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丙烯/α-烯烃共聚物的结晶行为及临界结晶序列长度研究陈辉,王建国,张学全,庞德仁,黄葆同(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长春,130022)关键词丙烯/α-烯烃共聚物,结晶行为,临界结晶序列长度聚丙烯(PP)是最重要的通用塑料之一,但其低温抗冲性能差...  相似文献   

2.
以三种合成路线分别合成了含有脲键的一类单体,N-丙烯酰基-N’-苯基脲(APU)、N-甲基丙烯酰基-N’-苯基脲(MPU)、N-甲基丙.烯酰基-N’-对甲苯基脲(MTU),通过单体的自由基聚合与共聚合,制备了均聚物和共聚物,经IR、1H—NMR表征和TGA、DSC测定.  相似文献   

3.
 以三种合成路线分别合成了含有脲键的一类单体,N-丙烯酰基-N’-苯基脲(APU)、N-甲基丙烯酰基-N’-苯基脲(MPU)、N-甲基丙.烯酰基-N’-对甲苯基脲(MTU),通过单体的自由基聚合与共聚合,制备了均聚物和共聚物,经IR、1H—NMR表征和TGA、DSC测定.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MgCl2载体高效催化剂用于丙烯为主体的与乙烯和丁烯-1的二元及三元共聚合反应:选择了最佳的共聚合条件;实验测定了共聚单体配比对共聚合活性、共聚物分子量和物理性能的影响;并用13C—NMR分析了共聚物组成、序列分布和支链结构等微观结构信息.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端丙烯酰胺基聚(β-胺基两酸)大分子单体,用端基滴定法和1H—NMR法测定了大分子单体的分子量,用13C—NMR和氢氧化钠水解法测定了支化度.在水溶液中用硫酸亚铁/异丙苯过氧化氢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引发丙烯酸胺、丙烯酸钠与聚(β-胺基丙酸)大分子单体的共聚反应,合成了聚(丙烯酰胺-co-丙烯酸钠)-g-聚(β-胺基丙酸)接枝共聚物.用1H—NMR和滴定法测定了接枝共聚物的组成.溶液性质的数据表明,与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胶相比,聚(β-胺基丙酸)含量较高的接枝共聚物具有较好的耐盐性和优异的贮存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MgCl2载体高效催化剂用于丙烯为主体的与乙烯和丁烯-1的二元及三元共聚合反应:选择最佳了共聚合条件;实验测定了共聚单体配比对共聚合活性,共聚物分子量和物理性能的影响;并用^13C-NMR分析了共聚物组成、序列分布和支链结构等微观结构信息。  相似文献   

7.
15个乙烯—乙烯基化合物共聚物的取代基参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文晶  周子南 《分析化学》1995,23(12):1376-1380
本文应用取代基参数(SCS)方法处理了15个EV共聚物的^13CNMR谱,它们是:(1)乙烯α-烯烃共聚物,即乙烯-丙烯共聚物,乙烯-丁烯-1共聚物,乙烯4-甲基-1-戊烯共聚物,乙烯-己烯-1共聚物和乙烯-辛烯-1共聚物;(2)乙烯-含氧乙烯共聚物,即乙烯-甲基丙烯酸N,N-二甲基胺乙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共聚物,乙烯-乙酸乙烯酯,乙烯-乙烯醇,乙烯-一氧化碳共聚物(EC  相似文献   

8.
采用13C-NMR,IR及WAXS表征了甲基丙烯酸三苯基甲酯(TrMA)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光学活性共聚物结构.阐明了具有单向螺旋链的光学活性共聚物组成的非均一性及其光学活性随组成变化呈s型曲线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系列的谪分子量水溶性丙烯酰胺/丙烯酸/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AA/AMPS)三元共聚物(P3A)由相应的(AM/AMPS0二元共聚物通过部分水解方法制得。聚合物的结构和组成使用电位滴定和^13C-NMR谱测定,得到的结果指出,在设定的试验条件下,水解过程中,高分子链上AMPS单元具有充分的稳定性,而丙烯酰胺基平稳地转变为丙烯酸。在所有不同聚合物(P2A)情况下,由于阴离子基团的OH^  相似文献   

10.
rac-Et(Ind)_2ZrCl_2/MAO催化丙烯/1-辛烯共聚合的研究李勇,邴娟松,谢光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北京100080)关键词锆茂均相催化体系,丙烯,共聚合乙烯与长链一。烯烃共聚合制备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和极低密度聚乙烯(VL...  相似文献   

11.
rac-Et(Ind)_2ZrCl_2/MAO催化丙烯/1-辛烯共聚合的研究李勇,邴娟松,谢光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北京100080)关键词锆茂均相催化体系,丙烯,共聚合乙烯与长链一。烯烃共聚合制备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和极低密度聚乙烯(VL...  相似文献   

12.
生物降解ε—己内酯/d,l—丙交酯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一种新型的稀土配位化合物Y(CF3COO)3/Al(i-Bu)3为催化剂,制备了不同组成的ε-己内酯/d,l-丙交酯共聚物,并用GPC、NMR和DSC表征了共聚物的结构.结果表明通过改变初始投料中两种单体的比例,可以调节共聚酯的化学结构,而共聚物的形态则受结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3.
考察了极性含氧单体,4-戊烯氧基三甲基硅烷(PTMS)的络合Ⅱ型TiCl3Al(i-C4H9)3催化体系下与丙烯共聚合情况,通过脱三甲基硅保护基,合成了丙烯,戊烯醇共聚物,并用IR,NMR等方法进行表征,详细考察了Al/Ti比,温度等聚合条件对共聚合的影响。初步研究了共聚合的动力学行为,此外,还发现丙烯,戊烯醇共聚物保护了较好的物理性质,如较高的熔点,等规度,抗降解能力,粘接性等,为聚烯烃功能化提  相似文献   

14.
考察了极性含氧单体,4-戊烯氧基三甲基硅烷(PTMS)在络合Ⅱ型TiCl3-Al(i-C4H9)3催化体系下与丙烯共聚合情况.通过脱三甲基硅保护基,合成了丙烯,戊烯醇共聚物,并用IR,NMR等方法进行表征.详细考察了Al/Ti比,温度等聚合条件对共聚合的影响.初步研究了共聚合的动力学行为.此外,还发现丙烯,戊烯醇共聚物保持了较好的物理性质,如较高的熔点,等规度,抗降解能力,粘接性等,为聚烯烃功能化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α—蒎烯阳离子聚合的二聚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α-蒎烯阳离子聚合反应中二聚体的形成及其结构。结果表明,活性中心为H^+的AlCl3,CF3SO3H催化体系引发α-蒎烯聚合,产物中二聚体含量较高(27 ̄63%);而在引发活性中心为金属正离子的AlCl3/SbCl3复合体系的产物中,二聚体含量很低( ̄5%)。用制备GPC对二聚不同进行分离,进而用^13C-NMR、^1H-NMR进行结构分析,提出了5种主要二聚体的分子结构。不同催化体系导致相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一维和二维NMR技术,对含有手性膦配体甲基-3脱氧-3(二苯膦基)-4,6-氧-苄叉基-α-D一吡喃阿卓糖苷(3-MBPA)和甲基-2-脱氧-2-(二苯膦基)-4,6-氧-苄叉基-α-D-吡喃阿卓糖苷(2-MBPA)的钯配合物trans—[Pd(3-MBPAH)2CI2」(1),trans-[Pd(2-MBPAH)2CI2](2)和cis-[Pd(3-MBPA)2](3),cis-[Pd(2-MBPA)2](4)进行~1H和~(13)C NMR谱分析,归属了全部的~1H和~(13)C NMR谱线,并根据磷的化学位移及Raman谱确定化合物(3)和(4)是顺式构型,对实验中的一些现象也做了简单讨论。  相似文献   

17.
用间歇法和半连续法进行了丙烯酸丁酯(BuA)与醋酸乙烯酯(VAc)乳液共聚合.13C-NMR对共聚产物分子结构测试表明,在间歇法共聚合中随着反应进行其组成及结构发生很大变化,而半连续法确能制得成份及结构均匀一致的P(BuA-VAc)共聚物.由于BuA水溶性小于VAc,而其竟聚率远大于VAc,间歇法共聚合反应初期只有少量VAc参加共聚合.通过对间歇法共聚合中不同反应时间聚合物的13C-NMR测试,表明反应初期聚合的VAc以单链节或二元序列形式存在于主要由BuA单元构成的分子链中,而并未形成较长VAc链段.对上述试样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测试结果与13C-NMR实验结果颇为一致.  相似文献   

18.
报道用稀土化合物改性的钛系截体催化剂(SN催化剂)进行苯乙烯和丙烯顺序嵌段共聚合(Sequentialblockcopolymerization)的研究,通过对初生嵌段共聚产物进行溶剂萃取与分级,并用13C-NMR、WAXD.DSC,DMA和电子显微镜进行表征,推断共聚物为具有等规聚苯乙烯链和等规聚丙烯链段的A-B型二嵌段共聚物,且各段均能结晶。发现嵌段共聚物比相应的均聚物具有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和热性能,而且对iPS/iPP共混具有良好的增容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用13C NMR方法,测定了辐射交联顺1,4 聚丁二烯在室温下的自旋 晶格弛豫时间(T1),核Overhauser因子(NOE),和13C NMR线宽.以及凝胶本体1H NMR的T1和T2弛豫时间,结果表明,辐射交联顺1,4 聚丁二烯体系中,随着凝胶含量的增加各碳核质子的T1值变化很小,而—CH2—核的NOE因子明显降低和13C NMR线宽增宽.以及1H NMR的T1和T2表现的双指数弛豫特性反映了交联体系中大分子链段长程运动受阻以及饱和交联叔碳核—CH对链段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用13CNMR方法,测定了辐射交联顺1,4聚丁二烯在室温下的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1),核Overhauser因子(NOE),和13CNMR线宽.以及凝胶本体1HNMR的T1和T2弛豫时间,结果表明,辐射交联顺1,4聚丁二烯体系中,随着凝胶含量的增加各碳核质子的T1值变化很小,而—CH2—核的NOE因子明显降低和13CNMR线宽增宽.以及1HNMR的T1和T2表现的双指数弛豫特性反映了交联体系中大分子链段长程运动受阻以及饱和交联叔碳核—CH对链段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