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赤链华游蛇消化道粘膜上皮表面细微结构的特征。结果表明,其食道前段粘膜上皮由纤毛细胞、柱状细胞组成,后段为假复层上皮细胞组成;胃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细胞,细胞表面无微绒毛;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有微绒毛;同时,还讨论了这些结构与机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马口鱼消化道的形态及组织学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马口鱼消化道的形态结构特点, 采用解剖学、石蜡切片-显微技术及扫描电镜技术观察研究了马口鱼消化道的形态及组织学结构特征. 结果显示: 马口鱼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肠道组成, 无胃; 口咽腔无颌齿, 具咽齿; 舌短小, 被覆复层扁平上皮, 具少量味蕾及较多圆形粘液细胞. 食道及肠道均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及外膜构成. 食道粘膜层主要由复层扁平上皮构成, 杯状细胞较多, 肌层发达, 内层环肌、外层纵肌. 肠道分前、中、后三段, 呈“S”形盘曲, 肠长指数0.86~1.50; 肠内面皱褶发达, 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 其游离面有微绒毛密集排列形成的纹状缘, 后肠微绒毛密集程度略小于前中肠; 上皮细胞间分布有杯状细胞, 杯状细胞的数量前、中肠较多, 后肠后段较少, 肠管直径、肠绒毛数量及其高度由前到后渐减. 马口鱼消化道的结构特征与其肉食性相适应.  相似文献   

3.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胭脂鱼食管、胃、前肠、中肠和后肠黏膜上皮表面细微结构。发现消化道黏膜皱褶形态差异显著,胃黏膜上皮细胞表面有微绒毛,分布密集,但在部分区域有成簇的壁细胞,呈柱状;肠黏膜上皮表面的微绒毛似苔藓状覆盖在细胞的表面,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前肠上皮细胞分泌孔较多,微绒毛密集且高度参差不齐;中肠上皮细胞分泌孔明显减少,微绒毛比前肠密且平整;后肠分泌孔孔径变小,数量最少,且微绒毛较稀疏,表面最平滑,细胞呈梭形环绕,形成杯状结构。亚成体鱼与幼鱼的消化道黏膜上皮结构相似,但其分泌孔孔径和分泌孔密度有差异,亚成体鱼的分泌孔孔径和分泌孔密度更大,说明亚成体鱼消化能力强于幼鱼。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大黄鱼肝脏的结构特点, 采用石蜡切片-显微技术及超薄切片-透射电镜技术观察研究了健康大黄鱼肝脏的组织学结构特征. 显微观察显示, 肝脏表面覆有一层较薄的结缔组织被膜, 肝小叶之间界限不明显, 中央静脉不发达, 肝细胞索(板)排列不规则; 肝血窦相互吻合成网络状; 肝内小叶间静脉、小叶间动脉伴行; 肝内胆管系统由胆小管、小叶内胆管、小叶间胆管和支胆管组成; 小叶间胆管常与小叶间静脉、小叶间动脉伴行; 胰腺组织弥散分布于肝实质中. 电镜观察显示, 大黄鱼肝细胞界限清晰, 单核; 细胞质分布有丰富的核糖体和线粒体, 内质网发达, 含有丰富的糖原颗粒和大小不等的脂滴; 枯否氏细胞具伪足, 细胞质内含有吞噬泡; 贮脂细胞内含有大小不等的脂滴; 狄氏隙及胆小管腔内充满丰富的微绒毛. 大黄鱼肝脏组织结构与其他硬骨鱼类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5.
运用光镜技术研究了中国绿螂精巢的组织结构及精子的发生过程.结果显示,中国绿螂的精巢由外壁及其内的无数生殖小管构成.外壁含单层柱状上皮细胞以及较厚的肌肉层.生殖小管的外层为生殖上皮,并由生殖上皮不断向腔内增殖产生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和精子.伴随着染色质的浓缩,精子发生过程中细胞逐渐变小.中国绿螂的精子呈细长锥体状,形似辣椒,长约8~10 μm.  相似文献   

6.
日本沼虾触角腺形态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日本沼虾触角腺的形态学进行了初步研究 .日本沼虾的触角腺由体腔囊、迷路、原肾管和膀胱组成 .体腔囊细胞有许多足状突起 ,具有过滤功能 ;迷路占整个腺体的 4 / 5,其展开长度约 ( 10 0±10 ) cm;迷路细胞顶部具有发达的微绒毛、基部质膜内陷 .原肾管细胞的微绒毛短而不规则 ,基部质膜内陷却十分发达 ,原肾管的展开长度约 ( 4 0± 4 ) cm;膀胱细胞基部质膜也有内陷但无微绒毛 .上述结构是触角腺排泄功能和渗透压调节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台湾泥鳅消化道的形态结构特点与其消化吸收功能之间的关系, 采用活体解剖、石蜡切片以及AB-PAS染色技术, 研究台湾泥鳅消化道的形态、组织学结构及黏液细胞的分布. 结果显示: 台湾泥鳅消化道由口咽腔(舌)、食道和肠道组成, 无胃; 食道粗短、肠道直、无盘曲, 肠指数0.50±0.04; 口咽腔上皮中分布有味蕾及II型和IV型黏液细胞; 食道和肠道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及浆膜构成; 食道肌层发达, 黏膜皱襞向腔内突起, 被覆复层扁平上皮, 大量黏液细胞分布于复层上皮内, 以Ⅱ型和IV型为主, 还有少量Ⅲ型黏液细胞; 肠道各段均被覆单层柱状上皮, 上皮层内分布有3种黏液细胞, 同样以Ⅱ型和IV型为主; 肠道黏膜皱襞高度以及肌层厚度从前往后呈现下降趋势. 台湾泥鳅消化道各部的形态、组织学结构特征及黏液细胞分布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  相似文献   

8.
发现松果腺终囊的类光感细胞中有分泌样的颗粒,因此,终囊细胞有可能参与分泌物质的形成并具有分泌的功.背囊是由具纤毛的细胞所构成,细胞有很多微绒毛;内膜系发达;核糖体多;线粒体丰富.根据这些特征推测背囊细胞也可能参与分泌物质的运输和化学加工.  相似文献   

9.
山溪鲵消化系统组织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和扫描电镜,观察了山溪鲵消化系统组织结构和粘膜表面.结果表明,除口腔外,消化道管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构成.消化道各部分的差别主要在粘膜层和肌层:食道粘膜为复层柱状上皮,无纵肌层;胃、肠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胃肠肌层有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组成.而且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细微结构、粘膜中腺体的分布情况、肌层的相对厚度等在消化道各部分也存在差异.肝细胞以群集为主,肝小叶不明显,胰为弥散型.  相似文献   

10.
白芷叶中分泌道显微和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白芷叶中分泌道的显微和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白芷叶中分泌道是由一层上皮细胞围绕一圆形腔道而成,分布于叶片、叶鞘和叶柄的薄壁组织及较大叶脉或维管组织的次生韧皮部中,分泌道的发生方式为裂生型,其腔隙的扩大主要依靠上皮细胞本身的分裂生长以及周围细胞插入到上皮细胞之间。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分泌道原始细胞之间裂开形成腔隙可能与高尔基体分泌果胶酶进入到相邻细胞壁间而导致中层溶解有关,成熟分泌道上皮细胞中含有丰富的质体和内质网,其中大多数质体被内质网鞘所围绕,分泌道发育过程中上皮细胞超微结构最显著变化是质体、内质网和嗜锇滴数量的改变,它们随着分泌道的成熟而增加,随着分泌道的衰老而减少,嗜锇物质主要由质体、鞘内质网和细胞质内质网合成,而线粒体、液泡和细胞质也可参与分泌物的合成和运输过程  相似文献   

11.
罗氏沼虾遗传多样性的RAPD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RAPD技术,对20世纪70年代从马来西亚引进的7对罗氏沼虾后代的养殖群体(简称NY)和90年代从新加坡引进的天然群体的F1与养殖群体交配繁殖的后代(简称NX)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用OPM组随机引物对两个群体的基因组DNA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扩增的DNA片段大小在0.1~1.5kb之间.NY群体内的平均遗传相似度(simiIarity,S)为0.8819,NX群体内的平均遗传相似度(5)为0.5857.他们的遗传变异度(variability,V)分别是0.1181和0.4143.NY群体的变异度明显小于NX群体.这可能与NY群体长时期的近亲间或在小群体内繁殖导致种群退化有关.  相似文献   

12.
口虾蛄小颚腺的显微结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口虾蛄小鄂腺的组成及各部分显微形态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小颚腺由体腔囊、迷路和原肾管组成,无膀胱。体腔囊足细胞小,足状突起少;迷路细胞具有微绒毛且基底侧质膜内陷;原肾管细胞的微绒毛较短,数量少,但基底侧质膜内陷更深更宽。口虾蛄小颚腺相关的细胞结构虽较为原始,不很发达,但其基本生理能力应与日本沼虾的触角腺类似,即具排泄和渗透压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13.
氨态氮和亚硝态氮是虾类养殖环境中最主要的外来和自身污染物.在1 mg/L非离子氨态氮和1 mg/L亚硝态氮的作用条件下,罗氏沼虾总血细胞计数均有减少,且亚硝态氮的短期作用大于氨态氮;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在氨态氮和亚硝态氮作用前后,罗氏沼虾血细胞超微结构发生改变,透明细胞、半颗粒细胞和颗粒细胞这三种血细胞的粗面内质网、核糖体和线粒体数量减少,其中以氨态氮作用引起的血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幅度较大.这说明1 mg/L的非离子氨态氮和亚硝态氮对罗氏沼虾总血细胞计数和超微结构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微黄镰玉螺卵黄发生过程中细胞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微黄镰玉螺卵黄发生过程。结果表明:卵黄合成早期的卵母细胞,胞质内出现大量管状或泡状膜性囊泡,卵黄前体物质逐渐增多并开始向囊泡内聚集。在卵黄合成中期,细胞质内高尔基复合体和内质网活动很活跃,细胞质中爱渐形成和积累大量卵黄颗粒,核伸出伪足状突起,核质间交换频繁,卵黄合成后期,细胞南充满卵黄粒,细胞器不发达,但核糖体在整个卵黄合成期间很发达。电镜观察还表明微黄镰玉螺卵母细胞的卵黄颗粒形成 是通过多种胞器的共同作用完成的。高尔基复合体和内质网是参与卵黄粒形成的主要胞器,线粒体和核糖体也参与卵黄粒的形成。此外,对滤泡细胞与卵黄蛋白来源之间的关系作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氨态氮、亚硝态氮对罗氏沼虾免疫相关酶类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氨态氮和亚硝态氮是虾类养殖环境中最主要的污染物.在1 mg/L非离子氨态氮和1 mg/L亚硝态氮的作用条件下,罗氏沼虾血清、肝胰腺和肌肉中的酚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碱性磷酸酶及酸性磷酸酶活力变化不同,经1、4、7及10天处理后,血清和肌肉酚氧化酶活力均有所降低,而肝胰腺的酚氧化酶活力则略有增高;各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基本变化过程为,先增高后降低;各组织的两种磷酸酶活力则有不同程度的增高.酚氧化酶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可作为判断虾类免疫抗病能力的指标,而两种磷酸酶活性则仅可作辅助参数.  相似文献   

16.
中华鳖腐皮病由细菌感染引起,四季均可流行,是危害中华鳖最严重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除了颈部溃烂、腹甲上有多处红色病斑等外观症状外,内脏器官也发生了一系列的病变:表现为腹腔积水;肝、脾肿大,肝内有斑块状淤血.组织观察结果显示肝细胞索排列紊乱,细胞质颗粒变性;脾脏内淋巴细胞增殖;小肠绒毛脱落,固有层淋巴小结增生,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也有不同程度的病变;胃出血,上皮细胞脱落;肾小球萎缩,肾间质充血,肾小管表面纤毛断裂;胰的腺泡解体等.  相似文献   

17.
合适的支架是进行组织工程研究必需的条件之一.运用自制的具有较好弹性的无规聚合物聚(L-乳酸-co-己内酯,PLLC),并采用热致相分离法(TIPS)制备了具有不对称孔径的食道组织工程用三维支架.经过对不同成孔条件(包括粗化温度、粗化时间以及聚合物溶液浓度等)的比较和研究,使此支架上表面具有孔径〈10μm,而本体具有50~100μm,甚至〉100gm的不对称多孔支架.并模拟正常食道粘膜层构造,将提取自猪食道的原代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别种植于此支架的二面,经HE常规染色,发现在体外培养时间(14d)内,在支架上表面已形成一连续层的上皮细胞层,某些部位甚至多于一层,这与正常食道的上皮细胞层相似.对于成纤维细胞而言,在与上皮细胞层同一视野内所见成纤维细胞较少,因为如果细胞生长在支架内部就很难用常规方法观察得到.但从这些结果可以看到用PLLC制备的多孔支架对细胞没有毒性,且具有一定的支持细胞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电镜观察鲈鱼出血病的病理切片,发现肾上皮细胞内存在250nm具囊膜的病毒颗粒,肠肌细胞内存在50nm无囊膜的病毒颗粒。肾、肠、肝和脾中的细胞都有不同程度的病变,病变细胞内质网肿胀,线粒体结构受损,细胞器数量也减少。肠肌细胞肌原纤维局部断裂产生空泡,肝细胞出现较多的脂肪滴。这些结果提示,由于细胞结构受损,细胞代谢发生障碍,加速了病鱼的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