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通过UPLC-Q-TOF-MS/MS技术快速分析亚大黄中的抗补体活性成分群,为阐明亚大黄的抗补体活性药效物质基础提供参考。方法:对亚大黄95%醇提物进行萃取得到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3个部位,并测定3个部位经典途径的抗补体溶血活性(CH50);采用UPLC-Q-TOF-MS/MS对3个部位分别进行化学成分的表征,使用质谱分析软件中的目标化合物筛查法,通过保留时间、精确相对分子质量和二级质谱裂解碎片鉴定化学成分。结果:亚大黄正丁醇部位抗补体活性为0.032 g·L~(-1),强于阳性药肝素钠;在优化的LC-MS条件下,结合Scifinder数据库、对照品和相关文献,鉴定了石油醚部位主要成分9个,主要是脂肪酸及甾醇类化合物;鉴定了乙酸乙酯部位主要成分13个,主要是游离蒽醌类和二苯乙烯类;鉴定了正丁醇部位主要成分25个,主要是蒽醌苷类和二苯乙烯苷类。结论:基于UPLC-Q-TOF-MS/MS技术,快捷、准确、较全面地分析鉴定亚大黄的正丁醇抗补体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主要为蒽醌苷和二苯乙烯苷类,为一步分离及开发亚大黄中苷类抗补体活性成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郭飒  贾佳  温泉  何明珍  姚闽  冯育林  杨世林 《中成药》2021,(4):1091-1094
目的基于UHPLC-Q-TOF-MS/MS技术快速分析杜仲抗补体活性部位的入血成分。方法采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按序对杜仲80%乙醇提取物进行萃取,得到4个部位的萃取物,并测定其经典途径的抗补体溶血活性(CH50)。采用UHPLC-Q-TOF-MS/MS分析技术,并结合质谱分析中的目标化合物筛查法,根据保留时间、精确相对分子质量和二级质谱裂解碎片鉴定有效部位的入血成分。结果正丁醇部位具有较好的抗补体活性,CH50为0.049 mg/mL。共鉴定了12种入血成分,均为原型入血。结论该方法准确稳定,重复性好,可用于杜仲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3.
五灵脂石油醚部分化学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五灵脂石油醚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乙醇热回流提取五灵脂药材,提取液浓缩后拌硅胶经硅胶柱色谱,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洗脱,回收溶剂得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部分。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石油醚部分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共鉴定21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五灵脂中分离鉴定出。结论:五灵脂石油醚部分的主要成分为正四十一烷醇(21.72%)、香紫苏醇(14.08%)、棕榈酸(9.11%)等,其中醇类化合物占总量的40%以上。  相似文献   

4.
目的:筛选狼毒大戟抗肿瘤活性馏分,分离活性单体化合物并对构效关系进行探讨。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对活性馏分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方法:采用噻唑蓝(MTT)法对狼毒大戟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萃取部位的抗肿瘤活性进行测试。综合运用多种现代色谱分离手段对活性萃取层石油醚层进行分离。利用核磁(NMR)和质谱(MS)技术鉴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质谱使用ESI离子源,正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结合狼毒大戟相关文献以及对照品信息进行数据分析,解析活性馏分的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活性馏分层石油醚层分离得到6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岩大戟内酯A,岩大戟内酯B,17-羟-岩大戟内酯A,17-羟-岩大戟内酯B,euphopilolide,atis-16-en-13(s)-hydroxy-3,14-dione。对这些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的构效关系进行了探讨。利用UPLC-Q-TOF-MS对狼毒大戟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位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共鉴定化合物23个,其中二萜类成分19个,酚类成分2个,脂肪酸类成分1个,三萜类成分1个。峰18和峰21初步鉴定为新化合物。结论:狼毒大戟的活性馏分层为石油醚层,其主要成分为二萜类,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UPLC-Q-TOF-MS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鉴定狼毒大戟活性馏分的化学成分结构,为其质量评价和活性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药材》2010,(12)
目的:研究白茅根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补体活性。方法:通过溶血试验,以抗补体活性作为导向分离手段对白茅根各提取部位进行抗补体活性测试,采用各种色谱法分离,运用多种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确定抗补体活性成分。结果:白茅根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水提部位有抗补体活性,其中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活性较强,从白茅根的石油醚和乙酸乙酯部位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白茅素(1)、芦竹素(2)、木栓酮(3)、β-谷甾醇(4)、4,7-二甲氧基-5-甲基香豆素(5)、对羟基苯甲酸乙酯(6)、5-甲氧基黄酮(7)、香草酸(8)、反式对羟基桂皮酸(9)、5-羟甲基糠醛(10)。结论:化合物6、7、8、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8、9对经典途径的补体激活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何立巍  杨婧妍  侯宪邦 《中草药》2017,48(14):2843-2849
目的研究板蓝根Isatidis Radix正丁醇部位的抗病毒活性组分及相关成分。方法利用溶剂法及色谱法提取分离板蓝根正丁醇部位各化学组分,MTT法体外筛选各组分抗单纯疱疹病毒1(HSV-1)活性,利用UPLC-Q-TOF-MS检测正丁醇部位及各组分的化学成分,运用Markview软件及Excel软件进行各组分差异性成分分析,根据统计结果得到抗病毒相关的化学成分。结果按照化学成分的相似性,利用色谱法将板蓝根正丁醇部位分为20个组分,其中10个组分具有明显抗病毒活性。UPLC-Q-TOF-MS检测到正丁醇部位中的44个化学成分,并明确了它们的化学结构,在各化学组分的分析检测及差异性分析中,发现了生物碱类、有机酸、糖和氨基酸衍生物共15个化学成分与抗病毒活性相关;尤其是1-甲氧基-3-甲醛、3-(3′,5′-二甲氧基-4′-羟基)-2-吲哚酮、1-甲氧基-3-吲哚酮、3-(甲基硫代)芥子油苷、氨基葡萄糖-6-磷酸酯在活性组分中量较高。结论板蓝根正丁醇部位以吲哚类生物碱、有机酸、核苷及氨基酸类成分为主,其中的单吲哚类、硫苷类及糖和氨基酸衍生物与抗病毒活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卫矛提取物不同极性组分总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抗炎活性。方法 60%乙醇提取卫矛黄酮类化合物,经萃取制得4个不同极性的组分(石油醚组分、乙酸乙酯组分、正丁醇组分、水组分)。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各组分的总黄酮含量;通过清除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试验和还原力试验,评价各组分的抗氧化活性;利用脂多糖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RAW264.7释放一氧化氮模型,评价各组分的抗炎活性。结果卫矛提取物总黄酮的含量为(271.25±5.51)mg·g-1,其中乙酸乙酯组分的总黄酮含量最高,为(773.61±12.03)mg·g-1,显著高于总提取物和其他组分(P0.01)。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卫矛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和抗炎活性,其中乙酸乙酯组分的抗氧化活性最强,乙酸乙酯组分和石油醚组分则具有良好的抗炎活性。结论卫矛的化学成分具有良好的多样性,其作用机制具有多组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成药》2019,(11)
目的运用UPLC-Q-TOF-MS技术分析平卧菊三七的抗补体活性及其活性部位。方法采用经典的体外抗补体活性测定方法对平卧菊三七70%醇提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和水部位进行抗补体活性测定。平卧菊三七甲醇提取物的分析采用Welch Ultimate UHPLC XB-C_(18)色谱柱(2.1 mm×100 mm,1.8μm);流动相乙腈-0.1%甲酸水,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L/min。质谱采用电喷雾(ESI)离子源,在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结果平卧菊三七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具有较强的抗补体活性,其CH_(50)为(0.003 5±0.000 3)mg/mL。鉴定了22个化合物,其中包括有机酸类10个、黄酮类7个、其他类5个。结论该方法简单,快速,可为进一步确定平卧菊三七抗补体活性的作用机制及作用靶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成药》2014,(2)
目的石菖蒲和水菖蒲乙醇提取物及其萃取组分的体外抑菌活性比较。方法采用平皿打孔法和二倍稀释法测定各样品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湖南产石菖蒲和水菖蒲乙醇提取物及其萃取组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白假丝酵母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幽门螺杆菌等多种致病菌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大肠埃希菌、痢疾志贺氏杆菌的抑制作用较弱,对绿脓杆菌无抑菌活性。石菖蒲和水菖蒲乙醇提取物及其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萃取组分的抑菌活性明显强于正丁醇萃取组分和水层部分,其中水菖蒲石油醚和三氯甲烷萃取组分抑制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水菖蒲正丁醇萃取组分抑制幽门螺杆菌的作用最强。最低抑菌浓度表明,水菖蒲乙醇提取物、石油醚和乙酸乙酯萃取组分对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水菖蒲三氯甲烷和正丁醇萃取组分对幽门螺杆菌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最低抑菌质量浓度为3.13 mg/mL。结论石菖蒲和水菖蒲均具有抑菌作用,尤其是水菖蒲对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和幽门螺杆菌的抑制作用显著,具有潜在的药用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寻找灵香草乙酸乙酯部分中的主要抗菌组分及其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生长速率法,测定灵香草乙酸乙酯部分中各极性组分对10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采用色谱方法分离化合物,利用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灵香草乙酸乙酯部位中,30%乙酸乙酯-石油醚组分的抑菌效果最好,同时从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为4-羟基-3,5-二甲氧基苯乙酮(1),对香豆酸(2),香草酸(3),对羟基苯甲酸(4),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结论灵香草乙酸乙酯部位的酚酸类化合物可能是其主要抗植物病原真菌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4种不同方法测定蓝靛果95%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层萃取部位的花青素含量并测定其抗氧化活性。方法:以95%乙醇提取蓝靛果,回收溶剂后用水溶解,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获得蓝靛果4个提取部位。分别用色价法、消光系数法、p H示差法和Na NO2-Al(NO_3)_3-Na OH比色法测定花青素、多酚类的含量,并利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测定4个提取部位的抗氧化的能力,检测波长517 nm。结果:采用色价法、消光系数法和p H示差法测得正丁醇层中花青素含量最高;而以Na NO2-Al(NO_3)_3-Na OH比色法结果可知,在乙酸乙酯层中多酚类含量最高为29.45%。体外抗氧化活性以乙酸乙酯层最强,正丁醇层和水层抗氧化活性接近,石油醚层抗氧化活性最弱。结论:蓝靛果中不仅花青素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多酚类也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马甲子叶不同提取部位的抑菌作用,并筛选其有效部位。方法:系统溶剂法将马甲子叶提取为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5个部位后,用纸片法考察不同溶剂部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埃希菌、沙门氏菌的体外抑菌活性,采用琼脂平板涂布法测定有明显抑菌作用的有效部位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石油醚、三氯甲烷和水部位无抑菌效果。乙酸乙酯、正丁醇部位对受试病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其中正丁醇部位抑菌活性达显著性差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埃希菌、沙门氏菌的MIC值分别为0.714,0.714,0.357,0.357 g·L-1。乙酸乙酯部位对4种细菌均具有明显抑制效果。综合抑菌效果比较:正丁醇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水部位。结论:正丁醇、乙酸乙酯部位是马甲子叶的有效抑菌部位,是寻找新抑菌活性成分的基础,为后期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南山茶子抗骨质疏松的有效部位。方法:用系统溶剂分离法将南山茶子醇提物分成极性不同的组分,利用重组人雌激素受体基因酵母生物检测法筛选山茶抗骨质疏松的有效部位。结果:5个组分都表现出类雌激素和抗雌激素的双重效应,活性强弱依次为乙酸乙酯层>醇提物>正丁醇层>石油醚层>水层。结论:乙酸乙酯部位为山茶抗骨质疏松的有效部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DPPH体系测定平卧菊三七地上部分不同极性部位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并利用液质联用(HPLC-MS/MS)技术分析了活性较高的乙酸乙酯部位的抗氧化特征性成分。方法:对平卧菊三七地上部分提取物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进行萃取得到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及水部位。考察平卧菊三七地上部分不同极性部位提取物对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的能力以及通过液质联用电喷雾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仪(HPLC-ESI-Q-TOF-MS)技术对其活性部位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采用液质联用(LC-MS/MS),C_(18)色谱柱(150 mm×4.6 mm,5μm)以甲醇-0.1%甲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使用ESI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通过质谱数据分析,并与对照品及文献对照,对其进行成分鉴定。结果:平卧菊三七地上部分不同极性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都具有清除力,其中乙酸乙酯部位的清除能力最强。通过其质谱数据分析,并与对照品及相关文献对照,共鉴定出11个化合物。结论:应用DPPH抗氧化活性筛选及HPLC-ESI-Q-TOF-MS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发现平卧菊三七地上部分抗氧化活性成分,为进一步研究平卧菊三七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药用植物马甲子叶醇提物中分离筛选具有抗肿瘤作用的活性组分。方法:采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马甲子叶醇提物,并将这三个萃取部位进行体外抗肿瘤实验,再把筛选得到的具有较好抗肿瘤活性的部位进行硅胶柱层析分离,并采用MTT法对分离得到的组分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比较。结果:通过体外抗Hep G-2细胞和He La细胞实验表明,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具有较好抗肿瘤活性。通过硅胶柱分离,获得5个组分,通过MTT实验发现这5个组分中,石油醚:乙酸乙酯为1∶1和1∶2洗脱所得到的两个组分具有明显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其中石油醚:乙酸乙酯为1∶2的洗脱具有更好的杀伤作用,对Hep G-2细胞和He La细胞的IC_(50)分别为45.79,13.16μg/m L。结论:从马甲子叶醇提物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2种具有抗肿瘤作用的活性组分,为进一步分离抗肿瘤活性成分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药材》2010,(11)
目的:研究向日葵列当的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DPPH.方法对向日葵列当双液相萃取中水相的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饱和正丁醇4个组分进行抗氧化活性研究,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色谱技术对乙酸乙酯组分进行分离,并对所分离出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和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水相4个萃取组分中,饱和正丁醇组分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最强,乙酸乙酯组分次之,石油醚和二氯甲烷组分较弱。经波谱分析及理化性质鉴定,从乙酸乙酯组分分离出的单体化合物的结构为1,2-O-[2S-(3,4-二羟基苯基)-l,2-乙烷二基]-3-O-α-L-鼠李吡喃糖基-4-O-咖啡酰基-β-D-葡萄吡喃糖苷。结论:此化合物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裸花紫珠不同提取部位体外抗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1)的活性,为进一步分离纯化寻找抗HSV-1的活性组分做准备。方法:系统分离法分别制备裸花紫珠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部位以及相应的敲除部位,采用HSV-1感染的Hep-2细胞体外模型,进行体外抗HSV-1活性评价的评价,将制备的各部位抗病毒活性与全成分进行比较,确定裸花紫珠体外抗HSV-1的活性部位。结果:裸花紫珠乙酸乙酯部位的治疗指数TI与全成分组相当,正丁醇部位和敲出石油醚部位的TI略低于全成分组,其他组无效。结论:乙酸乙酯部位为裸花紫珠抗HSV-1的主要药效部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并比较不同果形栀子鲜品不同极性部位(石油醚部位、三氯甲烷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水部位)指纹图谱,深入了解其化学成分含量差异及分布情况。方法:将栀子用水回流提取,得水提取物,取水提物0. 1 g,用水50 m L溶解后,依次用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进行萃取,得到各萃取相及萃取后的水相,浓缩至浸膏。建立HPLC指纹图谱,并采用相似度评价系统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不同产地栀子水提物三氯甲烷部位指纹图谱可以将福建、河南、江西产栀子分开。福建栀子水提物与河南、江西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石油醚部位,且其脂溶性成分比河南、江西栀子多;河南栀子水提物与福建、江西栀子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乙酸乙酯部位,且其环烯迷萜苷类成分含量明显高于福建、江西栀子。江西栀子水提物与河南、福建栀子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正丁醇部位,其无有机酸类峰C1。六、七棱栀子:栀子水提物的三氯甲烷部位指纹图谱可以将福建与河南的六、七棱栀子区分开,且七棱栀子各成分含量均大于六棱;栀子水提物的石油醚和乙酸乙酯部位指纹图谱均可以将江西六、七棱栀子区分开。河南六棱栀子Z3峰明显高于七棱;江西七棱栀子水提物三氯甲烷、乙酸乙酯部位各成分含量大于六棱。结论:福建、河南、江西栀子化学成分含量及种类存在显著差异;六、七棱栀子图谱差异主要体现在峰高。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损伤模型,MTT比色法测定细胞活力,评价茜草炭不同极性部位提取物的抗氧化损伤活性,同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对各极性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定性研究。结果显示,乙酸乙酯部位与正丁醇部位均可显著提高细胞活力(P0.01),石油醚部位对细胞活力影响不大,水提取部位对损伤的HUVECs有一定的抑制作用。UPLC-Q-TOF-MS分析结果显示,从茜草炭4个极性部位提取物中共鉴定化合物32种,包括31种醌类及其糖苷类和1个烯萜(茜草哌唑嗪C),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水提取部位分别鉴定出化合物23,32,26,15种。关联体外细胞实验结果表明,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为茜草炭抑制ox-LDL诱导HUVECs损伤的有效部位,为阐明茜草炭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科学依据,为茜草炭功效-物质相关性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复方汤剂成分复杂,需要寻找一个高分离度、高稳定性的分析方法进行定性分析。采用梯度萃取法,将麻黄汤水煎液中的化学组分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成分进行定性分析。采用GC-MS技术分离麻黄汤乙酸乙酯提取部分化学成分,质谱使用EI离子源,通过NIST MS Search 2.0标准质谱库定性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共鉴定出40个化学成分;采用UPLC-Q-TOF-MS技术分离麻黄汤水提取部分化学成分,质谱使用ESI离子源,通过MZmine-2.9.1,Isotope Pattern软件以及质谱裂解规律定性分析,并对照对照品和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共鉴定出39个化学成分。该实验利用了GC-MS和UPLC-Q-TOF-MS对化学成分分析范围的差异,以及MS对未知化合物的准确鉴定优势,为麻黄汤药效物质的研究提供了依据,并为复方组分提供了一种简单快捷的分析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