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血浆皮质醇(Cor)、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或Ⅱ级初产妇80例,随机均分为硬膜外分娩镇痛组(E组)和自然分娩组(C组)。分别于镇痛前(T0)、宫口开全时(T1)、胎儿娩出时(T2)、产后24h(T3)、72h(T4)采肘静脉血,放免法测血浆Cor、TXB2和6-Keto-PGF1α水平;计算TXB2/6-Keto-PGF1α(T/K)比值,观察产后2和24h产妇出血量。结果E组镇痛前后各时点血浆Co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T3时点的血浆Cor水平均显著低于C组(P<0.05)。C组的TXB2、6-Keto-PGF1α和T/K比值在T1~T3时点与T0时点相比均显著升高(P<0.05),但E组在此三个时点的这三项指标均未明显升高,且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可有效抑制产妇血浆Cor水平上升,降低血浆T/K比值,对改善产妇的血液高凝状态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子宫收缩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研究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子宫收缩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20例有分娩镇痛要求且无产科并发症的单胎初产妇为试验组(E组),另随机选取拒绝接受分娩镇痛的同类产妇20例为对照组(C组)。在 E 组产妇宫口开3.0cm 时行 L_(2~3)间隙硬膜外穿刺,接电脑镇痛泵行病人自控镇痛。分别测定产妇宫口开3cm(T_1)、宫口开3cm 后1h(T_2)和宫口开全时(T_3)血浆前列腺素 E_2(PGE_2)、催产素和皮质醇浓度,以及胎儿娩出时脐静脉血浆和羊水中皮质醇、催产素和 PGE_2浓度。同时记录产妇宫缩情况、产程经过、分娩方式及新生儿 Apgar 评分。结果 与 T_1时相比,两组 T_2、T_3时血浆 PGE_2升高(P<0.05或O.01),T_3时 C 组皮质醇浓度升高(P<0.05);与 C 组相比,E 组产妇 T_2、T_3时血浆皮质醇浓度降低(P<0.05或0.01),T_2时宫腔压力和宫缩持续时间降低(P<0.05或0.01),_2时宫缩间隔时间较 C 组延长(P<0.01)。脐血和羊水各指标及 VAS 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硬膜外分娩镇痛可引起子宫收缩力的—过性下降,但其与子宫收缩激素无关,对分娩过程也没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镇痛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60例全麻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超前镇痛组(P组)和对照组(C组),两组均行硬膜外镇痛(PEA),镇痛药液均为5 μg/ml芬太尼+0.15%罗哌卡因.P组切皮前20 min硬膜外腔注入镇痛液15 ml,接镇痛泵以3 ml/h速度持续PEA;C组手术结束后开始PEA.于硬膜外穿刺前(T0)、术后2 h(T1)及次日早晨8时(T2)测定血浆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C反应蛋白(CRP)浓度;记录术后2、6、12、24 h的疼痛评分.结果 T1时P组镇痛效果优于C组(P<0.05).两组T1及T2时血浆Cor、ACTH和CRP含量均高于T0时(P<0.05);T1及T2时血浆Cor、ACTH和CRP含量P组均低于C组(P<0.05).结论 5 μg/ml芬太尼复合0.15%罗哌卡因PEA可为上腹部手术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硬膜外超前镇痛较硬膜外术后镇痛能更有效地抑制围术期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行椎管内分娩镇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同意阴道试产单胎足月头位产妇101例,随机选取分娩镇痛产妇70例为观察组,其中硬膜外分娩镇痛(E组)36例,腰-硬联合分娩镇痛(C组)34例,同期未镇痛产妇31例为对照组(N组)。记录产妇各产程时间、出血量、新生儿1、5 min Apgar评分、阴道分娩、产钳助产、子宫破裂情况,记录镇痛前、给药后5、10、20 min产妇NRS评分和Bromage评分。结果与N组比较,E组和C组第二产程时间明显延长(P0.05);E组出血量高于N组及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第一、第三产程时间、新生儿1、5 min Apgar评分、阴道分娩、产钳助产、子宫破裂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镇痛后E组和C组NR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与E组比较,C组NRS评分明显降低(P0.05)。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采用椎管内分娩镇痛安全可行,不降低阴道分娩率,不增加出血量以及产钳助产、子宫破裂发生率。腰-硬联合分娩镇痛较硬膜外分娩镇痛的镇痛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全产程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产妇泌乳素(PRL)的影响。方法 90例ASA I级的单胎足月初产妇,随机均分为全产程镇痛组(A组)、活跃期镇痛组(B组)和无镇痛对照组(C组)。A、B组均采取硬-脊联合麻醉镇痛,A组产妇进入产程时予镇痛至产后2h;B组产妇宫颈口开至≥3cm时予镇痛至宫口开全;C组产妇不予任何镇痛措施。观察产程不同时段VAS评分、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孕妇不良反应和镇痛前、产后2和24h血清PRL浓度。结果三组产程时间、中转剖宫产率、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镇痛前、第一、第二及第三产程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1);三组产妇产后2、24h血清PRL浓度均明显高于分娩前(P0.01),产后2、24hA组产妇血清PRL浓度明显高于B、C组(P0.05)。结论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全产程镇痛减轻了产妇痛苦,可促进PRL分泌,有利于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6.
剖宫产术后不同镇痛方法对产妇泌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剖宫产术后不同镇痛方法对产妇泌乳的影响.方法 75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硬膜外镇痛组(A组)、静脉镇痛组(B组)和肌注镇痛组(C组),每组25例.观察术后12、24、48 h VAS评分、泌乳情况及血浆泌乳素(PRL)水平.结果 A组和B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C组(P<0.05),术后48 h PRL水平也明显高于C组(P<0.05),且初乳时间明显提前.结论 硬膜外镇痛或静脉镇痛效果优于哌替啶肌注,可提高血浆泌乳素水平,有利于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分娩镇痛时对产程中子宫肌和腹肌收缩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自然分娩初产妇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接受分娩镇痛的100例初产妇分为0.0625%罗哌卡因组(罗哌卡因组,50例)和0.0625%左布比卡因组(左布比卡因组,50例),选取同期经阴道分娩未采取镇痛措施的初产妇50例作为对照组。记录产妇的年龄、BMI、孕周、剖宫产率、钳产率、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缩宫素使用率、产后2 h出血量。分别于分娩镇痛开始时(T1)、分娩镇痛后15 min(T2)、分娩镇痛后30 min(T3)和分娩镇痛后45 min(T4)4个时点采用VAS评分评估产妇疼痛情况。记录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爆发波能量参数[包括爆发波次数、爆发波持续时间、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RMS)、功率及峰值频率],综合评估产妇子宫肌和腹肌收缩力。结果3组产妇在年龄、BMI、孕周、剖宫产率、钳产率及产后2 h出血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和罗哌卡因组比较,左布比卡因组第一产程时长和第二产程时长延长,缩宫素使用率明显升高(P<0.05)。在T2、T3、T4时点,与对照组比较,罗哌卡因组和左布比卡因组产妇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第一产程中,与对照组比较,罗哌卡因组和左布比卡因组产妇子宫肌EMG的RMS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和罗哌卡因组比较,左布比卡因组产妇的EMG功率明显降低(P<0.05)。第二产程中,与对照组和罗哌卡因组比较,左布比卡因组产妇子宫肌EMG的爆发波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5);与对照组比较,罗哌卡因组和左布比卡因组的RMS明显降低(P<0.05)。结论0.0625%的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时能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对产妇产力无明显影响,且不延长产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多普勒超声观察硬膜外分娩镇痛对胎儿脐动脉和大脑中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要求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产妇59例(R组),同时选取拒绝分娩镇痛产妇25例(N组)。记录产妇产程时间、出血量、分娩方式、新生儿情况。当宫口开至2 cm时,R组记录镇痛前(T0)、镇痛后15 min(T1)、镇痛后30 min(T2)和镇痛后60 min(T3)胎儿大脑中动脉、脐动脉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和最大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S/D),N组在相同时间间隔记录上述参数。结果两组产妇产程时间、出血量及分娩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T2时,R组胎儿大脑中动脉、脐动脉PI和S/D有下降趋势,大脑中动脉RI有增加趋势,但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组在各时点无明显改变,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对母婴无明显影响,不良反应少,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同麻醉下子宫切除术病人围术期应激反应与纤溶功能的变化。方法择期行子宫切除术的病人3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3组,连续硬膜外麻醉组(E组)、连续硬膜外麻醉联合全麻组(G E组)和全麻组(G组),每组10例,E、G E组术后采用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G组术后采用病人自控静脉镇痛,维持视觉模拟评分小于3-4分。分别于麻醉前(T0)、术毕(T1)、术后24h(T2)和72h(T3)采集静脉血,测定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A)、肾上腺素(A)和D-二聚体(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浓度。结果NA:G E组在T1、G组在T1-3高于T0(P<0.05或0.01);E、G E组在T1-3低于G组(P<0.05或0.01)。A:E、G组在T1.2、G E组在T1高于T0(P<0.05或0.01);E组在T1、G E组在T1,2低于G组(JP<0.05或0.01);E组在T2高于G E组(P<0.01)。DD:E组在T1-3、G E组在T2,3、G组在T2高于T0(P<0.05或0.01);E组在T1高于G E组(P<0.05)。t-PA:与T0比较,E组在T1升高,G E、G组在T1升高而在T3降低(P<0.01);E组在T3高于G、G E组(P<0.05或0.01)。PAI-1:三组在T1,2均高于T0(P<0.01);E组在T1-3、低于G、G E组(P<0.05或0.01)。结论连续硬膜外麻醉可减轻术中应激反应及抑制PAI-1活性的升高,有助于维持子宫切除术病人围术期的纤溶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对足月初产妇实施分娩镇痛,验证右美托咪定的临床使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足月待产产妇,共计166例,年龄23~31岁,采用计算机随机软件将纳入产妇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组(D组)和罗哌卡因组(R组),每组产妇各83例。两组产妇于硬膜外分娩镇痛前(T0)、分娩镇痛后15分钟(T1)、分娩镇痛后30分钟(T2)、胎儿娩出后(T3)、胎儿娩出后15分钟(T4)记录VAS评分及上述各时点血流动力学指标。同时记录两组新生儿娩出后即刻胎心及Apgar评分。结果在各时点VAS评分方面,两组产妇硬膜外分娩镇痛前(T0)VAS评分并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t=0.210,P0.05),但在分娩镇痛后15分钟(T1)、分娩镇痛后30分钟(T2)、胎儿娩出后(T3)、胎儿娩出后15分钟(T4),D组产妇VAS评分显著低于R组(t=9.590、5.319、6.946、4.067,P0.05)。在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方面,两组产妇各时点SBP、DBP、HR未见统计学差异(t=1.652、0.977、0.348、0.432、1.207、1.367、0.966、0.424、0.268、1.058、0.951、0.640、0.564、0.351、0.599,P0.05)。在胎儿娩出后胎心及Apgar评分方面,两组新生儿胎心及Apgar评分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t=0.606、0.364,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硬膜外自控分娩镇痛用于足月初产妇镇痛效果良好,对产妇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且不影响胎儿预后。受研究局限性的影响,该结果尚需更多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评估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PHC)疗效的价值。方法收集接受TACE治疗的PHC患者86例,测量术前1周内(D0)、术后1个月(D1)及疾病进展时(D2)血浆D-二聚体水平。首次TACE治疗1个月后,按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修订版将患者分为病情控制组及病情进展组,记录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比较病情控制组与病情进展组的D0、D1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析D0、D1、D2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PFS的相关性,并评估血浆D-二聚体与PFS的关系。结果病情控制组D0、D1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进展组D1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D0(P=0.000 1),且病情进展组D0、D1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病情控制组(P均0.05)。D0、D1、D2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与PFS呈负相关(r_s=-0.267、-0.454、-0.368,P均0.05),D1、D2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阴性者较血浆D-二聚体水平阳性者PFS长(P均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评估PHC患者的病情、TACE疗效及预后的生物学指标,D-二聚体升高是其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与脊椎-硬膜外联合镇痛和硬膜外镇痛比较,评价蛛网膜下腔输注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足月孕妇12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自愿要求自然分娩镇痛.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随机分为3组(n=40),蛛网膜下腔镇痛组(S组)、脊椎-硬膜外联合镇痛组(C组)和硬膜外镇痛组(E组).产妇宫口开大2~3 cm时,S组行L3,4间隙蛛网膜下腔镇痛,先经导管注射舒芬太尼8 μg(5 ml),然后连接电子镇痛泵,配方:舒芬太尼100 μg溶于100 ml生理盐水中,背景输注速率2 ml/h,PCA2 ml/次,锁定时间10 min,限量14 ml/h.C组行L2,3间隙脊椎-硬膜外联合镇痛,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8 μg(5 ml),硬膜外导管连接电子镇痛泵,配方:0.1%罗哌卡因200 mg+0.5 μg/ml舒芬太尼100 μg混合液200 ml,背景输注速率6 ml/h,PCA 6 ml/次,锁定时间10 min,限量40ml/h.E组行L2,3间隙硬膜外镇痛,硬膜外导管连接电子镇痛泵,配方同C组.于镇痛前、镇痛开始后5、10、15、30、60、120 min、宫口开大7~8 cm、宫口开全(TO~8)时记录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基线胎心率和宫缩强度.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于镇痛10 min时行改良Bromage分级.行新生儿1、5、10min Apgar评分.产后24h行产妇镇痛满意度评价.结果 S组血流动力学各指标、基线胎心率和宫缩强度均在正常范围,产妇镇痛满意度为优良、Bromage分级0级,2例产妇在产后发生了硬脊膜穿刺后头痛,自行缓解,瘙痒发生率42%,均为轻度瘙痒,新生儿1、5、10 min Apgar评分分别为9.1±0.4、9.6±0.4、10分,未见心血管事件发生,上述指标S组与C组和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蛛网膜下腔输注舒芬太尼镇痛效果确切,适用于分娩镇痛,与脊椎-硬膜外联合镇痛和硬膜外镇痛效果无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联合超声引导下阴部神经阻滞的分娩镇痛方案对产妇分娩疼痛、产程及保护会阴完整性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6—12月于本院要求行分娩镇痛的初产妇107例,年龄22~30岁,BMI 20~39.9 kg/m~2,ASAⅡ级。随机分为硬膜外阻滞联合超声引导下阴部神经阻滞组(T组,n=54)和单纯硬膜外阻滞组(C组,n=53)。所有产妇在宫口扩张至3 cm时行硬膜外穿刺置管并连接镇痛泵。T组产妇在宫口开全时夹闭镇痛泵,并行超声引导下双侧阴部神经阻滞。C组产妇直至第三产程结束时停用镇痛泵。记录两组产妇宫口扩张至3 cm、硬膜外阻滞后30 min、胎头着冠时和会阴缝合时的VAS评分;记录第二产程时间,使用器械助产、会阴侧切情况和会阴撕裂程度;记录产妇分娩后24 h内局部血肿、局麻药中毒、蛛网膜穿破和大小便失禁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硬膜外阻滞后30 min比较,胎头着冠时T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C组明显升高(P0.05)。胎头着冠和会阴缝合时T组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T组第二产程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5),会阴侧切率明显低于C组(P0.05),会阴撕裂程度明显轻于C组(P0.05)。两组使用器械助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产妇均未发生局部血肿、局麻药中毒、蛛网膜穿破、大小便失禁等不良反应。结论硬膜外阻滞联合超声引导下阴部神经阻滞较单纯硬膜外阻滞能更有效地缓解分娩疼痛,缩短产程,减少会阴损伤,保护会阴完整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规律间断硬膜外泵注(RIEB)和持续性硬膜外输注(CEI)复合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 自愿接受分娩镇痛的初产妇22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每组75例。所有产妇给予硬膜外分娩镇痛,选取L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镇痛液配方为0.08%罗哌卡因+0.4 μg/mL舒芬太尼。A组产妇予以CEI模式镇痛,8 mL/h持续输注镇痛液。B组与C组产妇予以RIEB模式镇痛,自注射首剂开始,每间断1 h给予8 mL镇痛液,其中B组的注射速度为2 mL/min,C组的注射速度为6 mL/min。记录产妇满意度评分,镇痛前(T1)、镇痛后30 min(T2)、1h(T3)、宫口开大7~8 cm时(T4)、宫口开全时(T5)、分娩时(T6)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改良Bromage评分,观察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有效按压次数、罗哌卡因用量、舒芬太尼用量、产程、镇痛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产妇满意度评分。结果 三组产妇T1~T3时点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产妇T4~T6时点VAS评分,PCEA追加次数,罗哌卡因用量,舒芬太尼用量方面均显示C组B组>A组(P<0.05);三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改良Bromage评分,产程,镇痛时间,分娩方式,不良反应发生率,新生儿Apgar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RIEB复合PCEA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显著,且泵注速度为6 mL/min的效果最佳,可有效减少PCEA追加次数,罗哌卡因用量和舒芬太尼用量,提高产妇满意度,而不良反应并没有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规律间断硬膜外泵注(RIEB)和持续性硬膜外输注(CEI)复合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 自愿接受分娩镇痛的初产妇22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每组75例。所有产妇给予硬膜外分娩镇痛,选取L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镇痛液配方为0.08%罗哌卡因+0.4 μg/mL舒芬太尼。A组产妇予以CEI模式镇痛,8 mL/h持续输注镇痛液。B组与C组产妇予以RIEB模式镇痛,自注射首剂开始,每间断1 h给予8 mL镇痛液,其中B组的注射速度为2 mL/min,C组的注射速度为6 mL/min。记录产妇满意度评分,镇痛前(T1)、镇痛后30 min(T2)、1h(T3)、宫口开大7~8 cm时(T4)、宫口开全时(T5)、分娩时(T6)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改良Bromage评分,观察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有效按压次数、罗哌卡因用量、舒芬太尼用量、产程、镇痛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产妇满意度评分。结果 三组产妇T1~T3时点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产妇T4~T6时点VAS评分,PCEA追加次数,罗哌卡因用量,舒芬太尼用量方面均显示C组B组>A组(P<0.05);三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改良Bromage评分,产程,镇痛时间,分娩方式,不良反应发生率,新生儿Apgar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RIEB复合PCEA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显著,且泵注速度为6 mL/min的效果最佳,可有效减少PCEA追加次数,罗哌卡因用量和舒芬太尼用量,提高产妇满意度,而不良反应并没有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不同产程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要求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初产妇360例,随机分为3组(n=120)。所有患者在完成硬膜外腔置管后,硬膜外腔注射负荷剂量局麻药(0.1%罗哌卡因+2μg/ml芬太尼),阻滞平面达T_(10)后接PCA泵行PCEA。A组PCA采用0.1%罗哌卡因+2μg/ml芬太尼,宫口开全时停止PCA。B组PCA采用0.1%罗哌卡因+2μg/ml芬太尼全产程镇痛。C组PCA采用0.08%罗哌卡因+2μg/ml芬太尼全产程镇痛。观察产妇镇痛前(T_0)、镇痛后1小时(T_1)、2小时(T_2)、3小时(T_3)、宫口开全时(T_4)、分娩时(T_5)、会阴部修复时(T_6)VAS评分;采用Bromage评分评价运动阻滞程度;记录产程时间、镇痛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满意度评分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_0时比较,B、C两组产妇T_1~T_6时点VAS评分较低,A组T_1~T_5时点VAS评分较低(P0.05)。与A组比较,B、C两组产妇T_6时点VAS评分较低;产妇对分娩镇痛效果满意度较高(P0.05)。3组产妇第一产程时间、第一产程镇痛时间、第二产程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Bromage评分及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产程硬膜外分娩镇痛效果优于第一产程分娩镇痛,而0.08%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全产程分娩镇痛具有较好的效果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对泌乳始动影响。方法选取2017-01—2018-10间在郑州市妇幼保健院待产的200例孕妇,随机分为2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未予分娩镇痛,观察组行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检测产妇宫口开2~3 cm(T_1)、产后2 h(T_2)和产后6 h(T_3)的催产素和泌乳素。结果 T_1时2组产妇催产素和泌乳素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T_2、T_3时观察组产妇的催产素和泌乳素高于对照组,泌乳始动时间短于对照组,新生儿出生72 h添奶次数和添奶总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纯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可缩短产后泌乳始动时间,提升自然纯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不同麻醉方法及术后镇痛对食管癌手术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4(IL-4)及干扰素-γ(IFN-γ)水平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食管癌或贲门癌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四组:Ⅰ组全凭静脉麻醉,术后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Ⅱ组麻醉方法同Ⅰ组,术后行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Ⅲ组采用静脉麻醉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术后行PCIA;Ⅳ组麻醉方法同Ⅲ组,术后行PCEA.于麻醉前(T0)、切皮后2 h(T1)、术毕(T2)、术后24 h(T3)、术后48 h(T4)采集外周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IL-4、IFN-γ浓度,以IFN-γ/IL-4评估Th1/Th2亚群比值;于术后24、48、72 h以VAS评估术后镇痛效果.结果 Ⅱ、Ⅳ组患者在静息和活动后各时点的VAS均明显低于Ⅰ组(P<0.05),Ⅳ组在静息和活动后各时点的VAS均明显低于Ⅲ组(P<0.05),Ⅱ组在术后72 h的静息VAS和48、72 h活动后VAS也明显低于Ⅲ组(P<0.05).与T0时比较,Ⅰ、Ⅱ组血浆IFN-γ/IL-4的比值在T2时明显下降(P<0.05),Ⅲ、Ⅳ组该比值在T3时开始明显下降(P<0.05).T2时Ⅲ、Ⅳ组血浆IFN-γ/IL-4比值均明显高于Ⅰ、Ⅱ组(P<0.05),T3、T4时Ⅳ组该比值均高于Ⅰ组(P<0.05).结论 食管癌开胸手术患者无论术中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或术毕应用硬膜外镇痛均能减低疼痛,且术后硬膜外镇痛较静脉镇痛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CSEA)辅助舒芬太尼对分娩镇痛的可行性。方法选择进入产程活跃期单胎初产妇240例,随机分为A组(80例)采用CSEA辅助舒芬太尼;B组(80例)硬膜外无痛分娩;C组(80例)自然分娩。观察3组产妇的产程进展、母体血儿茶酚胺含量、VAS评分、宫缩、分娩方式百分比及胎儿Apgar评分。结果镇痛组的镇痛有效率91.5%,与对照组比较,活跃期明显缩短(P<0.05)。A、B、C 3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0.05)。结论 CSEA辅助舒芬太尼安全有效,对母婴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0.
硬膜外超前镇痛对上腹部手术病人应激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比较硬膜外超前镇痛和术后硬膜外镇痛对上腹部手术病人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麻下拟行上腹部手术的病人30例,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2组(n=15):术后硬膜外镇痛组(C组)和硬膜外超前镇痛组(P组).于T_(10,11)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并置管.P组切皮前20 min时硬膜外注射0.5 μg/ml舒芬太尼+0.15%罗哌卡因混合液15 ml,30 min后接镇痛4泵,以5 ml/h的速率硬膜外输注250 ml.C组病人术后硬膜外注射0.5μg/ml舒芬太尼+0.15%罗哌卡因混合液15 ml,30 min后接镇痛泵,以5 ml/h的速率硬膜外输注250 ml.于硬膜外穿刺前(T_0),术后2 h(T_1)和18 h(T_2)时,采集静脉血样6 ml,测定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浓度和血清皮质醇(Cor)、C反应蛋白(CRP)的浓度.结果 与T0时比较,两组,T1和T2时血清Cor、CRP的浓度和血浆ACTH浓度均升高(P<0.01);与C组比较,P组T1和T2时血清Cor、CRP的浓度和血浆ACTH浓度均降低(P<0.05).结论 与术后硬膜外镇痛相比,硬膜外超前镇痛可更好地抑制上腹部手术病人术后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