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tunnel dissection,ESTD)治疗早期食管癌伴黏膜下层纤维化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15年6月—2018年2月间,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采用ESTD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术后病理证实病灶<1/3食管管周,且伴有黏膜下层纤维化的早期食管癌病例87例纳入回顾性分析,按纤维化程度分成轻度纤维化60例(ESTD 31例、ESD 29例)和重度纤维化27例(ESTD 16例、ESD 11例),比较同一纤维化程度时两种手术方式的剥离速度、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以及出血、肌层损伤、穿孔、颈部皮下气肿和术后狭窄的发生率。结果对于伴有轻度黏膜下层纤维化的早期食管癌患者,ESTD的整块切除率[96.8%(30/31)比82.8%(24/29),P<0.05]和完全切除率[96.8%(30/31)比75.9%(22/29),P<0.05]明显高于ESD,固有肌层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ESD[6.5%(2/31)比17.2%(5/29),P<0.05],剥离速度、术中出血发生率、穿孔发生率、术后狭窄发生率与ES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种手术方式均无术后迟发性出血和颈部皮下气肿发生。对于伴有重度黏膜下层纤维化的早期食管癌患者,ESTD的剥离速度快于ESD[(12.3±2.8)mm2/min比(7.1±3.2)mm2/min],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术后狭窄发生率与ESD相近,术中出血发生率[12.5%(2/16)比54.5%(6/11)]、固有肌层损伤发生率[18.8%(3/16)比54.5%(6/11)]、穿孔发生率[6.3%(1/16)比27.3%(3/11)]、颈部皮下气肿发生率[6.3%(1/16)比27.3%(3/11)]低于ESD,两种手术方式均无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术后12个月2例行ESD和1例行ESTD患者局部复发,术后24个月1例行ESTD患者发生异时癌。结论ESTD能安全、有效切除伴有黏膜下层纤维化的早期食管癌。对于伴有轻度黏膜下层纤维化者,ESTD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治疗效果方面;对于伴有重度黏膜下层纤维化者,ESTD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治疗安全性方面。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牙线牵引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胃角黏膜病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镜中心收治的127例胃角黏膜病变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术中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牙线牵引辅助ESD组(牵引组,n=51)和传统ESD组(传统组,n=76),同时把41例胃角纤维化病例也分为牵引组(n=23)和传统组(n=18)。对比分析手术时间、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及出血、肌层损伤、穿孔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牵引组与传统组病例年龄、性别、病变大小及病变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牵引组手术时间较传统组明显缩短[(65.4±36.5) min比(103.5±43.2) min,P=0.012],病变整块切除率[100.00%(51/51)比90.79%(69/76),P=0.026]及治愈性切除率均更高[94.12%(48/51)比81.58%(62/76),P=0.042],且剥离过程中肌层损伤[5.88%(3/51)比25.00%(19/76),P=0.010]及术中出血更少[47.06%(24/51)比82.89%(63/76),P=0.010]。传统组2例(2.63%)纤维化病例穿孔,牵引组无穿孔病例,穿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3)。在胃角纤维化病例中,牵引组手术时间较传统组明显缩短[(81.4±29.3) min比(119.3±37.6) min,P=0.010],病变整块切除率[100.00%(23/23)比72.22%(13/18),P=0.007]及治愈性切除率均更高[95.65%(22/23)比72.22%(13/18),P=0.035],且剥离过程中肌层损伤[8.70%(2/23)比72.22%(13/18),P=0.001]及术中出血更少[78.26%(18/23)比100.00%(18/18),P=0.035]。结论 牙线牵引辅助ESD治疗胃角黏膜病变及有纤维化的胃角病变安全有效,与传统ESD相比,手术时间更短,治愈率更高,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钛夹联合尼龙绳牵引辅助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角癌及癌前病变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以2018年1—12月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ESD治疗的59例早期胃角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入常规ESD组(对照组,n=28)和钛夹联合尼龙绳牵引组(试验组,n=31)。比较两组患者的黏膜下补充注射次数、ESD手术时间、病灶面积、黏膜剥离时间、单位时间切除率、病灶完整切除率以及手术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试验组黏膜下补充注射次数少于对照组[(2.3±1.1)次比(3.7±1.4)次,t=4.557,P<0.001];试验组的病灶面积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7±2.6)cm2比(11.7±2.7)cm2,t=1.485,P=0.143];试验组ESD手术时间[(72.4±24.7)min比(93.6±28.9)min,t=3.043,P=0.004]和黏膜剥离时间[(67.7±23.3)min比(88.2±28.3)min,t=3.054,P=0.003]短于对照组,单位时间切除率高于对照组[(20.2±3.2)mm2/min比(14.3±3.4)mm2/min,t=6.879,P<0.001]。两组患者的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均为100.0%。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穿孔及术后出血等,试验组术中出血率低于对照组[19.4%(6/31)比35.7%(10/28), χ2=1.992,P=0.158]。结论 使用钛夹联合尼龙绳牵引辅助技术可降低胃角ESD的技术难度、缩短操作时间、降低术中出血可能,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带线钛夹辅助牵引技术在胃异位胰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中的使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13年5月至2016年2月,在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消化内科行ESD治疗,且术后病理确诊的62例胃异位胰腺(均为单发黏膜下来源)患者的病例资料纳入回顾性分析,对比分析使用带线钛夹辅助牵引技术组(观察组,n=36)和传统ESD组(对照组,n=26)的剥离时间、剥离过程中黏膜下层的暴露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62例均成功施行ESD治疗。剥离时间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19.35±10.34)min比(27.02±14.27)min,t′=2.333,P=0.023],并且剥离过程中黏膜下层的暴露效果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出血发生率观察组为55.6%(20/36),对照组为61.5%(16/2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2,P=0.638)。观察组无一例发生穿孔,对照组发生1例(3.8%,1/2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9)。随访期间,62例均无复发。结论ESD治疗胃异位胰腺安全有效,剥离过程中使用带线钛夹辅助牵引技术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并且有利于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评估在结肠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中,金属夹联合丝线和橡皮圈作为简易内牵引装置的临床应用价值。以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间,在南通大学附属江阴医院进行ESD治疗的56例早期结肠癌和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软件随机分配,分为常规ESD治疗的对照组(n=28)和金属夹联合丝线及橡皮圈牵引的牵引组(n=28)。对两组患者的ESD手术总时间、黏膜剥离时间、黏膜下注射次数、完整切除病灶率、手术并发症等情况进行综合比较。结果牵引组手术总时间较对照组短[(74.64±33.25)min比(117.18±35.75)min,t=4.61,P<0.001];牵引组黏膜剥离时间较对照组短[(51.61±24.87)min比(99.11±32.73)min,t=6.11,P<0.001];牵引组黏膜下注射次数较对照组少[(1.68±1.16)次比(4.96±1.41)次,t=9.57,P<0.001];两组患者在手术面积和完整切除率及手术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金属夹联合丝线及橡皮圈的作为牵引辅助装置,可以降低结肠ESD的技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改良多隧道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multi?tunnel dissection,ESMTD)治疗轴向长度>8 cm食管全周浅表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月—2021年12月治疗的79例病变长度>8 cm的食管全周浅表癌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改良ESMTD组(32例)和外科手术组(47例),对比分析两组的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改良ESMTD组和外科手术组的整块切除率均为100.0%(χ2=0.000,P=1.000),完全切除率分别为96.9%(31/32)和97.9%(46/47)(χ2=0.000,P=1.000);改良ESMTD组手术时间短于外科手术组[(150.5±17.2)min比(185.8±15.2)min,t=9.527,P<0.001],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3.1%(1/32)比10.6%(5/47),χ2=0.648,P=0.421]、迟发性穿孔[3.1%(1/32)比4.3%(2/47),χ2=0.000,P=1.000]发生率与外科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C反应蛋白[(64.3±6.9)mg/L比(89.2±7.4)mg/L,t=15.634,P<0.001]、中性粒细胞水平[(10.1±1.4)×109/L比(13.1±1.2)×109/L,t=15.083,P<0.001]低于外科手术组。改良ESMTD组住院时间短于外科手术组[(9.2±1.2)d比(11.5±1.2)d,t=8.363,P<0.001],医疗费用少于外科手术组[(3.2±0.3)万元比(5.9±0.6)万元,t=26.384,P<0.001]。结论 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改良ESMTD治疗轴向长度>8 cm的全周食管浅表癌疗效确切,安全性好,且住院时间短,医疗费用少,保留了食管的完整性,提高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具有较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对2014年8月—2019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5例直径≤12 mm的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G-NENs)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按内镜切除方式分成内镜下透明帽辅助黏膜切除术组(EMR-C组,35例)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组(ESD组,20例),结果发现:2组手术成功率、整块切除率和完整切除率均为100.0%;与ESD组比较,EMR-C组中位手术时间更短(12.00 min比28.35 min,P<0.001),平均住院费用更少(21 165.19元比28 400.35元,P=0.004),并发症总体发生率相近[2.86%(1/35)比0,P=1.000];截至2020年3月,EMR-C组和ESD组复发率分别为28.6%(10/35)和15.0%(3/20)(P=0.418)。提示,对于直径≤12 mm、未侵犯肌层且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的G-NENs,内镜下透明帽辅助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均安全有效,但内镜下透明帽辅助黏膜切除术在手术时间和住院花费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进行比较,评价ESD治疗胃食管连接部(GEJ)癌前病变及早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分析28例经ESD治疗和51例经EMR治疗的GEJ癌前病变及早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方法病灶整块切除率、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复发率等.结果 ESD整块切除率为92.9% (26/28),治愈切除率为78.6%(22/28)均优于EMR组的45.1%(23/51)和43.1%(22/5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局部原位复发率ESD组为3.6%(1/28),明显低于EMR组的19.6%( 10/51) (P <0.05).术后延迟出血、穿孔、狭窄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ESD组与EMR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手术时间ESD为(64.3±27.1)min,明显长于EMR( 27.6±14.1)min(P <0.05).结论 ESD和EMR相比,整块切除率及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高,局部复发率低,是治疗GEJ癌前病变及早癌更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在治疗早期食管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的差异。方法检索1990年1月至2012年12月Medline、Embase、Cochranelibrary、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及中国知网数据库上发表的有关早期食管癌ESD和EMR治疗比较研究的所有中英文论文,通过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后最终纳入文献的效应指标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局部复发率为有效性效应指标,以穿孔、出血、狭窄和手术时间为安全性效应指标。结果最终纳入8篇非随机对照回顾性队列研究。Meta分析显示,ESD组较EMR组整块切除率[98.36%(360/366)比41.79%(252/603),P〈0.01]、治愈性切除率[90.81%(168/185)比50.65%(194/383),P〈0.01]均显著增高,局部复发率[0.55%(2/366)比13.76%(83/603),P〈0.01]显著降低,穿孔率[4.51%(21/466)比1.25%(8/640),P=0.03]明显增高,出血率[0.21%(1/466)比0.63%(4/640),P=0.41]和术后狭窄率[10.48%(39/372)比10.15%(41/404),P=0.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早期食管癌的内镜治疗上,ESD的有效性明显优于EMR,安全性则与EMR相似,ESD应作为首选内镜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胃食管结合部(EGJ)息肉样隆起性病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111例(114处病变)ESD治疗的EGJ息肉样隆起性病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观察指标包括ESD切除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和复发情况。结果病变大小1.0~6.0 cm,平均(2.47±0.80)cm。表面光滑30处,充血糜烂59处,结节样粗糙11处,分叶状3处,绒毛状8处,浅溃疡1处,局部凹陷2处;术后病理提示上皮内瘤变19处、腺癌2处,瘤变及癌变率为18.42%(21/114)。ESD治疗整块切除率为100.0%(114/114),完整切除率为99.1%(113/114),完整治愈切除率为97.4%(111/114)。操作时间17.0~60.0 min,平均为(32.45±7.32)min。3例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发生术中穿孔,均在内镜下治疗成功。术后2例追加手术治疗。随访96例,平均随访28.8个月,有1例(1.04%,1/96)复发。结论EGJ息肉样隆起性病变的上皮内瘤变及癌变发生率较高,采用ESD治疗整块切除病变,完整治愈切除率高、并发症少、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老年早期胃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按照入选标准对于年龄≥60岁的早期胃癌患者进行ESD治疗,观察疗效及术中并发症情况,术后予禁食、抑酸补液治疗,并定期随访评价病灶有无残留和复发。结果共有55例患者入组,男性44例,女性11例。完整大块切除率100%,组织学完全切除率为92.7%(51/55)。术中少量出血率16.4%,贲门胃底部发生率(5/13,35.5%)高于其他部位(P=0.02)。穿孔发生率(1/55,1.8%),位于胃角,予金属夹夹闭。术后迟发出血3例(3/55,5.5%),其中2例病变位于胃窦,24h内发生,均经急诊胃镜下治疗成功止血,1例胃角,术后1周发生,1月反复,内科保守治疗有效。总随访时间2月-38月,中位随访时间7月,共随访51例,失访率7.2%,无病灶残留,1例患者于ESD治疗后8月随访时发现复发,转外科行手术治疗。结论ESD是治疗老年早期胃癌的一种有效且安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经口牵引辅助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前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和价值。方法2013年7月至2014年8月经胃镜及超声胃镜检查判断局限于黏膜层、未侵及固有肌层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44例,其中22例采用经口牵引辅助下ESD治疗(牵引组),22例采用常规ESD治疗(对照组),评估2组在病灶开始标记至完整剥离时间、黏膜暴露至完整剥离时间、单位时间切除率、操作困难部位切除时间、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出血发生率、穿孔发生率等情况。结果牵引组较对照组,病灶开始标记至完整剥离时间[(48.13±14.65)min比(65.07±29.07)min,P〈0.05]、黏膜暴露至完整剥离时间[(37.47±14.17)min比(54.93±28.16)min,P〈0.05]、操作困难部位切除时间[(33.17±10.65)min比(54.53±46.92)min,P〈0.05]均明显缩短,单位时间切除率[(23.60±14.73)mm。/min比(13.62±8.11)mm。/min,P〈0.05]明显提高。2组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出血发生率、穿孔发生率及容易操作部位切除时间相似(P〉0.05),随访均未见局部复发。结论经口牵引辅助下ESD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可提高切除效率,对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类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总结24例26处EMR治疗(EMR组)和19例20处ESD治疗(ESD组)的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在病灶大小、手术时间、病灶整块切除率、组织病理学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及随访结果方面的差异.结果 ESD组术前超声内镜测量的直径大小为(7.4 ±5.3)mm,明显大于EMR组的(5.6 ±2.1)mm(P <0.05);ESD组手术时间为(32.6±10.5)min,明显长于EMR组的(8.9±6.3)min(P <0.05);EMR组和ESD组病灶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整块切除率均为100.0%;EMR组的组织病理学治愈性切除率为100.0%(26/26),略高于ESD组的95.0% (19/20) (P>0.05);EMR术后出血、穿孔并发症发生率为15.3% (4/26),明显高于ESD组的5.0% (1/20) (P<0.05);两组在术后复查随访,均未发现局部复发.结论 对于直径小于7 mm的病灶应用EMR方法可以有效完整地切除病灶,并缩短手术时间;而对于直径大于7 mm和经过多次活检或局部切除后内镜下注射抬举征阴性的病灶,采取ESD的手术方式,方能得到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橡皮圈组织夹内牵引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rubber band and clip facilitated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RAC ESD)治疗结直肠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18年9月—2019年8月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镜中心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115例结直肠病变患者,依照ESD手术方式分为RAC ESD组(n=34)及传统ESD组(n=81),比较两组间手术时间、单位时间切除面积、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及肿瘤复发率等指标。结果RAC ESD组中位标本面积632(753) cm2,中位手术时间400(550) min,中位单位时间切除面积014(020) cm2/min。传统ESD组中位标本面积471(502) cm2,中位手术时间500(500) min,中位单位时间切除面积009(007) cm2/min。RAC ESD组标本面积略大于传统ESD组,手术时间略短于传统ESD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RAC ESD组单位时间切除面积明显大于传统ESD组(P=0008)。RAC ESD组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1000%(34/34)、1000%(34/34)及971%(33/34),传统ESD组分别为1000%(81/81)、963%(78/81)和914%(74/81)。两组均无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经过(100±55)个月随访,两组均无局部复发。结论RAC ESD治疗结直肠病变可提高手术效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镜中心接受ESD治疗的163例结直肠病变患者资料,对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63例病变中黏膜病变118例,包括隆起型病变31例,平坦型病变22例,侧向发育型肿瘤65例;黏膜下病变45例,均为隆起型病变。病变中位直径2.2(2.0)cm,手术时间42(53)min。整块切除率92.6%(151/163),完全切除率86.5%(141/163),病变大小与整块切除率及完全切除率相关(P<0.05)。4例发生ESD相关并发症,其中2例为术中出血,1例为术后迟发出血,经内镜下确切止血后好转;1例术后迟发性穿孔,经外科手术治疗后好转。135例随访患者中4例出现复发,3例再次内镜下切除,1例手术切除。 结论 ESD治疗结直肠病变是安全有效的。达到整块切除及完全切除的患者可获得良好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不同直径结直肠肿瘤的差异性。 方法 收集2012年10月至2015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消化内镜中心210处结直肠ESD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病灶按直径分为两组(直径≥4.0cm组和直径<4.0cm组),进行相关因素的对比分析。结果 210处结直肠ESD平均手术时间为(50.3±42.7)分钟,病灶平均大小为(7.98 ±10.84cm2);整块切除率91.4%,完整切除率90.5%,治愈性切除率88.6%。穿孔发生率5.2%,迟发性出血率0.5%。与直径< 4.0 cm 的肿瘤相比,切除直径≥ 4.0 cm 的肿瘤所需时间更长(79.63±53.91 min比35.28±24.99 min;P<0.001);病变主要位于直肠(61.97%);LST息肉以结节混合型为主(54.93%);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均低于切除直径< 4.0 cm 的肿瘤,其中完整切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92% vs. 94.24%; P=0.041)。直径≥4.0cm组穿孔率增高(7.04%),但两组穿孔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ESD切除直径≥ 4.0 cm的结直肠肿瘤,所需时间明显增加,手术风险更高。对于非直肠的病变要更加小心处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口服醋酸泼尼松对食管癌前病变及早期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食管狭窄预防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于南京鼓楼医院行ESD治疗的病变周径≥3/4周的56例食管癌前病变及早癌患者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服用醋酸泼尼松预防狭窄分为醋酸泼尼松组(n=26)和对照组(n=30)。2组患者如出现吞咽困难则予内镜下扩张治疗,比较2组临床资料、狭窄发生率、扩张次数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病变长度、病变形态、术后病理以及浸润深度分布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醋酸泼尼松组食管全周型病变比例高于对照组[53.85%(14/26)比23.33%(7/30),χ2=5.53,P=0.02]。醋酸泼尼松组与对照组相比,狭窄发生率下降[30.77%(8/26)比60.00%(18/30),χ2=4.78,P=0.03],解决狭窄所需的扩张次数减少[(3.85±2.57)次比(9.83±5.82)次,t=7.22,P=0.00]。2组均无手术相关死亡事件发生,醋酸泼尼松组患者使用激素过程中未出现不良事件。 结论 口服醋酸泼尼松预防食管癌前病变及早期癌ESD术后食管狭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内镜下经多隧道黏膜下剥离术(ESMTD)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ESMTD和ESD在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140例。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ESMTD组(38例)和ESD组(102例)。比较两组术后病灶整块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操作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疼痛程度及随访3、6、12个月的复发率、生活质量核心30问卷调查(QLQ-C30)评分。结果ESMTD组患者术后在整块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明显高于ESD组,在操作时间、住院时间明、术后疼痛程度显著低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MTD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MTD组和ESD组在术后3个月均无复发病例,ESMTD组在术后6、12个月复发率低于ESD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ESMTD组在术后3、6、12个月QLQ-C30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MTD和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疗效显著,且ESMTD在术后病灶整块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操作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疼痛程度及复发率、QLQ-C30评分方面明显优于ESD,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符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扩大适应证的早期胃癌,内镜与外科手术切除在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方法 2011年1月到2016年12月,行ESD切除(ESD组,77例)或外科手术切除(手术组,88例)的165例患者共167个早期胃癌病灶纳入回顾性研究。纳入研究的早期胃癌满足ESD扩大适应证,最终病理确认为分化型或未分化型腺癌。采用卡方检验、连续性校正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病灶残留、局部复发、异时癌、短期并发症和长期并发症发生率。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两组3年完全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 结果 ESD组和外科手术组在病灶残留发生率(P=0.473)、局部复发率(P=1.000)和异时癌发生率(P=1.000)方面相似。两组间3年完全生存率(100.0%比98.3%,P=0.343)和3年无病生存率(98.1%比96.7%,P=0.655)均无明显差异。两组短期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7.8%(6/77)比5.7%(5/88),χ2=0.294,P=0.588],而长期并发症发生率ESD组低于外科手术组[0(0/77)比8.0%(7/88),连续性校正卡方检验χ2=4.588,P=0.032]。 结论 对于符合扩大适应证的早期胃癌,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ESD在疗效上无显著差异,而长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下咽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省肿瘤医院自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行ESD治疗的11例下咽病变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ESD治疗,平均手术时间为(70.1±23.1)min。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7.3%(3/11)。病灶平均长度为2.1±0.6cm,整块切除率为100%,完整切除率为92.3%(10/11)。下咽病变4例为癌前病变(36.3%),6例为原位癌(54.5%),1例为中分化鳞癌,浸润至黏膜下层。除1例切缘阳性患者外,其余患者术后2~26个月的随访期间未发现原位复发。结论 ESD治疗下咽早癌及癌前病变技术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