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合成了两种新型三齿多吡啶钴(II)和钌(II)的混配配合物[Co(TolylTPy)(H2Bzimpy)]Cl2 [TolylTPy=4'-对甲基苯 基-2,2':6',2'-三联吡啶, H2Bzimpy=2,6-二(苯并咪唑-2)吡啶] (A)和Ru(TolylTPy)(Bzimpy) (B). 用元素分析, IR, 1H NMR等对它们进行了表征, 测定了配合物B的晶体结构, 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等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及其对pBR322 DNA的断裂作用. 结果表明, 配合物A和B与CTDNA的作用属静电结合, 凝胶电泳实验说明配合物A在310 nm光辐射15 min, 可使超螺旋pBR322 DNA断裂为开环缺口型和线型DNA.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两种新型三齿多吡啶钴(II)和钌(II)的混配配合物[Co(TolylTPy)(H2Bzimpy)]Cl2 [TolylTPy=4'-对甲基苯 基-2,2':6',2'-三联吡啶, H2Bzimpy=2,6-二(苯并咪唑-2)吡啶] (A)和Ru(TolylTPy)(Bzimpy) (B). 用元素分析, IR, 1H NMR等对它们进行了表征, 测定了配合物B的晶体结构, 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等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及其对pBR322 DNA的断裂作用. 结果表明, 配合物A和B与CTDNA的作用属静电结合, 凝胶电泳实验说明配合物A在310 nm光辐射15 min, 可使超螺旋pBR322 DNA断裂为开环缺口型和线型DNA.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两种新型三齿多吡啶钴(Ⅲ) [Co(PhTPY)(H2Bzimpy)]3+(A)和钌(Ⅱ) [Ru(PhTPY)(Bzimpy)](B)混配配合物, 用元素分析和1H NMR等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测定了配合物B的晶体结构. 用电子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以及配合物对pBR322DNA的断裂作用. 结果表明, 两种配合物均是通过静电作用与DNA结合的. 凝胶电泳实验结果表明, 配合物A经波长310 nm光辐射15 min, 配合物B经450 nm光辐射4 min, 可使超螺旋pBR322DNA断裂为开环缺口型和线型DNA.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两种三齿多吡啶钴(Ⅱ)配合物[Co(DMPhTPY)2]2+(ClO-4)2(A)和[Co(H2Bzimpy)2]Cl2(B),用元素分析、IR对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测定了配合物A的晶体结构.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循环伏安法及凝胶电泳实验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A和B与小牛胸腺(CTDNA)的作用属部分插入和静电结合,凝胶电泳实验表明配合物A在310nm光辐射15min,可使超螺旋pBR322DNA断裂为开环缺口型和线型DNA.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电子吸收光谱、溴化乙锭荧光光谱、粘度测定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研究了甘氨酰甘氨酸-铜(Ⅱ)-芳香氮碱型配合物:[Cu(Gly-gly)(TATP)].2H2O(1)及[Cu(Gly-gly)(Phen)].3H2O(2)(Gly-Gly=甘氨酰甘氨酸,TATP=1,4,8,9-四氮三联苯,Phen=1,10-邻菲咯啉)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这些配合物通过插入作用与DNA结合,结合能力大小为:配合物12;在维生素C存在下对pBR322 DNA具有显著的氧化断裂作用;活性大小为:配合物12。  相似文献   

6.
设计合成了新的(2-(2’-吡啶)苯并咪唑)(L-丙氨酸根)铜(II)配合物:[Cu(HPB)(L-Ala)(ClO4)(H2O)]2 H2O[HPB=2-(2’-吡啶)苯并咪唑,L-Ala=L-丙氨酸根].应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摩尔电导率、电喷雾质谱及X射线单晶衍射等方法对配合物的组成及结构进行了表征.该配合物晶体属单斜晶系,P21空间群,晶胞参数:a=1.1900(2)nm,b=0.80500(16)nm,c=1.9700(4)nm,β=94.78(3)°,Z=2,Dc=1.672 g cm-3,F(000)=968,残差因子R1=0.0427,wR2=0.1106[I>2σ(I)],S=0.999.在配合物分子中,2-(2’-吡啶)苯并咪唑和L-丙氨酸根以双齿配位方式在分子平面上与中心铜(II)离子配位,而水分子及高氯酸根单齿弱配位于分子轴向上,构成了一拉长的八面体结构.利用二倍试管稀释法测定了配合物的抗菌活性,并且研究了配合物对pBR 322 DNA的断裂作用.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对枯草杆菌(B.subtilis,G+),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G+),大肠杆菌(E.coil,G-)和沙门氏杆菌(Salmonella,G-)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最小抑菌浓度为50~80μg mL-1,在维生素C存在下能够通过羟基自由基OH氧化断裂pBR 322 DNA双螺旋结构.  相似文献   

7.
本文合成了2个新的三元铜(Ⅱ)配合物:[Cu(TBZ)(L-Met)(H2O)]ClO4.H2O(1)和[Cu(HPB)(L-Met)]ClO4(2)[TBZ=2-(4′-噻唑基)苯并咪唑,HPB=2-(2-吡啶)苯并咪唑,L-Met=L-蛋氨酸]。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率、IR、UV-Vis及电喷雾质谱对这些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用二倍稀释法研究了配合物的抗菌活性,发现配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G+),枯草杆菌(Bacillussubtilis,G+),沙门氏杆菌(Salmonella,G-)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il,G-)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采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粘度测定及琼脂凝胶电泳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以插入方式与DNA作用,在维生素C存在下通过羟自由基.OH,单线态氧1O2或者1O2类似物如Cu-O2,切割pBR322 DNA双螺旋结构。  相似文献   

8.
应用氮蓝四唑(NBT)-光照法研究了系列诺氟沙星(NFA)-铜(Ⅱ)-多吡啶配合物:[Cu(NFA)(tatp)(H2O)](ClO4)2(1),[Cu(NFA)(bipy)(H2O)](ClO4)2·2.5H2O(2)和[Cu(NFA)(dppz)(H2O)](ClO4)2·H2O(3)[NFA=诺氟沙星,tatp=1,4,8,9-四氮三联苯,bipy=1,1'-联二吡啶,dppz=二吡啶并[3,2-α;2',3'-c]吩嗪]在水溶液中的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并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结果表明,三种配合物均具有良好的SOD活性,表观催化速率常数分别为6.34×107、3.74×107和7.17×107 mol-1·L·S-1.  相似文献   

9.
徐宏  李浩  刘昀  莫重英  梁毅  刘剑洪  张黔玲  计亮年 《化学学报》2005,63(6):497-502,F007
研究了一系列钌(Ⅱ)多吡啶配合物对pBR 322DNA的光断裂作用,并与光谱法和粘度法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钌(Ⅱ)多吡啶配合物光断裂DNA的能力不仅与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结合模式和结合强度有关,还与配合物自身的电子结构有关;钌(Ⅱ)多吡啶配合物对DNA的光断裂存在立体选择性;其断裂机理是激发态的配合物与溶液中的氧分子发生能量转移生成单线态氧活性氧化物种,将鸟嘌呤碱基氧化而导致DNA断裂.本研究对于遗传工程中的化学核酸酶以及以DNA为靶标的药物设计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两种三齿多吡啶钴(II)配合物 (A)和[Co(H2Bzimpy)2]Cl2 (B), 用元素分析、IR对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 测定了配合物A的晶体结构. 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循环伏安法及凝胶电泳实验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配合物AB与小牛胸腺(CTDNA)的作用属部分插入和静电结合, 凝胶电泳实验表明配合物A在310 nm光辐射15 min, 可使超螺旋pBR322DNA断裂为开环缺口型和线型DNA.  相似文献   

11.
甘缬二肽-铜(Ⅱ)-多吡啶配合物合成、表征及与DNA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合成了3个新的三元铜(Ⅱ)配合物:[Cu(Gly-L-Val)(Phen)]·3.5H2O(1)、[Cu(Gly-L-Val)(TATP)]·2H2O(2)和[Cu(Gly-L-Val)(DPPZ)]·1.5H2O(3)[Gly-L-Val=甘缬二肽,Phen=1,10-邻菲咯啉,TATP=1,4,8,9-四氮三联苯,DPPZ=二吡啶并[3,2-a;2,3-c]吩嗪]。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以及摩尔电导率测定对这些配合物进行了表征。采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粘度测定和琼脂凝胶电泳方法研究了这些配合物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这些配合物对DNA有较强的键合作用, 作用模式为插入作用;配合物在还原剂维生素C存在下对pBR322 DNA具有显著的断裂作用。配合物对DNA键合及断裂作用大小为配合物3>2>1。  相似文献   

12.
TATP-铜(II)-L-丝氨酸(L-精氨酸)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粘度测定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研究了配合物[Cu(TATP)(L-Ser)(H2O)]·ClO4(1)和[Cu(TATP)(L-Arg)(H2O)]2ClO4·0.5H2O(2)(TATP=1,4,8,9-四氮三联苯, L-Ser=L-丝氨酸, L-Arg=L-精氨酸)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 配合物电子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峰在加入DNA后产生明显的减色效应, 配合物能极大地淬灭溴化乙啶(EB)-DNA体系的荧光, DNA的粘度随配合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表明配合物对DNA有较强的插入作用, 作用力大小为配合物2>1; 另外, 凝胶电泳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在维生素C存在的条件下对pBR322 DNA具有显著的断裂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甘氨酰甘氨酸-铜(Ⅱ)-多吡啶配合物合成、表征及SOD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成了2个三元甘氨酰甘氨酸-铜(Ⅱ)-多吡啶型配合物:[Cu(Gly-sly)(DPPZ)]·2H2O(1)和[Cu(Gly-gly)(TATP)]·2H2O(2)(Gly-gly=甘氨酰甘氨酸,DPPZ=二吡啶并[3,2-a;2',3'-c]吩嗪,TATP=1,4,8,9-四氮三联苯),并由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以及摩尔电导率测定对其进行了表征.应用改进的氯化硝基四氮唑蓝光照还原法研究了这些配合物[Cu(Gly-gly)(Phen)]·3H2O(3)(Phen=1,10-邻菲咯啉)在水溶液中催化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歧化分解(SOD)的活性,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结果表明,3种配合物均具有良好的SOD活性,表观催化速率常数分别为1.08 × 107,1.11×107和1.20×107L/mol·S.  相似文献   

14.
配合物[CO2(EGTB)Cl2]·(BF4)2·5H2O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紫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黏度法、凝胶电泳法研究了双核钴(Ⅱ)配合物[Co2(EGTB)Cl2]·(BF4)2·5H2O和DNA的相互作用,在pH=7.2的缓冲体系中,求得配合物与DNA的结合常数.结果表明,配合物在接近生理条件下能有效地断裂pBR322DNA,同时可使DNA的粘度增加,使EB-DNA体系的荧光强度降低.配合物与DNA的荧光光谱和紫外光谱表明,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既存在部分插入结合又存在静电结合模式.  相似文献   

15.
罗世霞  陈晓靓  朱淮武  张笑一  卫钢 《化学通报》2014,77(11):1098-1102
以吡啶-2,6-二甲酸为起始原料,经酯化后与N-(3-氨基丙基)咪唑反应合成了有机配体分子吡啶-2,6-二[N-(1'-咪唑基丙基)甲酰胺](L)及其锌(Ⅱ)、镉(Ⅱ)配合物。配体L的结构经1H NMR、13C NMR、IR、UV和元素分析表征,并采用单晶X-射线衍射方法确定了L的晶体结构,L属于正交晶系,Pbcn空间群,晶胞参数a=25.03(2),b=8.933(7),c=20.101(16),α=β=γ=90°,V=4495(6)3,Z=8,Dc=1.287g·cm-3,μ=0.095mm-1,F(000)=1856。通过元素分析确定锌(Ⅱ)、镉(Ⅱ)配合物的组成分别为(C19H23N7O2)2Zn2(ClO4)2·(CH3O)2·2H2O和(C19H23N7O2)2Cd2(ClO4)·(CH3O)3·2H2O,并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讨论了配位前后游离配体L和两种配合物的红外吸收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的谱学性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合成了2个三齿多吡啶铜(Ⅱ)配合物[Cu(phpi)Cl2]·H2O和[Cu(tpy)Cl2]·2H2O(phpi=2-(苯并咪唑基-2)-1,10-邻菲咯啉,tpy=2,2:6′,2″-三联吡啶),并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应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粘度法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在抗坏血酸存在下,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研究了配合物对pBR322 DNA的切割作用并对其作用机理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2个新的配合物:[Cu(NFA)(TBZ)(H2O)](NO3).(H2O)0.5(1)和[Cu(NFA)(HPB)(H2O)]NO3(2)[NFA=1-乙基-6-氟-1,4-二氢-4-氧代-7-(哌嗪-1-基)-3-喹啉羧酸(诺氟沙星),TBZ=2-(噻唑-4′-基)苯并咪唑,HPB=2-(吡啶-2-基)-苯并咪唑]。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率、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等方法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通过二倍稀释法研究了配合物对枯草杆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抑制作用;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粘度测定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CT-DNA的作用。结果表明,这2种配合物均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能以插入方式与CT-DNA结合,且抗菌活性与DNA结合能力大小一致:配合物21。  相似文献   

18.
合成了3种新型配合物[Cu(samen)Mn(NO_(2-)Phen)_2](1)、[Cu(sampn)Mn(NO_(2-)Phen)_2](2)和[Cu(samen)CO(terp)](3)(samen~(4-)、sampn~(4-)、NO_(2-)Phen和terp分别表示N,N′-乙二水杨酰胺根阴离子、N,N′-1,2-丙二水杨酰胺根阴离子、5-硝基-1,10-菲绕啉和联三吡啶),测得配合物的变温磁化率,求出交换积分,J分别为-63cm~(-1)(1)、—65cm~(-1)(2)和—7.68cm~(-1)(3),表明金属离子间有反铁磁超交换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研究了钌(Ⅱ)多吡啶配位物[Ru(bpy)2(ODCIP)]2+(bpy:2,2'-联吡啶,ODCIP:含多个配位中心的多吡啶配体,3,4-二氯基-咪唑并[4,5-f][1,10]邻菲咯啉)对pBR322质粒DNA的光切割作用及其可能机理,并运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法研究了[Ru(bpy)2(ODCIP)]2+与Zn2+配位后与DNA的光谱性质和光切割作用.结果表明[Ru(bpy)2(ODCIP)]2+对DNA有较好的光切割作用,其机理可能是产生了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单线态氧.[Ru(bpy)2(ODCIP)]2+与Zn2+配位可能形成的双核配位物[Ru(bpy)2(ODCIP)Zn]4+与DNA也能进行插入结合,对DNA的光切割效果并没有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2-(2'-吡啶基)苯并噁唑、甘氨酸和高氯酸铜(Ⅱ)为原料合成了新的三元配合物:[Cu(PBO)(Gly)(H2O)]ClO4(PBO=2-(2'-吡啶基)苯并噁唑,Gly=甘氨酸根).应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摩尔电导率等方法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测得该配合物晶体属正交晶系,Pca21空间群,晶胞参数:a=1.029 2(2) nm,b=1.032 9(2) nm,c=1.566 8(3) nm;Z=4,V=1.665 6(6) nm3,Dc=1.800 g·cm-3,F(000)=916.最终偏离因子:R1=0.042 6,wR2=0.101 3.利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了配合物的抗菌活性,通过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粘度测定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作用.结果表明,与2-(2 '-吡啶基)苯并噁唑相比较,该配合物对枯草杆菌(B.subtilis,G+),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G+),苏云金芽孢杆菌(B.thuringiensis,G+),水稻条斑病细菌(X.oryzae,G-),大肠杆菌(E.coil,G-)和沙门氏杆菌(Salmonella,G-)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并且以插入方式与DNA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