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李翔  俞君  钱磊  王骏 《颈腰痛杂志》2024,(2):224-227
目的 探讨L5椎体发育不良(L5 vertebral dysplasia, L5VD)的发生率及其与腰痛患者退行性变的关系。方法 选择67例L5VD患者作为研究组,按照1∶5比例从剩余患者中选择335例非L5VD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患者L5椎体参数、L4-5椎间盘退变、L5-S1椎间盘退变、L5椎体上下终板Modic变化、L5峡部裂和椎体滑脱的发生率。结果 L5VD检出率为1.97%。研究组L5椎体前后位直径、L5椎体后缘高度低于对照组,L5椎体楔角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L4-5、L5-S1椎间盘Pfirrmann分级的高级别占比均高于对照组(P<0.0...  相似文献   

2.
穆彦志  陈旭  赵斌 《中国骨伤》2023,36(5):428-431
目的:探究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退变对腰椎融合固定术后邻近节段疾病的影响。方法:对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接受L5S1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固定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的13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L4,5关节突关节是否有退变(采用Weishaupt分级标准)分为退变组68例,无退变组70例。收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随访时间、术前L4,5椎间盘退变情况(采用Pfirrmann分级)等数据,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术后1、3个月的临床疗效,分析术后邻近节段疾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发生情况以及发生ASD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随访时间、术前L4,5椎间盘退变情况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青年应力性L5椎体峡部裂与相应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关系。方法 比较56例青年应力性L5椎体峡部裂患者(峡部裂组)与同期56名青年健康志愿者(对照组)L5~S1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差异性。并将峡部裂组患者按照病程<1年、1~3年、>3年分为A组(26例)、B组(17例)、C组(13例),比较3组L5~S1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差异性。结果 根据改良Pfirrmann分级系统评估椎间盘退变情况的评分,峡部裂组高于对照组(P<0.05)。A、B、C 3组的L5~S1椎间盘退变程度资料进行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3组之间L5~S1椎间盘退变程度仍存在差异,A组与B组、B组与C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低于C组(P<0.05)。结论 青年应力性L5峡部裂与相应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相关,随着病程的延长,达到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腰痛患者椎间盘高度与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6月于本院脊柱外科就诊的151例腰痛患者的腰椎MRI资料,测量椎间盘高度,采用Pfirrmann标准对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使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椎间隙高度与Pfirrmann的相关性。[结果]151例患者影像椎间隙高度由低至高依次为L1~2、L5~S1、L2~3、L4~5、L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0.6)mm,(10.4±1.5)mm,(10.6±0.8)mm,(11.8±0.8)mm,(11.8±0.8)mm,P<0.05];椎间隙Pfirrmann退变分级由轻至重依次为L1~2、L2~3、L3~4,L5~S1、L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1~2至L  相似文献   

5.
章宏  王玲  王星 《颈腰痛杂志》2023,(5):874-876
目的 探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下小关节积液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选择2019年2月~2021年2月本院112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男42例,女70例,年龄(61.33±5.93)岁;均为L4-5滑脱。收集患者影像资料,MRI轴位片判断小关节积液情况,并设为积液组与未积液组。比较两组患者椎间盘Pfirrmann退变分级、椎体滑脱距离以及滑脱程度,并分析小关节积液宽度与Pfirrmann退变分级、椎体滑脱距离以及滑脱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112例中,小关节积液54例,小关节积液平均宽度(2.90±0.45)mm。积液组病程、ODI指数显著高于未积液组(P<0.05);积液组Pfirrmann分级、椎体滑脱距离以及滑脱程度均显著高于未积液组(P<0.05);积液组小关节积液宽度与Pfirrmann分级、椎体滑脱距离以及滑脱程度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普遍存在腰椎小关节积液现象,且小关节积液与腰椎滑脱程度、椎间盘退变分级具有正相关关系,在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 在高髂嵴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PETD手术中,尝试采用L5横突-S1上关节突成形技术建立工作通道,探讨其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3例高髂嵴L5-S1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中将L5横突与S1上关节突的部分磨除,使椎间孔得以显露,顺利建立工作通道,内镜下摘除突出的髓核组织。术后随访1年以上,评估其手术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67~92 min、平均(87.2±16.9)min;术中X线透视17~62次、平均(27.3±10.2)次。术中未发生硬膜撕裂、神经根损伤、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术后出现1例下肢麻木,5 d后自行消失。随访12~30个月、平均(19.2±5.3)个月。与术前比较,术后1 d、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ODI指数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术后疗效指标较为平稳。末次随访时,总体优良率为91.3%。结论 对于髂嵴较高、横突肥大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L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固定术后螺钉在矢状面的夹角分析,提出一种全新的术前螺钉矢状面植入角度设计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2018年3月2020年11月接受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固定的31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单节段固定16例,双节段固定15例;其中L3-4节段固定8例次,L4-5节段23例次,L5-S1节段15例次。于手术后第4天下地后行平卧位腰椎CT平扫和重建,测量固定节段双侧相邻螺钉的矢状面夹角和套管长度,并据此提出新的术前螺钉矢状面植入角度设计方法。结果 术后CT重建上测得L3-4节段右侧矢状面夹角平均(2.88±1.25)°,左侧平均(3.63±2.00)°,双侧平均(3.25±1.65)°;L4-5节段右侧平均(7.65±3.32)°,左侧平均(8.65±4.93)°,双侧平均(8.15±4.19)°;L5-S1节段右侧(11.47±3.23)°,左侧平均(13.67±4.53)°,双...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年龄因素下中老年人脊柱-骨盆参数与腰椎旁肌退变的相关性。方法 将194例中老年体检者按照年龄段不同分为A组(40~49岁,59例)、B组(50~59岁,77例)及C组(60~69岁,58例)。比较3组脊柱-骨盆参数及腰椎旁肌退变程度指标,分析3组脊柱-骨盆参数与L3~4、L4~5、L5~S1节段腰椎旁肌横截面积(CSA)/椎体CSA的相关性。结果 (1)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PI与LL的差值(PI-LL) 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腰椎节段腰椎旁肌CSA/椎体CSA:随A、B、C组均呈逐步下降趋势(P<0.05);3组组内不同腰椎节段腰椎旁肌CSA/椎体CSA:随L3~4、L4~5、L5~S1均呈逐步下降趋势(P<0.05)。(3) 3组PT、SS、LL、PI与各腰椎节段腰椎旁肌CSA/椎体CSA的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放射学阳性中轴型脊柱关节炎(r-axSpA)患者小关节强直与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r-axSp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低剂量CT(LDCT)检查,观察患者C2~S1关节强直发生情况及其与改良Schober试验和巴斯功能指数(BASFI)的关系。结果 C2-3~C7-T1节段小关节强直平均值0.16~0.20分,颈段平均值为0.84分;胸段T1-2~T12-L1节段小关节强直平均值0.27~0.48分,胸段平均值4.17分;L1-2~L5-S1节段小关节强直平均值为0.27~0.33分,腰段平均值1.47分;全脊柱平均值6.48分。全脊柱小关节强直得分与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ASDAI指数、C反应蛋白水平不存在相关性(P>0.05),与病程、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评分(ASDAS)、改...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采集1名正常成人L3~5的CT扫描数据,经有限元软件建立正常腰椎L3~5模型(正常模型)、L4、5椎弓根钉内固定模型(PSF),以及L4、5全椎板减压、椎间cage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模型(PSF+PLIF)。比较3个模型在模拟人体腰椎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轴向旋转、右轴向旋转时L3、4椎间盘膨出与内陷最大值,以及各方向L3、4纤维环应力峰值。结果 PSF+PLIF模型与PSF模型L3、4椎间盘膨出、内陷最大值较正常模型明显增大,且PSF+PLIF模型较PSF模型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SF+PLIF模型与PSF模型左侧弯、右侧弯、左轴向旋转、右轴向旋转时L3、4的纤维环应力峰值增幅明显大于Model模型,且PSF+PLIF模型增幅大于PSF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引起邻近节段椎间盘生物力学改变是加重邻近节段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程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中腰椎-骨盆结构特点及其在退变性腰椎滑脱症中的意义。方法:对2015年4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45例单纯退行性L_(4,5)节段腰椎滑脱患者(滑脱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50例(对照组)体检资料齐全的健康者进行比较。通过影像学资料对受试者的腰椎-骨盆结构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分析DLS患者的脊柱-骨盆特点。观察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退变特点。利用Spearson分析各观察项目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滑脱组L_(4,5)关节突关节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为(36.5±11.2)°、(44.2±7.3)°、(66.5±11.6)°、(22.2±10.0)°、(33.4±11.3)°。对照组L_(4,5)关节突关节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为(44.4±8.2)°、(36.7±8.5)°、(55.4±13.2)°、(14.4±7.0)°、(42.3±13.1)°,滑脱组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倾斜角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而关节突关节角、骶骨倾斜角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骨盆入射角与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之间有相关性(P0.05),椎间盘退变与关节突关节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滑脱组L3-S1椎间盘及L_(4,5)关节突关节退变更加严重。结论:腰椎-骨盆结构在退变性腰椎滑脱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腰椎前凸及骨盆后倾现象在腰椎退变性滑脱身体代偿机制中有重要作用,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与腰椎间盘退变是相互促进的,腰椎滑脱加剧椎间盘与关节突关节退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与经侧后方入路比较,探讨MR引导下经中后方入路腰椎间盘穿刺的可行性及优势。方法在配有iPath200光学导航系统的0.23T开放式介入磁共振系统实时引导下,对需要介入治疗的73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共计116个椎间盘分别经侧后方和中后方入路进行穿刺。由2名MR诊断医师使用术中预扫描图像对拟穿刺椎间盘的退变程度共同进行评价。根据穿刺成功所需穿刺次数、操作时间及并发症出现的例数,对两种穿刺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31例患者的49个腰椎间盘经侧后方入路穿刺,42例患者的67个腰椎间盘经中后方入路穿刺,所有病例经两种方法均成功穿刺。两组患者椎间盘退变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入路成功穿刺L3-4、L4-5椎间盘所需穿刺次数、操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中后方入路成功穿刺L5-S1椎间盘所需穿刺次数[(1.43±0.68)次vs(2.14±0.77)次]和时间[(9.02±2.50)min vs(14.61±3.93)min]均显著低于经侧后方入路(P均〈0.05);两种穿刺入路短期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引导下经中后方入路穿刺腰椎间盘较与侧后方入路同样安全、可行。对于L5-S1椎间盘,经中后方入路穿刺较侧后方入路可明显减少穿刺次数,缩短操作时间。  相似文献   

13.
下腰椎小关节的方向性与椎间盘突出和侧隐窝狭窄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Yu H  Hou S  Wu W  Zhou B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3):0-8, 31
目的探讨下腰椎小关节的方向性在椎间盘突出的发生和侧隐窝狭窄的形成中的作用和影响。方法通过腰椎CT片对下腰椎小关节角度进行测量,并分析、研究小关节的对称性、方向性与椎间盘突出和侧隐窝狭窄的关系。共观察136例患者386个下腰椎间隙的CT影像,采用横切关节面角度(TIFA)测量法,测量了772个下腰椎小关节角度。结果(1)下腰椎椎间盘突出与小关节对称性无关;(2)在L4~S1小关节不对称的间隙中,椎间盘易突向矢状小关节侧;(3)小关节角度小于20度易发生退行性侧隐窝狭窄症;(4)该组测量的国人下腰椎小关节角度明显小于西方学者测量的欧洲人的角度。结论(1)下腰椎高发椎间盘突出症为特殊体位导致的应力集中所致,与椎间小关节方向性无关;(2)在L4~S1椎间隙中,如果椎小关节角度不对称将影响椎间盘突出的方向;(3)下腰椎小关节角度太小易导致退行性侧隐窝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腰椎关节突关节不对称与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与病变间隙关节突关节不对称性的关系。方法:在CT片上观察并测量24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年龄13~20岁)26个病变间隙的关节突关节形态及关节突关节角度,并与50例成年患者(年龄30~49岁)60个病变间隙比较。两侧关节突关节形态不同和(或)两侧关节突关节角度之差≥10°定义为关节突关节不对称,比较两组间关节突关节不对称发生率及其与椎间盘突出位置、病理类型的关系。结果:青少年组关节突关节不对称总发生率为57.7%,成年组为1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关节突关节不对称与椎间盘突出位置、病理类型无关。结论:腰椎关节突关节不对称在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率较高,可能是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PLD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腰椎关节突关节和椎间高度的变化。方法:应用半导体激光系统对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PLDD治疗。29例患者为单节段突出,其中L3/4 3例,L4/5 18例,L5/S1 8例;3例患者同时合并IA/5和L5/S1节段突出。利用Macnab标准评价随访患者的疗效,并观察术前、术后椎间盘突出节段关节突关节角的形态,测量L3,4、L4/5和L5/S1椎间高度指数和椎间盘突出节段关节突关节角的角度。结果:所有患者无术中和术后并发症。随访14~22个月,平均17个月,按Macnab标准评价:优14例(43.75%),良13例(40.63%);可3例(9.37%),差2例(6.25%),优良率84.38%。术后L5/S1椎间高度指数与术前相比显著性下降(P〈0.05),但L3/4和L4/5椎间高度指数无显著性改变;关节突关节无明显退变;L4/5和L5/S1椎间盘突出侧的关节突关节角角度显著性下降(P〈0.05),但L3/4椎间盘突出侧的关节突关节角度无显著性改变。结论:经皮激光腰椎间盘减压术后患者的L5/S1椎间高度和腰椎间盘突出侧关节突关节角角度下降.有可能增加腰椎滑脱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量腰椎间盘完整时、切除后及人工椎间盘置换后上一关节突关节内压力变化,探讨椎间盘切除及人工椎间盘置换对上一节段的影响,为人工椎间盘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7具成人新鲜尸体标本上,分别以200~2000N的轴向、1~10Nm的后伸、侧弯加载,测量L4、5椎间盘完整时、切除后及人工椎间盘置换后L3、4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相同载荷(轴向、后伸、侧弯)下,上一关节突关节内平均压力:椎间盘切除后与椎间盘完整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人工椎间盘置换后与椎间盘完整时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椎间盘置换后与椎间盘切除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腰椎间盘切除后上一关节突关节内压力降低,单纯椎间盘切除可影响腰椎的力学分布,进一步导致继发性腰椎结构的退行性改变;人工椎间盘置换后上一关节突关节内压力与正常一致,对腰椎结构具有保护作用,并提供了一定的生物力学基础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腰椎椎间隙高度与上位椎体高度的比值与椎间盘退行性变程度之间的关系,为腰椎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准确的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19年6月来本院就诊的61例腰椎椎间盘退行性变患者临床资料。在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腰椎椎间隙及相应上位椎体的高度,并计算椎间隙高度与上位椎体高度的比值;在腰椎矢状位MRI上评估腰椎椎间盘退行性变Pfirrmann分级;比较不同Pfirrmann分级椎间盘的椎间隙高度与上位椎体高度比值的差异,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研究椎间隙高度与上位椎体高度比值与相应节段椎间盘Pfirrmann分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除L1/L2节段,其余各节段椎间隙高度与上位椎体高度比值均随着Pfirrmann分级增加而逐渐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相同Pfirrmann分级的不同节段椎间盘之间椎间隙高度与上位椎体高度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L2/L3、L3/L4、L4/L5、L5/S1节段Pfirrmann分级与椎间隙高度与上位椎体高度比值呈负相关(r =-0.568,P < 0.05)。结论 临床上测量L2/L3、L3/L4、L4/L5、L5/S1节段椎间隙高度与上位椎体高度比值对腰椎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诊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退行性腰椎不稳发病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性别、年龄、相应节段椎间盘退变、小关节突骨关节炎以及椎体滑脱与退行性腰椎不稳的相关性。方法行腰椎MRI及站立位过伸过屈侧位片检查,观察L1-S15个运动节段的椎间盘退变、椎间小关节退变以及有无椎体滑脱。腰椎不稳分为前水平位移不稳.后水平位移不稳和角度不稳。椎间盘退变分四度。小关节突退变分为4级。腰椎滑脱分四度。将结果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前向水平不稳与椎间盘退变呈正相关,与椎间小关节骨关节炎呈负相关,与椎体滑脱呈正相关;后向水平不稳与年龄呈正相关,与椎间盘退变呈正相关。与椎间小关节骨关节炎呈正相关,与椎体滑脱没有明显相关性。结论退行性腰椎不稳与多种因素具有显著相关性,但腰椎滑脱不一定有不稳。  相似文献   

19.
The role of MRI in assessing facet joint osteoarthritis is unclear. By developing a grading system for severity of facet joint osteoarthritis on MRI,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c degeneration and facet joint osteoarthritis was determined. The accuracy of MRI in assessing facet joint osteoarthritis against CT was 94%. Under 40 years of age, the degree of disc degeneration varied among individuals. Over the age of 60, most of the discs were markedly degenerated. Under 40 years of age osteoarthritic changes in facet joints were minimal. Over the age of 60, variable degrees of facet joint osteoarthritis were observed but some facets did not show osteoarthritis. No facet joint osteoarthritis was found in the absence of disc degeneration and most facet joint osteoarthritis appeared at the intervertebral levels with advanced disc degeneration. Disc degeneration is mo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aging than with facet joint osteoarthritis. The present study supports the hypothesis that “disc degeneration precedes facet joint osteoarthritis”, and also supports the concept that it may take 20 or more years to develop facet joint osteoarthritis following the onset of disc degeneration. Received: 1 March 1999 Revised: 27 May 1999 Accepted: 4 June 1999  相似文献   

20.
椎间盘退变和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腰椎退变过程中,腰椎间盘退变、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与腰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78名腰椎退变患者进行腰椎MRI和动力位X线摄影。腰椎不稳分为椎间角度运动不稳、旋转不稳和椎间位移不稳,其中椎间位移不稳细分为:前向不稳、后向不稳和前后向不稳。腰椎间盘退变依据矢状位T2加权像分为5级;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依据水平位T1加权像分为4级。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腰椎椎间角度运动不稳和前后向椎间位移不稳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存在显著负相关,前向椎间位移不稳与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和椎间盘退变呈显著正相关,腰椎矢状面旋转不稳与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无显著相关。结论 腰椎间盘退变和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可影响腰椎运动节段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