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初步探讨64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造影中体重、心率、体重指数(BMI)、每分心输出量(CO)、射血分数(EF)对对比剂增强效果的影响及其关系。方法 (1)对160例临床疑似冠心病患者行CT冠状动脉造影(CTCA)检查,测量患者升主动脉根部的平均CT值。将体重、心率、BMI、CO与升主动脉根部平均CT值进行逐步回归分析;(2)体重、CO与升主动脉根部平均CT值行Pearson相关分析;(3)对60~70 kg体重组患者心率与升主动脉根部平均CT值作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逐步回归方程为Mean(升主动脉根部平均CT值)=829.962-5.324 Weight+5.253BMI-1.648 Heart rate-0.013CO(F=48.253,P=0.000);由标准回归系数可见,对升主动脉根部平均CT值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体重(-0.851)、BMI(0.209)、心率(-0.173)、CO(-0.169)。体重与升主动脉根部平均CT值呈高度负相关(r=-0.665,P〈0.01);CO与升主动脉根部平均CT值呈低度负相关(r=-0.355,P〈0.01);60~70 kg体重组心率与升主动脉根部平均CT值呈低度负相关(r=-0.268,P〈0.05)。结论 (1)在相同对比剂使用条件下,患者体重是影响CTCA增强效果的重要因素,二者呈负相关,即体重越大,冠脉增强幅度越小;BMI、CO以及心率(控制在80次/min以下时)对冠脉增强效果影响较小;EF对增强效果无显著影响。(2)配合合理的冠脉扫描技术,可根据体重适当调整对比剂的剂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心率及心率变异对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107例可疑或确诊冠心病的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检查,利用最佳收缩期或舒张期图像进行重建,评价各段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分析心率及心率变异与图像质量之间的相关性,对存在相关性者行进一步分析。结果 107例患者的平均心率为84.53±17.36次/min(51~124次/min),平均心率变异为9.21±3.67次/min(2~18次/min)。心率与RCA中段及RCA总体的图像质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0.192,P〈0.05及r=0.210,P〈0.05),心率变异与LCX总体的图像质量有相关性(r=0.191,P〈0.05)。不同心率组间RCA中段及RCA总体图像质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心率变异组间LCX总体图像质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DSCT冠状动脉成像在很大的心率及心率变异范围内可以获得较满意的图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我国健康成人肺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随机、分层和整群抽样方法,于2008至2011年对沈阳市、北京市、朝阳市、抚顺市、鞍山市、本溪市、成都市、广州市、上海市9省市18个社区10 386人进行统一的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并进行肺功能检查。不同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吸烟情况、被动吸烟情况的比较采用双向相关分析。结果 男性FEV1及FVC要明显高于女性(r值分别为0.497、-0.261;P<0.05),但FEV1/FVC低于女性(r=0.037;P<0.05);随年龄增大,FEV1、FVC、FEV1/FVC逐渐下降(r值分别为-0.463、-0.426、-0.047;P<0.05);身高增加,FEV1、FVC、FEV1/FVC增大(r值分别为0.32、0.298、0.036;P<0.05);吸烟量(包/年)越大,FEV1、FVC值越大(r值分别为0.021、0.034;P<0.05),FEV1/FVC越小(r=-0.024;P<0.05)。体质量及被动吸烟情况与FEV1、FVC、FEV1/FVC无明显相关性(P>0.05)。吸烟对肺功能的影响上,56~60岁、81~85岁时吸烟与FEV1/FVC呈负相关(r分别为-0.062、-0.200 P<0.05);71~75岁吸烟与FEV1呈负相关(r=-0.076 P=0.022);结论 健康成人肺功能水平受吸烟影响,应避免长期大量吸烟。  相似文献   

4.
背景 行代谢手术的肥胖患者术前普遍存在运动能力降低的问题,影响其术后减重效果。6 min步行试验(6MWT)可用于评估肥胖患者的运动能力。研究表明运动能力与身体成分不同指标之间关系密切,但目前尚缺乏针对代谢术前肥胖患者身体成分对运动能力影响的相关研究。目的 探讨身体成分对代谢术前肥胖患者6MWT行走距离的影响。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11月在江苏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减重代谢外科行代谢手术的202例肥胖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Inboby770人体成分分析仪对所有患者进行身体成分测定,测定结束后行6MWT,记录6 min步行距离(6MWD)。6MWD与身体成分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采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代谢术前患者6MWD与身体成分的关系。结果 代谢术前患者6MWD平均为(486.65±52.26) m,相同年龄、身高、体质量健康成人预测平均距离为(520.13±60.56) m,两者6MW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18,P<0.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6MWD与体质量(r=-0.236,P<0.05)、全身体脂率(FM%,r=-0.357,P<0.05)、节段FM%(上肢:r=-0.363,P<0.05;下肢:r=-0.344,P<0.05;躯干:r=-0.240,P<0.05)、体质指数(BMI,r=-0.358,P<0.05)及内脏脂肪面积(VFA,r=-0.258,P<0.05)呈线性负相关;与去脂体质量百分比(FFM%,r=0.357,P<0.05)和节段FFM%(上肢:r=0.363,P<0.05;下肢:r=0.344,P<0.05;躯干:r=0.240,P<0.05)呈线性正相关。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和下肢FFM%是患者6MWD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代谢术前肥胖患者运动能力较健康人群降低,BMI值越低、下肢FFM%越高,患者6MWD越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与肾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1年12月在我科治疗的高血压合并肾功能损伤的3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静息心率将所有患者分为Ⅰ、Ⅱ、Ⅲ组(Ⅰ组:静息心率〈70次/min,Ⅱ组:静息心率在70-80次/min之间,Ⅲ组:静息心率〉80次/min),用患者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以及肌酐清除率来评估患者的肾功能,分析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与肾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结果Ⅰ、Ⅱ、Ⅲ组平均血肌酐值分别为(86.5±22.6)μmol/L、(90.3±22.4)μmol/L、(105.1±19.9)μmol/L,平均肾小球率过滤为(84.4±11.1)mL/min、(77.3±10.5)mL/min、(66.5±10.2)mL/min,平均肌酐清除率为(74.0±17.1)mL/min、(68.7±17.5)mL/min、(61.9±20.2)mL/min,三组之间肾功能有统计学差异,P〈0.05;静息心率与肾小球率过滤(r=-0.310,P=0.013)及肌酐清除率(r=-O.457,P〈0.001)呈负相关,血清肌酐与静息心率无明显相关性,计算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的静息心率与肾功能的损害有一定的相关性,高血压肾功能受到损坏与否及程度可以静息心率的快慢作为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与讨论心率对64排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1年3月~2012年12月300例不同心率接受64排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检查的患者,按平均心率分为五组,A组患者60例平均心率≤60次/min,B组60例患者平均心率在61~65次/min,C组60例患者平均心率为66~70次/min,D组患者60例患者平均心率为71~75次/min,E组60例患者平均心率>75次/min,比较五组患者64排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质量.结果 300例患者共921支血管,从图像质量分级情况显示,图像质量与平均心率呈负相关,心率越快,则图像质量越差,A组图像均为1级,B组、C组图像质量略低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E组图像质量与前三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1排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质量会受到心率变化的影响,心率越快,对质量的影响越大,因此,为保证64排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质量,应维持患者心率稳定,对心率过快的患者进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脑钠肽前体水平(NT-proBNP)和心率变异性(HRV)的相关性。方法对58 例糖尿病患者均进行
HRV分析与NT-proBNP测定,按HRV结果分为HRV异常组和HRV正常组,比较两组的时域和频域指标以及NT-proBNP水平,
并将所有患者的HRV指标与NT-proBNP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HRV异常组NT-proBNP水平(320.2±88.3 pg/ml)与HRV正
常组(80.4±25.2 pg/ml)比较,显著增高(P<0.01),NT-proBNP 与SDNN、三角指数、低频功率、极低频功率负相关(r=-0.55, P<
0.05; r=-0.52, P<0.05; r=-0.62, P<0.01; r=-0.56,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NT-proBNP 水平与HRV相关,NT-proBNP 升高提
示糖尿病的心脏自主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8.
本文回顾性地分析127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A组)和103例正常人(B组)静息核素心室造影的射血分数(EF)结果,发现:A组真阳性率(敏感性)为16.53%(21/127);B组假阳性率为5.82%(6/103),特异性为94.17%(97/103),在不考虑检查当时心率因素的情况下两组间EF值相接近,组间无显著性差异(t=1.09,P>0.2),若各组内按检查当时心率≥或<80次/分再分组,A组心率≥80次/分者,真阳性率为38.4%(10/26),组内出现显著性差异(X~2=9.48,P<0.01);B组内则无显著性差异,进一步研究心率与EF值的关系,经直线相关分析,得出:A组心率与EF值呈显著负相关(n=127,r=-0.28,p=0.0016);而B组则无显著相关(n=103,r=0.05,p=0.60),年龄与EF值间两组均无显著相关,提示在检查当时通过增加心率可以提高冠心病的检出率,而不增加假阳性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重建时相对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64例患者采用64层CT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原始数据不同时相重建,用横断面、曲面重建、容积再现等方法对图像质量综合评分。患者心率<65次/min为Ⅰ组(n=36),65~79次/min为Ⅱ组(n=18),≥80次/min为Ⅲ组(n=10),患者冠状动脉血管分为12段,4条冠状动脉分支(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用于图像质量分析。结果Ⅰ和Ⅱ组60%、65%相位图像质量最优,Ⅲ组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RCA)最优的相位窗为40%相位,左回旋支(left circumflex coronary artery,LCX)、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LAD)、左主干(left main,LM)最优的相位窗为60%。结论心率低于80次/min的患者冠状动脉重建时相首选舒张中期60%或65%时相;心率高于80次/min患者,按左、右冠状动脉分支分别进行重建有利于提高冠状动脉的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心律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分析心电编辑软件对心律不齐图像的质量控制.方法:把112例患者按心率波动幅度分成4组:A组0-4次/min、B组5~9次/min、C组10~14次/min和D组≥15次/min.在心电门控下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容积扫描,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进行图像重建,对各组重建图像进行定量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对其中因心律不齐而图像质量欠佳的26例患者进行了心电编辑,分析编辑前后图像质量差异.结果:除RCA2外,A、B、C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而A、B、C组与D组有统计学差异;RCA2受心律影响明显,其与心率波动幅度呈负相关(P<0.001,r=-0.488);心电编辑前后图像质量有统计学差异(P.<0.001),编辑后图像质量提高.结论:心律是64层螺旋CT成像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当心率波动≥15次/min时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受影响重;心电编辑软件对心律不齐冠脉图像质量有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内脂素(Visfantin)、脂联素(APN)和C-反应蛋白(CRP)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7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并根据血管病变情况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另选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Visfantin、APN、CRP水平,比较不同程度病变者血清Visfantin、APN、CRP的差异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Visfantin、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PN水平显著于低于对照组(P<0.01)。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血清CRP、Visfantin水平及Gensini积分均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多支病变组血清Visfantin、CRP水平及Gensini积分显著高于双支病变组(P<0.05)。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的APN水平均低于单支病变组(P<0.05),但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Visfantin与CRP(r=0.929,P<0.001)、Gensini积分(r=0.777,P<0.001)呈正相关,与APN(r=-0.351,P<0.001)呈负相关;APN与CRP(r=-0.873,P<0.001)、Gensini积分(r=-0.740,P<0.001)呈负相关;CRP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692,P<0.001)。结论血清Visfantin、APN、CRP均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对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超声测量膀胱质量 (BW)、膀胱内前列腺突入程度(IPP)与膀胱出口梗阻(BOO)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探讨超声检查在预测BPH患者BOO的应用价值。方法:124例BPH患者行尿动力学检查,以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分成2组(梗阻组与非梗阻组)。经腹部B超测量BW及IPP,并将2组所测结果与尿动力学检查结果比较。结果:梗阻组和非梗阻组患者的BW分别为(77.47±44.34) g和(57.47±23.10) g,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PP分别为(11.05±9.65) mm和(7.67±7.99) m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患者BW与最大尿流率(Qmax)呈显著负相关
(r=-0.177,P<0.05),与最大逼尿肌压(PdetQmax)呈显著正相关(r=0.201,P<0.05);IPP与Qmax呈显著
负相关(r =-0.403,P<0.01),IPP与PdetQmax呈显著正相关(r=0.192,P<0.01)。结论:BW及IPP与BOO存在显著相关性,是判断BOO程度较为可靠的方法。腹部B型超声检查可用于评估BPH梗阻程度,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3.
肖丹  康健 《中华医学杂志》1999,79(10):742-744
目的明确睡眠时相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血压和心率的特异性影响及两者之间关系。方法13例OSAS患者在桡动脉内留置导管监测血压并同步进行夜间睡眠多导生理仪连续记录。、结果(1)以清醒期血压作基准,OSAS患者快动眼睡眠(REM)期暂停发生前、终止后收缩压及暂停终止后舒张压的增高幅度分别为(-1.9±11.9)mmHg、(32.6±20.6)mHg、(18.2±11.6)mmHg,明显高于非快动眼睡眠(NREM)期分别为(-8.4±8.0)mmHg,(20.4±6.9)mmHg,(13.2±5.8)mmHg,P均<0.05;(2)OSAS患者NREM期暂停后心率(76±8)次/分较暂停前(70±8)次/分明显增快,P<0.05;REM期暂停后心率(85±11)次/分较暂停前(71±8)次/分明显增快,P<0.01;暂停后心率REM期较NREM期明显增快,P<0.01;暂停前后心率变化幅度REM期(14.1±10.1)次/分,明显高于MREM期(6.9±2.2)次/分,P<0.05;(3)OSAS患者NREM期暂停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增高幅度与暂停前心率明显相关(r=-0.699,P<0,01;r=-0.602,P<0.05);NREM期暂停前后收缩压增高幅度与暂停后心率明显相关(r=-0.669,P<0.01)。结论OSAS患者睡眠时相对血压及心率变化有影响;OSAS患者夜间呼吸暂停时血压变化与心率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检测冠心病(CAD)患者的心肌生物力学参数,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方法:将5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AG)显示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分为轻度狭窄组(21例,冠脉狭窄程度均<75%)和重度狭窄组(31例,至少一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75%),选择同期冠脉造影显示无冠脉狭窄正常人2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VVI检测左室壁整体纵向应变(GLS)、整体圆周应变(GCS)和整体径向应变(GRS),分析
冠状动脉狭窄心肌生物力学参数改变。结果:冠脉轻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患者GLS、GRS、GCS的绝对值均较正常对照组下降(P<0.05),且重度狭窄组整体应变参数下降更显著,与轻度狭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纵向应变明显下降节段的分布大体与冠脉造影显示狭窄率≥75%的病变冠脉的心肌灌注区域一致,以GLS的敏感性最高,正常对照组、冠脉轻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GLS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关系(r=-0.
58、-0.51和-0.43,P<0.05)。若以GLS为-16.14%作为截断点评估冠脉重度狭窄并需要施行PTCA治疗的灵敏度为96.8%,特异度为70%;Yuedden指数最高,为0.668。结论:VVI可检出冠心病患者左室应变明显下降,提示冠状动脉出现严重狭窄;可根据应变明显下降节段的分布
推测相应冠脉严重狭窄。
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心房颤动 (AF)对脑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 :选择 14例心功能代偿期AF患者作观察组 (AF组 ) ,18例同龄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组。采用经颅多普勒检测仪 (TCD)以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 (Vm)及搏动指数 (PI)为观察指标。结果 :AF组脑动脉血流速度快慢不一 ,各动脉血管的Vm均较对照组降低 ,P <0 .0 5或 0 .0 1。AF组大脑中动脉 (MCA)、大脑前动脉 (ACA)的最大心搏平均血流速度 (MaxVm)及心室率控制在 6 0~ 10 0次 /min内时MCA的Vm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但MCA、ACA的最小心搏平均流速 (MinVm)及心室率低于 6 0次/min时MCA的Vm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 <0 .0 1;AF组基底动脉 (BA)、椎动脉 (VA)及大脑后动脉 (PCA)的MaxVm、Vm、MinVm及任何心室率范围BA的Vm均较对照组Vm显著降低 ,P <0 .0 5或 0 .0 1。AF组与对照组的PI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结论 :AF对脑底动脉血流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表现为Vm降低 ,供血减少。AF心室率低于 6 0次 /min对脑血流影响严重 ;AF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流影响较颈内动脉系统严重。  相似文献   

16.
心率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静息心率及24h平均心率与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观察208例人选者的静息心率及用Holter监测24h平均心率,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分为对照组及冠心病组。结果冠心病组静息心率及24h平均心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静息心率为77.48±12.15次/分vs(70.26±10.27)次/分,P〈0.05;24h平均心率为80.52±10.45次/分ys71.96±7.36次/分,P〈0.05);静息心率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347,P〈0.001),24h平均心率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显著相关(r=0.477,P〈0.001)。冠状动脉狭窄部位与静息心率及24h平均心率均无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048及0.091,P值均〉0.05)。结论24h平均心率与静息心率均与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正相关,但均与冠状动脉狭窄部位无显著相关性;两者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与冠心病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7.
李颖  贺治青  伍峰  梁春  吴宗贵 《上海医学》2012,35(4):309-312
目的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节律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2年2月疑诊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85例住院患者,按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0例)和ACS组(45例),所有患者留取全血,经Ficoll离心分离PBMCs,体外培养过程中经血清撤离诱导节律性;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相关节律基因的表达情况,再经Chronos-fit软件评估其节律性。采用Gensini积分评价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结果与SAP组比较,ACS组的PBMCs节律性表现为峰值时间改变且整体表达水平降低。Gensini积分与PBMCs节律基因Per1的峰值时间呈正相关(r=0.855,P<0.01),与其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753,P<0.05),与节律基因Rev-erbα的相关性则相反(r值分别为-0.721和0.832,P值均<0.05)。结论 ACS患者PBMCs的节律性明显异常,且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这可能是患者整体节律性紊乱的表现,其将可能应用于临床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早期预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年男性冠心病患者的血清睾酮水平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检测87例中年男性冠心病患者(包括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塞)血清睾酮浓度。所有患者行冠脉造影,用Gensini冠脉评分评估患者冠脉狭窄程度。冠脉狭窄低于50%的患者纳入对照组。结果: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及急性心肌梗塞组血清睾酮水平(分别为488.2±96.8ng/dL,411.6±128.6ng/dL,365.3±116.6ng/dL)显著低于对照组(562.8±110.2ng/dL)(P均<0.05)。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及急性心肌梗塞组三组比较,急性心肌梗塞组血清睾酮水平最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居中,稳定型心绞痛组最高(P均<0.05)。血管造影Gensini得分与血清睾酮水平显著相关(n=87,r=-0.513,P<0.05)。结论:中年男性冠心病患者血清睾酮呈低水平状态,且与冠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对36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行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按照心率不同分为Agt(≤65次/min)14例、B组(66-70次/min)12例和C组(71~75次/min)10例3组,前一组采用单扇区重建,后两组采用双扇区重建,重建时相预设为75%R-R间期,扫描完成后分别重建45%、55%、65%和 85%R-R间期图像.重建数据传至AW4.1工作站后处理成像.后处理方法采用最大强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mjection,MIP)、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等模式,分别获取冠状动脉的各种重组图像并分析冠状动脉主要分支的显示率.统计学处理采用卡方检验.结果:A组冠状动脉的主要分支包括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主干、前降支和左旋支的显示率均为100%;B组其显示率分别为91.67%、100%、100%和91.67%;C组其显示率分别为80%、100%、90%和70%.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冠状动脉主干和前降支在75%R-R间期显示最佳,左旋支在55%显示最佳,右冠状动脉在65%R-R间期显示最佳.各重建相位间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作为无创性的检查手段,16层螺旋CT能充分显示冠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的正常解剖以及病变特征.随着CT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的增多,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①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清载脂蛋白A、B(apoA、apoB)及相关脂类,抗凝、纤溶指标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②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病人173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136例,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一支冠状动脉狭窄〉70%,其中单支病变65例,双支或多支病变71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对照组)37例。采空腹静脉血2mL检测生化全套。③结果对照组、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apoB、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抗凝血酶Ⅲ、纤维结合蛋白水平及apoB/apoA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3.70~6.08,P〈0.05);而apoA1、纤溶酶原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F=0.09、2.78,P〉0.05)。apoB、TG、纤溶酶原、纤维结合蛋白含量及apoB/apoA与冠状动脉积分呈正相关(r=0.502~0.605,P〈0.05),apoA1与冠状动脉积分呈负相关(r=-0.601,P〈0.01)。④结论apoB、apoB/apoA的升高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并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