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54例心房颤动抗栓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朝君  高长根 《安徽医学》2006,27(6):501-502
目的探讨目前心房颤动栓塞发生情况,抗栓治疗的现状,为房颤抗栓规范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经心电图检查确诊为心房颤动154例患者栓塞发生率、有血栓危险因素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情况,分析抗栓治疗现状。结果心房颤动栓塞发生率为25·53%(39/154),在有血栓危险因素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栓塞发生率为30·4%(28/92),抗栓治疗阿斯匹林使用比率高为94·81%(146/154),华发林应用率低为1·94%(3/154),在有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非瓣膜性房颤92例患者中没有使用华发林治疗。结论心房颤动所引起栓塞发生率高,在心房颤动抗栓治疗不积极,应行规范化的抗栓治疗。  相似文献   

2.
卫文喜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3):3122-3123
目的:分析我院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的病因及抗凝治疗现状。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53例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阵发性房颤13例(24.52%),持续性房颤40例(75.47%);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病因20例(37.74%),冠心病14例(26.42%),风湿性心脏病6例(11.32%)。51例患者依据ACC/AHA/ESC2006年的最新房颤指南进行抗凝治疗。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为7.54%(4例),较我院以前血栓栓塞发生率低,其中瓣膜性房颤与非瓣膜性房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接受华法林治疗20例(37.74%),出血并发症无明显增高。结论:规范的抗凝治疗能减少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及其治疗现状。方法:对287例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此组病人最常见病因冠心病、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分别占58.2%、43.9%、9.6%。心房颤动患者合并心力衰竭的发生率较高,约占51.9%。胺碘酮转复阵发性房颤成功率高,有效率达78.8%。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以洋地黄、B阻滞剂等控制心室率占56.9%,应用抗凝治疗患者占74.2%。结论:287例心房颤动的主要病因为冠心病、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合并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高,胺碘酮转复房颤成功率高,持续性及永久性心房颤动药物控制心室率效果佳,预防卒中,高危组需用华法林,低危组可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非瓣膜心房颤动病人日常抗血栓治疗现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uo HJ  Su JL  Zeng H  Yuan BH  Yao CH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3):2328-2331
目的 了解北京市非瓣膜心房颤动(房颤)病人日常抗血拴治疗现状,发现房颤病人脑卒中预防存在的问题。方法从北京市城8区(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朝阳区、崇文区、宣武区、石景山区、丰台区)选择8所三级医院和7所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内科医生对门诊或病房非瓣膜房颤病人采取统一问卷调查。结果 583例病人中75%来源于门诊。其中64.3%来源于三级医院,35.7%来源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9%房颤病人服用华法林,其中39.1%国际标准化测量值(INR)控制在2.0~3.0。68.2%病人华法林服用时间在1年以内。5.7%病人曾经服用华法林。59.3%房颤病人服用阿司匹林,其中85.7%剂量在76~150mg/d,无一例剂量达到325mg/d。18.9%房颤病人未接受任何抗凝治疗。房颤病人不服用华法林的主要原因来自两方面:78.6%病人没有获得抗凝建议,75%以上病人缺乏抗凝知识。房颤病人卒中患病率22.8%,服用华法林者脑卒中患病率22.0%,服用阿司匹林者脑卒中患病率为24.3%,不采取任何措施者脑卒中患病率为21.3%,脑卒中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9,P=0.58)。结论 北京非瓣膜房颤病人抗凝治疗率低于抗血小板治疗率,华法林服用率在我国处于较高水平,但服用时间短,效果欠佳。脑卒中高危房颤病人阿司匹林服用率过高,剂量偏低。提高房颤病人抗凝治疗一方面要改变医生的行为,一方面提高病人抗凝治疗相关知识及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5.
李萍  张维龙 《中外医疗》2011,30(22):38-39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的病因及治疗现状。方法对167例房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房颤病因以冠心病居首位,心脏瓣膜病、高血压次之,非瓣膜性房颤129例(77.2%),房颤患者合并心力衰竭的发生率较高(75例,占44.9%)。发生血栓栓塞在抗凝与非抗凝治疗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临床医师要关注房颤的病因,重视房颤的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房颤病人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分布宽度水平(RDW)及中性粒/淋巴细胞百分比(NLR)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非瓣膜性房颤病人150例,并随机抽取同期于住院的非心房颤动病人100例作为对照组,记录2组病人姓名、年龄、合并疾病、实验室指标等,并比较2组各项指标的差异,同时将房颤组按房颤的分类标准分为阵发性房颤组50例和非阵发性房颤组(包括持续性房颤、长程持续性房颤、永久性房颤)100例。比较房颤亚组间各指标差异。结果:房颤组与对照组NLR及RDW、CR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房颤亚组间RDW、CRP及NL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应用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RDW、NLR可能是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P<0.01)。结论:CRP、RDW及NLR与非瓣膜性房颤发生密切相关,RDW、NLR可能是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CRP、RDW及NLR与非瓣膜性房颤的持续时间密切相关,非阵发性房颤组CRP、RDW及NLR高于阵发性房颤组。  相似文献   

7.
对脑栓塞28例的病因,临床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28例均伴心房颤动,中青年组8例(28.57%)中瓣膜性房颤7例;老年组20例(71.43%)中瓣膜性房颤3例。结果死亡5例,其中栓塞后出血4例死亡1例。中青年经瓣膜性房颤,老年以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为主的非瓣膜性房颤为脑栓塞的主要病因。严格掌握适应证,早期预防性抗凝治疗可防止脑梗塞再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非瓣膜性房颤并射血分数保留心衰患者超声心动图指标与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揭阳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接受治疗的100例非瓣膜性房颤并射血分数保留心衰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房颤发作情况分为阵发性房颤组43例和持续性房颤组5...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老年永久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情况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基层医务人员对房颤规范化抗凝治疗重要性的认识。方法对2005年7月-2007年7月在我科住院的年龄在60岁以上的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既往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0例患者中,40例为冠心病,占40%,35例为高血压,占35%,15例为慢性肺心病,占15%,8例为扩张性心肌病,占8%。2例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占2%,99例患者均服用肠溶阿司匹林抗栓治疗,1例服用波璃维,无一例服用华发林抗凝治疗。结论房颤是冠心病、高血压及慢性肺心病等器质性心脏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基成医院对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亟玳规范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因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房颤)住院的老年患者的伴随疾病及心律和心室率控制的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2余年住院患者的240例资料,分析其房颤病程和伴随的疾病,药物治疗和起搏治疗的情况,心率和心律的变化。结果:合并心力衰竭、传导系统病变和脑卒中者分别为57.1%、31.7%和20.4%。对房颤病程不清楚者在阵发性房颤中占13.9%、在持续性房颤中占20.1%。在阵发性房颤中单独应用普罗帕酮(心律平)、B受体阻滞剂、胺碘酮治疗者分别占37.6%、25.7%和21.8%,用两种以上药物治疗者占14.9%,有7.9%的患者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在持续性房颤中单用地高辛、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治疗者分别占57.6%、23.7%和7.2%,用两种以上药物治疗者占10.8%,有20.1%的患者无需用药物控制心室率。有10.9%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和14.4%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均行VVI起搏,主要原因分别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结论:老年非瓣膜性房颤常伴随心力衰竭、传导系统疾病和脑卒中,部分患者未及时发现和治疗房颤,大部分阵发性房颤单用普罗帕酮、β受体阻滞剂或胺碘酮可转复为窦性心律,在持续性房颤患者中,有57.6%用地高辛、20.1%不用控制心率的药物就可维持心室率。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的起搏指征和方式均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接受低强度华法令抗凝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门诊及住院的房颤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服用华法令治疗,雏持INR在1.5~2.0之间;对照纽服用阿斯匹林(100-300mg/d)治疗,随访时间12-24个月,记录INR及其它检查结果、终点事件发生时间等。结果观察组栓塞事件1例(3.0%),对照组6例(20.0%),两组出血事件均为1例(3.0%),观察组死亡1例(3.0%),对照组死亡7例(23.3%)。结论低强度华法令抗凝治疗对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华法林在预防非瓣膜性房颤血栓栓塞中的安全性。[方法]非瓣膜性房颤接受华法林治疗25例,对照组非瓣膜性房颤接受阿斯匹林治疗30例,服药后平均随访1年,观察临床是否有脑血管或周围血管血栓栓塞事件或全身任一部位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结果]两组对比中华法林治疗过程中大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不高于阿斯匹林治疗组,两者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华法林,如果密切监测,长期抗凝治疗也是相对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率逐渐增加,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2%-4%,75岁以上人群超过10%。房颤是导致病人心功能下降和心悸等症状的主要原因,同时房颤伴发的血栓形成及血栓栓塞是导致病人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对于持续性和阵发性房颤病人,转复窦性心律是理想的治疗目标。而对于永久性房颤及老年人持续性房颤,无法转复窦性心律时,近期的循证医学试验证实,有效控制心室率也可以获得与转复窦性心律相似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利钠肽(BNP)水平与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和持续性房颤、瓣膜性房颤和非瓣膜性房颤的关系。方法选择2005年10月至2007年1月在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心脏病患者158例,其中房颤组83例,无房颤组75例。以NYHA心功能分级评价心功能,采用双单克隆抗体微粒子酶免疫法测定血浆BNP水平。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心功能相同时,房颤组的BNP浓度为(112±75)ng/L,显著高于无房颤组[(39±26)ng/L,P〈0.05]。阵发性房颤患者的BNP浓度为(113±84)ng/L,与持续性房颤患者的BNP浓度[(110±69)n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瓣膜性房颤患者的BNP浓度为(84±73)ng/L,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BNP浓度[(117±76)ng/11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房颤患者血BNP水平升高。在心功能相同的情况下,阵发性与持续性房颤、瓣膜性与非瓣膜性房颤的BN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脑利钠肽(BNP)的变化,探讨炎症机制及脑利钠肽在心房颤动发生、发展与维持中的作用。方法分别测定94例心房颤动患者(房颤组)和非房颤患者(对照组)血清hs—CRP和BNP,同时测定左心房大小。观察hs—CRP和BNP与房颤的关系。结果房颤组血清hs—CRP和BN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P〈0.01)。且持续性房颤组hs—CRP高于阵发性房颤组(P〈0.01),而BNP在阵发性房颤组与持续性房颤组间差异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炎症反应及BNP在房颤的发生、发展与维持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脑血栓形成或称脑动脉血栓形成性脑梗塞,是指脑动脉内膜病变的基础上形成血栓,使血管腔狭窄或闭塞,血流受阻,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性坏死,产生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本病是临床最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占全国脑中风病人的70%~80%。  相似文献   

17.
闫静静  秦明照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7):3285-3289
心房颤动(房颤)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是缺血性卒中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患病率及卒中的发病率均逐渐增加。血栓栓塞所致的缺血性卒中是房颤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规范的抗凝治疗可显著降低卒中及全身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但目前我国抗凝治疗现状不尽如人意,尤其是老年房颤患者。本文对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现状及影响规范化抗凝治疗的因素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各界对抗凝治疗的认识和重视。  相似文献   

18.
董朝会  郑环杰  徐嘉蔚  肖骅 《重庆医学》2016,(16):2167-2169
目的:调查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住院患者合并血栓栓塞并发症[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TIA)]的实际抗凝治疗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对2012~2014年该院心血管内科的老年NVAF合并血栓栓塞并发症住院患者,分析其住院期间抗凝治疗情况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监测情况,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共纳入255例老年NVAF合并血栓栓塞并发症患者,抗凝治疗66例,抗凝治疗率25.88%;抗血小板治疗157例(61.57%)。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INR达标率15.15%。结论老年NVAF合并血栓栓塞并发症患者抗凝治疗率低,以抗血小板治疗为主,抗凝治疗患者住院期间IN R达标率较低。  相似文献   

19.
张葳蕤 《中原医刊》2000,27(6):28-29
常规阿斯匹林治疗 ,是防止房颤患者发生梗塞的方法之一。但是阿斯匹林对房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目前并不太清楚。因此 ,我们测定了房颤患者使用阿斯匹林前后的血小板活性 ,凝血机能和纤溶状态 ,以期为临床使用阿斯匹林提供一些依据。1 对象和方法1.1 研究对象 :30例经心电图证实的心房颤动患者 ,均为持续性房颤 ,房颤年限 0 5~ 2年 (平均 1 2年 )。男性 16例 ,女性 14例。年龄 4 8~ 81岁 (平均 65 3岁 )。其中 12例为非瓣膜性心脏病 ,18例为瓣膜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者均为二尖瓣狭窄。其中 3例伴二尖瓣返流。 2 0例年龄配对的正常对…  相似文献   

20.
胡海东 《海南医学》2012,23(21):26-27
目的对比观察持续性房颤与阵发性房颤患者出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风险。方法将210例明确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分为A(持续性房颤患者)、B(阵发性房颤患者)、C(非房颤患者)三组,分析脑卒中患病率与房颤患者年龄的关系以及比较三组患者高血压患病例数、总胆固醇、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老年房颤患者出现脑卒中的概率明显高于青、中年患者(P<0.05),各年龄段的持续性房颤患者与阵发性房颤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房颤组在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方面与房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各种类型的心房颤动均可导致脑内血管的栓塞及梗死,通常病势凶险,临场上应予以重视,应做到提前预防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