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特点临床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在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手术治疗中,对纵隔淋巴结的清扫范围国内外学者仍有较大争议。本研究目的在于总结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特点,为手术治疗NSCLC时正确处理纵隔淋巴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Naruke等肺癌淋巴结分布图对168例NSCLC施行肺叶(全肺)切除加同侧纵隔淋巴结系统性廓清术,分析病理证实的纵隔淋巴结转移频度及分布情况。结果手术共清除纵隔淋巴结1143组,平均每例清扫6.8组,病理证实有纵膈淋巴结癌细胞转移(N2)的332组,N2转移率29.0%。最大径≤3cm(T1)肿瘤和最大径〉3cm(T2)肿瘤间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鳞癌、腺癌发生3组或3组以上纵隔淋巴结转移者分别为33.3%、42.4%。N2跳跃式转移发生率为14.3%。结论在上叶癌以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居多,中下叶癌则跨区域转移居多。淋巴结转移具有跳跃性、跨区域性和多发性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112例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的转移规律。方法对112例肺癌患者施行手术切除并行广泛肺门、叶间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共清除898组淋巴结中,单纯N1淋巴结转移率为24.1%,N2(包括N1+N2)淋巴结转移率30.4%。原发肺癌(T)分期T1、T2、T3间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跳跃式转移占N2转移的35.3%。结论非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转移与T分期有关,具有较多的跳跃性纵隔淋巴结转移发生,肿瘤部位及肺癌的病理学类型与淋巴结的转移无明显关系。外科治疗中应注意广泛清扫肺内、同侧纵隔淋巴结才有可能达到根治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术中淋巴结清扫方式。方法 480例行根治术的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标记各部位清扫淋巴结分别送检,进行临床病理资料分析。结果本组386例患者有淋巴结转移。全组清扫淋巴结5 424枚,平均每例清扫11.3枚,689枚淋巴结有转移。22例患者出现跳跃性淋巴结转移,其中胸上段3例、中段9例、下段1例。胸上段食管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率47.6%,高于胸中段(10.5%)和胸下段(1.3%),P均〈0.05。胸下段食管鳞癌向腹腔淋巴结转移率为33.1%,高于胸中段(19.4%)和胸上段(3.8%),P均〈0.05。胸中段食管鳞癌有上纵隔淋巴结(23.5%)及下纵隔淋巴结(29%)和腹腔淋巴结(19.4%)的双向转移趋势,隆突下淋巴结转移多见,转移率54.2%。结论 胸上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以颈段食管旁、锁骨上、上中纵隔转移多见,胸中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具有明显的上下双向转移和跳跃性转移特点,胸下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以腹部、中下纵隔转移多见。胸上段食管癌行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重点清扫颈段食管旁及锁骨上、下界包括隆突下淋巴结;胸下段食管癌可行胸、腹两野淋巴结清扫,重点清扫隆突下、下胸段食管旁、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胸中段食管癌淋巴结清扫方式应根据具体情况设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双源CT(DSCT)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规律进行分析。 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133例行DSCT检查的肺癌患者,分析淋巴结转移情况,对比已转移与未转移患者标准化点浓度(NIC),ROC曲线分析NIC对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 结果133例肺癌患者中纵隔淋巴结转移119例(89.47%),纵膈淋巴结分区转移率最高的区域为肺叶间淋巴结(75.94%),最低的区域为肺门淋巴结(2.26%)。单纯的N1、N2、N3及N2+N3转移率低(3.76%,3.76%,5.26%,3.01%)N1+N2转移率30.83%,N1+N2+N3转移率35.34%;发生转移患者动脉期、静脉期NIC水平明显低于未发生转移患者(P<0.05)。 结论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遵循由近向远、自肺门至纵隔、多站、逐站转移的规律,少见孤立性、跳跃性转移。DSCT能量成像参数定量分析,可作为术前判断肺癌患者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34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34例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电视胸腔镜辅助下行小切口肺叶切除术及肺门纵隔淋巴结清扫。结果3例术中因血管粘连将切口扩大至12~15cm。全组无支气管残端瘘、支气管胸膜瘘。随访1 a肿瘤复发率及转移率与常规术式开胸者相比,P均〉0.05。认为电视胸腔镜辅助下行小切口肺叶切除术及肺门纵隔淋巴结清扫治疗早中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确切,可明显减少患者的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上中纵隔淋巴结清扫在贲门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贲门癌患者54例,均行贲门癌切除术并清扫腹腔及胸腔内淋巴结(包括上中纵隔淋巴结及下纵隔淋巴结),计算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度。结果 54例贲门癌患者均在全麻下行贲门癌切除食管残胃弓下吻合,并清扫淋巴结。本组共清扫淋巴结1 053枚,经病理证实转移的淋巴结共318枚。其中腹腔淋巴结转移43例,共229枚,转移率及转移度分别为79.63%、38.88%;胸腔淋巴结分别为14例、89枚、25.93%、19.18%,其中上中纵隔淋巴结分别为8例、27枚、14.81%、12.68%,下纵隔淋巴结分别为12例、62枚、22.22%、24.70%。上中纵隔淋巴结与腹腔、下纵隔淋巴结转移率、转移度相比,P均<0.05。上、中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是否浸润食管下段、肿瘤分化程度、浸润程度有关(P均<0.05),与肿瘤直径无关(P均>0.05)。结论贲门癌存在一定的上、中纵隔淋巴结转移几率,对于肿瘤分化程度较差、肿瘤累及食管下段、浸润较深者,手术切除时应尽可能彻底清扫上、中纵隔淋巴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跳跃式N2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和特点。方法该院收治的182例NSCLC患者,均有纵隔淋巴结转移,并行肺癌切除、纵隔淋巴结廓清术。分为跳跃转移组(51例)和非跳跃转移组(131例),分析性别、组织学分型、T分期、肿瘤部位等因素在两组病人间的差异。结果 (1)T1、T2期肿瘤的N2跳跃转移明显高于T3、T4期(P=0.048),周围型肺癌跳跃转移明显高于中央型肺癌(P=0.005);跳跃转移组更易发生单区域纵隔淋巴结转移(P=0.026)。(2)N2跳跃转移与非跳跃转移在不同性别、不同肺叶、不同组织学类型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NSCLC患者中,跳跃式N2转移有其特有的转移规律,对于T1、T2期及周围型肺癌患者,在无肺内、肺门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下,仍然有纵隔淋巴结转移可能,并且更易发生单区域纵隔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Decorin mRNA、p57KIP2mRNA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肺癌中的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用原位杂交法检测64例肺癌患者及12例癌旁正常肺组织Decorin mRNA和p57KIP2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64例肺癌患者及12例癌旁正常组织TGF-β1的表达。结果 DecorinmRNA在正常肺组织的表达率为66.7%(8/12),明显高于肺癌组织15.6%(10/64)(P〈0.05)。鳞癌中p57KIP2mRNA的阳性表达率是68.4%(13/19),表达分别高于腺癌、大细胞癌、小细胞癌和肺泡细胞癌(P〈0.05)。TGF-β1在小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是33.3%(3/9),与鳞癌、腺癌、大细胞癌及肺泡细胞癌相比呈低表达(P〈0.05)。无淋巴结转移的肺癌标本中Decorin mRNA和p57KIP2mRNA的表达呈增高趋势(P〈0.05)。Decorin mRNA、p57KIP2mRNA和TGF-β1的表达之间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 Decorin mRNA、p57KIP2mRNA和TGF-β1的表达可能与肺癌的组织学类型和肺癌的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9.
T1肺癌淋巴结转移特点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T1肺癌淋巴结转移频度、分布范围及特点,为淋巴结清除术提供依据.方法按Naruke肺癌淋巴结分布图对215例T1肺癌施行了手术及广泛肺内、叶间、纵隔淋巴结清除术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清除淋巴结1 674组.N1转移率11%,N2转移率6%.肿瘤最大直径≤1.5 cm㎝和1.6~3.0 cm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和8%.肿瘤最大直径≤1.5 cm的鳞癌N1、N2均无转移.N2转移在鳞癌、腺癌、小细胞癌分别为5%、23%和3/9,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N2转移鳞癌为某一组淋巴结转移的为3/4,腺癌≥3组转移占40%,跳跃式转移占N2转移的41%.N2阳性上叶肺癌下纵隔转移占14%,N2阳性下叶肺癌上纵隔转移占60%.结论瘤体增大,淋巴结转移频度增加,腺癌比鳞癌转移活跃,小细胞癌最活跃,肺癌可跨区域纵隔转移.除肿瘤最大直径≤1.5 cm的鳞癌不进行淋巴结清除亦有可能达到根治外,其余类型T1肺癌均应广泛清除肺内及纵隔淋巴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水平。方法对3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CT检查判断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对术后肺癌标本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CD44v6表达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CT检查对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61.5%,特异性为83.3%,准确率为74.2%。CD44v6阳性表达对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76.9%,特异性为66.7%,准确率为71.0%。两种手段联合对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的敏感性为92.3%,特异性为88.9%,准确率为90.3%。联合检测对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均明显高于单一检查(P均〈0.05)。结论 CT检查联合CD44v6表达检测能提高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率,有助于肺癌分期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癌组织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糖转运蛋白1(GLUT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2例(男28例,女14例,平均年龄54、7岁,其中小细胞癌2例,鳞癌21例,腺癌16例,细支气管肺泡癌3例)肺癌组织中HIF-1α、GLUT1的表达。结果42例肺癌组织中HIF-1α阳性表达35例(83.3%);GLUT1阳性表达36例(85.7%)。肺癌组织T3、T4组与T1、T2组相比HIF-1α、GLUT1高表达率均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分别P〈0.025,P〈0.05)。肺癌组织有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相比,HIF-1α、GLUT1高表达率均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分别P〈0.025,P〈0.05)。肺癌组织中HIF-1α表达与GLUT1表达有显著正相关性(P〈0.01)。结论肺癌组织中HIF1α与GLUT1蛋白高表达,两者显著正相关,HIF1α可能对GLUT1的表达起上调作用。HIF-1α与GLUT1高表达与肺癌的浸润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大肠癌和大肠正常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EGFR)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探讨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Zn Vision法检测68例大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30例中EGFR和VEGF的表达水平。结果大肠癌组织中EGFR和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4.11%、48.52%,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6.66%、10.00%(P〈0.05);EGFR和VEGF的表达与大肠癌的TNM分期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年龄〈40岁的大肠癌组EGFR和VEGF阳性表达率高于年龄≥40岁组(P〈0.05);在年龄〈40岁的大肠癌患者中,两者共同阳性表达者淋巴结转移率高(P〈0.05)。结论 EGFR和VEGF在大肠癌组织中高表达,与大肠癌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年龄〈40岁的大肠癌患者具有更高的EGFR和VEGF阳性表达率及共同表达率。  相似文献   

13.
朱军  翁鸢  蔡铭  段超  陈晓峰 《临床肺科杂志》2013,(12):2146-2148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与常规开胸肺叶切除术的淋巴结清扫差异.方法 收集我院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伴纵隔淋巴结肿大(直径≥0.5 cm)的患者98例,其中胸腔镜肺叶切除术40例,常规开胸肺叶切除术58例,术后两周均行PET-CT检查并明确纵隔淋巴结有无阳性.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两组术后淋巴结的清扫有无差异.结果 PET-CT检查结果提示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组术后的纵隔淋巴结阳性率为7.50%(3/40),常规开胸肺叶切除组术后的纵隔淋巴结阳性率为5.17%(3/58).两组术后淋巴结清扫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能够让非小细胞肺癌伴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患者取得与常规开胸肺叶切除术同样的效果.同时胸腔镜手术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肾透明细胞癌(肾癌)组织中CapG蛋白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取132例肾癌标本(观察组)及40例癌旁正常肾组织标本(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apG蛋白的表达。结果对照组CapG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5%,明显低于观察组的56.1%,P〈0.001。观察组CapG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预后有关(P均〈0.05),与患者年龄、性别、T分期、病理分级、复发转移无显著相关(P均〉0.05)。结论肾癌组织中CapG蛋白表达上调。其与肾癌的转移和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5.
刘瑞吉  刘兰吉 《山东医药》2010,50(38):39-40
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ERCC1、BRCA1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组织及其中30例患者的癌旁正常组织中的ERCC1、BRCA1。结果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ERCC1和BRCA1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5);ERCC1和BRCA1表达呈正相关(P〈0.05);ERCC1和BRCA1蛋白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学分类及病理分化程度有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是否吸烟、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ERCC1、BRCA1高表达。这可能与NSCLC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胰腺癌组织中生存素(survivin)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链霉菌亲和素-过氧化物酶法(SP)检测30例手术切除的老年原发性胰腺癌组织及癌旁非肿瘤胰腺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结果胰腺癌组织中survivin的阳性率为70.0%(21/30),癌旁非肿瘤组织中未见表达。survivin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与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而与有无淋巴结转移与TNM分期[T(肿瘤的浸润范围与程度)、N(周围淋巴结转移)及M(远处脏器转移)]显著相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survivin阳性组患者的预后明显差于阴性组(P〈0.05)。结论 survivin在老年胰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癌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NOS)各亚型的表达及分布。方法按照自身配对原则收集老年肺癌癌灶组织及癌灶周围组织各40份,分别进行原位杂交测定NOS各亚型的表达及分布。结果癌组织中NOS三种亚型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腺癌组织中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NOSⅡ)的原位表达显著高于鳞癌(P〈0.05);NOS三种亚型原位表达与老年肺癌的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构型一氧化氮(cNOS)在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晚期(Ⅲ-Ⅳ期)原位杂交表达显著下降(P〈0.05);cNOS在无淋巴结转移者表达高于淋巴结转移者(P〈0.05)。绪论老年肺癌患者癌组织中eNOS(包括NOSI和NOSm)的表达与肺癌的病情进展呈负相关,提示NO/eNOS途径有抑制老年肺癌发展和转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52例NSCLC患者分为淋巴结转移阳性组(25例)和淋巴结转移阴性组(27例),采用半定量反转录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组患者手术切除癌组织及196枚淋巴结组织(2组各98枚,淋巴结转移阳性组98枚中病理阳性淋巴结72枚,阴性26枚)中VEGF.C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淋巴结转移阳性组患者癌组织VEGF-CmRNA表达水平(0.273&#177;0.179)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0.089&#177;0.087,P〈O.01);阳性淋巴结组织VEGF—CmRNA表达水平(0.207&#177;0.174)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的淋巴结组织(011&#177;0.107,P〈0.01)。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中,阳性与阴性淋巴结组织VEGF—C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207&#177;0.174、0.196&#177;0.1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淋巴结转移阳性组15例患者中14例(93.3%)肺癌组织VEGF—C蛋白表达阳性,46枚阳性淋巴结组织中37枚(8014%)VEGF—C蛋白表达阳性;而淋巴结转移阴性组15例患者中仅1例(6.7%)肺癌组织VEGF-C蛋白表达阳性,52枚淋巴结组织VEGF-C蛋白表达均为阴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JD〈O.01)。结论VEGF—CmRNA与蛋白的表达水平与NSCLC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在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诊断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刘钊  周斌  赵坚  胡晔  朱昌生  张毅 《临床肺科杂志》2010,15(9):1217-1219
目的通过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癌组织中VEGF-C水平的表达以及对癌旁组织中淋巴管密度的测定来探讨VEGF-C和VEGFR-3在NSCLC肿瘤淋巴转移的意义。方法对55例无手术禁忌的NSCLC患者施行肺癌根治术,获得肺癌肿瘤组织,癌旁组织以及远离肿瘤的正常组织,应用VEGF-C抗体SP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染色观察VEGF-C在细胞浆中的表达以及应用VEGFR-3抗体SP法标法淋巴管计数癌周组织中的微淋巴管密度(LMVD)。结果 (1)55例NSCLC患者癌组织中,40例VEGF-C呈阳性表达(占72.72%),对照组正常组织中VEGF-C阳性仅5例(阳性率9.56%),两者有显著差异(P〈0.005)。(2)55例癌旁组织中LMVD值为21.20±7.22个,而正常组织中LMVD值为9.48±5.52个,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3)试验组有肿瘤淋巴结转移者共计35例,其癌组织中VEGF-C阳性者为32例,3例为阴性;无肿瘤淋巴结转移者共计20例,12例阴性,8例阳性表达,两者有显著差异(P〈0.005)。(4)肺癌淋巴结转移者35例中,癌旁组织中LMVD值为27.42±6.38,比没有肺癌淋巴结转移者LMVD15.10±2.72亦显著增高(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VEGF-C的高表达与癌旁组织淋巴管的高表达有密切关系,VEGFR-3的阳性脉管数与肺癌淋巴结转移相关联,可作为肺癌诱导生成淋巴管研究的量化指标。肿瘤组织的VEGF-C表达水平和对癌周组织淋巴管密度测定有助于对肺癌患者预后的判断和治疗方案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雌激素水平与绝经前乳腺癌患者病理因素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89例绝经前女性乳腺癌患者的血清性激素雌二醇(E2)、睾酮(T)和孕酮(P)的水平,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雌激素受体(ER)的表达情况,分析雌激素水平及其与绝经前女性乳腺癌患者病理因素的相关关系。结果绝经前乳腺癌患者不同ER表达状态、病理分期及肿瘤大小对应的雌激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组血清E2水平高于无转移组(P〈0.05),年龄≤35岁组激素水平(E2、T、P)均高于年龄〉35岁组(P均〈0.05)。结论绝经前乳腺癌患者的雌激素水平与ER表达状态、病理分期及肿瘤大小无关,而与年龄和淋巴结转移状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