖化血红蛋白是否达标、心房颤动、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是脑卒中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相关危险因素的治疗仍有部分未达标,积极控制危险因素有利于脑卒中的一级和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2001~2016年南阳市中心医院住院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临床特征、诊疗模式和结局方面的变化趋势。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1年、2006年、2011年、2016年4个年份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住院病历,提取临床信息,分析STEMI的临床特征、诊疗模式和结局。结果本研究共抽取AMI病历758例;其中STEMI 558例,2001~2016年间,心血管危险因素中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的比例上升(P0.05),发病到入院的中位时间由24 h缩短至12 h(P0.0001)。未行再灌注治疗率无明显差别,2001年38.9%,2006年16.7%,2011年35.7%,2016年38.4%(P=0.34),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比例由0增至39.4%(P0.002)。24 h内阿司匹林使用率由79.2%增至96.9%(P0.0001),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使用率由0增至96.9%(P0.001),他汀类使用率由0增至96.6%(P0.001),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由52.1%增至72.4%(P0.001),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的使用率由54.9%降至43.3%(P0.002)。2001年、2006年、2011年、2016年死亡率分别为8%、10.2%、9.2%、7.1%(P=0.76),放弃治疗率2%、6.1%、7.3%、8.1%(P=0.53),死亡与放弃治疗率10%,16.3%,16.5%,15.2%(P=0.76)。结论 2001~2016年,该院STEMI患者医疗质量有改善,但与指南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患者结局并未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体检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为我国高血压防治提供科学基础和依据。方法:纳入2018年来自全国28个省份412家体检中心的11 065 907例成年体检者,调查不同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和省份的高血压患病率,并分析体检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结果:研究对象年龄18~91岁,平均年龄(41.4±13.3)岁,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123.0/75.0 mmHg(1 mmHg=0.133 kPa)。高血压患病粗率为22.1%,标化患病率21.6%,男性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26.1%vs.17.0%,P0.001),男性、女性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分别约为体重正常者的3倍(45.0%vs. 16.4%,P0.001)和4倍(42.9%vs. 10.1%,P0.001)。各省份间高血压患病率呈现北高南低趋势。研究对象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33.8%、25.0%和9.7%,女性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高于男性(P均0.001)。随着研究对象年龄的增加,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呈上升趋势。结论:即便在健康意识相对较好的体检人群,高血压标化患病率依然较高,同时也需要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相似文献   

19.
综合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规范化管理高血压患者,综合干预危险因素,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达标率.方法 在辖区内离退休老干部中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对其中老年高血压患者873例的危险因素进行危险评估;强化健康教育,倡导高血压病的非药物治疗;对吸烟、超重、摄盐过多、血脂异常等进行综合干预;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定期监测血压及危险因素.结果 1)该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为68.2%,其中65.1%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危险因素≥3种的高危患者占78.2%.2)通过近5年综合干预,吸烟率下降了55.4%,低钠盐摄入者提高了39.4%(P<0.01);体质量指数转为正常者增加了27.5%(P<0.05).3)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达标率分别由28.5%、21.9%提高到64.3%与64.2%(P<0.01),三酰甘油达标率由65.8%提高到73.9%(P<0.05).4)高血压的治疗率由89.4%提高到97.0%;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均值分别下降了2.2、3.9 mm Hg(P<0.01);血压控制达标率由71.3%上升至79.7%(P<0.01).5)多数患者采用钙离子拮抗剂及转换酶抑制剂为基础的联合降压治疗,服用传统复方降压制剂者下降了35.3%.结论 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综合干预和规范化管理,可显著提高血压控制达标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广州市65岁以上离退休老年高血压患者家庭血压监测的相关知识及行为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3~5月在我院参加离退休干部体检和社区健康体检的高血压患者765例,其中家庭测血压354例(测量组),家庭未测血压411例(未测组)。进行横断面调查,包括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生命体征、既往疾病史、检验结果等)和家庭血压测量频率、测量时间、血压达标情况等。结果765例高血压患者中,每天测血压224例(29.3%),每天多次测血压32例(4.2%),无固定时间测血压98例(12.8%)。晨起测血压205例(26.8%),睡前测血压12例(1.6%),晨起+睡前测血压17例(2.2%),有症状时测血压120例(15.7%)。测量组降压目标知晓率和达标率明显高于未测组(33.9%vs 22.4%,P=0.000;53.7%vs 44.0%,P=0.008),收缩压明显低于未测组[(137.46±18.23)mm Hg vs(140.78±18.36)mm Hg,P=0.008]。结论调查人群中家庭血压监测率不高,且家庭血压相关知识认知不足,医护人员在健康教育中应着重加强家庭血压相关知识指导及培训,以提高血压达标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