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银杏大蚕蛾核多角体病毒病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杏大蚕蛾核多角体病毒病初报孙发仁(山东省泰安市菜篮子科技园泰安271000)银杏大蚕蛾(DictyoPlocajaponicaMoore)又称白毛虫、白果蚕、核桃楸大蚕蛾等,属鳞翅目大蚕蛾科,分布广泛,为害银杏、榆、杨、核桃、板栗、桑、桃、李、苹果...  相似文献   

2.
<正> 银杏大蚕蛾(Dictyoploca joponica)又名白果蚕或白毛虫,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西、辽宁等省。我省西部和西北部也有一定分布。主要危害核桃、漆树、银杏、盐肤木、柿、梨、李、苹果及枫杨、桦木、栎类等经济林木和用材树种。根据对银杏大蚕蛾各种有关研究报告和文献的查考,在防治该虫危害的方法中,至今尚未见有铁杏大蚕蛾病毒的报道。1988年在湖北竹溪县核桃林中进行银杏大蚕蛾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工作中,收集到罹病虫尸,后对其分离并经光镜、电镜观察,从中发现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  相似文献   

3.
1980年以来云南澄江从松毛虫等自然感病虫尸中分离出多种核型多角体病毒(NPV),质型多角体病毒(CPV)和颗粒型多角体病毒(GV)。于1980-2001年先后应用NPV、CPV防治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文山松毛虫、灰褐带蛾、毒蛾、蚕蛾;面积达7732.2hm^2,当年防效平均约为97%,1次防治,防治效果可持续10年以上。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遵义县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及森林资源情况,探讨了遵义县银杏大蚕蛾发生规律及分布,从监测技术、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方面提出了银杏大蚕蛾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5.
核型多角体病毒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昆虫病毒是专性侵染节肢动物的一类微生物,包括核型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质型多角体病毒、痘病毒、虹彩病毒等很多类群。核型多角体病毒属于杆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核型多角体病毒属(Nucleopolyhedrovirus),是昆虫病毒中最大的类群。它能够专一性地侵染并杀死一种或者几种农林害虫,并且对害虫天敌、环境、人畜无害,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绿色生物农药。本文总结了获得全基因组序列的核型多角体病毒,综述了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基因组主要功能基因(RNA转录相关基因、DNA复制相关基因、结构相关基因)及其他基因,并对核型多角体病毒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银杏大蚕蛾危害檫木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银杏大蚕蛾(Dictyoploca japonicMoore)属鳞翅目,大蚕蛾科,原主要分布于浙江、河南、广西等地银杏栽植区。1996年以来,蔡家桥林场檫木林区时有银杏大蚕蛾的危害,严重影响檫木的生长,尤其是对檫木纯林的危害,同时可引发檫木干腐病,造成材质腐烂,经济损失严重。为此,对其进行了综合治理研究。  相似文献   

7.
僧夜蛾上一株新的核型多角体病毒吴燕王贵成杨珍张卓然马耀关键词僧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僧夜蛾(LeiometoponsimyridesStaudinger)又称白刺夜蛾。分布于我国内蒙、甘肃、宁夏、新疆等半干旱地区。主要危害白刺(Nitrariaspp...  相似文献   

8.
高孢粉白僵菌防控银杏大蚕蛾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害虫虫期、防治时期气候条件、防治时机和方式等关键因子的把握及合理组合,采用了高孢粉白僵菌防治银杏大蚕蛾,取得了最佳的防治效果。同时,促使银杏大蚕蛾种群内白僵病大流行,达到了防控银杏大蚕蛾危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蜀柏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顺立  李友恭 《林业科学》1992,28(2):180-183,T001
蜀柏毒蛾Parocneria orienta Chao是柏木的一种重要害虫。1988年笔者在福建南平室内饲养和野外调查时,发现蜀柏毒蛾幼虫自然罹病死亡,经鉴定其病原为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该病毒尚未见报道,现将其分离、电镜观察、生物活性测定等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昆虫病毒的研究和应用十分活跃,病毒的种类迅速增加,目前全世界已经报道从昆虫体内分离出的病毒1700多种,其中以包涵体病毒为主,核型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和质型多角体病毒占很大比例。从寄主昆虫来看,鳞翅目昆虫885种、鞘翅目昆虫178种、膜翅目昆虫83种。  相似文献   

11.
室内饲养银杏大蚕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甘肃康县对银杏大蚕蛾进行了室内饲养试验,研究其生活史,结果表明:室内饲养的银杏大蚕蛾生活史和室外基本相同;室内饲养的银杏大蚕蛾五龄幼虫平均体长小于室外5mm;室内茧颜色呈浅白绿色,室外茧呈褐色至黑色;在幼虫三龄前进行化学防治是防治银杏大蚕蛾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2.
油桐尺蠖能被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致死。防治试验表明:病毒浓度大时,潜伏期短,死亡快、死亡率大,浓度低时,潜伏期相应延长,死亡率也相应增大;不同的感染方式其致病力不同,死亡时间也不相同;在林地大面积防治效果为95%以上,并有远距离的扩散和后效作用。  相似文献   

13.
自 1 98 3年起应用松毛虫 CPV-W1 984在云南、四川、河南、广西等地防治文山松毛虫、德昌松毛虫、马尾松毛虫等主要害虫防治面积累计达 6.7万 hm2 ,效果显著。为了研究该病毒株在不同自然条件下不同的宿主松毛虫体内连续增殖后的遗传稳定性 ,作者电镜观察了三种病毒样品 ,其多角体形态大小一致 ,3 %和 5 % PAGE分析各样品的基因组RNA,结果表明该毒株在野外长期使用过程中 ,除保持稳定的毒力外 ,其形态结构与基因组也十分稳定  相似文献   

14.
银杏大蚕蛾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发生与危害情况银杏大蚕蛾(Dictyoplocajaponica)Moore)属鳞翅目大蚕蛾科,是主要危害核桃揪的暴发性食叶害虫。1994年以来在湾沟林区相继发生,以1996年最为严重,全局大面积核桃揪林被害(在发生严重的马鹿沟林场发现械树、色树、椴树、柳树等也被害),树叶被食光,几天之内整棵树木仅剩树枝,光秃秃一片。虽然秋季再次发叶,但当年枝条木质化不好,营养不良,导致枯枝,影响翌年树木的生长发育,甚至树木死亡。3年来的发生情况见表1。表11994—1996年银杏大蚕蛾发生情况单位:%、条/株从1996年发生情况来看.总平均有虫株率79%…  相似文献   

15.
利用棉铃虫为宿主增殖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细胞质多角体病毒JDS-CPV在日本防治赤松毛虫(Dendrolimus spectabilis)以及在我国台湾省防治马尾松毛虫(D.punctatus)均取得较好的效果。自1983年以来,利用JDS-CPV在我国广东、云南、浙江、安徽等省防治松毛虫,也都具有很好的效果。JDS-CPV的复制,过去主要是利用林间的松毛虫。如何使之成为周期性的连续生产,宿主的供  相似文献   

16.
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PCPV)在成虫期可继续侵染成虫的中肠细胞,并在细胞中形成多角体。在切片中看到,成虫中肠柱状细胞部分崩解,释出的多角体进入肠道,其中一部分多角体在成虫羽化时随蛹粪一起被排出体外,还有一些多角体被粘着于成虫的产卵器肛瓣上或凹褶处,是卵的污染源。  相似文献   

17.
青杨天牛病毒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采集、解剖青杨天牛虫瘿,找出虫体发黑却不僵硬的死虫,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出病毒初提物。采用重复感染试验、光学显微镜检查和电子显微镜检查等方法,对病毒进行了鉴定。认为在山西省北部自然存在着一种能够感染并致死青杨天牛幼虫的病毒,该病毒是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  相似文献   

18.
质型多角体病毒对松毛虫的防治实验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通过质型多角体病毒 (CytoplasmicPolyheddrosisVirus ,简称CPV)感染赤松毛虫的室内试验和林地试验 ,分析研究CPV对松毛虫幼虫、蛹、成虫、卵、子代幼虫的数量不同程度的影响 ,得出了松毛虫质型多角体防治林地松毛虫的可行性和良好的效果 ,为林区有效防治松毛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杨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杨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感病症状、组织病理、多角体提取、形态特征及致病力进行了初步研究。从采集到的感病虫尸提取多角体,多角体形态以三角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为主,经降解处理放出的病毒粒子呈杆状,为多粒包埋。病毒在杨毒蛾幼虫的脂肪体,中肠上衣等组织细胞核内增殖。经感染试验,证明该病毒对杨毒蛾幼虫有较强的致病力,以1.9×10 ̄3——1.9×10 ̄8PlB/ml六种浓度病毒悬液处理杨毒蛾3~4龄初幼虫,两年平均死亡率达65.5%~97.05%。  相似文献   

20.
蜀柏毒蛾(Parocneria orienta)是我省柏木林区发生和危害十分严重的食叶害虫。1989年我们在四川省金堂县采集到一批自然病死虫,经分离、鉴定、室内毒力生物测定和林间初步应用表明:该病毒是1株新分离的蜀柏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Parocneria orienta Nuclear Polyhedrosis Vrius,简称PoNPV),该病毒对蜀柏毒蛾有较强的毒力,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感病幼虫的症状 幼虫吞食蜀柏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后,取食活动明显减弱,行动迟缓;一定时间后,幼虫死亡。幼虫刚死时,呈“倒悬”或倒“V”字型挂于柏桠上;腹部体色呈灰褐色,体壁易破,流出褐色脓液,无臭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