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7 毫秒
1.
马口鱼消化道的形态及组织学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马口鱼消化道的形态结构特点, 采用解剖学、石蜡切片-显微技术及扫描电镜技术观察研究了马口鱼消化道的形态及组织学结构特征. 结果显示: 马口鱼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肠道组成, 无胃; 口咽腔无颌齿, 具咽齿; 舌短小, 被覆复层扁平上皮, 具少量味蕾及较多圆形粘液细胞. 食道及肠道均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及外膜构成. 食道粘膜层主要由复层扁平上皮构成, 杯状细胞较多, 肌层发达, 内层环肌、外层纵肌. 肠道分前、中、后三段, 呈“S”形盘曲, 肠长指数0.86~1.50; 肠内面皱褶发达, 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 其游离面有微绒毛密集排列形成的纹状缘, 后肠微绒毛密集程度略小于前中肠; 上皮细胞间分布有杯状细胞, 杯状细胞的数量前、中肠较多, 后肠后段较少, 肠管直径、肠绒毛数量及其高度由前到后渐减. 马口鱼消化道的结构特征与其肉食性相适应.  相似文献   

2.
利用扫描电镜首次对龙骨蛏蚌的消化管、外套膜和鳃进行了观察研究,消化管包括唇瓣、食道、胃、盘旋肠、直肠以及肛门。消化管各段内表面均具有纤毛,纤毛密集细长;盘旋肠和直肠内表面还具有微绒毛;在食道、胃和盘旋肠内表面可见分泌细胞;分泌细胞夹杂在纤毛柱状细胞之间,呈棒状突起。外套膜内表皮呈不规则的板块状结构,具沟和嵴,沟嵴上分布有纤毛和微绒毛,纤毛柱状细胞间夹杂较多的分泌细胞;外表皮表面相对平滑,无明显的沟嵴,表面仅分布有微绒毛,未见大量分泌细胞和球状颗粒。鳃表面布满纤毛,每条鳃丝由前纤毛、前侧纤毛和侧纤毛组成,这些结构在食物的选择与运输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研究对进一步了解龙骨蛏蚌的摄食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采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赤链华游蛇消化道粘膜上皮表面细微结构的特征。结果表明,其食道前段粘膜上皮由纤毛细胞、柱状细胞组成,后段为假复层上皮细胞组成;胃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细胞,细胞表面无微绒毛;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有微绒毛;同时,还讨论了这些结构与机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胭脂鱼消化道结构特点与其食性的相关性, 采用解剖及石蜡切片技术观察分析了胭脂鱼消化道形态及组织学结构特征. 结果显示 胭脂鱼消化道中无胃, 主要由口咽腔、食道及肠组成. 口咽腔内具短小的舌, 食道粗短, 肠道较长且有3个盘曲, 肠指数为2.31±0.10. 口咽腔表面被覆复层扁平上皮, 内分布有较多味蕾, 起食物的选择和甄别作用. 食道和肠道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构成. 食道肌层发达, 黏膜层上皮内有较多杯状细胞, 主要起食物的润滑和过渡作用; 肠道是胭脂鱼消化道行使消化吸收功能的主要部位, 其黏膜层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 内有杯状细胞分布, 游离面具明显的纹状缘, 且前、中肠的肠径、肌层厚度和黏膜褶皱高度均显著高于后肠, 表明前、中肠可能具有更强的消化吸收作用. 胭脂鱼消化道形态及组织学结构特点与其杂食食性相适应.  相似文献   

5.
克氏螯虾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组织学方法对克氏螯虾消化系统形态结构进行了研究,并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其消化道内表面的细微结构,结果表明,克氏螯虾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分前肠,中肠和后肠,整个消化道各段均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表面覆盖有几丁质层,食道上皮下的结缔组织中有皮肤腺和纵肌束,消化腺即肝脏为多分支的盲管,肝盲管上皮由肝细胞和分泌细胞组成,扫描电镜下可见胃的表面有刚毛,肠的表面有棘刺。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棘头梅童鱼消化道形态结构特点,采用解剖及石蜡切片技术对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棘头梅童鱼的消化道由口咽腔(舌)、食道、胃、幽门盲囊和肠组成.舌由基舌骨突出外覆黏膜而成,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内含少量味蕾及黏液细胞.食道、胃、幽门盲囊及肠均可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及浆膜层.食道粗短,黏膜层被覆复层扁平上皮,内含...  相似文献   

7.
对2 种肉食性鱼与2 种杂食性鱼前肠组织学进行了比较研究。乌鳢、鲶消化道短而粗,咽齿发达,有胃结构;前肠粘膜褶较低,纹状缘较厚,杯状细胞数目相对较少而大。鳊、鲫鱼消化道细长,没有胃的分化;前肠粘膜褶高,纹状缘薄,杯状细胞数目相对乌鳢、鲶鱼较多。  相似文献   

8.
四种淡水鱼类前肠的组织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种肉食性鱼与2种杂食性鱼前肠组织学进行了比较研究,乌鳢、鲶消化道短而粗,咽齿发达,有胃结构,前肠粘膜褶较低,纹状缘较厚,杯状细胞数目相对较少而大。鳊、鲫鱼消化道细长,没有胃的分化;前肠粘膜褶高,纹状缘薄,杯状细胞数目相对乌鳢、鲶鱼较多。  相似文献   

9.
利用光镜和电镜技术对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在产卵前后的输卵管结构进行了观察.输卵管由管壁上皮和基膜组成.管壁上皮为一单层柱状上皮细胞,附着在基膜上.电镜下上皮细胞有明暗之分,细胞面向管腔伸出长而密集的微绒毛.细胞核呈椭圆形,核仁一个或者若干,细胞质内含有丰富的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产卵前细胞结构完整,核仁明显,管腔内有大量分泌物;产卵后,游离面细胞膜破碎,微绒毛断裂,细胞内含物排向管腔,管腔内残留少量分泌物.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台湾泥鳅消化道的形态结构特点与其消化吸收功能之间的关系, 采用活体解剖、石蜡切片以及AB-PAS染色技术, 研究台湾泥鳅消化道的形态、组织学结构及黏液细胞的分布. 结果显示: 台湾泥鳅消化道由口咽腔(舌)、食道和肠道组成, 无胃; 食道粗短、肠道直、无盘曲, 肠指数0.50±0.04; 口咽腔上皮中分布有味蕾及II型和IV型黏液细胞; 食道和肠道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及浆膜构成; 食道肌层发达, 黏膜皱襞向腔内突起, 被覆复层扁平上皮, 大量黏液细胞分布于复层上皮内, 以Ⅱ型和IV型为主, 还有少量Ⅲ型黏液细胞; 肠道各段均被覆单层柱状上皮, 上皮层内分布有3种黏液细胞, 同样以Ⅱ型和IV型为主; 肠道黏膜皱襞高度以及肌层厚度从前往后呈现下降趋势. 台湾泥鳅消化道各部的形态、组织学结构特征及黏液细胞分布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  相似文献   

11.
山溪鲵消化系统组织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和扫描电镜,观察了山溪鲵消化系统组织结构和粘膜表面.结果表明,除口腔外,消化道管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构成.消化道各部分的差别主要在粘膜层和肌层:食道粘膜为复层柱状上皮,无纵肌层;胃、肠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胃肠肌层有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组成.而且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细微结构、粘膜中腺体的分布情况、肌层的相对厚度等在消化道各部分也存在差异.肝细胞以群集为主,肝小叶不明显,胰为弥散型.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长期冻存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细胞膜形态和功能变化及其与细胞凝集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对凝集的成因作了分析,初步提出了降低凝集作用的综合措施. 采用含to劣二甲基亚矾和40}人AB型血清的RPMI 164。培养液作为冻存液,将淋巴细胞在液氮中冻存1年,复温后,检测其存活率,细胞凝集现象和细胞电泳速率,并观察了细胞表面超微结构的变化. 冻存淋巴细胞复苏后,部分细胞呈现凝集状态,这是由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受到损伤所致,表现在细胞表面净负电荷密度的降低,电泳率减缓,细胞轻度皱缩,膜表面微绒毛增粗,出现粗大的指状突起.二甲基亚讽是造成膜结构与功能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常温下更加明显,它具有较强的促凝集作用.此外,淋巴细胞悬液内混杂血小板,也是促进细胞凝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对羽化不同天数(1、3、5、7 d)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Rottemberg)雌蛾性信息素分泌腺体的位置及结构进行了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的观察.结果表明:小地老虎性信息素分泌腺体位于腹部末端第8、9节节间膜腹面.求偶时,伸出节间膜,为一黄白色的囊泡.腺体表面分布着饱满的锥状体.腺体细胞呈单层排列,中央细胞为柱状,细胞核为椭圆形.细胞与细胞间有明显的胞连接,细胞基底膜基褶较多,质膜上分布着微绒毛,并与内表皮连接,内表皮之上含有多层几丁质,胞质中含有空泡、线粒体、脂质粒及光面内质网,并且随着蛾龄的增加,脂质粒和光面内质网的数量会显著增多.研究小地老虎性信息素腺体发育过程中的超微结构,有助于阐明性信息素生物合成、释放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扫描电镜研究了尾草履虫非分裂时期和分裂期间虫体皮层表面的形态结构。尾草履虫全身表面约有10000个网格,每一网格中部伸出一根纤毛.网格沿子午线成规则的纵行排列,形状有六角形、正方形、矩形、长方形和鱼鳞状。在背面有圆环形的伸缩泡开口。腹面中部的口前庭也有网格和纤毛,其纤毛相互汇聚在前庭周缘,比体表其他部位的纤毛要密集得多。虫体分裂时,身体伸长变细。在中部赤道区域,形成分裂沟,此外网格拉长呈细长方形,其长度增加而宽度缩小。最后其中一横列的网格,被拉断而形成两个仔虫。前仔虫的后端和后仔虫的前端网格呈细长方形。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乌鳢、草鱼、鲫鱼脑垂体的组织学结构,选用H.E.染色法、Mallory—Heidenhain—Azan染色法、组织学和体视学方法研究乌鳢、草鱼、鲫鱼脑垂体的形态结构和分泌细胞的分布。结果表明:(1)乌鳢脑垂体的形态结构为前后型、草鱼和鲫鱼脑垂体的形态结构为背腹型。(2)经体视学测算,每种鱼在垂体前外侧部、垂体中外侧部和垂体中间部中的嗜酸(碱)性细胞的体积密度和数密度均有极显著差异,表明这三种鱼的脑垂体在垂体前外侧部、垂体中外侧部和垂体中间部中嗜酸(碱)性细胞的分布不均匀。另外在不同鱼种之间,垂体前外侧部、垂体中外侧部或垂体中间部中的嗜酸(碱)性细胞的体积密度和数密度也有极显著差异,表明由于鱼种不同,在垂体前外侧部、垂体中外侧部或垂体中间部的嗜酸(碱)性细胞的分布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6.
以TiCl4为前躯体,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F38为模板剂,Si(100)为衬底,采用溶胶-凝胶法和旋涂涂膜工艺,制备了孔径可调的纳米多孔TiO2薄膜.研究了聚合物模板浓度与TiO2薄膜的纳米孔形态的关系.随着模板剂含量的增加,薄膜中介孔密度随之增加,约大于15%便发生介孔连通,连通后介孔成蠕虫状.同时,研究了不同的退火温度及退火方式对纳米TiO2薄膜晶相的影响.单次退火4h(600~800℃)为锐钛矿相、热稳定性好,而等时退火容易生成锐钛矿相/金红石相的混晶.  相似文献   

17.
运用光镜技术研究了中国绿螂精巢的组织结构及精子的发生过程.结果显示,中国绿螂的精巢由外壁及其内的无数生殖小管构成.外壁含单层柱状上皮细胞以及较厚的肌肉层.生殖小管的外层为生殖上皮,并由生殖上皮不断向腔内增殖产生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和精子.伴随着染色质的浓缩,精子发生过程中细胞逐渐变小.中国绿螂的精子呈细长锥体状,形似辣椒,长约8~10 μm.  相似文献   

18.
利用Zn膜热氧化获得的非晶ZnO薄膜作为缓冲层,再采用Zn粉热蒸发工艺合成出定向、致密且直径较细(≈40 nm)的单晶ZnO纳米杆阵列,其阵列密度约为2.3×107mm-2.比较了在厚度不同的Zn膜所形成的ZnO缓冲层上生长的ZnO纳米杆形态,讨论了ZnO缓冲层表面形貌对ZnO纳米杆生长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Zn膜厚度的增加,ZnO缓冲层从岛状大颗粒(0.5~1μm)并伴有密集小颗粒(<20 nm)状态变为连续薄膜,所得ZnO纳米杆从沿大颗粒表面无规则发散生长并伴小颗粒上的准定向生长转变成垂直于衬底的大面积定向生长,且纳米杆阵列也随着Zn膜厚度增加而变得定向、致密、和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19.
使用不同浓度的海藻酸钠溶液在碱性环境下对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污染膜进行清 洗, 测量清洗前后膜的纯水通量及孔径变化,探讨海藻酸钠对CPAM污染膜的清洗流程与清洗效果. 结果表明, 使用质量分数为0.05%~0.70%氢氧化钠与0.03%~0.09%海藻酸钠共混溶液对膜进行清洗, 可以有效地恢复膜的纯水通量, 但是直接清洗会导致膜孔径变大, 膜表皮受损; 而在过滤前将膜预先浸泡在质量分数为0.05%~0.10%可溶性阴离子聚合物海藻酸钠溶液中, 可在膜表面形成海藻酸钠预保护层, 在其过滤CPAM污水受到污染后, 再采用碱性海藻酸钠溶液清洗2~3h, 就可在膜表面形成由海藻酸钠预保护层-CPAM污染层-海藻酸钠清洗层构成的可溶性的“三明治”型聚集体, 在保护膜结构和过滤孔径基本不变的基础上实现清洗效果, 且多次重复清洗的膜仍具有良好的过滤性能.  相似文献   

20.
选用Mn(CH3COO)2.4H2O为前体,以十八烯为溶剂,在表面活性剂油酸和油胺存在时,在高温条件下通过"一锅法"制得类四角星形状MnO纳米粒子,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等手段对样品的尺寸、形貌及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通过调节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可制得50~100 nm的纳米粒子,并且尺寸可控、粒径均一.该MnO纳米粒子经部分氧化后不仅保持类四角星的形状,且它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远优于商用的MnO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