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椎弓根钉内固定、一侧开窗髓核摘除,对侧小关节、椎板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下腰椎不稳合并一侧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效果.方法 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系统同定,一侧开窗髓核摘除、对侧小关节椎板间植骨融合治疗23例.并对术后植骨融合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优19例,良4例.术后随访9~36月,脊柱无失稳,椎弓根螺钉无松动,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植骨融合率为:第一年82%,第二年全部骨性融合,椎间隙高度无丢失.结论 采用椎管减压,髓核摘除椎弓根内同定及小关节、椎板间植骨融合,可达到脊柱稳定、解除症状的目的 .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脊柱失稳的手术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手术治疗的19例患资料,通过全椎板减压及探查脊髓和神经根受压情况,常规除并行环状清理椎管减压,彻底松解神经根。失稳椎间隙行椎体间自体骨植骨融合,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或/和椎体间BAK植骨融合。结果19例患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除1例术后一周因出现S1神经根刺激而再次手术,调整一侧椎弓根螺钉方向外,本组19例患术后腰痛,神经症状均消失。X线片示:BAK无移位,椎间隙高度未天均达到骨性融合。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脊柱失稳患在行椎板切除,除髓核和椎管减压的同时应以椎体间植骨融合为宜,有条件可应用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或/和椎体间BAK植骨融合,更有效地增大和维持椎间隙和椎间孔高度,并有利于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个性化手术策略与术式选择。方法 1998-09-2011-09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82例,方式如下:(1)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492例(占72%);(2)患侧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健侧椎板间及横突间植骨融合、椎弓根系统钉棒内固定术84例;(3)椎板开窗或椎板次全切除髓核摘除、椎体间自体骨块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70例;(4)椎板全切髓核摘除、椎间融合器cage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36例。结果 68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16个月,其中:优589例,良72例,可19例,差2例,优良率:96.9%。结论个性化手术策略与术式可以防止过度手术、不合理运用脊柱内固定材料,减少病人的经济负担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下腰椎失稳合并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下腰椎失稳合并椎间盘突出经椎弓根螺钉固定 ,髓核摘除 ,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的手术效果。方法 采用后路减压、髓核摘除、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 4 7例 ,并对术后植骨融合和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优 :2 0例 ;良 :2 1例 ;可 4例 ;差 :2例 ,优良率87.2 % ;术后随访 1年~ 3年 ,滑脱椎体复位无丢失 ,椎弓根螺钉无松动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植骨融合率第一年为 82 % ,第二年全部骨性融合。结论 采用椎管减压、髓核摘除、椎弓根内固定及植骨融合可使滑移的椎体部分或全部复位 ,脊柱间融合 ,达到脊柱稳定 ,解除症状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高景华  杨克新  朱立国 《中国骨伤》2004,17(10):620-620
自2000年4月开始,我科采用椎板减压、髓核摘除、侧隐窝扩大、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横突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失稳合并非同一椎间隙侧隐窝狭窄患者,早期随访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扩大开窗两节段神经根管减压髓核摘除术加单侧钉棒系统固定单枚Cage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09-2009-09,对4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患者采用扩大开窗两节段神经根管减压髓核摘除同时结合单侧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单枚Cage椎间植骨融合。结果本组随访观察1~3年,平均2年,根据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25例,良18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93.5%。结论采用扩大开窗两节段神经根管减压髓核摘除术加单侧钉棒系统固定单枚Cage椎间融合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滑脱合并椎间盘突出的影像学、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89例腰椎退变性滑脱合并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进行合理的手术评估,行后路次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间盘髓核摘除、椎间隙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结果手术治疗后优73例,良10例,可6例,优良率93.3%。术后随访1~3年,滑脱椎体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在位有效,无松动,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植骨融合率第一年为90.8%,第二年全部骨性融合。结论采用后路次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间盘髓核摘除、椎间隙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在处理腰椎间盘突出的同时纠正了腰椎滑脱,达到了脊柱稳定、解除症状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晏波  代立武  汤睿  朱传敏 《骨科》2012,3(3):127-129
目的分析经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经椎板开窗椎管减压和经椎弓根椎体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8例胸腰椎新鲜爆裂性骨折,患者应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复位,椎板开窗减压+经伤椎椎弓根向椎体前缘植入自体骨及同种异体骨或人工骨。结果术后椎体高度及生理弧度恢复满意,经随访18个月,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椎体无塌陷变形,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经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经椎板开窗减压复位+经椎弓根椎体植骨治疗胸腰椎新鲜爆裂性骨折,手术安全,效果满意,术后并发症低,远期脊柱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9.
后路内固定加椎间植骨融合治疗动力性腰椎不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动力性腰椎不稳的诊断方法及后路内固定加椎间植骨或用椎间融合器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通过影像学检查和测量及临床表现作出诊断。采用“U”型钉、Tenor、Diapason等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进行复位固定,撑开椎间隙后进行椎管扩大减压,椎间盘髓核摘除开孔取自体髂骨植骨或用椎间融合器Cage或Telamon。结果 35例经6~41个月随访,症状消失25例,明显减轻8例,优良率达94.2%,X线显示椎间融合率88.6%。结论 使用短节段钉棒系统固定失稳腰椎,使滑移复位或减轻,在有效减压和髓核摘除后,能达到椎间即刻稳定,增加了植骨床的稳定性有利于融合,并能维持间隙高度,增加椎管及椎间孔面积,恢复前中柱承重,融合率高。术前术中C臂机应用具有缩小手术范围、监控复位程度、减少损伤、缩短手术时间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侧弯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的手术策略,评价使用侧弯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疗效。方法:对我院骨科1998年7月~2003年7月手术治疗的82例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41例行后路减压、椎体间cage置入、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14例行后路椎小关节截骨、减压、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10例行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17例先行一期前路脊柱松解、二期后路多节段椎弓根螺钉矫形,后外侧植骨融合。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死亡病例,围手术期切口感染1例,延迟愈合4例,7例术后出现呼吸道症状,经对症处理后好转;6例围手术期内出现心脏病复发,经过内科会诊处理平稳缓解。随访6个月~4年,影像学检查无断钉断棒,未见上、下融合椎部位的继发性脊柱后凸畸形。2年以上随访者42例,Oswetry功能评分由术前58.62±12.48分改善至31.15±14.12分。结论:在充分减压的前提下,侧弯全节段椎弓根螺钉技术可达到矫形、固定、融合、重建脊柱稳定性的目的,有利于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11.
不同类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不同类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方法的选择,提高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9月~2004年1月收治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96例,其中男85例,女11例。年龄39~71岁,平均54岁。病程3个月~7年。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脊髓造影检查,分为5组,A组:1个节段椎间管狭窄,39例,行椎板间开窗椎间管(侧隐窝、神经根管)潜行扩大术;B组:1个节段中央椎管狭窄,21例,行椎板间开窗椎间盘摘除,椎间管潜行扩大术;C组:1个节段退行性脊柱滑脱,18例,行两侧椎板间开窗减压潜行扩大椎管后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AF、RF等)并横突间、小关节间植骨;D组:2个以上节段混合型椎管狭窄,ll例,行病变节段两侧开窗潜行扩大椎管,切除黄韧带,摘除椎间盘,松解神经根;E组:退行性脊柱侧突,7例,综合以上减压措施行椎弓根钉棒系统矫形内固定后外侧植骨。随访并评价其疗效。结果96例患者获随访6~36个月,平均12.2个月,未出现手术并发症。JOA评分优85例、良9例、中1例、差1例;X线片复查无椎弓根钉误置、断钉、拔出等。结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采取有限化手术、有效化减压原则可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脊髓造影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式选择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结果,分析影响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探讨有效的防范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58例腰椎滑脱症患者行椎弓根钉内固定及植骨术后的资料.47例采用椎板开窗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横突间及小关节突间植骨融合术.11例采用全椎板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和后路椎间、横突间植骨融合.对术后疗效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58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4~63个月.临床疗效按照邹德威综合评价标准:优47例,良5例,一般2例,差4例,优良率达89.6%.疗效不佳主要为:1例椎管减压不彻底,2例为滑脱椎体复位过度,3例为植骨未融合,其中2例滑脱复发.结论 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是有效的方法.彻底的减压,有限复位滑脱的椎体,有效的椎间、横突间植骨融合,术后腰骶部支具外固定是影响患者术后疗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侧前方减压AF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寻找一种确实有效的固定及减压方法,观察其对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作用。方法:经椎板切除,侧前方减压,AF钉系统固定撑开病椎使之恢复生理弯曲及高度,再行后路横突间及小关节突植骨。结果:术后随访12-18个月,平均13.5个月。脊柱生理弯曲,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理想,未见脊柱失稳,内固定无松动,后弓角无加大。15例有Frankel分级一级以上的改善。结论:经椎板切除,侧前方减压术,AF系统内固定植骨同时进行,既重建了脊柱的生理弯曲,椎体高度,又充分减压可获得脊髓神经功能最大改善,后路植骨可有效保持后柱稳定。  相似文献   

14.
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28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8例行单侧扩大开窗减压髓核摘除,6例行双侧开窗减压,6例行后路半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8例行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28例均行椎弓根螺钉固定。16例行椎间自体髂骨植骨,12例行cage椎间植骨术。单侧椎间植骨融合14例,双侧椎间植骨融合14例。应用JOA评分评价患者手术前后及随访时的神经功能,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2例硬脊膜撕裂,1例出现单侧神经根麻痹。JOA评分由术前(11.85±2.41)分提高到术后(25.34±3.23)分,优良率为83.78%。其中单侧开窗组评分由术前(11.60±2.30)分术后改善到(24.85±3.30)分,优良率83.06%;双侧开窗组由术前(11.50±2.40)分术后改善到(25.50±3.20)分,优良率81.12%;半椎板切除组由术前(11.71±2.34)分术后改善到(25.83±3.41)分,优良率86.36%;全椎板切除组由术前(11.92±2.53)分术后改善到(24.49±3.19)分,优良率80.00%。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66个月,随访期内26例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  相似文献   

15.
脊髓造影对腰椎滑脱症手术方法选择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脊髓造影对腰椎滑脱症患者手术方法选择的意义。方法:对43例腰椎滑脱症患者术前行脊髓造影检查,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脊髓造影检查结果要用三种不同的手术方法:(1)脊髓造影显示椎管通畅,神经根充盈良好者采用后路椎弓根肉固定,椎板、枘突间植骨,共11例:(2)兴髓造影显示一侧神经根充盈欠佳,椎管部分狭窄,进行切开复位、骨固定,症状侧半椎板减压或神经根管扩大加横突间小关节突外侧植骨,对侧椎板,横突间植骨,共10例;(3)脊髓造影表现椎管完全梗阻,双侧神经根充盈欠佳,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全椎板减压和神经根管扩大,横突间小关节突外侧植骨或加椎间融合、共22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9.1个月,神经功能评定按照JOA评分标准,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76%。参考候树勋等疗效评价标准,临床优良率为86.1%。结论:脊髓造影对腰椎骨脱症患者椎管减压、植骨方式的选择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失稳合并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16例腰椎失稳合并椎间盘突出症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治疗.对术前、术后和随访时JOA评分、椎间隙高度、植骨融合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椎间隙高度无明显丢失,植骨融合率100%,神经功能JOA评分显著改善,无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等优点,是治疗腰椎失稳合并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关节突髓核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疗效。方法本组25例均为T12~L3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行单侧小关节切除髓核摘除、Cage植入、椎弓根钉内固定术17例,行双侧小关节切除骸核摘除、Cage植入、椎弓根钉内固定术8例。经X线、CT检查了解椎间植骨融合情况。按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单侧病变手术平均时间82.3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25mL,双侧病变手术平均时间142.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625mL,术中无脊髓、神经及血管损伤,术后未见症状加重和复发,按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计算本组临床优良率为93.2%;依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定术后较术前平均改善38.5分,术后X线和CT检查未发现有椎间不稳、植骨不融合及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结论经关节突人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是可行的,并具有安全、有效以及出血少和术后稳定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研究经椎间孔髓核摘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后护理。回顾性分析总结我院2006年3月-2009年12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22例单间隙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护理经验,认为术后体位护理、切口引流护理、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功能锻炼是护理的关键内容。22例单间隙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接受经椎间孔髓核摘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18例行单侧椎板切除减压、4例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手术平均时间132.6min,平均出血263ml,无神经损伤。本组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呃逆症状,1例健侧大腿前面出现麻木,均经保守处理后治愈。患者均有明显的神经功能恢复和改善,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腰后路全椎板及双侧下关节突切除减压,自体小关节骨质及Cage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疗效.[方法]41例患者(男23例,女18例);平均60.3岁,行腰后路全椎板及双侧下关节突切除减压,自体小关节骨质及Cage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手术,平均随访31.5个月,评价其术前及术后随访时JOA评分、手术效果、放射学结果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术后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随访时植骨融合率97.56%,1例患者有腰椎不稳征象.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0.01),临床优良率为90.24%.手术并发症包括2例硬脊膜撕裂,1例椎弓根位置偏斜,1例假关节形成.[结论]腰后路全椎板及双侧下关节突切除减压,自体小关节骨质及Cage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脊柱生物力学研究的迅速深入,新型脊柱内固定器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对滑脱节段获得复位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有了新认识,大多主张行后路经椎弓根螺钉技术内固定,椎板切除或扩大开窗神经根减压加外侧横突间植骨或椎体间植骨融合。这样可恢复椎体高度,防止再滑脱,扩大椎间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