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患者的病因分布特点、临床类型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98例因心房颤动住院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房颤动位居首位(31.6%).非风湿性心房颤动以冠心病与高血压为主.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16例(16.3%),持续性心房颤动20例(20.4%),永久性心房颤动62例(63.3%).结论 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病是房颤的三大主要病因,详细了解心房颤动病因及临床分型,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心房颤动患者病因及其民族分布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8年8月连续在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资料完整的房颤患者363例,分析其病因在各民族间的分布。结果:363例房颤患者中,高血压痛137例(37.7%),冠心病57例(15.7%),风湿性心瓣膜病97例(26.7%).汉族房颤患者255例(63.8%),高血压、冠心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分别所占比例41.6%、17.6%、18%;维吾尔族房颤患者108例(27%),高血压、冠心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分别所占比例28.7%、11.1%、47.2%;汉族与维族相比,其病因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疆地区房颤病人病因分布可能存在民族差异,汉族患者以高血压病为主,维族患者以风湿性心瓣膜病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因心房纤颤于急诊就诊患者的房颤基础病因、房颤类型以及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情况,为急诊心房颤动治疗的规范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6月~2008年12月因心房颤动于我院急诊科就诊的3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基础病因和房颤类型的构成比、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状况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情况.结果:心房纤颤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338例急诊就诊房颤患者中主要病因依次为冠心病(42.90%)、高血压(27.81%)、糖尿病(25.15%)、心脏风湿性瓣膜病(3.25%)、心功能不全(0.89%).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81例,患病率为24.2%.年龄、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为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因素(P<0.05.P<0.01).本组患者中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的治疗率低,脑卒中组和非卒中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年龄、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为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与抗凝治疗效果有关;在急诊心房颤动治疗中应注重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评估,合理选择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住院患者一般情况、病因、药物治疗及转归.方法 将入选的323例CHF患者,分为1990~1992年段组(A组)和2004~2006年段组(B组).分别对两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比较.结果 ①心力衰竭主要病种是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及原发性高血压,1990~1992段到2004~2006段,冠心病从32.7%上升到53.3%(P<0.01),风湿性瓣膜病由30.8%下降至16.2%(P<0.01).②住院期间治疗心衰的药物仍以利尿剂、硝酸酯类和洋地黄类制剂为主,洋地黄使用有下降趋势,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应用明显上升.③住院期间症状明显改善率升高,住院病死率明显下降.结论 住院CHF患者主要病因从风湿性瓣膜病变为冠心病,心衰治疗药物仍以传统药物为主,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应用明显升上升,住院病死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5.
596例心房颤动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的病因,临床分类和治疗等有关情况。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03年12月住院的596例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及持久性房颤分别为18.79%、9.9%、71.31%。97.65%患者患有器质性心脏病,其中风湿性心脏病48.99%、高血压性心脏病16.94%、冠心病14.09%、肺心病10.23%。心功能Ⅲ~Ⅳ级者57.72%。持久性房颤较之阵发性房颤左房内径明显增大[(57.73±13.02)mm;(33.82±8.23)mm,P<0.01)],射血分数亦明显降低[(61.72±13.69)%;(73.26±11.93)%,P<0.01]。结论本组的分析表明,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和肺心病是房颤的主要原因。但抗凝药服用率低,防治脑卒中的措施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非瓣膜病心房纤颤(NVAF)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调查抗栓治疗现状及预后.方法 随访收集近年在我院住院的NVAF患者的有关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9例NVAF患者基础疾病以冠心病为主207例(62.9%),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为3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提示年龄(P=0.0001)、房颤类型(P=0.006)、高血压(P=0.04)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高危因素.抗栓治疗能降低脑卒中发病率(P<0.01).结论 年龄、房颤类型及高血压是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华法林在本地区的应用率极低,坚持服用阿司匹林也能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病因分布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2003~2009年96例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房颤病因以冠心病位居首位,高血压次之.15例阵发性房颤用胺碘酮转复窦性心律及维持窦性心律安全有效.26例持续性房颤和55例永久性房颠心室率控制较满意.结论 冠心病、高血压是房颤的主要病因,关注房颤的病因,对预防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房颤的病因、诱因、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措施,以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对248例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资料显示房颤病因依次为风湿性心瓣膜病34.27%,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9.84%,原发性高血压18.55%,心肌病9.68%;老年人群占63.31%。过度劳累及呼吸道感染为其诱因。临床症状多样性,差异较大。治疗上药物或电复律成功率31.45%。而大部分以控制心室率为主,常用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非吡啶类钙阻滞剂治疗。抗血小板、抗凝治疗以阿司匹林或华法林治疗为主,使用率45.88%。结论:无论是采用以复律维持窦性心律还是室率控制和抗凝治疗都将是心房颤动的治疗十分重要的措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代永红  杨梅 《河北医学》2011,17(6):782-784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的病因及抗凝治疗特点。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780例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房颤病因与高血压、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和心肌病显著相关,其中高血压占27.05%、冠心病占26.15%、风心病占25.90%、肺心病占5.13%、心肌病占3.33%。控制心室率主要采用地高辛的患者580例,占74.36%,抗凝治疗使用华法林患者60例,占7.69%,采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472例,占60.51%,血栓栓塞事件发生108例,占13.85%。结论:心房颤动患者病因以高血压、冠心病、风心病最多见,控制心室率的治疗以地高辛为主,抗凝治疗中华法林应用不足,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0.
李萍  张维龙 《中外医疗》2011,30(22):38-39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的病因及治疗现状。方法对167例房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房颤病因以冠心病居首位,心脏瓣膜病、高血压次之,非瓣膜性房颤129例(77.2%),房颤患者合并心力衰竭的发生率较高(75例,占44.9%)。发生血栓栓塞在抗凝与非抗凝治疗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临床医师要关注房颤的病因,重视房颤的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科住院患者不同临床病因、性别、族别心房纤颤(房颤)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 032例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病因、性别、族别构成以及不同病因房颤患者的性别、族别构成.结果:1 032例房颤患者中,高血压病、冠心病、风湿性瓣膜病分别占21.03%,8.82%,5.62%;男性、女性分别占57.85%,42.15%;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及其他民族分别占65.31%、25.68%、4.26%、3.49%、1.26%.从房颤的病因看,瓣膜病、心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压病、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房颤发生率依次为: 23.58%(58/246)、8.22%(6/73)、4.11%(40/974)、2.57%(217/8 442)、2.37%(26/1 095)、2.08%(92/4 374).结论:房颤发生可能存在性别和民族差异,男性高于女性,哈萨克族高于汉族、回族、维吾尔族族等民族;瓣膜病房颤发生率高于非瓣膜病房颤;高血压病房颤发生率较冠心病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合并阵发性房颤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 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7年1—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卒中病房治疗的73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基本信息。根据患者的疾病史、入院心电图检查、住院期间心电监测确定有无房颤及类型。随访出院结局和3个月预后。将合并阵发性房颤组分别与无房颤组及合并持续性房颤组对比临床特征及预后。 结果 ①合并阵发性房颤与无房颤的患者相比,入院时神经功能受损更严重(P<0.001),患者严重神经功能受损比例更高(P=0.002)。合并心力衰竭、冠心病、心肌梗死、肾功能异常的比例更高(均P<0.05)。合并阵发性房颤是出院结局及出院3个月预后的危险因素,OR(95%CI)为2.190(1.111,4.316)、3.399(1.701,6.791)。②合并阵发性房颤与合并持续性房颤的患者相比,患心脏瓣膜性疾病的比例更低(P<0.001),住院期间病情明显缓解比例更高(P=0.017)。 结论 合并阵发性房颤相比无房颤患者起病时病情重、伴发疾病更多;相比于持续性房颤患者,仅心脏瓣膜性疾病比例更低;相比于无房颤患者,合并阵发性房颤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结局及3个月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卫文喜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3):3122-3123
目的:分析我院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的病因及抗凝治疗现状。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53例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阵发性房颤13例(24.52%),持续性房颤40例(75.47%);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病因20例(37.74%),冠心病14例(26.42%),风湿性心脏病6例(11.32%)。51例患者依据ACC/AHA/ESC2006年的最新房颤指南进行抗凝治疗。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为7.54%(4例),较我院以前血栓栓塞发生率低,其中瓣膜性房颤与非瓣膜性房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接受华法林治疗20例(37.74%),出血并发症无明显增高。结论:规范的抗凝治疗能减少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F)持续24 h对犬左、右房大小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全麻状态下,快速起搏(600次/min)犬右心房建立房颤模型,观察AF后0、4、8、12、24 h左、右心房横径、心室射血分数(EF)的变化。结果:随着AF的持续,左、右房横径均逐渐增大,但增大幅度与0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12 h心室射血分数降低7.48%,24 h降低8.81%,与0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起搏犬右心房所致AF持续24 h后,心室射血分数从12 h开始降低,与心房肌降低泵血功能,减少向心室排血有关,是心房增大的原因之一。心房结构随着AF进程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可能参与了阵发性房颤的结构重构。  相似文献   

15.
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心房纤颤66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Cox从1991年采用手术切割加冷冻方法治疗心房纤颤(AF)^(1),但手术操作复杂,有潜在术后出血的危险性,使这一方法的使用受到一定限制,为此,我们采取措施以克服上述不足。方法 1995-0/1999-04我们在为6例风湿性二尖瓣病患施行瓣膜置换时,采用心内直视射频消融迷宫术对其合并的AF予以治疗,66例中男30例,妇36例,平均年龄43.5万。AF病史最短1a,最长30a,平均34.6  相似文献   

16.
杨丽萍 《西部医学》2016,28(10):1386-1388+1392
目的分析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150例,其中单纯冠心病患者80例(CAHD组),冠心病合并房颤者70例(CAHD+AF组),随机选取同期到院接受体检的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入院时,对两组患者进行血生化、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和甲状腺激素测定或评估。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2检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AHD组和CAHD+AF组甲状腺激素水平、血脂、凝血功能及动脉粥样硬化厚度均明显升高。其中CAHD+AF和CAHD两组间FT4、TSH、血脂水平、凝血功和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组间TT3、TT4和FT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资料显示,FT4和TSH水平的下降可诱导血脂水平上升、凝血功能增强、动脉粥样硬化加重,容易诱发冠心病合并房颤的高危现象的发生。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心房组织中瞬时受体电位通道亚族M7(TRPM7)的mRNA及蛋白水平,探讨TRPM7与房颤心房纤维化的关系.方法:19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于换瓣术中获取约200 mg的右心房肌组织,分为窦律(SR)组9例和房颤(AF)组10例.HE病理染色观察心肌细胞横截面积,Masson染色及心肌纤维化标志物观察心房纤维化,Western blotting和实时定量PCR测定心房肌组织中TRPM7的mRNA及蛋白水平.结果:与SR组比较,心肌细胞横截面积、胶原容积分数、心肌纤维化标志物CTGF、Collagen Ⅰ和CollagenⅢ的mRNA水平、TRPM7的mRNA及蛋白水平在AF组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湿性心脏病房颤患者心肌组织中TRPM7的表达增加,可能通过促心房纤维化,参与房颤的发生与维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心房组织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MAPKs信号通路分子的磷酸化水平,探讨房颤心房纤维化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21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于术中获取约200 mg的右心房肌组织,分为窦律(SR)组11例和房颤(AF)组10例.Masson病理染色观察心房纤维化,免疫组化测定心房肌组织中CTGF、HGF的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测定心房肌组织中MAPKs信号通路分子的磷酸化水平.结果:与SR组比较,CTGF、MAPKs信号通路分子的磷酸化水平及胶原容积分数在AF组显著增加,而HGF的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风湿性心脏病房颤患者心肌组织中CTGF的表达增加及HGF的表达降低,可能激活了MAPKs信号通路分子的磷酸化表达,从而促进心房纤维化,参与房颤的发生与维持.  相似文献   

19.
刘松涛  罗潇  李萍 《中华全科医学》2018,16(11):1886-1889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以心房快速无序的电活动为主要特征的、具有高致残率和卒中风险的心律失常,心室率紊乱、心功能受损和心房附壁血栓的形成是导致房颤患者症状发生和疾病进展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房颤的发生使心房进行电重构及结构的重构,而心房的重构同时又加重房颤的发生及维持。流行病学调查提示房颤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往往伴随着血栓栓塞、心力衰竭事件,具有很高的临床病死率。目前针对房颤的临床治疗主要在于节律控制、心室率控制和卒中事件的预防。有研究指出,当患者处于临床阶段的房颤时,其病死率和总医疗资源耗费较之于针对房颤进行预防干预工作时均有显著的升高。由此可见,积极控制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房颤的上游治疗逐渐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房颤的上游治疗是指针对房颤发生的病因和机制提前进行干预,从而在源头上切断或者延缓房颤的形成和进展,目前有关房颤上游治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醛固酮拮抗剂、他汀类药物、多聚不饱和脂肪酸等药物的应用上,近来有研究指出中医学中三伏贴敷法在房颤的上游治疗上也可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将就有关房颤上游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冠心病心房颤动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射血分数(EF)的变化,探讨炎症机制在心房颤动发生、发展与维持中的作用以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测定108例冠心病心房颤动患者(房颤组)和非房颤患者108例(对照组)血浆hs-CRP和IL-6浓度,同时测定左心室EF值,分析hs-CRP和IL-6变化与房颤和EF的关系。结果:房颤组血浆hs-CRP、IL-6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且持续性房颤组血浆hs-CRP、IL-6浓度高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房颤组EF值低于对照组(P〈0.05),EF值与血浆hs-CRP、IL-6浓度成负相关(r〈0)。结论:炎症反应在房颤的发生、发展与维持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并与心功能减退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