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比较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探讨单节段腰椎结核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6月~2015年6月在本科手术治疗的40例单节段腰椎结核患者。按手术入路分为两组:前路组18例,行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后路组22例,行经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采用腰痛VAS、JOA评分、节段后凸Cobb角和其他临床指标评估治疗效果。[结果]前路组与后路组在手术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2.50±40.95)min vs(181.14±46.88)min,P0.05],在失血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27.83±261.87)ml vs(570.52±250.09)ml,P0.05]。40例均获得24~36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在末次随访时病灶均获得骨性融合。与术前相比,术后和末次随访时两组的ESR、CRP、腰痛VAS评分和节段后凸Cobb角均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JOA评分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之间的ESR、CRP、腰痛VAS评分和JOA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路组的后凸矫正丢失角度显著大于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8±2.40)°vs(1.91±1.60)°,P0.05]。此外,前路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44%(8/18)vs 13.64%(3/22),P0.05]。[结论]在标准抗结核化疗基础上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术与后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可取得同样的满意疗效,但后路手术相比前路手术并发症更少,后凸矫正丢失更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前路与后路手术治疗上胸椎结核(T1~T5)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5年4月~2014年4月采用手术治疗的29例上胸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3例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前路组),男7例,女6例,年龄22~70岁(46.3±15.0岁);16例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路组),男7例,女9例,年龄26~72岁(52.6±13.0岁)。术后均给予12~18个月抗结核药物治疗,随访2年以上,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析两组在神经功能改善、胸背痛评分、植骨融合时间、后凸畸形矫正及复发率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前路组和后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239.1±52.9min和228.0±26.8min、588.5±196.0ml和537.5±208.6ml、23.2±3.1d和16.8±3.1d,其中前路组住院时间显著性大于后路组(P0.05)。前路组发生8例次并发症(2例胸腔积液、1例翼状肩、1例气胸、1例肺不张、1例肋间神经痛、1例髂骨供区疼痛、1例双肺细菌性感染伴顽固性低钠血症),后路组发生4例次并发症(2例脑脊液漏、1例切口延迟愈合、1例术后神经症状一过性加重),前路组并发症发生率(3/18,61.54%)大于后路组(4/16,25%)(P0.05)。随访40~87个月(62.1±13.0个月),两组患者均获得临床治愈,无结核复发病例。前路组后凸Cobb角术前39.2°±9.4°,术后19.4°±4.7°,末次随访时22.5°±7.4°,矫正丢失3.1°±2.3°;后路组后凸Cobb角术前40.6°±7.3°,术后18.5°±3.5°,末次随访时21.2°±4.4°,矫正丢失2.7°±1.6°,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植骨融合时间(6.2±1.6个月)小于后路组(8.4±1.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和后路组末次随访时的神经功能改善率及胸背痛VAS评分分别为100%和93.75%、2.16±0.75和2.01±0.68,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后手术入路均可用于上胸椎结核的手术治疗,前路手术植骨融合早于后路手术,但前路手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后路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三种入路术式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60例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采用单纯前路病灶清除固定融合,17例采用单纯后路病灶清除固定融合,21例采用前、后路联合病灶清除固定融合。比较三组患者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联合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大于前路组及后路组(P0.05)。早期并发症前路组6例,后路组4例,联合组3例,经相应处理,均未导致严重不良后果。三组患者随访12~24个月。末次随访时,三组患者ASIA评级,VAS、ODI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三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前路组的术后后凸矫正率显著小于后路组和联合组(P0.05),而前路组末次随访时后凸矫正丢失率显著大于后路组和联合组(P0.05)。[结论]三种不同入路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均取得较好疗效,相比之下,单纯前路手术后凸畸形矫正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后凸畸形的术式选择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5年6月手术治疗的59例伴有后凸畸形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55例获得随访。依据颈椎后凸Cobb角大小并结合影像学特点,分为轻度后凸(Cobb角5°但20°)、中度后凸(Cobb角20°~40°)和重度后凸(Cobb角40°)3组。依据致压因素和颈椎后凸角度采用前路或者后路手术治疗,其中轻度组29例,前路手术11例,后路手术18例;中度组18例,前路手术14例,后路手术4例;重度组8例,均行前路减压重建手术。比较各组内前路和后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后凸矫正率及神经功能改善率的差异,比较组间前路手术后凸矫正率及神经功能改善率,比较轻度后凸组与中度后凸组间后路手术神经功能改善率。结果:轻度组和中度组中前、后路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出血量后路手术大于前路手术(P0.05)。重度组1例术后6h发生颈部血肿,中度组1例术后12h发生硬膜外血肿;喉返神经牵拉伤4例,其中轻度组1例,中度组1例,重度组2例;11例出现术后四肢麻木、无力症状加重,轻度组2例,中度组5例,重度组4例;9例术后1周左右出现颈肩部疼痛症状加重,轻度组4例,中度组3例,重度组2例。3组间随访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轻度组中,末次随访时前路手术后凸畸形矫正率高于后路手术(P0.05),JOA评分改善率前路手术与后路手术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度组中,末次随访时后凸畸形矫正率前路手术高于后路手术(P0.05),JOA评分改善率前、后路手术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轻度组的前路手术后凸畸形矫正率为223.1%,明显高于中度组(135.1%)与重度组(120.4%)(P0.05)。末次随访时,3组间前路手术JOA评分改善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轻度组与中度组后路手术JOA评分改善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伴有轻、中度后凸畸形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入路依据脊髓受压情况而定,后凸畸形不影响神经功能的改善;而重度后凸畸形,则应当兼顾减压和矫形,前路手术可同时达到减压和矫形的目的,获得较为满意的神经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前路、后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自2009年9月~2017年9月手术治疗的胸腰椎结核、且随访16个月以上的86例患者。根据入路,分为前路手术组44例、后路手术组4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前路组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优于后路组(P0.05)。86例患者获得16~108个月随访,随访过程中前路组2例窦道形成,经换药后痊愈;后路组窦道形成和伤口渗液8例,1例清创缝合,其余7例经过换药痊愈;2例是内固定松动,但不影响稳定性,未处理。前路手术并发症发生率4.55%,而后路并发症发生率23.8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Frankel指数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术后时间推移,ODI评分和VAS评分均显著减少,不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相同时间点,两组间在Frankel指数、ODI和VA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ESR和CRP均较术前显著降低,且在末次随访时进一步降低,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应时间点,两组间ESR和CRP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后凸矫形率为(71.34±28.64)%,而后路组为(83.96±14.3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后凸畸形矫正均略有丢失,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后两种入路手术均可有效治疗胸腰结核,相比之下,前路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三种手术方式及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且定期随访的139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4例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组、前路内固定组);76例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内固定术(B组、后路内固定组);29例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C组、后路内固定组)。比较三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手术前后血沉以及两种内固定的后凸畸形矫正情况、植骨融合时间、内固定失败发生率。结果随访14~36个月,平均(18.2±8.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平均手术时间,A组、C组明显短于B组(P0.05),A组、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术中出血量,A组明显少于B组、C组(P0.05),B组、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平均住院天数、手术前后血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内固定植骨融合时间、内固定失败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后路内固定组后凸畸形矫正及末次随访Cobb角丢失优于前路内固定组(P0.05)。结论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结核均可获得较满意的疗效,但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后凸畸形矫正情况上存在差异,临床上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短节段融合内固定、二期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治疗幼儿腰椎结核伴后凸畸形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2006年1月~2014年6月,本院共收治年龄7岁患有腰椎结核并后凸畸形的患儿共17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8例,年龄4~7岁,平均5.1岁。均采用后路一期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前路二期病灶清除椎间钛网植骨融合术治疗。观察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节段后凸Cobb角变化,评估植骨融合情况及神经功能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42个月。Cobb角由术前(24.18±7.15)°减少至术后(0.12±4.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节段后凸(0.65±3.92)°,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9)。JOA评分由术前(21.53±5.04)分增加至术后(28.06±0.9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时,17例患者ASIA分级均恢复到E级。随访期间均未发现内固定松动、脱出、移位、断裂。[结论]对低龄儿童脊柱结核合并后凸畸形,采用一期后路短节段固定植骨融合合并二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融合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一期前后路联合与单纯前路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我院2008年9月~2013年9月92例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A组46例,行一期前后路联合内固定术;B组46例,行一期单纯前路内固定术。所有患者术前均常规予以标准的抗结核药物治疗3周。结果 A组手术时间(315.5±30.4)min、术中出血量(607.0±104.3)ml、术后住院天数(14.0±1.7)d、抗生素使用天数(7.3±1.3)d、术区引流量(230.5±23.4)ml,均高于B组(240.7±35.7)min、(319.3±88.2)ml、(10.0±2.1)d、(4.6±2.1)d、(168.7±25.1)ml(P0.001),并发症发生率为6.52%vs.2.17%,融合时间为(6.1±1.3)月vs.(5.8±2.3)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后凸Cobb角矫正率为71.0%±4.3%,高于B组患者的术后矫正率52.0%±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两组患者后凸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后凸角小于B组患者,且两组术后末次随访的后凸角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3.5年后,A组患者的治愈率是93.7%,B组患者是8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腰椎结核可清除病灶,矫正腰椎畸形,且改善后凸畸形矫正率更佳,脊柱稳定性好,故具有更好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探讨应用单纯经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术治疗脊柱结核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确切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2015年6月,本院采用手术治疗的单节段脊柱结核共1 054例,男542例,女512例,平均年龄(39.23±6.81)岁(3~84岁)。临床表现主要有胸腰背痛、脊柱后凸畸形、肋间神经痛、截瘫等。其中单纯经后路结核病灶清除、神经减压,由后向前椎体间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支撑植骨术725例(后路组);采用单纯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钉棒/板内固定术329例(前路组)。[结果]与前路比较,单纯经后路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8~108个月,平均(62.64±12.37)个月,两组间随访时间、瘫痪恢复效果、植骨融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后凸畸形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单纯经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术优于单纯前路术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尤其是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单纯经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术发生率低于单纯前路组。[结论]大样本临床研究表明,对于病灶较局限的单节段脊柱结核,采用单纯经后路手术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且较单纯前路手术更加安全可行,畸形矫正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
不同手术入路治疗成人胸腰椎结核疗效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系统评价前路或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中国期刊全文以及万方数据库.手工检索相关的中英文杂志.制定纳入与排除标准,利用RevMan 5.0.1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有5篇研究纳入,共303例,其中前路组166例,后路组137例.前路组与后路组相比,手术后凸畸形矫正度后路大于前路(P<0.01),末次随访矫正丢失度、Frankel评分、植骨融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前路或后路治疗成人胸腰椎脊柱结核都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本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能有着更好的畸形矫正及维持能力,但具体入路的选择还应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