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整合子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PCR—mapping、DNA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手段,对一株临床分离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进行整合子结构分析.结果发现了一个新的多重耐药Ⅰ型整合子,它含有一个blaVIM-2基因盒(编码金属β-内酰胺酶)和一个新的aacA4样基因盒(编码6′-N-氨基糖苷乙酰转移酶),并具有一个强的整合酶结合位点.新的多重耐药整合子的发现,表明了整合子-基因盒系统的高度异质性和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机制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
在基本培养基中96h培养下,4%NaCl可完全抑制粘质沙雷氏菌(AB90025)生长,而枯草芽孢杆菌(93151和93215)则可耐受高达8%NaCl.与无NaCl条件下相比,粘质沙雷氏菌在2%NaCl浓度下,胞内谷氨酸、丙氨酸和苯丙氨酸含量分别增加615%,1357%和1270%,为该菌的主要渗透调节物质.枯草芽孢杆菌在无NaCl条件下,胞内未测出脯氨酸,而在8%NaCl浓度下脯氨酸成为胞内含量最高的氨基酸,在每克干细胞中含量高达33.3mg,是枯草芽孢杆菌体内合成的主要相容溶质.  相似文献   

3.
外源水杨酸对水稻(Oryza sativa L.)幼苗根的NaCl胁迫缓解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25mg/L外源水杨酸对0,50,100mmol/L NaCl处理下水稻幼苗根的胁迫缓解效应,测定了根组织内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氨同化关键酶活性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外源水杨酸可使组织内脯氨酸含量显著降低至与正常对照相当水平,而可溶性糖含量升高,说明外源水杨酸存在时可溶性糖作为主要渗透胁迫调节物并对盐胁迫适当缓解,表现在幼苗根谷氨酰胺合成酶及依赖于NADH的谷氨酸脱氢酶的活性上升20%左右、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提高,氮同化加强而对盐胁迫有一定的抗性.对50mmol/L NaCl胁迫处理的材料缓解效应较显著.  相似文献   

4.
用5个化学合成的寡聚脱氧核苷酸片段作为诱变引物,对枯草杆菌蛋白酶E基因(AprE)同时进行体外诱变.转化子经打点杂交及温度梯度洗膜法筛选出了若干在5个预定位点同时突变了的突变子,其突变效率达到50%.同时还得到了1个四点突变的突变子.突变子经DNA测序分析,充分肯定了突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6.
将构建好的含有人变异tPA基因的重组pQE30 tPAr质粒的JM109菌株原始种子库菌种,在含Amp的平板培养基划线法连续传代至100代,其在固体培养基中生长速度、菌落形态和菌体形态、Amp抗性等方面与原始种子库无明显差异;每隔10代提取质粒DNA用HindⅢ和KpnⅠ限制性内切酶切割检查,酶切图谱没有改变;DNA测序未见tPAr基因变异.用原代和第100代培养诱导表达tPAr,表达水平和tPAr活性均无明显差异.菌体的SDS-pAGE图谱也完全相同.以上结果表明所建立的JM109tPAr工程菌株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利用大肠杆菌启动子探测质粒pKK232-8为载体,经HindⅢ-BamHⅠ完全消化后与HindⅢ-BamHⅠ部分消化的嗜麦芽假单胞菌染色休DNA进行体外连接,转化E.coliHB101感受态细胞,在含氨苄青霉素(Ap)和氯霉素(Cm)的选择平板上筛选转化子.从随机挑选的54株转化子中,获得一株抗氯霉素水平达1000mg/L的转化子E.coliPASI,所含重组质粒被命名为pASI.经限制性酶切分析和杂交分析表明,pASI质粒上插入了一段来源于嗜麦芽假单胞菌染色体的DNA片段,其大小为1.4kb.SDS-PAGE分析表明转化子E.coliPASI在含Cm的培养基上,额外表达了一条22×103的CAT蛋白质带.将重组质粒pWSY上的嗜麦芽假单胞菌mel基因亚克隆到pASI上1.4kb启动子功能片段下游,构建成E.coliAWS工程菌株,使黑色素产率提高了70.6%.  相似文献   

8.
用微玻璃珠研磨法将pARG7质粒转入到莱茵衣藻精氨酸依赖型、缺壁突变株品系CC-1618(arg7cw15mt-)和CC-1617(arg7cw15mt-)中,得到了一些不同的插入型突变转化子.CC-1617突变株品系的转化率为72个/μgDNA,CC-1618突变株品系的转化率为296个/μg DNA,即转化率比CC-1617突变株品系高.经多次转化共获得各种转化子3 900多个,对它们进行荧光检测后检测出缺乏叶绿素b的两个突变子ARGT3和ARGT4,并进一步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光合色素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证实,这两个突变体的确丧失了叶绿素b合成能力.它们将可作为CBN1基因的克隆及其定位的有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9.
用微玻璃珠研磨法将 p ARG7质粒转入到莱茵衣藻精氨酸依赖型、缺壁突变株品系 CC-1 61 8( arg7cw1 5 mt-)和 CC-1 61 7( arg7cw1 5 mt-)中 ,得到了一些不同的插入型突变转化子 .CC-1 61 7突变株品系的转化率为 72个 /μg DNA,CC-1 61 8突变株品系的转化率为 2 96个 /μg DNA,即转化率比 CC-1 61 7突变株品系高 .经多次转化共获得各种转化子 3 90 0多个 ,对它们进行荧光检测后检测出缺乏叶绿素 b的两个突变子ARGT3和 ARGT4,并进一步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光合色素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证实 ,这两个突变体的确丧失了叶绿素 b合成能力 .它们将可作为 CBN1基因的克隆及其定位的有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10.
采用PCR方法扩增了嗜盐古菌AB19、AB30和AJ5编码螺旋C至螺旋G的氯视紫红质(halorhodopsin,HR)蛋白基因片断和168rRNA基因(168rDNA),测定了它们的核苷酸序列,与已报道的,hr基因序列差异显著.获得AJ5 HR蛋白基因序列在Halobiforma属中尚属首次.对hr基因序列进行的遗传分析,包括GC含量、转换与颠换的比值、密码子使用偏好,表明hr基因面临进化选择和偏倚突变压的双重制约,是一类进化程度较高的基因.对比br基因编码蛋白螺旋C到G的序列发现它们具有相似的种属特征.采用BR和HR蛋白螺旋C到G序列构建系统发生树比传统的168rDNA序列具有优势,BR和HR可以作为两种新型的分子指标.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多项式理想对偶基的理论给出了当代数方程组只有孤立解(即零维理想的零点)时解的重数的一个算法,同时得到了零维理想有重零点的几个判定准则.  相似文献   

12.
三棱镜折射率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不确定度的有关概念及具体实验教学模型 ,提出了测量不确定度的简化模式. 结合分光计 测三棱镜折射率的例子 ,进行了具体分析 ,给出了其测量不确定度的最终评定.  相似文献   

13.
2-氨基嘧啶标准摩尔生成焓的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量热法,用RBC Ⅱ型精密转动弹完全燃烧2 氨基嘧啶(AP),测定其恒容燃烧热,并根据热化学方程式和盖斯定律计算其标准摩尔燃烧焓ΔcH○———m(AP,s)为(-2334.51±1.62)kJ·mol-1,标准摩尔生成焓ΔfH○———m(AP,s)为(-45.90±1.70)kJ·mol-1,为进一步研究嘧啶类化合物的性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 Γ-环中继续研究由元素性质确定的根性质 .首先证明了文献 [1]中主要定理的逆定理 , 从而使满足某些条件的元素所具有的性质 P与根性质 R可互相确定 .进而讨论确定的唯一性问题.利用 这些结果可得出 Γ-环的 Baer根是由元素的 m-幂零性所确定的根.  相似文献   

15.
Banach空间的凸性模与光滑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定义了TC凸性模,TC光滑模,刻划了一致凸性与一致光滑性,并研究了取值于Banach空间的特殊鞅不等式与一致凸性,一致光滑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一类中立型拟线性抛物方程组解的振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垂直相加法无法讨论泛函偏微分方程组的强迫振动性的不足,直接利用振动的定义、Green公式以及齐次Neumann边界条件把中立型抛物微分方程组的振动问题转化为泛函微分不等式不存存最终正解的问题,然后利用最终正解的定义及上下极限得到了在齐次Neumann边界条件下判别其所有解振动或全振动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数量化理论———成对比较、九级分制和相关分析法,探讨了图书质量评估的问题, 为今后的 图书质量评估实践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Huygens-Fresnel原理和Kirchoff近似理论,研究了声波通过屏障后的衍射声场,导出计算衍射声场的声压和声屏障插入损失的近似公式。计算表明,理论值和实验值基本一致。本文所提供的公式可以作为在噪声控制技术中预测声屏障衍射声场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CNDO/2计算了水、甲醇、甲醛、丙酮与异丙醇阳碳离子的选择性分子间作用力,并讨论了丙酮溴化反应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20.
一类0.1矩阵变换图的边连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et U (R, S) denote the class of all m×n matrices of 0's and 1's havingrow sum vector R and column sum vector S. The interchange graph G (R,S)is the graph where the vertices are the matrices in U (R, S) and where twomatrices are joined by an edge provided they differ by an interchange. Brualdishowed that the connectivity of G(R, S) is at least two. In the present paperwe prove that the edge connectivity of G(R, S) is equal to the minimum degreeof vertices of G(R, 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