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1 毫秒
1.
我院自1999年1月~6月为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了5例次的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患者均为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2例。冠脉造影示2支血管病变1例,单支血管病变3例。4例患者5处狭窄成功扩张4处,3例患者成功植入支架。术后残余狭窄0~20%。术后随访1~6个月,1例患者在术后1个月出现心绞痛复发且较术前加重,术后5个月再次行冠脉造影,见原狭窄血管已完全闭塞,再次行PTCA成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1.6-2002.5月,我院共对112例冠心病患者实施了经皮冠脉成形术(PTCA)和冠脉内支架置入术(CASI),其中,包括43例紧急冠状动脉内支架术。结果:本组行PTCA成功150处,失败4处,成功率97.0%,其中A、B型病变成功率均为100%,C型病变成功率为87.5%,失败者为4例冠脉完全闭塞,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例急性心肌梗塞,2例陈旧心梗,其中2处病变导丝不能通过,1处病变导丝通过后球囊不能通过,病变扩张前目测平均狭窄是87.9%,PTCA后置入支架及直接支架置入共112例(154处病变),其中病变A型68例,B型60处,C型28处,置入支架154支,平均1.1支/处,即刻成功率100%,因病变较长或两支以上病变,有24例患者置入2只支架,7例置入3只支架,急诊PTCA43例,直接PTCA42例,挽救PTCA1例,成功率97.6%,结论:PTCA及支架植入术治疗冠心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介入诊疗132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过去 3 a中应用介入诊、疗法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和治疗效果。方法 :总结 2 0 0 1 -0 5~ 2 0 0 4-0 5期间 ,1 3 2例因发生胸痛 ,心电图 ST改变 ,心绞痛 ,急性、亚急性、陈旧性心肌梗死等而入心内科的住院病人 ,用贾金斯 ( Judkins)法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 SCA)或 (和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 PTCA)、支架植入术。结果 :1 3 2例病人中 46例 SCA正常 ,86例有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病变 ,共有 1 92处狭窄 ,A、B、C型病变数分别是 1 5、1 0 7和 70处。 45例有 >75 %的冠脉狭窄或完全闭塞 ,共植入不同型号的支架 1 1 0枚。植入支架后冠脉血流均达 TIMI 级 ,随访时间 2~ 3 6mo,无急性心肌梗死发生 ,无 1例死于冠心病。结论 :现有资料表明 ,1 SCA仍是目前诊断冠心病的最佳手段。2 PTCA、支架植入术的介入疗法是治疗冠心病的首选方法。3本研究B、C型病变占绝大部分 ,且 PTCA、支架植入术顺利 ,说明 C型病变不仅是 PTCA、支架植入的适应症 ,而且成功率高、效果好、并发症少。 4仅有的 4例复诊 SCA,发现 2例有支架内再狭窄 ,再狭窄率为 4.4%。 5完全闭塞性病变的病人 ,并非介入禁忌症 ,也能顺利完成支架植入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临床疑似冠心病行冠脉造影 ,并分析冠状动脉造影冠脉异常及冠脉正常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差异 ,PTCA及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前后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 ,以探讨PTCA及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对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分别测量冠造正常组及冠造异常组QTmax ,QTmin ,QTd ,QTcd ;测量冠造异常并行PTCA术的术前及术后 1、3、7dQTmax ,QTmin ,QTd ,QTcd。结果  (1)冠脉异常组QTd ,QTcd >冠脉正常组 (P <0 0 0 1)且QTmax增大 (P <0 0 0 1)。 (2 )PTCA组术后 1、3、7dQTd ,QTcd分别 >PTCA术前 (P <0 0 0 1)。结论 成功的PTCA及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可以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直接、延迟经皮冠状动脉成形 (PTCA)支架植入术 (STENTING)与静脉溶栓术对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近远期疗效的差异。方法 AMI患者 53例随机分为直接PTCA/STENING组 1 6例 (A组 ) ,延迟PTCA/STENTING组 1 7例 (B组 ) ,静脉溶栓组 2 0例 (C组 )。入院后均给予相同的常规术前处理 ,B组先采用与C组相同的溶栓治疗 ,3~ 7d后行延迟PTCA/STENTING治疗 ,三组间的参数经统计学处理。结果  1 .血管再通率A与B组介入治疗后 (1 0 0 % )高于C组 (65 % ) (P <0 .0 1 ) ;2 .平均住院天数与住院期再发心肌缺血事件A组少于B与C组 ,而B组延迟PTCA/STENTING后无再发心肌缺血 ,出院时左室射血分数A组高于B与C组 (P <0 .0 1 ) ,B组又高于C组 (P <0 .0 5) ;3 .治疗后 3个月恢复正常生科学研究或工作比率A与B组高于C组 ,半年内再发心肌缺血事件A与B组少于C组 (P <0 .0 1 ) ,1年存活率、6个月再狭窄率三组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结论 直接PTCA/STENT ING可作为AMI治疗首选 ,而延迟PTCA/STENTING治疗时间可尽明提前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缬沙坦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的临床影响。方法 72例接受PTCA+支架植入术(PCI)的患者分成缬沙坦干预治疗组(A组)和普通治疗组(Bgt),观察PCI后2组患者心绞痛的发作情况及超声心动图EF值的变化,随访6个月。结果 A组的心绞痛发生率较B组明显减低(P〈0.01),心肌梗死发生率A组低于B组(P〈O.05),EF值A组较B组明显改善(P〈0.01)。结论 缬沙坦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的心绞痛缓解、心肌梗死的发生及心功能有较好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PTCA及冠脉内支架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Q波、非Q波心肌梗塞共40例,经皮冠脉腔内成型术(PTCA)后直接置入冠脉内支架,或不经球囊预扩张而直接置入冠脉内支架,冠脉造影评价支架置入术后即刻疗效,随访观察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冠脉内支架置入全部成功,病变血管术后均达到TIMI 3级血流,平均随访16.4±10.2月(2-30月),不稳定心绞痛组3例心绞痛复发,2例行冠脉搭桥术,1例因拒绝接受进一步介入治疗或外科搭桥术于随访18个月时发生猝死,余全部正常工作、生活.结论PT-CA及冠脉内支架术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及远期效果。方法 在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基础上植入支架。2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共植入30个支架,术后随访3~36个月。结果 30个支架植入均获成功,除1例术后4个月再发心绞痛,余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前后QT离散度(QTd)的变化。探讨QTd在预测术后再狭窄中的意义。方法:1997年3月-2000年3月在我院行PTCA及支架植入术并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冠造)的患23例,根据冠造结果将患分为再狭组(12例)与无再狭窄组(11例),分别记录第1次PTCA及支架植入术前后,第2次PTCA(或PTCA及支架植入术或冠造)术前后的12导联同步心电图,测量QTd及校正的QTd(QTcd)。结果:两组患第1次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QTmax,QTcmax,QTd及QTcd均较术前有显减小(P<005)。再狭窄组,上述指标在第2次PTCA及支架植入 又明显增加(P<0.05),术后再次显缩短(P<0.05)。无再狭窄组,QTd及QTcd在第2次冠造术前后无明显变化,仍保持在第1次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的水平。随访5-44个月 ,无1例死亡及再梗塞发作。2例因不稳定心绞痛发作行冠脉搭桥术。结论:成功的PTCA及支架植入术可以显地缩短QT离散度(QTd)。再狭窄时,QTd再次显升高。因此,QTd可以作为预测PTCA及支架术后再狭窄的一项独立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冠心病的效果。方法27例冠心病(CHD)患者中4例行直接支架植入术,23例行常规方法支架植入术。结果27例患者28处病变血管植入31只支架。在未经介入治疗的病变血管植入支架(DeNovostenting)19只,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结果不理想植入支架(Suboptinalstenting)8只,PTCA并发夹层、内膜撕裂和濒临闭塞时植入支架(Bail-outstenting)4只。术前血管狭窄平均(87±13)%,术后为(15±5)%(P<0.05)。术后所有患者心绞痛均消失。住院期间无一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冠状动脉搭桥(CABG)或死亡。术后随访1~6个月,仅1例发生非Q波AMI。结论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对冠心病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行冠脉成形及支架植入术后是否戒烟对支架内再狭窄及预后的影响.方法观察2001年5月至2003年5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同时吸烟的患者行冠脉成形及支架植入术后的患者,共179例按术后是否完全戒烟分为戒烟组共106人;非戒烟组73例.术后常规随访6个月,观察指标包括死亡等心血管事件等,6个月后行活动平板检查,结果阳性的行再次选择性冠脉造影.如因各种原因不能行活动平板检查,直接行冠脉造影.结果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非戒烟组23例(21.7%)冠脉造影证实支架内再狭窄,而戒烟组仅14例(13.6%)冠脉造影证实支架内再狭窄.两组再狭窄例数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4).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行冠脉成形及支架植入术患者,如术前有吸烟史,术后戒烟能有效减少此类患者的支架内再狭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冠脉内支架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地分析对不稳定心绞痛17例.急性心肌梗死59例施行急诊PTCA和/或支架植入术的护理。结果术后患者全部入住冠心病监护室(CCU)进行监护,除2例死亡外,其余74例康复出院。结论急诊PTCA及冠脉内支架植入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专业性强,对护理要求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冠脉内植入支架后发生再狭窄与C反应蛋白(CPR)和肾素(PRA)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冠脉内植入支架患者56例,排除影响血清CRP水平因素,按有无高血压病分A、B二组,A组为高血压组31例,B组为非高血压组25例。56例患者在术后的当天、术后第一天、1周、1个月、6个月在空腹下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清CPR和PRA的浓度。结果56例手术患者血清CPR、PRA浓度术后第一天、术后1周与术前相比均有升高,术后1个月、6个月有4例持续升高与术前相比仍有显著意义(P〈0.01),冠脉造影复查升高的4例中又有3例发生明显狭窄。结论冠脉内置入支架后可造成局部动脉壁平滑肌细胞的持续慢性的增殖反应,CPR、PRA升高越明显、持续时间越长,局部炎症反应越重,术后再发生狭窄的几率越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加用冠通煎剂预防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PTCA及支架植入术成功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西药常规治疗组(对照组)20例和西药常规加冠通煎剂治疗组(治疗组)20例,对患者术后6个月的心绞痛复发,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冠脉造影等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治疗组心绞痛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共有30例复查冠脉造影,其中治疗组15例中,再狭窄4例;对照组15例中,再狭窄10例。两组比较再狭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加用冠通煎剂可预防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冠脉再狭窄。  相似文献   

15.
急诊PTCA及冠脉内支架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邢炜  李佩璋  李雄  徐坚  吴欣  凌峰  马辉  许轶洲  周亮 《浙江医学》2001,23(11):647-648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不稳定心绞痛(1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3例)施行急诊PTCA术,PTCA术后再作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37例.结果37例患者术后残余狭窄均<10%,冠脉再通率达100%;术后6h死亡1例.结论急诊PTCA和支架植入术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行冠脉成形及支架植入术后是否戒烟对支架内再狭窄及预后的影响。方法观察2001年5月至2003年5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同时吸烟的患者行冠脉成形及支架植入术后的患者,共179例按术后是否完全戒烟分为戒烟组共106人;非戒烟组73例。术后常规随访6个月,观察指标包括死亡等心血管事件等,6个月后行活动平板检查,结果阳性的行再次选择性冠脉造影。如因各种原因不能行活动平板检查,直接行冠脉造影。结果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非戒烟组23例(21.7%)冠脉造影证实支架内再狭窄,而戒烟组仅14例(13.6%)冠脉造影证实支架内再狭窄。两组再狭窄例数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4)。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行冠脉成形及支架植入术患者,如术前有吸烟史,术后戒烟能有效减少此类患者的支架内再狭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过去5年里应用常规冠心病介入诊疗法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和治疗效果。方法:总结2001年5月~2006年5月期间,339例因发生胸痛、胸闷,心电图ST改变,心绞痛,急性、亚急性、陈旧性心肌梗死等而入心内科的住院患者,用Judking法或经桡动脉通路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或(和)PT—CA、支架植入术。结果:339例患者中145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211例有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病变,共有412处狭窄。A、B、C型病变数分别是87、248和77处。211例有〉75%的冠脉狭窄或完全闭塞,其中189例患者共植入不同型号的支架288枚,188例植入支架后冠脉血流达TIMIⅢ级,1例因急性再灌注心律失常室颤而死亡。其余随访时间1~60个月,2例因支架植入后6个月支架内再狭窄,再次植入药物支架;2例复查发现支架内再狭窄而行冠脉搭桥术;1例支架内再狭窄失访;有2例因再发急性心肌梗死死于院外。所有操作中发生假性股动脉瘤2例,股动静脉痿2例,拔动脉鞘时迷走神经反射5例等并发症。结论:①现有资料表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仍是目前诊断冠心病的最佳手段。②PTCA、支架植入术的介入疗法是心内科治疗冠心病的首选方法。③本研究B、C型病变占绝大部分且PTCA、支架植入术顺利,说明C型病变不仅是PTCA、支架植入的适应证.而且成功率较高、效果好、并发症少。④有症状的5例复诊冠状动脉造影,发现有支架内再狭窄,再狭窄发现率为2.7%。⑤随着手术操作技术的提高和介入例数的增加,与操作有关的并发症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8.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目前介入治疗冠心病常用的方法之一。PTCA术后冠脉内置入支架,可降低单纯PTCA可能发生的急性冠状动脉闭塞的危险性和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我院1996年7月至1997年8月共行PTCA术10例,其中3例同时行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一、临床资料10例冠心病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6~67岁。10例中劳力性心绞痛2例,急性心肌梗塞4例,不稳定性心绞痛4例。冠状动脉造影确定为左前室间支(前降支)病变5例,左旋支病变1例,右冠脉病变4例。狭窄直径截面积93%~98%。2例PTCA术后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及支架植入术对不稳定心绞痛的QT离散度 (QTd)和QTc离散度 (QTcd)的影响。方法 对 5 0例不稳定心绞痛的患者行PTCA及支架植入术 ,于PTCA术前、术后 2 4小时、1周作同步 12导心电图并测量QTd及QTcd ,并与 5 0例稳定劳力型心绞痛和 5 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 不稳定心绞痛组与正常对照组间QTd及QTcd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 ,而稳定劳力型心绞痛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经PICA术后不稳定心绞痛患者QTd和QTcd下降 (P值均 <0 0 5 )。结论 成功的PTCA及支架植入术可降低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QTd和QTcd ,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作者对66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经皮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男61例,女5例,平均年龄为63.4±10.4岁,手术指征为:急性心梗13例,陈旧性心梗病史者20例,劳力性心绞痛32例,按ACC/AHA专家组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分类方法,A型病变5例,B型病变22例,C型病变39例。作者对66例患者共进行91支病变血管的PTCA,其中直接(Direct)PTCA3例,补救性(Resuce)PTCA10例.选择性(Selective)PTCA53例,6例置入冠脉内支架,1例行冠脉内旋磨术。结果:以术后狭窄程度较术前减少20%以上,术终残留狭窄<50%;无需紧急冠脉搭桥术和急性心肌梗塞及死亡为标准,手术总成功率为89.3%(59/66)。其中A型5例全部成功,B、C型病变手术成功率为88.6%(54/61).失败的7例中,2例因导丝未能通过病变部位引起血管激惹致急性血管闭塞,经及时冠脉内溶栓等处理,冠脉前向血流改善TIMI呈Ⅱ级,但仍遗留小范围Q波心肌梗塞。1例老年男性患者急性下壁MI1周,因梗塞后心绞痛行右冠DeNovo支架,血流完全恢复,但手术结束时突发心包填塞死亡,开胸接压见梗塞部位出血。114例因冠脉病变严重狭窄或完全闭塞.导丝或球囊未能通过病变部位而终止手术11例。随访:59例PTCA成功患者随访(1个月~10年),13例再发性心绞痛,其中8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