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高电荷态离子Arq+(q=16,17,18)入射金属Be,Al,Ni,Mo,Au靶表面产生的X射线谱.实验结果表明,Ar的Kα-X射线是离子在与固体表面相互作用过程中固体表面之下形成空心原子发射的.电子组态1s2的高电荷态Ar16+离子在金属表面中性化过程中,存在的多电子激发过程使Ar16+的K壳层电子激发产生空穴,级联退激发射Ar的Kα 特征X射线.Ar17+离子在金属表面作用过程中产生的X射线谱形与靶材料没有明显的关联,入射离子的Kα-X射线产额与其最初的电子组态有关,靶原子的X射线产额与入射离子的动能有关. 关键词: 高电荷态离子 空心原子 多电子激发 X射线  相似文献   

2.
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电子回旋共振离子源上用Si(Li)探测器观测到了不同动能的Ar15+和Ar16+离子与Mo表面相互作用过程产生的x射线.在不同动能 的Ar16+与Mo表面作用过程中不仅能观测到Ar的K层x射线而且能观测到Mo的L层x 射线.在不同动能的Ar15+入射下只能观测到Mo的L层x射线.实验结果表明,Ar的 K层x 射线的产额与入射离子的动能、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空心原子携带的势能以及入射离子和靶原 子x射线的竞争等有关,Mo的L层x射线随入射离子动能的增加而增加. 关键词: x射线发射 高电荷态离子 Mo表面  相似文献   

3.
张小安  梅策香  赵永涛  程锐  王兴  周贤明  雷瑜  孙渊博  徐戈  任洁茹 《物理学报》2013,62(17):173401-173401
用电子冷却储存环提供的C6+脉冲高能离子束轰击Au靶, 测量到Au的LαLβ X射线辐射谱, 分析结果表明, 在高能离子束的轰击下, Au原子的Lα的X射线产生截面大于Lβ的, 两个X射线产生截面随炮弹的动能增加而增加. 本文分别用PWBA理论和ECPSSR理论计算了此实验条件下的X射线产生截面, 结果比实验获得的结果大, 初步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关键词: 脉冲离子束 截面 X射线 内壳层  相似文献   

4.
高电荷态离子Arq+与不同金属靶作用产生的X射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高电荷态离子Arq+(q=16,17,18)入射金属Be,Al,Ni,Mo,Au靶表面产生的X射线谱.实验结果表明,Ar的Kα-X射线是离子在与固体表面相互作用过程中固体表面之下形成空心原子发射的.电子组态1s2的高电荷态Ar16+离子在金属表面中性化过程中,存在的多电子激发过程使Ar16+的K壳层电子激发产生空穴,级联退激发射Ar的Kα特征X射线.Ar17+离子在金属表面作用过程中产生的X射线谱形与靶材料没有明显的关联,入射离子的Kα-X射线产额与其最初的电子组态有关,靶原子的X射线产额与入射离子的动能有关.  相似文献   

5.
将超导离子源提供的10—20keV/q Ar16+和Ar17+离子入射到Zr金属表面,在相互作用中产生的X射线谱表明,高电荷态Ar16+离子在金属表面中性化过程中有可能存在多电子激发,使Ar16+的K壳层电子被激发形成空穴,在退激过程中发射特征Kα-X射线.空心原子Ar的K层发射X射线强度随入射离子的动能而减弱,靶原子Zr的L壳层发射X射线强度随入射离子动能的增加而增强.Ar17+的单离子的Kα- 关键词: 高电荷态离子 空心原子 X射线  相似文献   

6.
当高电荷态类钴氙离子(cobalt like -Xe, Xe27+)入射金属Ni表面过程中,共振电子俘获释放势能完成中性化,形成多激发态的Xe原子,其外壳层电子退激辐射红外光谱线.入射离子特殊的势能释放方式、离子动能和金属表面引起离子增益的能量在极短的时间(飞秒量级)沉积靶平方纳米尺度的空间范围,引起靶表面原子激发和电离,形成复杂组态之间的跃迁,特别是偶极禁戒跃迁(电四极跃迁、磁偶极跃)和X射线发射.单离子X射线产额随入射离子的动能增加而增加. 关键词: 高电荷态离子 红外光谱线 X射线 禁戒跃迁  相似文献   

7.
测量了动能为2.0–6.0 MeV的高电荷态离子152Eu20+ 入射Au表面产生的特征X射线谱, 结果表明, 相互作用不仅激发出了Au的 Mζ, MαMδ特征X射线, 还激发出了Eu的Mα X射线, 且X射线总产额随入射离子动能的增加而增加. 计算了Au的M壳层总的X射线产生截面, 并与理论模型的计算结果做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 高电荷态离子 X射线 产额 截面  相似文献   

8.
李家明  赵中新 《物理学报》1981,30(1):105-110
本文从理论上对离化态原子的Kα射线所发生的移位作了初步的研究,并总结了Kα射线随离化度和原子序变化的规律。提供了有关的数据图表,这可以用来估算各种离化态原子(原子序Z≤42)的Kα射线移位。最后还讨论了测量移位的Kα射线谱,这可以应用于等离子体的杂质诊断。 关键词:  相似文献   

9.
用电子冷却存储环(CSR)提供的能量为165 MeV/u的高能C6+脉冲束分别与Ti、V、Fe、Ni和Zn靶表面相互作用,测量了各靶辐射的K壳层X射线。结果表明,实验探测到各靶的K和K X射线均向高能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移动。经分析,X射线发生频移是由靶原子外壳层发生多电离引起的。通过计算各靶K壳层X射线的产生截面,发现该截面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小。将各靶K-X射线产生截面的实验值分别与两体碰撞近似、平面波恩近似和ECPSSR理论值比较,发现现有理论与实验值存在偏差,要准确描述实验结果需要进一步修正。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利用光谱技术研究高电荷态Ar17 离子入射金属Be、 Al、 Ni 、Mo、Au靶表面产生的X射线谱.实验结果发现Ar17 离子与固体表面作用发射的Ar Kα-X射线形状与靶材料没有明显的关系,随入射离子能量的增加,Kα-X射线强度减小.  相似文献   

11.
将超导离子源提供的10-20keV/q Ar16 和Ar17 离子入射到Zr金属表面,在相互作用中产生的X射线谱表明,高电荷态Ar16 离子在金属表面中性化过程中有可能存在多电子激发,使Ar16 的K壳层电子被激发形成空穴,在退激过程中发射特征Kα-X射线.空心原子Ar的K层发射X射线强度随入射离子的动能而减弱,靶原子Zr的L壳层发射X射线强度随入射离子动能的增加而增强.Ar17 的单离子的Kα-X射线产额比Ar16 单离子的Kα-X射线产额大5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12.
高电荷态离子Ar17+与Mo表面作用过程中的X射线发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测了低速(小于Bohr速度)高电荷Ar17+离子与金属Mo表面相互作用的X射线发射,以及ArKα,KβX射线强度随入射离子动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报道了 1.5—20 keV/q的高电荷态O~(q+)(q=3—7)离子与Al表面相互作用发射的O原子的特征X射线谱.分析表明,对于O~(q+)(q=3—6)离子入射时发射的X射线,是由于离子进入表面后与Al原子发生紧密碰撞导致的;而O~(7+)离子入射时的X射线,主要来自于"空心原子"的衰变.在动能相等的条件下,存在K壳层空穴的O~(7+)离子的X射线产额相较于O~(q+)(q=3—6)离子高一个数量级,不存在K壳层空穴的O~(6+)离子的X射线产额也要高于O~(3+),O~(5+)离子.总体来说,X射线产额以及电离截面与入射离子的初始电子组态有关,且随离子入射动能的增加而增加.根据半经典两体碰撞模型,本文估算了入射离子与靶原子相互作用时分别产生O和Al的K_α-X射线的动能阈值.对于入射动能低于动能阈值且电子组态为1s~2的O~(6+)离子与样品表面相互作用,可能存在多电子激发使O~(6+)离子产生K壳层空穴.  相似文献   

14.
精确测量离子与原子碰撞引起的靶原子内壳层电离截面,对研究原子内壳层过程以及建立合适的理论模型具有重要的意义.现有的实验数据和理论模型大都集中在中低能区,高能区由于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几乎没有相关实验数据的报道,哪种理论更适合描述高能重离子入射的靶原子内壳层电离截面,还需要进行深入的实验研究.采用电子冷却存储环提供能量分别为165,300,350,430 MeV/u的C~(6+)离子束轰击Ni靶,测量Ni的K壳层X射线.分析了实验中探测到的Ni的K_β和K_α射线强度比,发现入射粒子能量的变化对该强度比影响不明显.分别应用两体碰撞近似(BEA)、平面波玻恩近似(PWBA)和ECPSSR理论对Ni的K壳层X射线的产生截面进行理论计算,并将理论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5.
高电荷态离子Arq+入射在金属表面形成靶原子X射线谱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文报道低能高电荷Ar12+、Ar13+ 、Ar14+离子与金属Mo表面作用过程中Mo原子受激发射X射线和X射线强度随入射能量变化的实验结果.结果表明,低速高电荷离子与金属表面原子相互作用可有效地激发靶原子或靶离子内壳层电子而发射X射线.  相似文献   

16.
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利用硅漂移X射线探测器探测了4.5 MeV I20+离子入射到Fe,Co,Ni,Cu,Zn靶表面时产生I的L壳层X射线.实验观察到Ll,Lα1,2,Lβ1,3,4,Lβ2,15,Lγ1,Lγ2,3,4,4,等6组分辨较好的谱线,各分支X射线的能量发生了蓝移;Lβ1,3,4,Lβ2,15与Lα1,2谱线的相对强度比随靶原子序数的增大基本线性增加,Ll与Lα1,2,Lγ2,3,4,4,与Lγ1 X射线的相对强度比近似与靶原子序数的平方成正比.分析表明,玻尔速度附近能量的低速高电荷态离子与固体靶原子碰撞产生的内壳层过程存在直接库仑电离和电子俘获的双重综合作用,这使得内壳层X射线发射时,外壳层仍存在多个空穴,导致辐射X射线的频移和分支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徐秋梅  杨治虎  杜树斌  常宏伟  张艳萍 《物理学报》2011,60(9):93202-093202
在北京原子能研究院串联加速器上,利用20—45 MeV的O5+轰击Ta靶,研究靶的L壳层X射线. 给出了Ta的L壳层各亚壳层Ll,Lα,Lβ和Lγ X射线发射截面的比值,并且与ECPSSR理论计算做了比较. 结果表明,在误差范围内比值σ(Ll)/σ(Lα)、σ(Lβ)/σ(Lα)和σ< 关键词: L壳层X射线')" href="#">L壳层X射线 发射截面 ECPSSR理论  相似文献   

18.
采用反冲离子飞行时间-散射离子位置灵敏符合测量技术,测量了能量范围在0.7v0—4.4v0(v0为玻尔速度)的碳离子Cq+(q=1—4)与He原子碰撞过程不同出射道靶原子的双电离与单电离截面比R,包括入射离子不损失电子(直接电离)的出射道(Rq,q),入射离子俘获一个电子的出射道(Rq,q-1)和入射离子损失一个电子的出射道(Rq,q+1),并研究了R随入射C离子的能量及电荷态的变化关系.实验表明,对给定电荷态的入射离子,靶原子的双电离与单电离截面比R与出射道有很强的依赖关系,即Rq,q<Rq,q+1<Rq,q-1.直接电离出射道截面比Rq,q与入射离子电荷态几乎无关,而入射离子俘获一个电子的出射道和损失一个电子的出射道靶原子双电离与单电离截面比Rq,q-1Rq,q+1却与入射离子电荷态有很强的关系.采用原子极化理论和电子屏蔽与反屏蔽作用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解释. 关键词: 离子-原子碰撞 电离 截面比  相似文献   

19.
在玻尔速度附近能区,测量了H+,He2+和I22+,Xe20+离子作用于Al靶时碰撞激发靶的K壳层X射线.得到了相应X射线的发射截面,并与不同理论模型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单核子能量相同时,轻离子入射激发的X射线产生截面比高电荷态重离子轰击时小了大约4个数量级.质子、He2+离子激发的实验截面可以由ECPSSR理论来很好的估算,而I22+,Xe20+的实验结果与考虑有效电荷、低速库仑偏转修正的BEA理论计算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20.
邹贤容  邵剑雄  陈熙萌  崔莹 《物理学报》2010,59(9):6064-6070
对低速高电荷态Ar17+离子在与不同金属靶相互作用过程中放出的Ar离子K壳X射线的Kβ/Kα分支比及各分支K线平均能量进行了理论研究.在文献[28,29]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到了0.3—0.8玻尔速度之间的Ar17+离子与Be,Al,Ni,Mo,Au等金属相互作用过程中入射离子发出的X射线分支比及各分支平均能量.理论上,基于导带电子俘获模型和级联跃迁模型,建立耦合方程组,以解释实验主要结果,理论结果与实验符合较好.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低速高电荷态Ar17+离子在金属表面以下的空心原子形成及退激发过程中发射K壳X射线的物理图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