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观察脐血浆体外培养脐血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的增殖情况,探讨其替代AB血浆的可行性。方法无菌采集脐血并分离血浆,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用脐血浆培养脐血CIK细胞,并与人AB血浆进行对照。计数培养不同时间CIK细胞数,流式细胞仪进行表型分析,以K562细胞为靶细胞,CCK-8法计算杀伤活性。结果脐血浆体外培养脐血CIK21d后,CD3^+CD56^+细胞扩增倍数、表达率、对白血病K562细胞的杀伤率与人AB血浆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脐血浆可以代替AB血浆进行脐血CIK培养。  相似文献   

2.
血浆儿茶酚胺的测定对嗜铬细胞瘤诊断和定位是一种最敏感和最可靠的方法。其诊断标准:静息卧位血浆去甲肾上腺素>11.82pmol/ml及/或肾上腺素>5.46pmol/ml。肿瘤主要以持续弥散方式释放儿茶酚胺,根据其释放量,可分为多分泌型与少或不分泌型。血浆儿茶酚胺浓度取决于肿瘤分泌会,而与肿瘤大小和儿茶酚胺总含量无关。腔静脉分段取血定位肿瘤阳性率为97%。分别测定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有助于肿瘤位置的判断。对极少数病例,血浆儿茶酚胺正常不能完全排除嗜铬细胞瘤。因生理病理应激使血浆儿茶酚胺升高时,也不要误诊为嗜铬细胞瘤。我国在这方面研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结合型儿茶酚胺(CA)的生物转化、测定、血小板在其中的作用以及结合型CA的生理、临床意义等五方面介绍近年来结合型CA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4.
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平心(ELISA)法对25例晚期妊孕妇血浆及其中8例脐血浆、9例羊水中的巨噬3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浓度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母血中M-CSF浓度显著高于脐血浆(P〈0.05),两者之间无相关性,羊水中M-CSF浓度显著高于母血(P〈0.001),羊水及母血中M-CSF浓度均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P均〈0.01),脐血中M-CSF浓度与新生儿现血体重无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5.
采用放射性配基结合法及高压液相色谱法对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血小板α肾上腺素受体及血浆儿茶酚胺水平进行测定,结果表明;A组PLα2-AR密度高于C组及B组,受体密度与高血压及CA水平正相关。本研究表明PLαAR密度的变化能反映原发性同血压病人的交感神经活性,并能反映家族遗传的特性,在高血压病的诊断与鉴别上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三联袋两次离心法分离脐血有核细胞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建立脐血库,减少脐血的储存空间,需要进行脐血分离。各种早期的脐血分离方法导致祖细胞的严重丧失,本文探讨了成本较低、方法简便的两次离心法分离脐血祖细胞的回收情况。方法;采用三联袋对35例脐血(平均体积81ml)进行两次离心分离,将其分离成WBC层、RBC层和血浆层,脐血终体积平均40ml。结果:有核细胞计数、总祖细胞数、CD细胞回收率分别为82.3%,76%~96.3%,94.1%。WBC层做需氧及厌氧菌测定。应用这个封闭系统可减少条件并保持无菌。在终体积为40ml的脐血内保存干细胞的回收量。RBC和血浆部分,可用于测定ABO血型、病毒检测。结论:脐血可用经济简单的方法大大减少体积,是一种可以用以建立脐血库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报告 3例急性颅脑出血致缺血性 ST- T改变的临床资料。文中分析了发生上述特征性改变的可能形成机制 ,同时指出 ,正确判断产生上述心电变化的病因不仅依赖于动态观察心电图变化 ,还必须结合其临床表现及其他辅助检查如心肌酶学、颅脑 CT及血、尿儿茶酚胺测定等。准确识别上述特征性 ST- T改变在与急性心肌梗塞进行鉴别时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早产儿脐血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sTNFR-1)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78例早产儿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行脐血sTNFR-1水平测定.结果 早产儿有损伤者脐血sTNFR-1水平明显高于无脑损伤者(P<0.01);脑损伤早产儿母亲发病率明显高于无脑损伤者(P<0.01);母亲患绒毛膜羊膜炎的早产儿脐血sTNFR-1水平明显高于母亲无绒毛膜羊膜炎者(P<0.01);且随绒毛膜羊膜炎的程度加重而升高.结论 早产儿脐血sTNFR-Ⅰ水平可反映母亲绒毛膜羊膜炎的程度.脐血sTNFR-Ⅰ水平升高可能在母亲宫内感染导致早产儿发生脑损伤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体外循环下血浆儿茶酚胺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过程中血浆儿茶酚胺的变化以及不同年龄及麻醉方法对其影响,测定了两组用不同麻醉方案的患者血浆儿茶酚胺。结果表明,体外循环过程中,血浆儿茶酚胺呈进行性升高。年龄之间差别不显著,药物之间以芬太尼复合吗啡麻醉组在不同时期的血浆儿茶酚胺显著高于芬太尼麻醉组。血浆儿茶酚胺与动脉平均压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一次性尿儿茶酚胺测定的临床意义/程梅芬…∥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89,5(1).-47~48 检查发现:①21例正常人与9例初发甲亢病人24小时及一次性尿儿茶酚胺(以肾上腺素 E 计算)、E/cr 比值差别均无显著性,而4/5例嗜铬细胞瘤症人上述测值明显高于正常人.②正常人24小时尿 E与一次性尿 E 及 E/Cr 比值均有正相关关系(P<0.05及<0.001),且以24小时尿 E 与一次性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正常血压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子女血浆(Catestatin)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为正常血压的原发性高血压子女组和健康对照组,测定两组血浆Catestatin、尿儿茶酚胺.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正常血压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子女组血浆Catestatin水平下降(P<0.01),尿儿茶酚胺水平升高(P<0.01).结论 正常血压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子女血浆Catestatin水平的降低先于其血压的升高,提示Catestatin在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过程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生儿脐血IL-18、IL-5检测诊断哮喘的临床意义。方法采集哮喘产妇(哮喘组)及正常对照组新生儿脐血,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18、IL-5,并对哮喘组脐血IL-5与IL-18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哮喘组新生儿脐血IL-18、IL-5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L-18有统计学差异(P〈0.01),IL-5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哮喘组新生儿脐血IL-18与IL-5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检测哮喘高危新生儿脐血IL-5、IL-18,对其早期哮喘诊断及预防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肝硬化门脉高压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其中儿茶酚胺类递质(包括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等)参与了全身和内脏血流动力学障碍,促进了门脉高压的形成0]。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COMT)是儿茶酚胺的主要代谢酶,人类COMT基因存在1个鸟嘌呤(G)与腺嘌呤(A)的置换突变,产生具有临床意义的基因多态性,导致COMT酶活性下降3~4倍^[2]。本文对COMT基因多态性与肝硬化的发生以及血浆儿茶酚胺类递质水平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窦会英  王春霞 《山东医药》2010,50(19):98-99
目的检测胎盘早剥产妇母血及脐血中组织因子(TF)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水平,探讨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0例胎盘早剥产妇(观察组)及40例正常足月妊娠产妇(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母血及脐血中TF、TFPI水平。结果观察组母血及脐血中T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FPI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TF和TFPI是体内重要的凝血和抗凝血因子,在胎盘早剥凝血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次性尿儿茶酚胺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4小时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的测定常用来检测交感神经兴奋性以及肾上腺髓质疾病(嗜铬细胞瘤)。其结果可受尿量多寡(因测定时仅取其中一部分尿液,故尿量太多使结果误差较大)及收集是否完全的影响,留置和递送24小时尿液也较麻烦。本文分别对21例正常人、9例初发病的甲亢病人以及5例嗜铬细胞瘸(经手术证实)病人同时测定24小时及一次性尿儿茶酚胺(以肾上腺素E计算),并计算一次性尿儿茶酚胺与尿肌酐的比值(E/Cr)和24小时尿VMA等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6.
血压持续升高的嗜铬细胞瘤通过测定24小时尿VMA(Vanillylmandelate)、甲氧肾上腺素(Metanephrine)及儿茶酚胺即足以肯定或否定诊断。当血压呈间歇性时,诊断较困难,因为在血压正常期间,肿瘤不一定分泌儿茶酚胺。为了判定这些检查的诊断价值,作者测定了15例嗜铬细胞瘤患者(其中4例为间歇型高血压)尿儿茶酚胺代谢产物浓度和安静状态血浆儿茶酚胺浓度。  相似文献   

17.
口服依那普利治疗神经心原性晕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治疗神经心原性晕厥的疗效及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对48例倾斜试验重复性良好的阳性神经心原性晕厥患者分别口服安慰剂及依那普利1周后复查倾斜试验,并利用荧光法测量倾斜试验检查前后血中儿茶酚胺的浓度。结果安慰剂组24例神经心原性晕厥患者仅8例倾斜试验检查转阴,阴转率为33.3%;依那普利组24例,除3例因干咳副作用退出试验外,余21例神经心原性晕厥均转阴(P<0.0001)。平均随访13.4±2.1个月,安慰剂组24例中有13例发生神经心原性晕厥,发生率为54.2%,而依那普利组无1例再发。儿茶酚胺测定发现神经心原性晕厥发作前血浆儿茶酚胺浓度异常增高,安慰剂干预对血浆儿茶酚胺浓度无明显影响,依那普利干预则有效地抑制儿茶酚胺的分泌。结论提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可能是防治神经心原性晕厥发作的一类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8.
血浆儿茶酚胺肾素醛固酮与血压的昼夜节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昼夜血压呈非杓型、杓型、超杓型分布的高血压病患者中血浆儿茶酚胺、肾素与醛固酮水平的昼夜波动特征及其与血压时间生物学特征的关系。方法 入选新近诊断未经治疗的高血压病患者 10 4例 ,据其昼夜血压分布特征分为三组 :非杓型组 ;杓型组 ;超杓型组。分别测定各组患者的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肾素、醛固酮水平 (每 4h 1次 ,连续测 6次 ) ,并应用余弦拟合法分析其时间生物学特征。结果 各组患者的上述 4种检测指标均表现为昼夜节律。非杓型组与超杓型组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昼夜平均水平及超杓型组的波动振幅均高于杓型组 ,非杓型组患者儿茶酚胺的振幅低于杓型组。超杓型组醛固酮的振幅明显高于杓型组 ,三组间肾素时间生物学特征无显著区别。结论 不同昼夜血压分布特征的高血压病患者 ,其血浆儿茶酚胺的时间生物学特征明显不同 ,但其确切机制及临床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塞后非梗塞心肌存在病理生理,生化,电生理及起微结构等多方面的异常改变,与该区域心肌缺血,缺氧,脂质过氧化增强,离子失平衡及对儿茶酚胺敏感性增高有关,纠正了既往长期以来认为非梗塞心肌“正常”的传统观念。认为加强这方面的防治研究对改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采用放射性配基结合法及高压液相色谱法对原发性高血压(A组,n=24)继发性高血压(B组,n=19)患者及正常对照组(C组,n=26)的血小板α肾上腺素受体(PLα_2-AR)及血浆儿茶酚胺(CA-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进行测定,结果表明:A组PLα2-AR密度高于C组及B组,受体密度与血压及CA水平正相关。本研究表明PLα2-AR密度的变化能反映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交感神经活性,并能反映家族遗传的特性,在高血压病的诊断与鉴别上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