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与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四神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靶点和相关信号通路,探究该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检索中医药百科全书数据库(ETCM)获取四神丸有效的活性成分及预测靶基因,从基因表达集(GEO)芯片数据库及基因疾病关联数据库(Dis Ge NET),人类孟德尔遗传综合数据库(OMIM),药物靶标数据库(Drug Bank),比较毒物基因组数据库(CTD),遗传药理学与药物基因组学数据库(Pharm GKB)疾病数据库收集溃疡性结肠炎的疾病靶基因,将两者取交集得到药物-疾病蛋白靶基因,并通过Cytoscape软件将结果进行网络化展示,通过网络拓扑算法筛选出作用的关键靶基因,运用基因本体富集分析软件工具包(GOEAST)与注释、可视化和集成发现数据库(DAVID)在线工具对关键靶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四神丸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结果:四神丸所含草药的活性成分182个,预测靶标611个;通过疾病数据库检索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生发展相关的已知疾病靶标914个;四神丸主要作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类固醇激素介导信号通路、外源代谢过程,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脂质代谢过程、细胞氧化剂解毒、信号转导等生物学功能,参与花生四烯酸、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细胞色素P450对异种生物、化学致癌等关键信号通路。结论:四神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多靶点、多途径、多层次的特性,其所作用的多条信号通路均存在直接或间接关联性,参与脂质蛋白代谢、药物代谢及抗癌机制等方面,并通过对机体的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免疫系统等多系统综合干预而发挥药效,因此与多因素所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综合效应机制相吻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数据库检索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溃疡性结肠炎"扶正"治则的潜在机制。方法:从中医E百数据库检索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方剂,检索方式为"主治肠澼/久痢/痢疾",筛选所检索到的处方并进行药物种类、用药频次统计分析,选择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常用扶正药物。将选择后的扶正药物输入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检索所有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构建化合物-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图;通过Digsee数据库筛选溃疡性结肠炎相关靶点,构建疾病-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图;筛选两个网络图的核心靶点,利用DAVID工具对核心靶点进行富集分析。结果:数据库共检索到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方剂731首,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获得处方304首,中药220味,经用药频次统计后,以甘草、人参、白术为溃疡性结肠炎扶正治则的代表药物。基于药代动力学ADME参数对上述药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筛选和靶标预测,共得到136个蛋白靶点;将化合物-靶点、疾病-靶点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合并,以"节点连接度""节点介度"和"节点紧密度"为评价标准,筛选共有靶点129个;对入选靶标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以P值筛选出前20条通路在溃疡性结肠炎方面具有作用。结论:扶正药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的发挥是多靶点、多通路的整体效应,挖掘了溃疡性结肠炎扶正治则的潜在机制,为进一步实验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来识别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与铁死亡相关的关键基因,并预测相关作用的中药。方法:从基因芯片数据库(GEO)搜索并下载数据集,通过R语言程序计算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STRING数据库、Cytoscape软件筛选出中心基因;通过FerrDb数据库、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筛选出铁死亡相关的关键基因,最后利用HERB数据库、COREMINE数据库对关键基因进行中药预测,并进行分子对接。结果:分析共得出143个差异基因,GO、KEGG富集主要集中在炎症反应通路;构建PPI网络筛选出Toll样受体4 (TLR4)等10个基因作为中心基因,通过FerrDb数据库筛选关键基因TLR4,GSEA分析提示TLR4高表达在铁死亡基因集中高度富集;以TLR4为靶点预测出柴胡等8种中药和7种成分,7种成分与TLR4均能稳定结合。结论:柴胡等中药的相关成分可能通过调控TLR4的表达,影响肝脏细胞的铁死亡和炎症反应达到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生物信息技术筛选与肝硬化铁死亡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并预测具有潜在治疗作用的 中药及活性成分。方法:利用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平台下的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 收集肝硬化患 者基因表达数据集,应用R 软件对数据集进行差异化分析,获得肝硬化的差异表达基因集(DEGs);通过 FerrDb 数据库获得铁死亡相关基因(FRGs),采用蛋白质互作(PPI) 网络分析筛选核心基因,并进行基因本 体论(GO) 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 通路富集分析。通过Coremine Medical 数据库查找核心基 因对应的中药,通过检索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 收集中药有效活性成分和筛选核心活性 成分;使用分子对接验证核心基因与核心活性成分的结合能力。结果:共筛选到与肝硬化铁死亡相关差异表达 基因67 个,参与了单体代谢过程、细胞对压力的反应、含磷化合物代谢过程等,涉及p53 信号通路、谷胱甘 肽代谢、FoxO 信号通路等,其中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白细胞介素6(IL-6)、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α(PPARα) 和核因子红细胞2 相关因子2(NFE2L2) 5 个核心基因均在铁死亡通 路中高度富集。TCMSP 预测得到丹参、枸杞子、黄芩和赤芍等17 种中药及β-谷甾醇、豆甾醇、槲皮素、山 柰酚4 种关键活性成分;分子对接显示,核心基因与关键活性成分结合良好。结论:丹参、枸杞子、黄芩和 赤芍等中药含有的β-谷甾醇、豆甾醇、槲皮素、山柰酚成分可以通过调控SIRT1、EGFR、IL-6、PPARα、 NFE2L2 等靶点来调控铁死亡治疗肝硬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识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与铁死亡相关的关键基因,并预测可作用于这些靶点的中药。方法 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检索并下载COPD数据集(GSE151052),使用R软件包DESeq2计算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并进一步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WGCNA算法获得DEG关键模块,将关键模块中的基因集与铁死亡数据库(FerrDb v2)中的铁死亡相关基因取交集,得到差异表达的铁死亡相关核心基因(DE-FRG)。最后利用COREMINE数据库对DE-FRG进行中药预测。结果 从COPD患者肺组织中筛选得到16个DE-FRG,功能富集分析显示这些基因主要集中在氧化应激通路;以DE-FRG为靶点预测出丹参、黄芪、五味子、茯苓等48种中药。结论 丹参等中药的相关成分可能通过调控铁死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肺组织的细胞铁死亡和炎症反应达到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GEO数据库下载包含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基因芯片数据GSE75214,GSE48959。以调整P0.05及|log_2 FC|≥1.5为筛选差异基因的标准进行分析,得出溃疡性结肠炎(UC)活动期差异基因。STRING数据库进行PPI分析,DAVID数据库进行GO及KEGG pathway分析。Cytoscape软件对活动期差异基因进行可视化并计算出活动期关键基因。Coremine Medical分析治疗关键基因的中药并进行系统评价。最终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活动期139个差异基因(109个上调基因,30个下调基因)。DAVID分析这些差异基因的生物与通路主要富集在炎症反应、免疫反应、趋化因子活性、TNF通路、NF-κB通路、Toll样受体通路等方面。Cytoscape软件计算出IL-6,CXCL8,IL-1β,MMP9,CXCL1,ICAM1,CXCL10,TIMP1,PTGS2,CXCL9为UC活动期关键基因。Coremine Medical分析得出治疗UC活动期的中药有姜黄、黄芩、郁金,其中黄芩有清热祛湿、泻火解毒功效,符合UC活动期病机,且临床常用于治疗湿热泄泻,故选以黄芩为君药的方剂(黄芩汤)进行系统评价。经过评价可知黄芩在提高临床有效率、降低炎症因子及免疫球蛋白水平方面均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不良反应少。该研究对UC活动期基因及其作用机制的分析为进一步深入研究UC活动期发病机制提供了新思路,对治疗UC活动期中药及系统评价为临床中医药防治UC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挖掘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核心方药,探索其用药规律。方法:选取江苏省中医院2009~2013 年间525 份溃疡性结肠炎住院病历,将病历录入结构化临床诊疗信息采集系统中,经数据整理和规则处理后,采用复杂网络方法,分析中药处方的核心药物及常用配伍。结果: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核心药物为地榆、黄连、木香、白芍、仙鹤草、当归、炒白术、黄芩、紫草、薏苡仁、茯苓、山药。结论:数据挖掘可以客观分析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核心药物及常用配伍,指导临床处方用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对近10年复方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文献检索,统计分析治疗溃结的中药类别,单味中药出现的频次与频率,从而归纳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与"气""热""虚"关系密切,着重运用"清热理气,收涩止血"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结果共检索出140个中药复方,中药136味:其中以清热类(25味)最多,其次为补虚类(21味),收涩类(12味),活血化瘀类(12味);功效以清热、补虚、收涩、活血化瘀为主。结论通过分析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机,总结出高频中药,归纳其中药类别及用药规律,为配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最佳组方提供参考,以便进一步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9.
简版:目的:基于中医传承平台软件分析1990年1月 2017年11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的相关文献中关于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湿热内蕴证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系统检索数据库中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文献后,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数据库中,运用数据分析技术,分析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湿热内蕴证的组方用药规律。结果:共筛选出相关文献55篇,涉及94味中药,药性以寒性为主,其次是温性、平性、凉性;药味以苦味药最多,其次为甘、辛、酸;主要入胃、脾、大肠经;药物频次最多的10味药是黄连、白头翁、木香、黄芩、甘草;药物配伍前五位分别为黄芩~黄连、黄连一白头翁、黄连一木香、秦皮一白头翁、黄连一甘草,挖掘出核心药物组合15个,基于熵聚类关联分析得到3个新方。结论:利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并阐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湿热内蕴证的组方用药规律,初步揭示了湿热内蕴证的治疗原则为清热燥湿,同时辅以理气活血、健脾益气等药物,为中医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铁死亡是一种新型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典型特征为铁超载和脂质过氧化。心血管疾病是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心脏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主要包括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铁死亡参与心肌细胞的损伤过程,并在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病程中起着推动作用;其主要作用机制包括铁稳态的破坏、活性氧的产生、抗氧化体系的紊乱,线粒体膜损伤、内质网应激及抑癌基因p53、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途径等。心肌损伤是众多心病患者的死亡原因之一而中药单体或是复方都在治疗铁死亡导致的心肌细胞损伤中表现出了良好的效果,包括黄芩苷通过胞内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PI3K/Akt/eNOS)通路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I/R)大鼠的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龙牙楤木皂苷通过核受体亚家族3C组成员1/p53/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NR3C1/p53/SLC7A11)通路抑制心肌细胞铁死亡、心阳片通过调节磷酸化混合谱系酶3/c-Jun氨基末端激酶/p53(MLK3/JNK/p53)信号通路改善氧化应激等。探索铁死亡的机制和挖掘相关中药在心肌细胞损伤后发挥的保护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对铁死亡的机制及其与心肌细胞的关系、通过铁死亡通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中药单体和复方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中药治疗的通路和发挥的效果,以期为中药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参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溃疡性结肠炎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CNKI数据库查阅近五年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期刊,总结相关文献建立方剂数据库,将数据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统计出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所使用药物的频次,用药模式,常见的与潜在的药对,方剂匹配,四气五味、归经等数据。结论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最核心的药物是白术、甘草、黄连、白芍、木香、茯苓等药物。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多采用的是经典名方化裁,其中参苓白术散是应用最广之方剂。本病治疗多采用的是补泻同调,寒热并用之法,以补益中焦脾胃,理气健脾,燥湿运脾,健脾祛湿,清热燥湿等为主。主要调节的脏器是脾胃、肝,并为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了7个新处方。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肠炎主要是由遗传、环境、感染、肠黏膜屏障功能缺陷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苦参及其复方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调节免疫细胞失衡、调节细胞因子及炎性反应递质的表达、影响信号转导通路、抗氧化、调节细胞凋亡、修复肠道组织等方面,其相关研究为临床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支持,也对探索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肠道疾病,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并可伴有多种并发症,转化为结肠癌的风险较高。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和相关结肠癌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手术和免疫抑制剂等是现代临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和相关结肠癌的主要方法,但这些方法均有不同的不良反应,治疗效果不理想。多年来,中医药由于其不良反应小,疗效显著,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和相关结肠癌方面备受关注。黄芩汤出自《伤寒论》,由黄芩、芍药、甘草和大枣组成,具有清热止利、和中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黄芩汤成分复杂,以多靶点多途径发挥作用。经文献查阅并结合本课题组多年的研究成果,发现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和相关结肠癌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保护肠黏膜屏障,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线粒体自噬,抑制氧化应激,调控肠道菌群、细胞周期、基因表达,抑制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等多种机制相关。现将近年来的研究情况进行较为详尽的综述,以期能够为黄芩汤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及临床用药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属于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病变(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具有反复发作、难以治愈的特点。由于目前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所以现代医学手段对其治疗效果欠佳。且多年来,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率呈现日益上升的发展趋势,故临床迫切需要探寻新的方法去干预该病。中医学中虽无溃疡性结肠炎这一病名,但参照其主要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泄泻”“痢疾”等范畴。中医药防治此类病症由来已久,临床疗效卓著,治疗效果斐然,其中又以黄芩汤的治疗作用较为突显。且现代研究证明,不论是从动物实验、临床观察或是抗菌试验,黄芩汤均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卓有成效。随着关于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多,诸多实验证明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多与免疫细胞、细胞因子及相关信号通路、肠道菌群以及细胞焦亡等途径相关。本文将对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就以上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日后实验或临床应用黄芩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总结中药有效成分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认为中药有效成分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主要集中在免疫调节、抗氧化、调节肠道菌群及改善凝血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龚卓之  曹增  姚梦茜  孙梓宽  王倩影  刘涛 《中草药》2023,54(7):2187-2196
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从铁死亡角度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活动期和缓解期的异同发病机制,并筛选可能干预UC的天然药物,为UC的治疗开辟新途径。方法 在GEO数据库中检索与UC相关并符合筛选条件的数据集,进行limma差异分析,分别获得UC活动期、UC缓解期的差异表达靶点。在FerrDb平台收集与铁死亡相关的靶点。构建铁死亡与UC差异表达共同靶点的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PPI)网络。通过R软件对与铁死亡相关的UC活动期和缓解期的靶点分别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利用CMap平台筛选干预不同时期UC的天然活性成分,并通过TCMSP找到天然活性成分所来源的中药。结果 GEO数据库筛选出GSE53306、GSE38713、GSE11223数据集,从UC活动期和缓解期样本分别筛选出差异表达靶点3985个和659个。将收集得到的388个铁死亡相关靶点分别与...  相似文献   

17.
铁死亡是指在铁离子的参与下,因铁依赖性活性氧的异常堆积而导致氧化还原平衡失调而引起的一种新型细胞死亡方式。近年来研究发现铁死亡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尤其对于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中医药在肿瘤的防治过程中具有独特优势,如何利用铁死亡理论指导中医药有效防治癌症等肿瘤类疾病是该领域新的研究热点。该文从铁死亡理论的提出、作用机制和信号通路,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及基于铁死亡理论的中药活性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发现铁死亡的发生与铁代谢、脂质活性氧代谢等多种信号通路及基因的表达有关,铁死亡在肿瘤的发生发展、治疗、以及肿瘤免疫中都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这将为肿瘤的治疗和抗癌药物的研发提供了策略。同时对中药干预铁死亡发挥生物活性的整理发现,诸如黄芩、葛根、黄芪、银杏、淫羊藿、青蒿、丹参等多味中药,脑泰方、四君子汤、参麦注射液等中药复方,以及黄芩素、双氢青蒿素、葛根素、荜茇酰胺、木犀草素、槲皮素等多种中药有效成分,均能够通过调节铁死亡发挥抗肿瘤等生物活性。可见,中药在通过调控铁死亡防治肿瘤等疾病方面潜力巨大。该文为铁死亡理论的深入研究及指导中医药防治肿瘤类疾病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当归-白芍药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SP数据库,得到当归-白芍药对化学成分的口服利用率和药物相似性等参数,并筛选药对的有效成分组。利用UniProt数据库找到当归-白芍药对有效靶点的官方基因名称,并利用CTD数据库进行靶点相关疾病注释。通过DisGeNET数据库得到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靶点,并与当归-白芍作用靶点取交集,得到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效靶点。将上述靶点输入到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预测,最后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KEGG富集分析,揭示当归-白芍药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潜在信号通路。结果筛选出了当归的2个活性成分和白芍的9个活性成分以及63个抗溃疡性结肠炎的靶点。通过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当归-白芍药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能与MAPK14、PTSG2、PPARG、TNF、IL6、NOS3、BCL2等蛋白质有关。此外,当归-白芍药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靶点显著富集于HIF-1、TNF、NF-κB等信号通路中。结论当归-白芍药对具有多靶点、多途径、多通路的特点,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潜在生物学机制可能与以HIF-1、TNF、NF-κB等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9.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主要累及直肠、结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性疾病之一。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对于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该研究通过收集徐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77例医案,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常用中药的使用频率和中药类别,应用系统聚类的方法探讨其用药规律。研究结果显示药物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清热药,其次是止血药、利水渗湿药等。同时挖掘出常用药对和药物组合。最后,通过BATMAN-TCM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对高频中药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分子信号通路富集分析,预测其可能的分子作用靶点,结果表明中药复方可能通过活化PPAR-γ通路调节肠道炎症从而发挥治疗UC的作用。确切机制需要通过后续分子生物学实验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挖掘中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处方规律,阐释核心用药可能的作用机制,探索NASH的关键机制并发掘潜在药物。方法:搜集中药治疗NASH的临床文献,对药物频次、类别、性味归经、关联规则及聚类进行分析,挖掘用药规律,筛选核心用药。构建NASH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对重要靶点行功能富集分析,阐释核心用药的作用机制和疾病关键机制;用DrugBank、CTD和TCMSP数据库探寻NASH的潜在药物。结果:纳入127篇文献,药物145味,补益药占比最多;寒性、苦甘辛味与归肝、脾、胃经药物使用最多;核心用药为决明子、丹参、山楂和泽泻,可能的药效机制是调节脂质代谢。NASH的重要靶点22个,集中在免疫炎症、脂质代谢和胰岛素抵抗相关通路;为NASH匹配到白藜芦醇等8种治疗化合物及若干潜在中药。结论:本研究总结了中药治疗NASH的处方规律,并针对NASH的重要靶点发掘潜在药物,为临床选药及新药研发提供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