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rs tumors,SFT)CT表现及病理学特征。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3月-2013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孤立性纤维瘤CT表现并复习文献,总结其CT影像特征。结果 MSCT上表现为孤立、边界清楚的单发肿块。CT平扫常表现为均匀的低密度肿块,增强多轻中度强化;肿瘤较大时,常因内部囊变、坏死呈不均匀低密度,强化多呈不均匀地图样强化。结论 MSCT可清晰显示SFT病灶的形态、大小及其周围组织的关系,对SF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发生于肺内的孤立型纤维性肿瘤(SFT)的CT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内SFT患者的临床、CT及病理学资料.结果 发生于肺内的SFT在临床上可无症状或因肿瘤压迫出现不典型症状.在CT上11例表现为实性肿块,增强后实性部分明显强化.病理学改变显示肿瘤细胞呈梭形细胞为主,具有细胞密集区及细胞疏松区的特征,间质可见疤痕样胶原组织及不规则鹿角状厚壁血管,瘤细胞排列方式多样,免疫组化染色CD34阳性、Bcl-2阳性、Vim阳性及CD-99亦呈阳性.结论 CT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最终诊断必须结合既往病史、临床症状,确诊有赖于病理学与免疫组织化学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瘤(SFT)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和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祸理证实的SFT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和影像学表现。CT检查3例、MRl检查5例、1例行CT及MRI检查。对病灶的影像学征象进行分析,并与寻朱、病理连镭对照。结幕9例SFT中,发生于腹部1例、颅内2例、周围软组织及胸部备3例。5例出现压迫症状,另4例体检发现。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显示,Vimentill、CD99、bcl一2均为阳性;CD34(+)6例(6/9);S100(一)7例(7/9)。行CT检查的病灶均呈软组织密度,行MRI检查的病灶实性成分在T1WI序列上均呈等信号,在T2WI序列上1例呈等信号、4例以高信号为主。结论SFT的临床症状以压迫症状为主。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为SFT的诊断提供依据。CT和MRI可以对SFT进行定位,并确定肿瘤与周围组织关系,为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腹部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腹部孤立性纤维瘤(SFT)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例腹部孤立性纤维瘤病例的CT和MRI表现以及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变化。结杲:CT显示肿块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因肿瘤富于血管通常早期呈明显均质性强化。MR扫描显示肿瘤实质在T1WI、T2WI多呈低信号,但肿瘤因黏液样变性或出血在T2WI呈高信号。病理学检查:肿瘤由梭形细胞构成,有多种排列方式,免疫组化CD34阳性。结论:SFT是一种间叶源性、境界清楚的软组织肿瘤,影像学上因病理学上肿瘤细胞分布以及有无黏液样变性而呈现不同的改变及强化模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 的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学特征,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与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SFT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对照观察.结果 (1)孤立性肿块边缘光滑清晰,位于肺部2例,盆腔2例,颈部2例,腹膜后1例,上颌窦1例.(2) CT检查孤立性肿块部分可见囊性退变区,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3)MRI检查肿瘤实质在T1WI及T2WI上呈低信号,较大的肿瘤在T2WI 上呈高低混杂信号且可见血管流空信号.(4) 病理学检查肿瘤由梭形细胞构成,血管丰富,管腔呈裂隙样改变,免疫组化CD34 、CD99阳性.结论 SFT是一种间叶源性软组织肿瘤,可发生在全身各部位.影像学上见孤立性、境界清楚的软组织肿块,肿块血管丰富、明显强化,尤其当肿块实质部分在T1WI呈中等或低信号而T2WI上以低信号为主时应考虑到该肿瘤,确诊需靠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孤立性纤维瘤(SF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以提高对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9月~2013年4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男14例,女7例)SFT的CT表现,所有病例均接受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 MSCT上表现为孤立、边界清楚的单发肿块。瘤体较小时,CT平扫常表现为均匀的低密度肿块,增强多均匀显著性强化;瘤体较大时,常因内部囊变、坏死呈不均匀低密度,强化多为显著不均匀强化,呈地图样或分层样强化。结论 MSCT可清晰显示SFT病灶的形态、大小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SF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腹盆部良、恶性孤立性纤维瘤(SFT)的CT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特征,探讨CT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腹盆部SF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总结CT的影像学特点和术后病理结果。结果 34例SFT中良性13例,恶性21例,平均年龄分别为45.3岁和56.2岁(P=0.01)。肿瘤最大径≥10cm(P=0.038)、动脉期见“蚯蚓钻土征” P=0.002)、静脉期见“地图样”强化(P=0.048)并呈平台型强化(P=0.001),这四种CT征象对于鉴别腹盆部良、恶性SFT具有诊断价值。免疫组化结果:Bcl-2+(28/34)例,CD34+(27/34)例,STAT6+(24/34)例、S-100-(34/34),Ki-67指数≥5%(23/34)例。6例良性SFT复发,7例恶性SFT复发。结论 腹盆部良恶性SFT在CT上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差异性。恶性SFT患者年龄多较大、肿瘤体积较大、“蚯蚓钻土征”、“地图征”及静脉期呈平台型强化等特征更常见。同时结合病理学镜下特点和免疫组化结果可提高对SFT的良恶性鉴别。  相似文献   

8.
张建英  胡凌云  张福洲  吴杰 《西部医学》2022,34(5):766-769+774
目的 探讨CT、MRI对盆腔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盆腔SFT的CT与MRI表现,并与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7例盆腔SFT均为单发,其中5例呈类圆形,1例呈椭圆形,1例呈不规则形,体积均较大,肿瘤大多为实性,均位于盆腔内腹膜外间隙、骶前区域;CT平扫表现7例瘤体密度均匀 /混杂,2例合并囊变、坏死,增强扫描均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呈地图样、持续性强化,并见肿瘤血管;MRI平扫表现为5例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所有瘤体内均见肿瘤血管流空效应;7例盆腔SFT中5例良性,2例恶性,肿瘤表面及瘤内血管丰富,免疫组化CD34、CD99、CD117、Vimtin、Bcl 2及Ki 67阳性。结论 盆腔SFT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对多数病例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胸膜及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病(SFT)患者的CT、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44例SFT患者的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及CT和MRI图像资料,观察记录病灶部位、病灶大小、边界等相关信息,总结SFT患者在CT和MRI中的影像学征像.结果 收集的18例SFTP病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提高对肾脏等泌尿系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的CT认识及诊断、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5年6月间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SFT的CT影像学资料和病理,包括良性6例,恶性1例,男5例,女2例,平均年龄45.5岁.结果 7例患者中,CT表现良恶性与病理相符为100%,所有病例均为单发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左肾4例,右肾3例,CT表现良性为病灶边界清楚,内部均匀,膨胀性生长,也可见多发小片状或不规则低密度区,恶性为类圆形囊实性团块状影,密度不均匀,边缘不清,向周围浸润生长.结论 CT表现为单发孤立、类圆形边缘清晰,密度均匀或欠均匀,不均匀强化,延迟持续强化伴粗大供血血管时,应考虑SFT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螺旋CT及高场强MRI对肝孤立性坏死结节(SNNL)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肝孤立坏死结节的CT及MRI表现。结果 CT平扫病灶均为低密度影,增强动脉期及门脉期均未见明显强化,延迟期部分病例轻度强化。MRI T1WI病变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病变呈略高到中高信号,增强各期均无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及高场强MRI扫描均能很好的反映SNNL的病理学特点,可以提高SNNL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摘 要: 【目的】 白血病合并肝脏真菌感染的病例比较罕见,本文通过总结经病理证实的病例的CT表现特点,以期提高对该病诊断的准确性? 【方法】 收集16例经病理确诊的白血病合并肝脏真菌感染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全部患者均行上腹部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 16例中CT发现肝肿大9例(56%)?肝内病灶CT表现分5型:Ⅰ型,单纯低密度型,平扫?动脉期呈低密度,门脉期呈低或等密度;Ⅱ型,环征,动脉期边缘强化,门脉期为等密度;Ⅲ型,靶征,动脉期中央呈小结节状强化,周围见低密度环,外周环状强化;门脉期低密度环不均匀强化,外周强化环消退;Ⅳ型,牛眼征,动脉期和门脉期边缘强化,内部为低密度;Ⅴ型,多结节融合呈花瓣状肿块?本组16例中,I型1例?Ⅱ型7例?III型5例?IV性1例?V型1例,1例出现为II型及III型? 【结论】 白血病肝脏真菌感染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表现,CT有助于早期诊断并疗效监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肉瘤样癌(PLSC)的影像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4例PLSC的临床、X线胸片、CT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PLSCX线胸片和CT均表现为肺内直径3.0cm~7.5cm团块状实质性病灶;肿块均为周围型;2例肿块边界清楚,密度均匀;2例病灶呈浅分叶状,有短毛刺;4例肿块均侵犯邻近胸膜;2例纵隔淋巴结肿大;1例左侧肾上腺转移。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显示3例单一肉瘤样癌,1例多形性癌为肉瘤样癌伴腺癌Ⅱ~Ⅲ级;4例波形蛋白(Vim)及细胞角蛋白(CK)均阳性,1例上皮膜抗原(EMA)阳性,1例S-100阳性。结论周围型PLSC在CT上具有相对特征性表现,免疫组织化学Vimentin、CK有助于确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40例纵隔生殖细胞肿瘤的CT征象,提高其CT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病理证实的纵隔原发生殖细胞肿瘤的CT资料,24例为畸胎瘤,16例为非畸胎类生殖细胞肿瘤,40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观察征象包括:发病部位,肿瘤大小,轮廓,边缘,平扫和增强扫描CT值,对于临近结构的侵犯,有无远处转移。【结果】40例肿瘤均位于前纵隔,肿瘤的最大径为5 cm~16 cm;24例畸胎瘤边界清楚,呈类圆形,CT平扫20例可见脂肪密度影和钙化,增强轻度强化,4例呈均匀水样密度,肿瘤壁薄均匀,见弧线状钙化,增强未见强化。16例非畸胎类生殖细胞肿瘤分别呈分叶状,边界不清楚(11/16例)或类圆形,边界清楚(5/16例),13例肿瘤平扫密度不均匀,内见稍高于水密度的低密度灶或斑点状钙化,增强不均匀强化,3例精原细胞瘤呈均匀密度,增强均匀强化;分别有6例、6例、10例和3例非畸胎类生殖细胞肿瘤侵犯心包、胸膜、临近大血管和出现肺转移。【结论】纵隔生殖细胞肿瘤的常见CT征象为好发于前纵隔,肿瘤体积较大,畸胎瘤多数含有脂肪成分和钙化,CT容易诊断。非畸胎类生殖细胞肿瘤多呈分叶状,边界不清楚,CT平扫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精原细胞瘤可表现为均匀密度和均匀强化。非畸胎类生殖细胞肿瘤可侵犯心包、胸膜和临近大血管,并出现其他器官转移;诊断应当与胸腺瘤和淋巴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MscT和MRI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SFT的MSCT和MRI表现、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特征,并进行对照分析。结幂9例SFT中,发生于肺部1例,胸膜2例,颈部2例,腹部1例,腹膜后1例,盆腔1例,下肢1例,临床无症状,或表现为局部肿块及其引起的压迫症状。其中7例进行MSCT检查,1例进行MR检查,1例进行MSCT和MR检查。SFT在MSCT和MRI上表现主要为境界清楚的较大肿块,对周围组织无侵犯,密度/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8例呈明显强化,可见不均匀间隔样强化及肿瘤血管,其中5例呈“地图样”强化:1例呈轻度强化。病理学显示肿瘤以梭形细胞为主,问质含丰富胶原和血管,构成细胞密集区与细胞疏松区的特征,细胞异型性不明显。免疫组化染色CD34、vimentin阳性,C-100、CK阴性。结论SFT是一种少见的间叶源性软组织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MSCT和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均有利于病变的显示和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胆囊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与MRI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5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胆囊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与MRI检查资料,其中6例仅行胆囊CT检查,3例仅行MRI检查,1例同时行CT与MRI检查。观察胆囊肿瘤的大小、形态、强化方式,是否合并肝转移、胆管与肝周转移、淋巴结转移、胆囊结石等情况。【结果】10例胆囊神经内分泌肿瘤,肿块T1最大径为39~120mm,表现为广基底附着于胆囊壁,并突向胆囊腔内;其中7例CT表现为软组织密度不规则肿块;4例MRI上,肿瘤在T1加权成像为均匀等信号,T2加权成像为不均匀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上弥散受限。10例胆囊肿瘤增强后呈中度不均匀持续性强化。10例中,8例伴有肝转移,其中肝4、5段转移7例,其它肝段多发转移1例;6例侵犯胆管,3例侵犯肝门部脂肪;7例伴有肝门或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合并胆囊结石。【结论】胆囊神经内分泌肿瘤CT及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多表现为胆囊部位的大肿块,易侵犯邻近的肝实质,沿胆囊颈、胆囊管蔓延,伴肝门、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并肝门部脂肪侵犯。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肝癌CT动脉期强化程度与TOCE的碘化油沉积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CT动脉期强化程度与经肝动脉碘化油栓塞化疗(transarterial oily chemoembolization,TOCE)的碘化油沉积的相关性。【方法】对2003年1月-2009年1月共6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前肿瘤CT动脉期血供强化程度进行分型,将其分为富血供型(均匀强化型+不均匀强化型)和乏血供型(强化不明显型+无强化型),并与TOCE术后碘化油沉积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69例行TO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中,CT动脉期表现为富血供型40例(均匀强化型10例+不均匀强化型30例),乏血供型29例(强化不明显型16例+无强化型13例)。四种分型碘化油沉积率的总构成比有显著性差异(χ2=60.096,P<0.01),肿瘤强化程度与碘化油沉积率呈显著正相关(r=0.704,P<0.01),富血供的碘化油沉积率明显优于乏血供(χ2=43.281,P<0.01);富血供中均匀强化型碘化油沉积率优于不均匀强化型。【结论】原发性肝癌CT动脉期强化程度与TOCE碘化油沉积具有相关性,利用CT动脉期进行原发性肝癌血供评估,可以初步预测原发性肝癌TOCE后的碘化油的沉积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小肠恶性淋巴瘤的影像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术前诊断率。方法收集23例经手术和病理报告证实为小肠恶性淋巴瘤患者的胃肠道造影、CT及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胃肠道造影和CT影像特征,并与手术和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肿瘤发生于回肠19例,空肠1例,十二指肠1例,2例为空回肠同时受累。胃肠道造影表现为小肠局部瘤样扩张9例,肠管狭窄6例,腔内充盈缺损4例,其中3例可见龛影。CT检查12例,表现为肠壁增厚9例,其中2例伴肠腔扩大,腔内肿块3例,肠系膜浸润或淋巴结肿大3例,累及大网膜1例。胃肠道造影的定位诊断准确率为87.0%,但定性诊断的准确率仅为34.8%。CT的定位诊断准确率为100%,定性诊断准确率为75.0%。结论 CT能够对小肠恶性淋巴瘤提供更为全面准确的评价,常规胃肠道造影与CT检查相结合有助于制定更为恰当的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实时低机械指数超声造影成像评价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血流灌注特征.方法 选择25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作为研究对象,全部病例经手术、穿刺活检或增强MRI证实.结果 动脉相100%高增强,早期动脉相72%见从中心至周边“星形”或“轮辐样”动脉强化,16%从中心向周边强化范围逐渐扩大,周边出现一过性未强化带,12%未观察到上述特征性征象;门脉相100%高增强;延迟相84%等或略高增强,16%中心部造影剂退出呈低增强.44%可检出三相均不强化的“瘢痕组织”.结论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超声造影“星形”动脉供血、离心性填充并持续至门脉相是其特征性表现,超声造影表现不典型者需与肝腺瘤、高分化肝细胞癌等高血供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