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线粒体靶向抗氧化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线粒体是细胞呼吸的主要场所,在细胞的生命周期中扮演重要角色,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都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线粒体功能障碍可导致一系列疾病,如缺血-再灌注损伤、败血症和糖尿病等。线粒体是神经退行性病变的治疗靶点,也是药物转运策略研究的引人注目的靶位。虽然线粒体所介导的疾病进程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氧化应激是关键的环节。开发线粒体靶向的抗氧化应激保护药物具有诱人的前景。线粒体靶向抗氧化剂是指以线粒体为作用靶位的具有抗氧化作用的药物。该文介绍了现有的线粒体靶向抗氧化剂的概念、分类及其疾病治疗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于倩  于德民 《天津医药》2014,42(11):1144-1148
【摘要】 心血管疾病(CVD)是糖尿病的大血管并发症之一, 也是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新型药物的心血管安全性是广受关注的问题, 胰高血糖素样肽-1 受体激动剂(GLP-1RA)和二肽基肽酶-4 抑制剂(DPP-4I)是两类通过提高肠促胰素活性治疗 2 型糖尿病(T2DM)的新型药物。 GLP-1RA 和 DPP-4I 对心血管功能异常的动物模型及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心功能都具有保护作用。 但其对已合并心脏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尚不确定。 本文将近年来关于 GLP-1RA 和 DPP-4I 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研究进行综述, 为临床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线粒体靶向的肿瘤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凌舟  李天路  洪玉 《安徽医药》2011,15(11):1329-1332
线粒体控制着细胞凋亡的激活系统,肿瘤细胞的多种特征,包括无尽的增殖能力,对抑制生长信号的不敏感,受损的细胞凋亡机制等都和线粒体的机能丧失有关。该文综述了近年来线粒体靶向的抗肿瘤研究进展,重点介绍新发现的针对线粒体为靶点的药物及其作用方式与潜在临床应用价值,展示人类恶性肿瘤治疗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刘帅  张金国 《中国药学》2013,22(3):222-225
黄芪甲苷作为中药黄芪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舒张血管,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抗炎,抗病毒,正性肌力等多方面作用,这些作用是通过抗氧化损伤、清除氧自由基、调节钙稳态、抗线粒体损伤等途径实现的。黄芪甲苷目前已有效用于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心肌炎等心血管疾病,其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蔡倩  徐峥  杨莉萍  刘蕾 《药品评价》2013,(24):41-44
药物诱发肺间质纤维化是较为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治疗用药是否会诱发或加重肺间质纤维化是临床医务人员需要关注的问题。文献报道很多细胞毒类药物和非细胞毒类药物均可引起肺损伤,前者主要包括烷化剂(白消安、卡莫司汀、环磷酰胺)、抗肿瘤抗菌药物(博来霉素、丝裂霉素)、抗代谢类药物(甲氨蝶呤)等;后者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及抗菌药物(呋喃妥因)等。此外,吉非替尼、利妥西单抗等新型靶向抗肿瘤药物的肺纤维化亦较为明确。本文对这些药物导致的肺损伤从作用机制、发生率、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益母草碱(Leonurine)是存在于中药益母草的特异生物碱。近年来,文献报道了许多关于益母草碱异于传统适应症的药理作用和机制研究,如心血管保护、中枢保护、抗糖尿病等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抗细胞凋亡和调节线粒体功能和抗炎等作用有关。本文就益母草碱的这些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作一简要综述,以促进益母草碱研究的开展及临床上更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YQFM)在心血管系统的药理研究主要包括抗心衰、改善心肌缺血、改善心肌肥厚以及缺血缺氧造成的心肌损伤。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YQFM通过增强心肌收缩力、延缓心室重构对缺血缺氧造成的心肌损伤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其药理机制主要有抗炎、抗氧化、改善能量代谢及保护心功能,并且通过调节细胞自噬、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等对受损心肌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8.
小檗碱是一种异喹啉生物碱,存在于黄连、黄檗等植物中,临床常用其盐酸盐.盐酸小檗碱具有强心、抗心律失常、内皮保护、心肌保护、降压、抗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性心血管疾病治疗等心血管药理活性作用,是一种富有潜力的心血管疾病治疗药物.本文通过对PubMed数据库进行检索,对盐酸小檗碱的心血管药活性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抗阿尔茨海默病的多靶向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睿婷  吕秋军 《药学学报》2009,44(3):258-263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功能减退为主要临床症状的慢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病因仍未完全阐明。目前应用于抗AD临床治疗的药物多属于单靶向化合物,临床疗效不佳。多靶向抗AD药物是指能同时干预多个AD发生和发展相关靶分子的药物。本文在简要介绍目前抗AD药物开发的基础上,主要阐述国内外多靶向抗AD药物的研究进展,尤其是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在AD多靶向治疗药物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靶向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新趋势。抗肿瘤靶向药物与传统的细胞毒性化疗药物相比具有特异性高、选择性强和非细胞毒性等优点,抗体偶联药物( ADC)属于抗肿瘤靶向药物,由抗体、“弹头”药物(细胞毒性药物)通过链分子连接而成。 ADC 将抗体的靶向性与细胞毒性药物的抗肿瘤作用相结合,可以降低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肿瘤治疗的选择性,还能更好地应对靶向单抗的耐药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综述了阿尔茨海默病(AD)治疗药物研发所面临的挑战与出路,重点关注近期此类药物研发的新策略。新方法不再墨守“以单一靶标为中心”的研究方法,一批新颖的候选药物应运而生,尤其是靶向内涵体BACEl的抑制剂和靶向线粒体的抗氧化剂等,标志着AD治疗药物研究的显著进步。对药物ladostigil的研究证明了依据多靶点导向配体设计方法研究抗AD药物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心病并高血压采用有效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冠心病并高血压患者80例,分别采用硝苯地平控释片(对照组)及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观察组)治疗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压改善率、心电图改善率、心绞痛症状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具有较好的生物等效性,为一种复方制剂,药效长,具有协同作用,无不良药物代谢反应,服用无时间限制,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抗氧化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疾病作用显著,可使冠心病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得以改善,血压达标率提高,稳定斑块,增强抗动脉粥样硬化能力,降低心血管事件率。  相似文献   

13.
血管靶向抗肿瘤药物的出现,标志着肿瘤治疗进入新的纪元。但是由于血管靶向抗肿瘤药物选择性作用于肿瘤血管,也带来了临床试验中重要的临床安全问题—其潜在的心血管不良反应。通过对血管靶向抗肿瘤药物可能产生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及发生机制的分析,提出如何正确应对血管靶向肿瘤药物临床试验中心血管毒性作用的预防及治疗。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心血管并发症之一,目前,对DCM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而且其病理生理学相当复杂。线粒体是心肌细胞能量的主要来源,在调节能量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糖尿病患者线粒体肿胀、片段化,从而引起线粒体功能受损,提示线粒体形态受损和功能异常可能在DCM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该文从线粒体能量代谢异常、线粒体氧化应激增强、线粒体动力学改变、线粒体心磷脂变化、线粒体钙紊乱等方面,综述了线粒体损伤与DCM发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张倩睿  吴方建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7,37(22):2277-2280,2284
目的:调查了解某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患者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情况,进一步规范医院抗血小板治疗的应用。方法:回顾性调查2015年8月1日-2016年7月31日于某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共832例,统计患者基本情况、既往病史、冠心病类型、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情况和药物品种数发生调整的原因等。结果:冠心病患者出院时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品种数发生调整的情况主要为减少抗血小板药物品种数(占比99.14%),用药品种数减少的主要原因为患者/家属用药依从性差(102例,占比43.22%),其次为患者具有极高出血风险(55例,占比23.30%)和高出血风险(48例,占比20.34%)。结论:患者/家属用药依从性差和对出血风险的过度担心制约着冠心病患者的规范化抗血小板治疗,临床药师应合理利用药物治疗数据来开展更具针对性的药学服务,确保患者安全有效的应用抗血小板药物。  相似文献   

16.
郑寅  忻菁 《上海医药》2011,32(2):61-63
肾功能逐渐丧失和心血管疾病高发风险是影响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预后的两个重要因素,故CKD治疗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保护肾脏和心血管系统,延缓肾脏病变进展,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断剂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ARB)是目前具有肾脏和心血管保护作用证据最多的治疗药物。本文就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及RAS阻断剂对肾脏的保护作用和在CKD中的应用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7.
肝脏是参与人体进行消化、排泄、解毒和免疫等过程的重要器官,肝脏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有些肝病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症等,极大地危害人民的健康。其治疗手段主要是药物到达肝脏病变部位。杀灭肝病毒、修复受损的病变组织或消除疾病症状。而一般的抗肝炎药物难以迅速浓集到肝区并进入肝细胞发挥药效,因此探索肝脏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靶向制剂(TDDS)是一类使药物浓集到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且疗效好、毒副作用小的靶向给药系统。为第四代药物制剂。是药剂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肝靶向制剂(HTDDS)可将药物有效地送到肝脏的病变部位,减少全身分布,减少用药的剂量和给药次数,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降低药品不良反应(ADR)。因此HTDDS对肝病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现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HTDDS的研究动态综述如下,以引起药学同道的注意。  相似文献   

18.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与其它心血管药物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能竞争性地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从而使血管扩张,醛固酮分泌减少,抑制交感递质释放,逆转心血管重构等作用,还具有抗心肌缺血与保护心肌等作用,常用于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功能不全,心肌梗塞、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治疗。本文主要简介该类药物与其它心血管药合用治疗上述疾病时的相互作用。1与利尿药合用ACEI与利尿药合用可加强降压效果。由于ACEI具有减少醛固酮分泌的作用,产生保钾排钢的作用,合用时宜与排钾利尿药合用,不宜与保钾性利尿药合用,以避免高…  相似文献   

19.
丹参酮是丹参根中的一种脂溶性化合物,它作为中药中活血化瘀的代表药物,目前已在临床中有广泛的应用。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的不断增多,近年来关于丹参酮在心血管保护中的作用也逐渐被人们所认知。研究发现丹参酮在扩张血管,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抗氧化,抗纤维化及抗心律失常等方面均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对丹参酮的认识,本研究主要综述了丹参酮在心血管保护作用方面的机制进展,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中药治疗理论。  相似文献   

20.
丁苯酞(NBP)为多靶点抗脑缺血药物,具有保护线粒体、抗氧化、抑制神经炎症等作用。NBP主要用于治疗轻、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和生活能力,疗效确切且安全性好。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NBP的作用靶点与帕金森病(PD)的主要病理途径吻合,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治疗PD具有巨大潜力。该文对NBP治疗PD的临床前研究及临床试验研究进行总结,以期为治疗PD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