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对于应用ESD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例上消化道黏膜局限性隆起病变,先行超声内镜检查,再采用ESD进行治疗,比较术前超声内镜诊断与内镜治疗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记录手术耗时、整块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局部残留复发率。结果食管病变6例,其中早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各1例,平滑肌瘤4例;胃内病变14例,其中胃早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各3例,异位胰腺1例,间质瘤7例。术前EUS诊断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为100%。手术时间16~100(32.8±15.7)min;整块切除率85%,出血率为20%,穿孔率10%,术后随访1~12个月,无残留与复发。结论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诊断准确率高,超声内镜辅助下ESD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电子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结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 ESE)及外科手术在食管黏膜层及黏膜下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常规电子内镜检查发现食管黏膜层及黏膜下病变行EUS检查患者118例共120处病灶。将EUS拟诊诊断与内镜下手术及外科手术术后病理结果(包括病理类型、起源)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其符合率。结果 黏膜层病变术后病理与EUS拟诊符合率为100%(16/16),分层诊断准确率为93.75%(15/16);黏膜下病变术后病理与EUS拟诊符合率为88.5%(92/104),分层诊断准确率为97.1%(101/104);本研究中,所有病变术后病理与EUS拟诊的总体符合率为90%(108/120),总体分层诊断准确率为96.7%(116/120)。结论 EUS能准确地显示食管各层结构、判断肿瘤的起源,较准确地估计肿瘤的性质。对于食管肿瘤治疗方式的选择、扩大内镜下手术治疗适应证、指导外科手术治疗,均能起到较好的作用,应在治疗前常规应用。对黏膜下病变,提倡在EUS的指导下进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诊治食管早癌(EEC)及癌前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经普通内镜检查及活检确诊为EEC及癌前病变的患者63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患者术前常规行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技术(NBI-ME)及超声内镜检查(EUS)明确病变范围、深度,所有患者均采用ESD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特征、ESD治疗效果、并发症情况及术前术后病理一致性.结果 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ESD术,整块切除率达到100%,结合术后病理结果完全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均达到92.06%,术前与术后病理诊断一致率为65.08%,低估率为28.57%,高估率为6.35%,两者存在一致性(Kappa=0.221,P=0.010).所有患者均无术后出血、穿孔等相关并发症,仅2例(3.17%)患者出现术后狭窄情况,1例行内镜下球囊扩张治疗后缓解,另1例轻度狭窄无需内镜干预.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1年常规复查胃镜,随访1例术后1年复发,二次ESD成功治疗、并再次随访1年未见复发.所有病例随访均未见局部残留及远处转移.结论 采用ESD诊治EEC及癌前病变,可一次性安全、有效地完整切除病灶,并获得整体标本,提高病理诊断阳性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术(EUS—FNA)对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价值。方法:对15例胃镜诊断为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患者进行EUS—FNA检查,部分病例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相比较,评价EUS-FNA诊断准确性及安全性。结果:10例患者获得EUS—FNA术后诊断,EUS—FNA敏感性为66.7%。有4例患者随后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诊断均与EUS—FNA病理或涂片结果相符合,符合率达100%。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EUS—FNA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EUS)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与内镜下治疗价值。方法 对常规内镜发现的67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和CT检查,并经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获取肿瘤标本,送病理组织学检查,比较EUS、CT与病理结果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67例病例中,对比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准确率,EUS(88.1%)明显高于CT(26.9%)(P<0.05)。EUS能清晰地显示出消化道管壁的层次,可较准确地判断出肿瘤的起源,但在显示恶性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及淋巴结转移方面,CT优于EUS。结论 EUS可较准确的判断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大小、起源及边界,并对其微创治疗的选择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超声内镜在直肠类癌术前诊断的价值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直肠类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8例用ESD方法治疗的直肠类癌经行临床、病理分析及随访观察。结果:我院自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诊断8例直肠类癌,直径大小约0.51.2 cm,超声内镜(EUS)表现为起源于黏膜下层或黏膜深层的低回声病变,固有肌层无累及。8例患者全腹部及胸部CT检查无转移,均行ESD完整剥离,术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证实类癌,切缘及基底阴性。术后随访161.2 cm,超声内镜(EUS)表现为起源于黏膜下层或黏膜深层的低回声病变,固有肌层无累及。8例患者全腹部及胸部CT检查无转移,均行ESD完整剥离,术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证实类癌,切缘及基底阴性。术后随访1627月,未见局部复发及全身转移。结论:ESD是治疗无固有肌层浸润及转移的直肠类癌的有效方法,EUS有助于该疾病的术前诊断及浸润深度判断,术前活检并非必要。  相似文献   

7.
沈建伟  吴颖萍  陈惠蓉  沈晓伶  王昌雄 《浙江医学》2010,32(5):700-701,I0003
上消化道隆起行病变常规内镜检查难以明确病变的起源及性质,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已成为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尤其是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SMT)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为探讨经EUS指导下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我们采用微探头超声内镜(minprobesonography,MPS)检查了187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并对其中的51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胃异位胰腺内镜下特点,评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胃异位胰腺的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2008年11月至2012年11月内镜下切除且病理诊断明确的58例胃异位胰腺病例资料,其中男性23例,女性35例,平均39.6(14 ~75)岁,包括行EMR 20例和行ESD 38例,总结其内镜特点,比较EMR和ESD的治疗效果.结果 部分患者以上腹部隐痛、腹胀为主诉;均单发黏膜下包块,表面完整,典型者可有中心脐样凹陷,占27.6%(16/58);超声内镜发现多来源第3层,回声不均匀,有时与固有肌层分界不清,超声内镜与术后病理诊断均一致,达100%(58/58).行EMR20例,复发率20.0%(4/20),无并发症;行ESD 38例,无复发,2例术中出血和2例穿孔.ESD与EMR治疗胃异位胰腺相比,复发率低(P<0.01),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结论 超声内镜对胃异位胰腺诊断率高,ESD治疗胃异位胰腺较EMR复发率低,但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对消化壁病变的诊断及指导治疗方式选择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EUS检查发现的215例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进行超声内镜检查,通过与病理结果比较分析EUS的诊断价值,并探讨EUS对治疗方式选择的指导意义。结果 在食管、胃、十二指肠、直肠病变中,超声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4.5%(52/55)、95.7 %(66/69)、100.0 %(10/10)、98.6%(69/70),明显高于普通内镜及CT的诊断准确率。结论 超声内镜对消化道病变的来源及性质判断有较高准确性,且为隆起病变在内镜下选择何种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陕西医学杂志》2017,(1):65-67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对180例上消化道黏膜病变患者进行超声内镜诊断,并根据内镜结果选择内镜下黏膜切除(EMR)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进行治疗,术后定期内镜随访。并对所获得的最终病理检查进行诊断率的分析,分析超声内镜的诊断及治疗结果。结果:病理总诊断准确率为70.35%;超声内镜诊断准确率67.68%。超声内镜图像测量的长径大于2cm的病灶75例,诊断准确率(84.5%)高于小于2cm的病灶123例(61%)(P<0.05),且起源层次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并且在超声内镜指导下手术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超声内镜诊治胃癌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EUS)诊断术前胃癌浸润深度(T分期)的准确性,为胃癌手术和内镜下粘墨切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术前使用线阵型超声内镜对业经病理证实的胃癌52例进行检查,行TNM分期,将术前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52例均行手术治疗。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EUS的T分期总准确率为65.4%,T1、T2、T3、T4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4/5、7/12、7/19和16/16,其中EUS准确诊断早期胃癌4例,但1例胃黏膜下层癌,被诊断为固有肌层癌。EUS对手术可切除的预测为75.0%,但T4期胃癌手术切除率仅为25.0%(4/16)。结论EUS能准确判断胃癌浸润深度和早期胃癌,对指导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有很大帮助。对T4期胃癌患者,虽然诊断准确性较高,但对指导根治性手术的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黏膜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s)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10 年2月至2011年2月进行EMR与ESD治疗的50例上消化道SMTs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治疗效果。结果 50 例上消化道SMTs中,位于食管10例,胃40例。术前内镜下超声小探头诊断间质瘤15例、异位胰腺17例、脂肪瘤18例。其中30 例行EMR,20例行ESD。病灶均完整切除,未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病理组织学均符合超声内镜检查结果。患者术后均随访两年,无一例复发。结论 经内镜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采用超声内镜检查对早期结直肠癌病人的诊断价值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早期结直肠癌病人120例临床资料,病人均接受超声内镜检查及ESD。以术后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超声内镜检查在早期结直肠癌病人中的诊断价值,并对ESD手术时间、病灶、病变直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情况进行记录。结果病理结果显示:Tm期53例,Tsm1期42例,Tsm2期25例;超声内镜检出结果显示:Tm期51例,Tsm1期41例,Tsm2期28例。超声内镜对Tm期诊断敏感度90.57%,特异度95.52%,诊断符合率93.33%;Tsm1期诊断敏感度78.57%,特异度89.74%,诊断符合率85.83%;Tsm2期敏感度88.00%,特异度93.68%,符合率92.50%;经Kappa一致性检验显示:超声内镜的Kappa系数达0.780。根据病人病理分期进行分组,手术时间:Tm期 < Tsm1期 < Tsm2期(P < 0.01);病变直径在Tm期、Tsm1期、Tsm2期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不同分期病人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及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内镜检查对早期结直肠癌病人临床疾病分期具有较高诊断价值。采用ESD治疗的早期结肠癌病人术后恢复均较好,但临床分期越高病人手术时间越长及病灶病变范围也越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超声内镜(EUS)对上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在EUS检查前均经胃镜检查并发现食管和胃内有隆起性病变或其他病变,但诊断未能确定.结果 EUS检查的80例患者中发现食管平滑肌瘤16例,食管静脉瘤3例,食管间质瘤6例,食管外压3例,胃平滑肌瘤8例,胃间质瘤5例,胃脂肪瘤3例,胃息肉16例,异位胰腺1例,胃溃疡4例,胃癌8例,胃外压迫4例,未见明显异常者3例,有部分病例经内镜病理检查或外科手术证实.经EUS检查明确诊断的为73例(91.2%),而经胃镜检查明确诊断的为54例(67.5%),EUS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优于内镜(P<0.05).结论 EUS对上消化道病变,尤其是对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报告和评价超声内镜(EUS)对上消化道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EUS检查上消化道病变198例,在EUS检查前均经胃镜检查并发现食管和胃内有隆起性病变或其他病变,但诊断未能确定。结果EUS检查的198例患者中发现食管平滑肌瘤46例。食管静脉瘤5例,食管间质瘤6例,食管外压8例,胃平滑肌瘤18例,胃间质瘤43例,胃脂肪瘤8例,胃息肉16例,异位胰腺7例,胃溃疡9例,胃癌8例,胃外压迫12例,未见明显异常者12例,部分病例经内镜摘除或外科手术证实。经EUS检查明确诊断的为182例(91.9%),而经内镜检查明确诊断的为120例(60.6%),P<0.05,证明EUS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优于内镜。结论EUS对上消化道病变,尤其是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内镜诊断与微创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对粘膜下肿瘤(SMT)的诊断价值及内镜下微创手术切除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普通内镜发现,超声内镜(EUS)诊断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71例,其中食管38例,胃22例,十二指肠球部6例,十二指肠降部5例,分别行直接套切、粘膜切除、针状刀剥离切除、橡皮圈或尼龙绳套扎。切除标本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术后定期内镜随访。结果71例中60例内镜治疗均获得完全切除,5例囊肿开创引流后治愈,6例静脉瘤未作处理。6例术后1周内出现轻度胸骨后疼痛外,无1例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所有病例术后4周复查胃镜,并随访1~12个月不等,未见复发或远期并发症。结论EUS对内镜治疗SMT,选择适应证有重要的价值。内镜下微创手术切除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在胃癌分期和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胃镜检查与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胃癌患者65例,术前均行EUS检查,将EUS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结果手术前后胃镜下活检诊断符合率92.3%(60/65),EUS诊断符合率为86.2%(56/65);EUS T分期结果准确率81.5%(53/65);对有无淋巴结转移准确率为72.3%(47/65)。结论 EUS对胃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ESD)切除上消化道表浅黏膜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7年1月-2009年5月共应用ESD方法切除上消化道表浅黏膜病变200例,包括食管黏膜病变57例,胃黏膜病变143例。结果病变完整切除率88.2%,完全切除率96.1%,术后病理诊断达到治愈性切除率85.7%。穿孔4例,1例接受开胸手术,其余均保守治愈。术后迟发出血3例。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ESD)是一种治疗消化道浅表黏膜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探头超声内镜(miniprobe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MEUS)在胃平滑肌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5例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行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在MEUS检查前均经胃镜检查并发现胃内有隆起性病变,但诊断未能确定。对76例MEUS诊断为胃平滑肌瘤的病例均行内镜下治疗,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将胃镜、MEUS及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超声内镜诊断胃平滑肌瘤76例,其中病变起源于黏膜肌层62例,给予内镜下黏膜下切除术治疗;起源于固有肌层14例,给予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病变位于胃底部14例,胃体部28例,胃窦部34例;直径〈2cm 64例,〉2cm 12例。76例患者均成功切除病变,7.5MHZ适合于显示病灶内部回声,12MHZ显示病灶起源较清楚。病理均提示为胃平滑肌瘤,其起源层次与超声内镜诊断结果一致,超声内镜检查准确率为100%。结论微探头超声内镜可清晰显示胃平滑肌瘤的病变层次结构,根据其诊断结果对胃平滑肌瘤行内镜下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诊治上消化道黏膜层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16例经胃镜检查并经超声内镜(EUS)明确起源于黏膜层的隆起性病变患者,行EMR切除,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并定期门诊内镜随访.结果 116例患者共119处病灶,116处(97.5%)获完全切除,平均随访4.5个月无复发.术后病理为43处息肉、40处平滑肌瘤、15处炎症、9处间质瘤、2处早癌、2处类癌、2处黏膜下囊肿、其他6处,其中28例曾行术前病理活检,14例(50%)术前、术后病理吻合,14例(50%)依靠切除后大体标本送检明确诊断.并发出血20例,均经处理后停止出血,无1例发生穿孔.结论 EMR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层病变安全、有效、实用的微创技术,因组织切除、取材完整,可提高病变确诊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