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腹部大血管病变的3DDCE—MRA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阐述3D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DCE-MRA)的原理及其在腹部大血管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搜集32例腹部大血管3DDCE-MRA检查的影像资料。对其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团注试验;对比剂通过肾动脉水平腹主动脉内的高峰时间为17-23s;(2)正常表现3例,清晰显示腹主动脉及其分支;(3)腹主动脉瘤7例,均显示主动脉受累段不规则增宽及实际的动脉腔;(4)腹主动脉夹层18例,均显示内膜片,真假两腔以及分支动脉起源的位置。显示破口12处,再破口16处,(5)动脉粥样硬化3例,均显示腹主动脉迂曲,管径粗细不均。(6)髂总静脉血栓形成1例。左髂总静脉未显影,结论 3DDCE-MRA是一种非损伤性血管成像技术,对腹部大血管病变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低场强三维增强血管造影(LF3DCE-MRA)对真性主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0.35T开放式磁共振成像,对临床拟诊为主动脉瘤的42例患者,行MRI平扫和3DCE-MRA检查;并对图像质量和病变显示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图像质量优32例,良8例,差2例。病变部位:胸主动脉瘤7例,胸腹主动脉瘤7例,腹主动脉瘤28例,并发症主要有附壁血栓18例(42%),主动脉夹层6例(14%),动脉瘤破裂1例(2%),腹主动瘤累及髂总动脉15例(35.7%),多发动脉瘤3例(7%)。结论:LF3DCE-MRA具有无创性,无辐射及无肾毒性等优点,图像具有DSA效果,能准确显示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及邻近分支血管情况;结合MRI平扫和容积数据原始图像,对真性主动脉瘤具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对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腹部中小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腹部中小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临床资料,均行64层螺旋CTA检查,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技术基础上进行血管探针技术(VP)处理,分析检查结果。结果本组52例患者中,47例腹主动脉及各分支发现动脉粥样斑块,占90.38%,共检出斑块119处;其中31例腹主动脉1级分支,10例腹主动脉2级分支,6例出现腹主动脉3级分支。VP表现为血管壁明显增厚轮廓欠清晰,且较为模糊;管腔充盈缺损,有不同程度的狭窄;管壁有不同程度的钙化影,动脉瘤显示局部动脉管腔向外扩张;部分血管走形僵直,血管僵硬。结论64层CTA是诊断腹部中小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方法,对临床诊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2DM)下肢血管病变的多排螺旋CT造影(MDCTA)表现及临床流行病学分向特征。方法:2DM患者68例,行自腹主动脉下段至足背动脉的大范围MDCTA检查。应用CT横断面图像寻找病变,根据病变特点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处理,探讨斑块分布、形态、管腔狭窄程度等规律。狭窄程度测定采用NASCET标准。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成功。①65例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均呈多阶段分布。依次为腘动脉以下远端动脉(41%),股动脉(37%),腘动脉(18%),腹主动脉下段(12%)和髂动脉(11%)。②血管狭窄形态:腹主动脉下段、髂动脉、股动脉上段局限性狭窄128处,弥漫性狭窄12处,局限性狭窄占91%。股动脉中下段、腘动脉及远端分支发现弥漫性狭窄239处,局限狭窄43处,弥漫性狭窄占84%。③管腔中重度狭窄、闭塞以累及下肢动脉各分叉处、股动脉中下段和腘动脉以下的远端动脉多见。④强示侧枝循环形成23例,均见于重度狭窄或闭塞病例。结论:2DM下肢动脉病变呈多阶段分布。不同区域动脉狭窄形态特征和狭窄程度差异存在显著意义。MDCTA是2DM下肢血管病变的首选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使用快速成像技术行下肢动脉3D DCE-MRA检查的方法,从而为准确评估下肢动脉性病变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怀疑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者13例,1次注射对比剂15 mL,行下肢动脉3D DCE-MRA检查?采用透视触发技术(care-bolus法)测试延迟时间,应用结合各种快速成像技术的小角度快速激发梯度回波序列,显示全下肢动脉包括腹主动脉下端?髂总动脉?髂外动脉?髂内动脉起始段?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以及各侧支循环,图像质量分为优?良?差等级?结果:13例患者无检查失败者,下肢动脉血管显示清晰,静脉污染程度较轻,其中图像质量被评为优者占52.03%(115/221)?良占42.99%(95/221)?差占4.98%(11/221),1例左侧下肢动脉因患者不自主抖动而有运动伪影?结论:在3.0T MR上行结合各种快速成像技术的下肢动脉3D DCE-MRA检查,可以满足临床诊断下肢动脉疾病需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磁场三维对比增强MRA(3DCE-MRA)在颈动脉狭窄病变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3D快速小角度、多容积激发梯度回波序列,对100例临床疑有颈动脉狭窄病变患者,行3DCE-MRA检查,3例同时采用亮血(bright blood)、黑血(black blood)技术,并使用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成像(SSD)、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等方法进行后处理。结果100例3DCE-MRA均获成功,3DCE-MRA图像良好地显示出颈部血管起始段至入颅段,发现血管异常42例,表现为动脉狭窄、闭塞和硬化。3例亮血、黑血技术结合3DCE-MRA清晰显示血管壁及动脉硬化斑块。结论①3DCE-MRA能快速、无创、完整、全程显示颈部血管,准确诊断颈动脉狭窄。②亮血、黑血技术结合3DCE-MRA有助于显示颈动脉狭窄硬化斑块性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增强MRA(CE-MRA)对糖尿病腹部至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GE 3.0T磁共振,对36例拟诊有腹部至下肢动脉病变的糖尿病患者行CE-MRA和DSA检查,并将其分为腹主动脉、髂总动脉、髂外动脉、髂内动脉、股浅动脉、股深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10段进行分析.结果:36例CE-MRA与DSA比较,CE-MRA显示髂总动脉、髂外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腓动脉病变检出率无差异(P>0.05),动脉粥样斑块、动脉狭窄及动脉闭塞3种血管病变显示无差异(P>0.05).CE-MRA显示腹主动脉粥样斑块病变多于DSA(χ2=5.94 P=0.02),髂内动脉、股深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病变检出率高于DSA(P<0.05),以DSA为标准,CE-MRA存在高估.结论:CE-MRA是一种有效评价糖尿病并发腹部至下肢动脉病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3D DCE MRA对主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三维动脉造影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three dimensional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 DCE MRA)对主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10例主动脉病变(包括主动脉瘤5例,主动脉夹层3例,假性动脉瘤2例),在常规MRI(10例)和cine MRI(5例)检查后接受3D DCE MRA检查,扫描序列为3D FSPGR(GE Signa 1.5MR/i磁共振成像系统)。结果:①3D DCE MRA较常规MRI和/或cine MRI多检出1个主动脉瘤,多显示血管分支受累2支;②3D DCE MRA显示了全部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及内膜片,显示血管分支受累较常规MRI好;③3D DCE MRA显示了全部4个假性动脉瘤病灶,瘤腔及破口显示清楚,较常规MRI多显示1个假性动脉瘤病灶。结论: 3D DCE MRA对主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血管分支受累显示满意。在常规MCI检查基础上,辅以3D DCE MRA技术,将大大提高MR对主动脉病变的显示和诊断能力,可替代创伤性的DSA(主动脉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DCE-MRA)的方法及在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方法:对疑有下肢血管病变的50例病人进行了3D DCE-MRA检查,用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注射造影剂Gd-DTPA。采用K空间(k-space)中心优先采集技术,3D Flash序列扫描,通过MIP重建图像和减影技术获得满意的下肢三维血管树像。结果:①对50例疑怀疑有下肢血管相关性疾病的患者行3D DCE-MRA,分析其图像质量和血管显示情况,优良率达74.66%,显示率达100%;②3D DCE-MRA诊断狭窄〉50%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9.5%和99.8%,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6%和99.8%;③与DSA比较,在〈50%的狭窄中,3D DCE-MRA对狭窄程度过高估计,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小腿动脉的完全闭塞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本组研究的3D DCE-MRA与DSA对3段血管狭窄符合率比较,显示下肢动脉第1段两者符合率最好,达到100%,第3段血管显示质量最差,与DSA的符合率为89.29%,明显不如DSA。结论: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DCE-MRA)与DSA有很好的一致性,虽然对狭窄程度的高估仍不可避免,仍然是一种高效快速的下肢血管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10.
王晓波 《基层医学论坛》2013,(20):2655-265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腹部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2年5月在我院应用Philips Brilliance多层螺旋CT进行腹部扫描,且经病理或手术证实为腹部病变的患者60例,采用动脉期、门静脉期与平衡期三期扫描方式,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技术进行动脉与门静脉期血管重建。结果 16例CT血管造影表现为左肾静脉跨越腹主动脉处被肠系膜上动脉压迫,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变小;11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血管造影可见肿瘤内供血动脉与肿瘤引流静脉;10例肾癌可见迂曲扩张的供血肾动脉分支;18例有腹部动脉相关的动脉瘤,如假性动脉瘤、夹层动脉瘤,CT血管造影均能清晰显示与动脉的关系;5例肠扭转,可见以肠系膜上动脉为轴心,呈漩涡状改变的典型征象。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腹部病变的诊断与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造影对门脾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门脾静脉血栓的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造影(3D DCE-MRA)的影像特征和诊断价值.方法: 27例门脾静脉血栓患者行3D DCE-MRA检查及工作站三维重建,其中肝硬化继发门脾静脉血栓形成19例,非肝硬化继发门脾静脉血栓8例.结果: 门脾静脉血栓3D DCE-MRA主要表现为门脾静脉内栓子形成,正常门静脉变形、消失,局部出现扭曲的向肝性侧支血管,肝内可继发动静脉瘘,腹腔及腹壁可见离肝性侧支血管.结论: 3D DCE-MRA能清晰显示门脾静脉内栓子,同时完整显示门静脉系统及侧支循环,对临床诊断及治疗门脾静脉血栓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 in the assessment of abdominal aortic disease. Methods: Fifty-four patients underwent 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 of abdomen. Contrast agent (Omnipaque 300 I g/L) 1.5 ml/kg was injected and the injection rate was 3 ml/s. The delay time was determined by bolus tracking technique, Tll level abdominal aorta was set as the target vessel and the threshold was 180-200Hu, slice width was 3mm and with a pitch of 4-6. Original data were transferred to working-station to perform functional reconstruction. Results: Ten cases were normal, twenty-eight cases were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s, five abdominal aortic dissecting aneurysms (Debakay type Ⅲ) and eleven aortic sclerosis. SSD showed the body of aneurysm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eurysm and adjacent blood vessel, MIP better displayed calcification of blood vessel wall and condition of the stent, MPR demonstrated true and false lumen, rapture site of abdominal aorta intima and mural thrombus. Conelusion: MSCTA axial and reconstruction image can show the extent of abdominal aortic disease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adjacent blood vessels. It is a safe, simple and non-invasive examination method.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诊断腹主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腹主动脉瘤患者44例,均行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后,采用不同重建方式进行图像后处理,观察病变部位影像学特征。结果44例患者均能够显示清晰瘤体以及周围血管与瘤体的位置关系,且可观察附壁血栓并能准确测量动脉瘤的三维数据。本组44例腹主动脉瘤患者螺旋CT血管造影资料显示,均存在附壁血栓症状,其中,合并髂动脉瘤4例,有动脉瘤破裂迹象4例。多平面重建可清晰显示动脉瘤局限部位及其与周围组织、血管解剖关系,而最大密度投影法、容积再现技术能进一步对管腔各段较精确测量。结论螺旋CT血管造影扫描检查腹主动脉瘤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直观及诊断准确等特点.县一种腹丰动脉瘤有效的榆杏方法.  相似文献   

14.
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主动脉瘤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或血管造影证实的主动脉瘤的螺旋CT血管造影(SCTA)表现.层厚3~5 mm,螺距值1~1.5,重建间距1~3 mm,标准法重建.后处理包括二维、三维重建、表面覆盖显示、曲面重建、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或容积再现等.结果19例中,真性动脉瘤4例,假性动脉瘤5例,主动脉夹层10例.SCTA均能清晰显示动脉瘤体、瘤周附壁血栓范围、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及夹层的真假腔和破裂口等征象.结论以横断面图像为基础、具有强大后处理技术的SCTA在主动脉瘤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优势。方法:对23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均行MSCTA检查,采用容积重建、多平面重建及曲面重建等方法进行三维重建。结果:DeBakeyⅠ型8例(34.8%),Ⅱ型3例(13.0%),Ⅲ型12例(52.2%),壁内血肿3例。主动脉重要分支受累5例(21.7%),均在三维重建中有特征表现。横轴位图像上可观察到真假腔形态、大小、剥脱的内膜片、破口位置及内膜和主动脉壁钙化,MPR重建图像能观察主动脉弓受累情况,确定内膜剥离范围,显示内膜与各分支血管之间的关系。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三维重建能直观、立体显示真、假腔的形态、大小、破口位置及其与大分支血管的关系,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十六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证实的主动脉夹层的MSCTA表现。图像采用软组织函数重建方法,重建层厚1.0mm,间隔0.7mm。图像后处理包括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和容积再现(VR)等技术。结果主动脉MSCTA能清晰显示夹层的范围、内膜片的形态、破口的位置、真假腔和附壁血栓以及与周围大血管的关系。结论主动脉MSCTA,具有快速、准确、简便的特点,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可作为影像学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首选。  相似文献   

17.
CT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5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CTA成像,层厚3mm,重建间距1.5。并与手术对照。结果 CTA能清楚显示主动脉夹层病变及其复杂的解剖关系,如双腔、内膜片及累及的范围等。与手术对照,CTA的诊断符合率达100%。结论 CTA有助于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并可指导手术,并有望取代传统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在MR I上的表现特征,提高对本病MR I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MR I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主动脉夹层MR I表现为:直接征象:真假两腔和内膜片,主动脉夹层的破口,假腔内血栓形成;间接征象:主动脉及其分支增宽,胸腔积液和心包积液,累及大动脉瓣及主要血管支。结论MR I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一种无创、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Zhou YQ  Shan PJ  Xu J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3):3060-3063
目的 探明1例腹主动脉变异的类型及成因。方法 使用钆增强的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腹部血管造影结合最大强度投影和容积再现方法研究了1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发现的先天性腹主动脉断裂患者。结果 MRA清楚地显示出离断的腹主动脉变异:腹主动脉在发出双侧肾动脉后即断裂;下段的腹主动脉起始于L3-4椎间隙水平,发出肠系膜下动脉。断裂的腹主动脉通过代偿增粗的肠系膜上下动脉的侧支互相连接。结论 胚胎发育时期的不明外力作用造成了这一无症状的腹主动脉断裂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