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弥漫性脑创伤与二次脑损伤发生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弥漫性脑创伤 (DBI)与二次脑损伤 (SBI)后鼠脑代谢型谷氨酸受体 1a(mGluR1a)、cAMP、cGMP含量变化及I类mGluRs拮抗剂MCPG的治疗作用 ,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单纯DBI、脑损伤合并SBI及MCPG作用组。脑损伤后 ,以低血压作为SBI指标 ,于伤后不同时间进行免疫组化和放射免疫研究。结果发现 ,与对照组比较 ,单纯DBI组脑皮层mGluR1a阳性神经元表达在伤后 1h增加 ,2 4h达高峰 (P <0 .0 1) ,伤后2 4hcAMP水平下降 ,cGMP升高 ,cAMP/cGMP比值下降 ;合并SBI组 ,mGluR1a阳性神经元表达在伤后 0 5h即明显增加 ,6h达高峰 (P <0 0 1) ,cAMP改变也更加明显 ;MCPG可减少SBI后损伤神经元的数目。提示mGluR1a参与了细胞兴奋性毒性和代谢应急 ,是加重脑损害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应用纳洛酮干预后,弥漫性脑损伤(DBI)合并二次脑损伤(SBI)大鼠脑内c-fos蛋白及血浆β内啡肽(β -EP)的表达变化,以进一步探讨β-EP与c-fos在SBI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DBI合并SBI组(A组)、DBI合并SBI后盐酸纳洛酮(1mg/kg,腹腔注射)治疗组(B组)、DBI后SBI前盐酸纳洛酮治疗组(C组),于伤后3、24、48h处死大鼠,采用免疫组化及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脑内c-fos蛋白和血浆β-EP的含量,并进行脑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 B、C两组在各时间点的各检测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C两组比较,A组3h及24h时的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升高(P<0.05),24h及48h时的神经元损伤数量明显减少(P<0.05),3h、24h及48h时的c-fos蛋白表达明显升高,3h及24h时的血浆β -EP含量也明显升高(P<0.05).结论 盐酸纳洛酮可降低DBI合并SBI大鼠脑内c-fos蛋白及血浆β-EP的含量,减轻神经损伤程度,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DBI合并SBI后与DBI后SBI前使用盐酸纳洛酮对SBI的疗效相仿.  相似文献   

3.
亚低温对大鼠脑损伤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目的 观察脑损伤后亚低温对大鼠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动态变化以及伤灶周边脑皮层损伤神经元数和脑组织含水量的影响 ,为评价亚低温脑保护作用提供量化指标。 方法  4 5只SD大鼠利用自由落体打击器造成一侧脑外伤模型 ,随机分成三组 :(1)假手术对照组 ;(2 )常温创伤组 ;(3)亚低温创伤组。每组分别在术后 3,6 ,2 4h三个时相点收取标本 ,采用病理形态学方法检测伤灶周边脑皮层损伤神经元数 ;应用放射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NSE水平以及测量脑组织含水量。 结果 大鼠脑损伤后血清NSE水平显著增高 (P <0 .0 5 ) ,且与神经元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r =0 .8344 ,P <0 .0 1) ;与常温创伤组比较 ,亚低温创伤组伤后 6 ,2 4h血清NSE水平显著降低 (P <0 .0 5 ) ,脑组织含水量 (P <0 .0 5 )和伤灶周边脑皮层损伤神经元数 (P<0 .0 1)也比常温创伤组减少。 结论 亚低温治疗可以显著抑制NSE释放 ,减轻神经元损伤和脑水肿 ,增强神经元对脑外伤的耐受性 ,进而在外伤早期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鼠继发性脑损伤(SBI)后海水浸泡对脑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 163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A组,5只)、SBI(B组3,2只)、SBI合并生理盐水浸泡(C组3,3只)及SBI合并海水浸泡(D组9,3只)4组。Marmarou弥漫性脑损伤模型基础上建立缺血性SBI合并海水浸泡动物模型。伤后13、、6、12、244、8h在挫伤区取材,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并作HE染色,光镜下观察创伤脑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 D组较之A组在伤后1h便出现脑组织含水量的明显变化(P〈0.05)。脑组织含水量呈持续性升高,且各时相均显著高于B、C组(P〈0.05)。HE染色光镜下观察见B、C组脑组织细胞呈海绵状改变;而D组脑组织损伤更严重,呈网格状改变。结论 SBI合并海水浸泡后脑水肿比单纯SBI严重,且伤情发展更迅速而持久。这种伤情变化与海水特有的损伤性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拮抗或激动剂对大鼠脑损伤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s)特异性拮抗或激动剂对弥漫性脑损伤(DBI)后损伤脑组织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在单纯DBI 1h后,脑室分别注射10μl第I组mGluRs拮抗剂(MCPG)、第Ⅱ组mGluRs激动剂(DCG-Ⅳ)、第Ⅲ组mGluRs激动剂(L-AP4)或等渗盐水,观察大鼠行为、皮层损伤神经元数及脑组织含水量变化。结果:MCPG、DCG-Ⅳ及L-AP4均对大鼠DBI后死亡率无明显影响(P<0.05)。MCPG和DCG-Ⅳ可明显改善大鼠DBI后行为学改变、降低皮层损伤神经元数量及脑组织含水量,以MCPG降低效果最为显著(P<0.05);而L-AP4则没有明显上述作用(P>0.05)。结论:第I组mGluRs拮抗剂MCPG和第Ⅱ组mGluRs激动剂DCG-Ⅳ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其中MCPG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6.
苏军  章翔  贺晓生 《武警医学》2004,15(6):432-434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大鼠弥漫性脑损伤(Diffuse brain injury,DBI)的治疗时间窗.方法应用Marmarou方法制成大鼠弥漫性脑损伤模型,于损伤后10、30min,1、2、4、8 h等不同时间点经侧脑室注入2μgIGF-1,5 d后取脑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比较不同处理对大鼠皮层神经元的影响.结果损伤后2 h内给予IGF-1均能明显减少神经元死亡(P<0.05),以损伤后10 min时给药的保护作用最强.损伤后超过4 h给予IGF-1,则神经保护作用明显减弱,与损伤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GF-1对大鼠弥漫性脑损伤的治疗时间窗为2 h.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弥漫性脑损伤(DBI)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信号通路激活特点及特异性阻滞剂U0126对损伤神经元的作用。方法制作大鼠DBI模型,Western blot法检测损伤脑组织磷酸化ERK1/2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磷酸化ERK1/2、神经元特异性磷酸烯醇化酶(NSE)表达,透射电镜下观察U0126对损伤神经元的作用。结果DBI后磷酸化ERK1/2表达显著增高,持续高水平表达至72h。U0126剂量依赖性抑制磷酸化ERK1/2表达。U0126组12~24h时相点NSE较DBI组明显增高。透射电镜显示U0126组神经元损伤较轻。结论大鼠DBI后ERK1/2通路被过度和持久激活,阻滞其过度激活可减轻继发性神经元损伤。  相似文献   

8.
大鼠创伤性脑损伤质子磁共振波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利用质子磁共振波谱 (1H MRS)连续检测大鼠自由落体脑外伤模型伤后 16 8h内脑内代谢改变。材料与方法 雄性SD大鼠 5 5只 ,随机分为对照组 (假手术组 ) 10只和损伤组 4 5只 (含轻、中、重度 3组各 15只 ) ,于伤后 1~ 16 8h不同时间点进行1H MRS检测 ,观察N 乙酰天门冬氨酸 (NAA)、胆碱类化合物 (Cho)、肌酸 (Cr)和乳酸(Lac)代谢物变化 ,损伤侧及对侧皮质的代谢物比率分别与对照组比较。 5只动物在 1h1H MRS检测后处死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 轻、中、重度组损伤侧皮质NAA/Cr伤后 1h分别降低了 16 %、2 9%、4 0 % ;各组NAA/Cr随着时间逐渐降低 ,最大降低幅度分别为 2 8% (2 4h)、37% (2 4h)、5 4 % (4 8h) ;其后轻度组NAA/Cr逐渐恢复 ,16 8h可达对照组水平 ,而中、重度组NAA/Cr则未完全恢复。伤后NAA/Cr水平与打击力大小呈明显负相关 (r =- 0 .6 4 ,P <0 .0 1)。轻、中、重度组损伤侧皮质Cho/Cr伤后 1h分别降低 12 %、16 %、31% ,最大降低幅度分别为 2 7% (6h)、30 %(6h)和 39% (3h) ,其后恢复 ,伤后 16 8h分别恢复到 10 2 %、114 %和 83%。中、重度组损伤对侧皮质NAA/Cr、Cho/Cr在伤后亦见降低 ,但不及伤侧明显。损伤侧皮质Lac/Cr升高 ,以重度组改变较持久。结论 1H MRS能无创性动态定量监测脑外  相似文献   

9.
脑梗死黏附分子表达与溶栓治疗时间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选择性动脉内溶栓联合抗黏附分子抗体治疗对大鼠缺血性脑梗死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探讨溶栓治疗时间窗。方法 将 85只血栓栓塞性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随机分成A、B两组。再将每组随机分成 3个亚组。A组研究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 (intercellularadhensionmolecule 1,ICAM 1)表达的动态变化。B组通过观察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神经功能缺陷、体重下降、MRI上长T2 病变体积变化及缺血脑组织内ICAM 1和ICAM 1配体 (Mac 1)表达情况 ,比较尿激酶联合抗ICAM 1抗体治疗 (简称联合溶栓治疗 )与单纯尿激酶治疗 (简称单纯溶栓治疗 )的疗效。结果 缺血 30min ,再灌注 2 4h ,ICAM 1表达开始增加。ICAM 1表达到达高峰的缺血时间为 3h。每个缺血时间点内 ,ICAM 1表达到达高峰的再灌注时间是 48h。缺血 1h ,单纯溶栓治疗可减轻缺血脑组织内ICAM 1表达 (阳性血管数为 84± 16比 178± 35 ,P <0 0 5 )。而缺血 6h ,单纯溶栓治疗则增加ICAM 1表达 (阳性血管数为 490± 74比 32 8± 46 ,P <0 0 1)。与单纯溶栓治疗组相比 ,联合溶栓治疗组大鼠缺血 6h后 ,MRI上长T2 体积缩小 [(2 6 0± 2 5 ) %比 (38 6± 3 5 ) % ,P <0 0 5 ],体重下降 [(12 2±1 3) %比 (18 2± 1 5 ) % ,P <0 0 5 ]、ICAM 1(阳性血管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伴有休克大鼠重型颅脑损伤后颈静脉血清S-100β蛋白水平的变化。方法:雄性Wistar大鼠70只,采用Feeney法制作颅脑损伤模型,股动脉放血造成休克模型。随机分为7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分析单纯重型颅脑损伤组(SBI)及重型颅脑损伤伴休克组(SBIS)S-100β蛋白水平变化。结果:单纯颅脑损伤组及损伤加休克组均在伤后6h,S-100表达达到高峰,其余各时间点损伤加休克组均比单纯颅脑损伤组表达高,而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失血性休克能引起重型颅脑损伤后严重继发性损伤,积极纠正休克对减轻脑伤后继发性病理损害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初步探讨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一氧化氮 (NO)在继发性脑损害中的生理及病理作用。 方法 在使用Marmarou法创建大鼠弥漫性脑损伤模型基础上 ,于伤后不同时间取大鼠脑组织 ,采用Griess反应法观测NO在外伤后脑组织内表达的时程变化 ,并采用选择性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的抑制剂氨基胍对其神经保护作用进行初步的探讨。 结果 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 ,NO水平即刻升高 (P <0 .0 1 ) ,于伤后 1 2h有所下降 ,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2 4 ,4 8h和 7d再次升高 ,与 1 2h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外伤对照组神经轴索断裂数目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 ,也高于氨基胍实验组 (P <0 .0 5 )。 结论  (1 )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脑组织内NO表达水平出现两个高峰 ,中晚期 (2 4 ,4 8h和 7d)NO出现二次升高。 (2 )NO可能参与了脑损伤后轴索损伤的继发过程 ;(3)氨基胍对外伤后神经轴索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亚低温对创伤性非断离轴突损伤(nondisruptive axonal injury,NDAI)继发断离的影响,探讨其治疗价值.方法 将16只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亚低温组(32℃,持续6 h)和对照组(37.5℃)各8只,液压冲击致大鼠脑弥散性损伤,非磷酸化神经丝蛋白(NF68)免疫组化显示肿胀轴突及轴突球,比较两组伤后24 h、72 h胼胝体区、间脑中脑区、桥脑延脑区和小脑区肿胀轴突及轴突球最大密度变化.结果 伤后24 h,亚低温组各计数区肿胀轴突及轴突球明显减少(P<0.05),间脑中脑区、桥脑延脑区、小脑区尤为显著(P<0.01);而伤后72 h,亚低温组仅在距冲击部位较远的桥脑延脑区、小脑区减少(P<0.05,P<0.01),距冲击部位较近的胼胝体区、间脑中脑区不明显(P>0.05).结论 亚低温早期无论对损伤轻或重的NDAI均可延滞其继发断离的进程,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效应逐渐减弱,仅对损伤较轻的NDAI有效,亚低温可能阻断部分损伤较轻的NDAI的继发断离.  相似文献   

13.
实验性脑损伤后脑皮质及血浆儿茶酚胺含量的改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大鼠脑损伤模型,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伤后6、24、72及168小时脑皮质及血浆儿茶酚胺(CA)含量。结果表明,脑皮质CA含量在伤后6小时显著升高,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及多巴胺(DA)分别为对照组的200%(P<0.01)、295%(P<0.001)和126%(P<0.05),其后迅速下降,于伤后72小时3种CA含量均明显低于正常值(P<0.05)。血浆CA含量也于伤后6小时达峰值,NE、E及DA分别达对照组的331%(P<0.01),740%(P<0.001)和180%(P<0.05),以后缓慢回降,至伤后168小时NE、E含量仍明显高于正常值(P<0.05)。对脑损伤后CA变化的机理及其对继发性脑损害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A20基因在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中的抗凋亡脑保护作用.方法 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5只SD大鼠,制作重度TBI模型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在伤后30 min,在立体定向仪下向损伤灶周边皮质及损伤灶内多点注射脂质体-pcDNA3.1-A20和脂质体-pcDNA3.1空质粒.两组分别于术后12,24,48,72,168 h各取5只大鼠取脑制作切片,免疫组化法检测A20基因的表达和损伤后细胞凋亡的情况;每组剩余的另10只大鼠于TBI后第1,2,3,4周,进行斜板试验测试其神经功能.结果 (1)实验组损伤灶周边A20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TBI后可见损伤侧皮质、海马分布有不同数量的凋亡细胞,以损伤灶周围皮质最为集中;两组的细胞凋亡均在TBI后72 h达到高峰.实验组TBI后12,24,48及72 h神经凋亡数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或0.05).(3)伤后第4周,实验组临界角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脂质体介导的A20基因治疗能够起到抗损伤后细胞凋亡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A20基因在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中的抗凋亡脑保护作用.方法 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5只SD大鼠,制作重度TBI模型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在伤后30 min,在立体定向仪下向损伤灶周边皮质及损伤灶内多点注射脂质体-pcDNA3.1-A20和脂质体-pcDNA3.1空质粒.两组分别于术后12,24,48,72,168 h各取5只大鼠取脑制作切片,免疫组化法检测A20基因的表达和损伤后细胞凋亡的情况;每组剩余的另10只大鼠于TBI后第1,2,3,4周,进行斜板试验测试其神经功能.结果 (1)实验组损伤灶周边A20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TBI后可见损伤侧皮质、海马分布有不同数量的凋亡细胞,以损伤灶周围皮质最为集中;两组的细胞凋亡均在TBI后72 h达到高峰.实验组TBI后12,24,48及72 h神经凋亡数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或0.05).(3)伤后第4周,实验组临界角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脂质体介导的A20基因治疗能够起到抗损伤后细胞凋亡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A20基因在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中的抗凋亡脑保护作用.方法 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5只SD大鼠,制作重度TBI模型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在伤后30 min,在立体定向仪下向损伤灶周边皮质及损伤灶内多点注射脂质体-pcDNA3.1-A20和脂质体-pcDNA3.1空质粒.两组分别于术后12,24,48,72,168 h各取5只大鼠取脑制作切片,免疫组化法检测A20基因的表达和损伤后细胞凋亡的情况;每组剩余的另10只大鼠于TBI后第1,2,3,4周,进行斜板试验测试其神经功能.结果 (1)实验组损伤灶周边A20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TBI后可见损伤侧皮质、海马分布有不同数量的凋亡细胞,以损伤灶周围皮质最为集中;两组的细胞凋亡均在TBI后72 h达到高峰.实验组TBI后12,24,48及72 h神经凋亡数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或0.05).(3)伤后第4周,实验组临界角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脂质体介导的A20基因治疗能够起到抗损伤后细胞凋亡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A20基因在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中的抗凋亡脑保护作用.方法 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5只SD大鼠,制作重度TBI模型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在伤后30 min,在立体定向仪下向损伤灶周边皮质及损伤灶内多点注射脂质体-pcDNA3.1-A20和脂质体-pcDNA3.1空质粒.两组分别于术后12,24,48,72,168 h各取5只大鼠取脑制作切片,免疫组化法检测A20基因的表达和损伤后细胞凋亡的情况;每组剩余的另10只大鼠于TBI后第1,2,3,4周,进行斜板试验测试其神经功能.结果 (1)实验组损伤灶周边A20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TBI后可见损伤侧皮质、海马分布有不同数量的凋亡细胞,以损伤灶周围皮质最为集中;两组的细胞凋亡均在TBI后72 h达到高峰.实验组TBI后12,24,48及72 h神经凋亡数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或0.05).(3)伤后第4周,实验组临界角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脂质体介导的A20基因治疗能够起到抗损伤后细胞凋亡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A20基因在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中的抗凋亡脑保护作用.方法 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5只SD大鼠,制作重度TBI模型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在伤后30 min,在立体定向仪下向损伤灶周边皮质及损伤灶内多点注射脂质体-pcDNA3.1-A20和脂质体-pcDNA3.1空质粒.两组分别于术后12,24,48,72,168 h各取5只大鼠取脑制作切片,免疫组化法检测A20基因的表达和损伤后细胞凋亡的情况;每组剩余的另10只大鼠于TBI后第1,2,3,4周,进行斜板试验测试其神经功能.结果 (1)实验组损伤灶周边A20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TBI后可见损伤侧皮质、海马分布有不同数量的凋亡细胞,以损伤灶周围皮质最为集中;两组的细胞凋亡均在TBI后72 h达到高峰.实验组TBI后12,24,48及72 h神经凋亡数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或0.05).(3)伤后第4周,实验组临界角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脂质体介导的A20基因治疗能够起到抗损伤后细胞凋亡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